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六 (5)
卷之六 (5)
1. 補脾土瀉腎水辨
楊氏曰:痘瘡毒根在裡,妄下之則毒氣得以深入,土不勝水而成黑陷。胡氏曰:若其救瘡痘於黑陷之後,孰若保脾土於未下之先。由二公之言觀之,因其妄下而虛其里,以致黑陷,此醫責虛取實之過,非腎之疾也,故戒之。若救黑陷於妄下之後,孰若保脾土而不下之為善耶?錢氏曰:凡瘡疹,當乳母慎口,不可令飢及受風寒,必歸腎而變黑,難治也。又曰:治之宜解毒,不可妄下,下則內虛,多歸於腎。
上言即保脾土之法,下言即不可妄下而成黑陷之說也。蓋痘瘡始終以脾胃為主。經曰:脾者,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藏。各十八日寄治。若飲食失節,寒溫不適,脾胃乃傷,所以不可令飢及受風冷也。瘡疹之邪,自內而外,苟壯熱煩躁,大渴,大小便不通,目赤,唇焦,此毒伏在內而不即出,下之可也。若瘡盡發於外,清便自調,不煩不渴,此里無邪,不須服藥。
如妄下之,則誅罰無過,反虛其里,所以歸於腎矣。然則變黑歸腎,皆由外受風冷,內傷飲食,及妄下之所致,非腎本有之疾也。其曰:土不勝水者。經曰:穀氣通於脾,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。又曰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可見水入於胃,必待脾為轉化而達於川海也。
今脾虛則不能轉化使之四布,而渚蓄於胃。脾惡濕,為水所漬,則土益敗,故曰:土不勝水也。腎雖主水,乃天元真一之氣,道之本也,非此水則天地之生意息矣。若土所不勝之水,乃飲食形質之物,非腎之真水也。既非腎水而曰歸腎者,腎主骨髓,又主閉藏,言妄下則裡氣虛,瘡疹之毒,復自外陷入於裡。其外黑陷者,腎之化也,其里入於骨髓,腎之主也。
況汗之則亡陽,亡陽則心先受之;下之則亡陰,亡陰則腎先受之,所以歸於腎也。其曰保脾土於未下之先者,謂不可妄下也,謂適其寒溫,節其飲食也。時俗不識此理,乃謂四君子湯,保脾土之要藥,宜常服之,以防變黑歸腎之症。陳氏曰:凡療瘡疹,先分表裡虛實,若虛實不分,則無所治。
又曰:若無他症,不宜服藥。如裡氣果虛,四君子湯,要藥也,裡實可以服之乎?蓋參朮補陽,芎歸補陰,陰陽不可偏勝,偏陰偏陽則病矣。經曰: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;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又曰:無盛盛,無虛虛,而遺人夭殃。脾胃素實,又服實補之藥,正所謂盛盛也。
常服之,則久而增氣,兩實相軋而變生焉。謂之變者,經云:陽盛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,外內皆熱則喘渴。又曰:陰不盛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又曰:陰氣少而陽氣勝,故熱而煩懣也。又曰: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,水不能滅勝火而陽獨治。獨治者,不能生長也。又曰: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粗為之俯仰;汗不出而熱,齒乾以煩,竟腹滿死。
白話文:
補脾土瀉腎水辨
楊氏認為,痘瘡毒素藏於體內,如果妄下藥物,反而會讓毒氣深入,脾土不能勝過腎水,導致皮膚出現黑色凹陷。胡氏也說,不如在痘瘡尚未出現黑色凹陷之前就保護脾土,才是上策。從這兩位醫家的話來看,因為妄下藥物而傷了脾胃,導致黑色凹陷,這是醫生用藥失誤,不是腎臟本身的疾病,所以要警惕。如果等到痘瘡出現黑色凹陷後再治療,還不如一開始就保護脾土,不妄下藥物,這樣更好。
