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六 (1)
卷之六 (1)
1. 卷之六
2. 痘疹症似傷寒辨
傷寒之邪自表入里也,前三日在表,可汗而散,後三日在裡,可下而解。瘡疹之邪,自里達表也。本與傷寒不同。先賢謂其相似者,蓋恐人審候不明,誤作傷寒失於汗下也。不特傷寒相似,內傷發熱亦相似。凡外感之熱,熱在表也;內傷之熱,熱在裡也。瘡疹表裡俱熱也。外感則汗之,得汗熱自平矣;內傷則下之,物去熱亦去矣。
瘡疹不可妄汗下,雖汗下,熱不少減。然三者發熱雖同,症亦自別。外感發熱,面赤,惡風寒,頭疼,身重,腰重,呵欠,頓悶,昏睡,噴嚏,喘咳,驚悸;內傷發熱,面黃紅,惡飲食,腹痛,昏睡,煩躁則手足熱,吐利則手足冷。瘡疹發熱,腮赤,昏睡,呵欠,噴嚏,咳嗽,吐利,身重腰痠,頓悶,煩躁,驚妄,耳涼,骩涼,手足時冷,熱乍進乍退也。如值瘡疹大行之時,不問外感內傷,但發熱不退,皆作瘡疹也。
惟挾外感者,兼發散而治,挾內傷者,兼消導而治,無內外因者,只從瘡疹治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痘疹和傷寒症狀的相似之處及區別,以及它們與內傷發熱的不同。
傷寒的病因是由外至內,前三天在體表,可藉由出汗來散發病氣,後三天則在體內,可用通便的方式來解除。痘疹的病因則相反,是從體內發出到體表。雖然痘疹與傷寒有些類似,但先賢擔心人們不能明確分辨,將痘疹誤認為傷寒,而錯誤地使用出汗或通便的方法治療。
不只是傷寒,內傷導致的發燒也有類似的症狀。外感的發熱,熱在皮膚表面;內傷的發熱,熱在身體內部。痘疹則是全身都熱。對於外感的發熱,出汗後熱度自然會下降;內傷的發熱,通便後熱度也會隨之消失。
然而,對於痘疹,不能輕易地使用出汗或通便的方法,即使使用了這些方法,熱度也不會減輕。雖然這三種情況都會引起發燒,但症狀各有不同。外感的發熱,面色紅潤,怕風怕冷,頭痛,身體沉重,腰痛,打哈欠,情緒低落,昏睡,打噴嚏,喘息咳嗽,心悸;內傷的發熱,面色黃紅,不想吃東西,腹痛,昏睡,煩躁時手腳熱,嘔吐或拉肚子時手腳冷。痘疹的發熱,兩頰紅,昏睡,打哈欠,打噴嚏,咳嗽,嘔吐或拉肚子,身體沉重腰痠,情緒低落,煩躁,驚慌,耳朵涼,腳背涼,手腳偶爾冷,熱度忽高忽低。如果正值痘疹大流行時期,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,只要持續發燒,都可以當作痘疹來看。
對於有外感因素的患者,應輔以發汗治療;有內傷因素的患者,應輔以消化治療;沒有內外因素的患者,只需專門針對痘疹進行治療。
3. 痘瘡首尾不可汗下辨
今之治痘者曰:首尾不可汗下。聽者和之曰:痘宜溫補,汗下不可也。此亦喜補惡攻之遺弊。殊不知痘疹之法,莫要於解毒,或攻,或補,務使毒氣得解而已。如其氣血和暢,榮衛流通,表裡無邪,其出則盡,其發則透,其收則時,非但不可汗下,雖溫補亦不可用也。設使外感風寒,約束皮膚,閉塞腠理,瘡出不快,此當汗之,令陰陽和,榮衛通,而瘡易出,毒得解散可也。苟不汗之,則毒無從得出,留伏於內,未免閉門留寇之禍矣。
如大熱不退,煩渴轉增,譫妄昏沉,便溺阻塞,此毒蓄於腸胃之間,與穀氣並,宜急下之,使臟腑疏通,陳莝滌去可也。苟不下之,則藏汙蓄毒,煎熬於中,無養虎遺患之悔乎?故大要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,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條達,而致和平。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現在治療痘瘡的人常說:在初期和後期不可以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。聽者也隨聲附和說:痘瘡應當溫補,發汗和瀉下是不行的。這其實是過度偏好補法、排斥攻法的後遺症。卻不知道治療痘瘡最重要的是解毒,無論是攻法還是補法,目的是讓毒素得以解除。如果患者氣血順暢,營衛調和,表裡無邪,痘瘡能完全長出,發育透徹,按時收斂,那不僅不能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,即使溫補也不應使用。
