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六 (4)
卷之六 (4)
1.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辨
經曰:少陰所至為瘍疹。又曰: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夫瘡疹之毒,發於五臟六腑之液,各隨其經絡部位而出,視其疏密,知其毒之多寡,不但少陰心臟專主之。而經專以心言者何?蓋火之為物,微則癢,近則痛,灼之則成瘡。心者火也,故諸痛癢瘡,惟心主之。又心為君主之官,經曰:主不明,則十二官危。
使道閉塞而不通,形乃火傷。瘡疹之毒,雖出於五臟六腑,而其能為形病者,實君不務德,使邪火得逞也。《周禮》曰:夏時有癢疥病,亦此意也。
白話文:
經典上說:當少陰氣候到來時,會出現疹子和瘍的症狀。又說:各種疼痛、癢感和瘡疾,都跟心臟有關。這些瘡疹的毒素,源自五臟六腑的分泌物,各自根據其所在的經絡部位顯現出來,通過觀察其密集程度,可以判斷毒素的多少,並非只有心臟的少陰經在負責這個問題。
為什麼經典專門提到心臟呢?因為火這種物質,弱小的時候會引起癢感,靠近一點就會感到疼痛,一旦燒灼起來,就會形成瘡。而心臟就是我們體內的火,所以各種疼痛、癢感和瘡疾,主要由心臟負責。另外,心臟被視為君主之官,經典上說:如果君主不清明,那麼其他的器官都會陷入危險。
這就像道路被堵塞,無法流通,身體就會受到火的傷害。瘡疹的毒素雖然源自五臟六腑,但真正讓身體生病的原因,是因為君主(心臟)沒有盡到其應有的職責,導致邪火得以肆虐。就像《周禮》中提到的,夏天容易出現癢疥病,也是這個道理。
2. 過飲冷水變生諸症辨
痘瘡發渴,切不可與冷水。俗夫不知,謂水可勝火,習以與之,病者適中其欲,亦貪而不止。設值天時暄熱,氣血強盛者,猶或可勝;若精神痿弱,脾胃虛憊者,水寒相搏,未有不成壞病者矣。
有飲水而黑陷癢塌者,脾虛不能勝水,水氣寒反從腎化,故歸腎也;有飲水而不發不靨者,脾惡濕,為水所淫,不能生肌肉布散血氣也;有飲水而渴轉增者,水停心下而不行,則腎氣燥,腎惡燥,故咽乾渴不止而死也;有飲水而喘或咳者,飲冷傷肺故也;有飲水而吐者,胃本虛,虛寒相搏,食入不納也;有飲水而利者,胃為倉廩之官,水漬入胃,濕多成五泄也;有飲水而腹痛者,腹為陰,水寒犯之,故痛也;有飲水而咳逆者,中焦虛寒,又得冷水,使中焦之氣不行,故氣逆而咳也,其病曰䭇。凡若此者,皆飲水之過,臨病之工,當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
白話文:
對於長出疹子後口渴的情況,千萬不要給患者喝冷水。一般常人不清楚這一點,以為水能滅火,習慣上就會給患者喝水,患者正好滿足了自己的需求,也會貪喝不停。如果遇到天氣炎熱,且患者氣血旺盛,或許還可以抵擋得住;但若是患者精神萎靡,脾胃虛弱,喝了冷水後,寒氣與體內虛弱狀況相互作用,必定會導致病情惡化。
有的患者喝了水後,疹子變得烏黑、凹陷,甚至癢痛,這是因為脾虛無法處理過多的水分,水的寒氣反而會影響腎臟,所以問題就轉移到腎臟了;有的患者喝了水後,疹子不再長大也不結痂,這是因為脾臟怕濕,被水份侵擾,無法生成肌肉和正常分佈血液;有的患者喝了水後,口渴感反而更強烈,因為水停留在胸口不流動,導致腎氣乾燥,腎臟不喜歡乾燥,因此咽喉乾燥,口渴難止,最終可能導致死亡;有的患者喝了水後出現喘息或咳嗽,這是因為飲用冷水傷害了肺部;有的患者喝了水後會嘔吐,這是因為胃本來就虛弱,虛寒互相作用,食物進入胃裡無法消化;有的患者喝了水後會拉肚子,這是因為胃像是倉庫管理員,水分過多進入胃裡,濕氣增多形成五種不同類型的腹瀉;有的患者喝了水後腹部疼痛,因為腹部屬於陰性,受到寒氣的侵害,所以產生疼痛;有的患者喝了水後開始劇烈咳嗽,這是因為中焦(脾胃)虛寒,再喝冷水,使得中焦的氣血運行受阻,導致氣逆咳嗽,這種病稱作"䭇"。所有這些情況,都是因為過量飲用冷水造成的,醫生在面對病患時,必須瞭解這一點,避免誤診誤治。
3. 錢氏陳氏立法用藥同異辨
世之論治痘者,皆曰:錢氏治痘,專用涼瀉,陳氏治痘,專用溫補。遂喜用陳氏之方,不惟不知錢氏立方之意,而陳氏急救之法亦並不知而已矣。姑摘取二公之言,參互考覈而後知二公之治,未嘗不同也。嘗觀錢氏曰:凡瘡疹當乳母慎口,不可令飢及受風寒。陳曰:子母當須慎口,首尾不宜與吃,是同一調養也。