錢氏認為,凡是患有瘡疹的人,母親都應當謹慎飲食,不可讓病人挨餓或受風寒,否則容易導致病情加重,毒素入侵腎臟,出現黑色斑點,難以治療。他又說,治療痘瘡應該解毒,不能妄下藥物,因為妄下藥物會導致體內虛弱,多半會影響腎臟。
以上所言都是保護脾土的方法,以及說明妄下藥物會導致黑色凹陷的原因。痘瘡的始終都以脾胃為主。經典著作記載:脾是土,居於中央,主宰五臟,按照四季的變化來滋養五臟,每個臟腑各受十八天脾的滋養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寒溫不適,脾胃就會受損,所以不能讓病人挨餓或受風寒。瘡疹的邪氣由內而外,如果出現壯熱煩躁、口渴、大小便不通、眼睛紅腫、嘴唇乾燥等症狀,說明毒素藏在體內尚未排出,此時可以服用瀉下藥物。如果瘡疹已經全部長出來,大便通暢,沒有煩躁口渴等症狀,說明體內沒有邪氣,就不用服藥。
如果妄下藥物,不僅治不好病,反而會傷了脾胃,導致毒素入侵腎臟。痘瘡出現黑色斑點,並非腎臟本身有病,而是外感風寒、內傷飲食以及妄下藥物造成的。所謂“土不勝水”,經典著作記載:穀物之氣通於脾,六經如同河流,腸胃如同大海。飲食進入胃中,精氣遊走,上輸於脾,脾氣將精氣散布,上歸於肺,調節水液,下輸於膀胱,水精遍布全身,五臟經絡相互協調。由此可見,水進入胃後,必須依靠脾臟來轉化才能輸送到全身。
現在脾虛弱,就不能轉化水液,使之輸布全身,而滯留在胃中。脾臟厭惡濕氣,被水浸漬,則脾土更加敗壞,所以說“土不勝水”。腎臟雖然主水,但它是先天之氣,是生命之本,沒有腎水,天地間的生命就無法生存。而脾土所不能勝任的水,是飲食所化的物質,並非腎臟的真水。雖然說毒素歸於腎,但腎臟主管骨髓,又主管閉藏,意思是妄下藥物會導致體內氣虛,瘡疹的毒素又從體外侵入體內。痘瘡外在的黑色凹陷,是腎臟的反應,內在的毒素侵入骨髓,也是腎臟所主導的。
況且,出汗會損耗陽氣,損耗陽氣則心臟首先受到影響;瀉下則損耗陰氣,損耗陰氣則腎臟首先受到影響,所以毒素會歸於腎臟。所謂“保脾土於未下之先”,是指不要妄下藥物,而是要調節寒溫,控制飲食。現在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,認為四君子湯是保護脾土的要藥,應該經常服用,以預防痘瘡毒素入侵腎臟。陳氏認為,治療瘡疹,首先要區分表裡虛實,如果不能區分虛實,就無法治療。
他又說,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不應該服用藥物。如果體內確實氣虛,四君子湯是必要的藥物,但是如果體內實證,還能服用嗎?因為參、術補陽,芎、歸補陰,陰陽不可偏勝,陰陽失衡就會生病。經典著作記載:長期增強氣血,是事物變化的常規;氣血長期增強,就會導致夭亡。又說:不要過於滋補,也不要過於耗損,否則都會導致夭亡。如果脾胃原本就實證,又服用滋補的藥物,就是所謂的“盛盛”。
經常服用,就會長期增強氣血,導致兩實相爭而產生新的病變。所謂的變,經典著作記載:陽盛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,內外皆熱則喘渴。又說:陰不盛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又說:陰氣少而陽氣勝,故熱而煩懣也。又說: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,水不能滅勝火而陽獨治。獨治者,不能生長也。又說:陽勝則身熱,腠理閉,喘粗為之俯仰;汗不出而熱,齒乾以煩,竟腹滿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