假使患者受風寒影響,皮膚受到束縛,腠理閉塞,痘瘡長出不順利,這時應當用發汗的方法,讓陰陽調和,營衛通暢,痘瘡容易長出,毒素得以消散。如果不發汗,毒素無法排出,殘留在體內,可能會導致「閉門留賊」的災禍。
如果患者高燒不退,煩躁口渴加劇,出現神志不清,大小便不通,這是毒素積聚在腸胃之間,應當迅速使用瀉下的方法,使臟腑通暢,清除體內廢物。如果不這樣做,毒素會在體內煎熬,產生更大的問題。
所以關鍵在於:謹慎地遵循病情的變化,根據病情來選擇對應的治療方法,有症狀的尋找原因,無症狀的也要尋找隱患,病情嚴重的要強力處理,病情虛弱的要小心調理,必須先考慮五行相剋的原則,疏導血氣,使之順暢,達到身體的平衡。這就是治療痘瘡的原則。
4. 痘瘡不可以日期論辨
或曰:痘發於前七日,自現紅點至疱漿也;結於後七日,自疱漿至結痂也。前後以十四日為限,此其大略耳。蓋人稟賦有厚薄之殊,毒氣有淺深之別,時有寒暖,治有工拙也。如壯實之人,瘡本稀疏,能飲食,當和暖,守禁忌,故有八九日而愈者,不待十四日也。虛弱之人,瘡本稠密,飲食俱廢,氣候乖常,調理失度,起發不透,收靨不齊,或延至一月而愈,又不止十四日也。
治痘之工,不可拘於日數,苟拘日數,則出現未定,而先戴漿者有之,不可謂其成膿也;起發未透,而先干陷者有之,不可謂其結靨也。有收太急而凶者,有收遲而吉者,有綿延日久而斃者,是豈日數可限耶?或者取傷寒傳經之日數,謂十二日已過,其邪傳儘自愈,不知傷寒之邪,或在表,汗而已者;或在裡,下而已者;或過經復傳而不解者,亦未可以日期限也。痘瘡之邪,初出一點血,血化成水,水化成膿,膿成毒解而收矣,何必拘以日數也。
然欲知其易發易靨者,莫如以瘡為主。如形緊磊落,色潤紅活,尖圓厚實者,自然易發易靨也;如稠密黏連,平塌灰白,嫩薄淫濕者,難發難靨,更有餘毒也。經曰: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,故醫莫貴於知要也。
白話文:
有人說:痘瘡在前七天開始發作,從出現紅點到形成膿包;然後在後七天開始恢復,從膿包到結痂。前後加起來大概十四天,這只是一個大概的估計。因為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,毒素的程度也有深淺之別,環境的溫度有冷暖之差,治療的技術也有高下之異。例如,身體壯實的人,痘瘡原本就比較稀疏,飲食正常,加上天氣和暖,遵守醫囑,因此可能八九天就能康復,不一定非得等到十四天。反之,身體虛弱的人,痘瘡原本就較密集,無法正常飲食,天氣異常,調理不得法,導致痘瘡發作不完全,結痂時間也不一致,有的甚至要一個月才能痊癒,遠超過十四天。
對於治療痘瘡,不能單純地被日子限制。如果被日子所束縛,會出現還沒完全長好就開始形成膿包的情況,但這並不能說明它已經發炎了;或者痘瘡還未完全長出,就開始乾燥凹陷,但這也不能說它已經結痂了。有因恢復太快而病情惡化的,也有恢復慢卻逐漸好轉的,還有病情延續很久最終死亡的,這些哪能用日子來限制呢?有人拿傷風感冒的恢復日數來對比,認為十二天過去,病毒應該都已被清除,身體自然就會康復,但是,傷風感冒的病毒可能在皮膚表面,出汗就可以解決;可能在身體內部,通過排泄就可以解決;也可能經過一段時間再次發作,並不能用日期來限制。
痘瘡的毒素,最初只是出現一點血跡,血跡轉化為水分,水分再轉化為膿液,膿液形成,毒素自然就被排除,為什麼要被日子所限制呢?
然而,想要了解痘瘡是否容易發作和結痂,最好的方法是以痘瘡的外觀為主要判斷依據。例如,痘瘡形狀緊實,顏色鮮亮,呈尖圓形且實在,這種情況下,痘瘡自然容易發作和結痂;相反,如果痘瘡密集粘連,扁平塌陷,顏色灰白,皮膚薄嫩且多汗,這種情況下,痘瘡就難以發作和結痂,且可能會有殘留的毒素。古籍中有言:知道關鍵的人,一句話就能概括所有,不知道關鍵的人,永遠無法掌握核心,所以醫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抓住重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