錢曰:瘡疹始出,未有他症,不可下也。陳曰:若無他症,不宜服藥。是同一禁忌也。錢曰:瘡疹屬陽,故春夏為順。陳曰:遇春而生髮,至夏而長成,乃陽氣熏蒸,自然易出易靨。是同一喜好也。錢曰:惡寒不已,身冷出汗,耳骩反熱者,腎氣太旺,脾虛不能制也。陳曰:其瘡癢瘍,寒戰咬牙,是脾胃肌肉虛也,是同一歸重於脾也。
錢曰:惟用溫涼藥治之,是錢亦有用溫補之時矣。陳曰:如六七日,身壯熱不大便,與三味消毒散,微得利即住。是陳亦有用涼瀉之時矣。錢曰:更看時月。陳曰:須分表裡虛實。是二公之法,因時制宜,未必如今人一偏之說也。其不同者,惟於黑陷癢塌。錢則主大戟之寒以下之,陳則主丁桂之熱以補之。
人見其偏寒偏熱之不同,即謂錢專用涼瀉,陳專用溫補,殊不知錢之所下者,乃邪氣在裡,裡實之症也,觀其煩躁,大小便不通是已。陳之所補,乃邪在表,表虛之症也,觀其泄渴手足冷是已。虛則補之,即錢氏之惟用溫涼藥治之法也;實則瀉之,即陳氏所謂與三味消毒散得微利即住法也,各因一症而發其實,未嘗不同也。然錢急於解毒攻邪氣也,陳重於和中補正氣也。
邪氣解則正氣自平,正氣實邪氣未有不去者矣,是又二公之異而同也。二公立法之善,未始不同如此。至用二公之法,乃有效者,有不效者,此不善用法者之過,非製法者之弊也。噫!醫者意也,為上者,不惟其法,惟其意,則二公法外不傳之意,自得於神會之下矣。
白話文:
現在來看看討論治療痘疹的不同觀點。許多人認為,錢氏治療痘疹,主要採用清涼瀉火的方法,而陳氏則專門使用溫暖補益的療法。因此,許多人偏好使用陳氏的處方,但他們往往不明白錢氏配方背後的深意,甚至對陳氏的緊急救治方法也不瞭解。我們摘錄兩位大家的觀點,進行比較分析後,就能發現他們的治療原則實際上並無衝突。
錢氏指出,母親在哺乳期間應注意飲食,避免餓肚子或遭受風寒。陳氏同樣強調,母親和孩子都應控制飲食,尤其是在病初和病末階段。這說明他們對調養身體的看法是一致的。
錢氏提到,痘疹剛出現時,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不應進行瀉下治療。陳氏也有類似的看法,認為若無其他症狀,不必服用藥物。這顯示他們對於治療禁忌的認識相同。
錢氏認為,痘疹屬於陽性,因此春夏季節較適合恢復。陳氏則表示,痘疹在春季生髮,在夏季成熟,這是由於陽氣蒸騰,有助於痘疹容易發出和結痂。這表明他們對季節影響的評價一致。
錢氏提到,持續畏寒、身體冰冷冒汗,耳垂卻熱的情況,反映腎氣旺盛,脾虛無法制約。陳氏則認為,痘疹發癢且伴有寒顫、咬牙,這是脾胃肌肉虛弱的表現。這說明他們都強調脾臟的重要性。
錢氏認為,應根據病情使用溫涼藥物。這意味著錢氏也會採用溫補的治療方式。陳氏則表示,若患者在六七天內,體溫高且大便不通暢,可以服用三味消毒散,達到輕微通便即可停止。這表明陳氏也會使用清涼瀉火的治療方式。
錢氏建議,要考慮時間和月份的影響。陳氏則強調,必須區分表裡虛實的差異。兩位大家的治療原則都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,而非僅依賴片面的理論。他們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處理黑色凹陷和癢感方面。錢氏傾向於使用大戟等寒涼藥物來清除體內邪氣,而陳氏則偏好使用丁香、肉桂等溫熱藥物來補益正氣。
人們常因為兩種治療方式的寒熱偏向不同,誤以為錢氏專用清涼瀉火,陳氏專用溫暖補益。然而,事實上,錢氏所採用的瀉下方法針對的是邪氣在體內的實證,從患者的煩躁不安和大小便不通暢可以觀察到。而陳氏的補益方法適用於邪氣在外表,導致表虛的症狀,如泄瀉、口渴和四肢冰冷。對於虛弱的情況,補益是必要的,這與錢氏使用溫涼藥物的原則相符;對於實證,瀉下是適當的,這與陳氏建議服用三味消毒散以達輕微通便的原則一致。他們各自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,實際上並無根本差異。然而,錢氏更注重解毒攻邪,陳氏則側重調和中焦補益正氣。
邪氣解除後,正氣自然恢復平衡;正氣充盈時,邪氣自然消失。這正是錢氏和陳氏看似不同但實際上相通的地方。兩位大家制定的治療原則非常出色,並且在本質上並無矛盾。在實際應用他們的治療方法時,有些人會獲得良好效果,而有些人則可能不會。這通常是因為使用者未能正確應用這些方法,而不是方法本身的缺陷。啊!醫學是一門藝術,作為醫生,不僅要掌握具體的治療方法,更要理解其中的深層含義。這樣,我們就能夠領悟到錢氏和陳氏在治療痘疹方面未公開的精髓,從而在臨牀實踐中取得更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