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
1. 卷之十五
2. 起發症治歌括
凡三十五首。
五六日間起發時,俗師計日豈曾知,
不分虛實論輕重,偏執方書只補脾。
痘瘡之症,熱三日,出三日,後方起發,此常論也。蓋先出者先起,後出者後起。痘疏毒輕,氣稟厚者,自易出、易發、易靨;痘密毒重,氣稟薄者,自難出、難發、難靨。未可拘定日數。時師不知虛實補瀉之理,但於起發初便用補脾。果內氣不足,少食者,用之允當;若內實便秘,能食之人,寧不黨邪為惡乎?非徒無益,而反害之。
蘄水羅野松,年十六出痘,其父月湖延予視之。予往,先有張醫在。張之言曰:凡出痘者,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,今冬出痘時逆也。痘起發頭面要腫,今被寒氣鬱遏,毒不得出,故頭面不腫,證逆也。奈何?予曰:不然。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,非以時言,以痘症言也。蓋春夏者,發生長養之令也;秋冬者,收斂閉藏之令也。
痘本陽毒,自出現而起發,自起發而成膿。如苗而秀,秀而實,故曰春夏為順;如應出不出。應發不發,謂之陷伏,故曰秋冬為逆。頭面不腫者,順痘也;頭面浮腫者,險痘也;頭面預腫者,逆痘也。今痘本磊落,尖圓堅實,其毒輕微,故起發而頭面不腫。若頂平根闊,肌肉鮮紅,此為毒甚,不待起發而頭面先腫矣。
張曰:起發太遲,由虛寒始,宜服溫補。予曰:痘無病,不須服藥。吾觀此痘紅潤鮮明,表氣實也;大小便調理,氣實也;無熱無渴,無他病也。於此補之,謂之實實。公且止。吾計十數日必收靨矣。果未嘗進一刀圭藥也。
大抵瘡標只要稀,毒輕瘡少不須醫,
若逢稠密毒邪甚,解毒和中早燭機。
凡痘瘡疏則無毒,密則有毒。痘疏毒少者,邪不勝正,其氣和,其勢順,不須服藥;痘疏密布散,邪正相持,其氣病,其勢險,此宜抑邪扶正,使邪氣亟奪,不為正氣之賊;痘稠密無縫,正不勝邪,其氣乖,其勢逆,善治者十可救二三,不善治者束手待斃而已。故順者不必治,逆者不可治,險者貴治。此以下專言險逆者之痘治也。
幾多先密後稀疏,便有先疏後稠密,
不是良工曾見慣,他將怪變問師巫。
凡看瘡痘有先密後疏者,此夾斑、夾疹也;初出看之,一片紅點,斑疹相雜,難以分辨,至起發時斑疹盡散,惟痘獨在,故先似密而後實疏也。有先疏後密者,此一順一逆也。痘科云:輕者作三四次出,大小不一等,故先似疏而後漸密,此順痘也,吉;若初出看時,只見面上胸前有三五處顆粒,模糊,根腳腫硬,待至起發則一齊湧出,故先雖疏而後尤密,此逆痘也,凶。
先後大小盡出齊,以漸起發適如期,
尖園紅活都光壯,表裡無邪福所歸。
痘子輕者,作三四次出,大小不一等,其起發亦先後循次,大小分明,不相連串,顆粒尖圓,根窠紅活光壯肥澤,此表無病。飲食如常,小便清,大便潤,此里無病,大吉之兆,不須服藥。
起發如期貴適中,太遲大驟類成凶,
誰知驟發亦驟陷,發若遲時毒復壅。
痘子起發,只以出勻為期,不可拘定日數。瘡出以漸,其發亦以漸,謂之適中。若以一齊湧出,便皮肉虛腫。一齊焮發者,此表氣虛,毒氣奔潰而出,表虛不能收斂,必生癢塌,或成潰爛,急宜救表,十宣散(三十七)調無價散(七十三),活血散(十四)合消毒散(十六),相間服之。
若出已盡,當起不起或起不透,此裡氣虛,毒氣留伏,壅遏而不出,必增煩躁,腹滿喘促,若後為癰毒,急宜救里,十全大補湯(三十八)合勻氣散(十三),或參苓白朮散(三十)調無價散(三十七)服之。
痘子如今出已勻,可知形狀重和輕,
莫將湯液求奇中,治不乖方藻鑑明。
痘瘡之出,有重有輕,觀其形狀即可知之。如一發便出盡者,必重也;痘夾疹者,半輕半重也;出稀者輕。裡外肥紅者,輕;外黑裡赤者,微重也;外白里黑者,至重也。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,勢劇也。青乾紫陷,昏睡汗出,煩躁熱渴,腹脹啼喘,大小便不通者,困也。善用藥者,能使輕者易安,重者不至大困,斯可謂之十全矣。
變輕變重轉移間,莫道人為不勝天,
堪笑愚夫多不曉,空談氣數蓋前愆。
古人云:輕變重,重變輕。輕者,指出稀者,裡外肥紅者,人見其輕,遂生怠忽之心,不避風寒,不節飲食,不慎禁戒,不擇醫巫,以致感風則生外熱,傷飲食則生內熱,熱氣熏蒸,或翻生痘瘡稠密者,或痘後目盲發癰,或腹脹,或煩躁,或吐利。犯禁戒則為瘙癢,為潰爛;醫之誤,則補所不當補,瀉所不當瀉;巫之誤,則咒水灑之,以傷其表,令之飲水以傷其里,往往變成重疾。設有不幸,歸之氣數,抑何愚哉。
重者,指出密者,外黑裡赤者,外白里黑者。人知其重,能存憂懼之心,適其溫寒,慎其飲食,禁戒必守,醫巫必擇,自然易發易靨,故能變為輕也,如此者,非人能勝天乎?
聞人氏云:稟氣實者,夏酷暑而不甚畏熱,冬嚴寒而不甚畏冷;稟氣怯者,易寒易熱,天寒陰雨,則感寒濕而濡瀉,天氣稍炎,則伏熱中暍。是故先知節候者,能辨陰陽寒暑之盛衰。經云:陽盛人耐冬不耐夏,陰盛人耐夏不耐冬。此亦知人稟受之不同,且自立夏氣變純陽,萬物盛大,治藥者,用熱遠熱,如桂枝、麻黃之輩,必加知母、升麻、石膏等服之。立冬氣合純陰,治藥者,用寒遠寒,如用諸涼劑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。
又如冬溫暖,則虛者安而實者病;夏寒涼,則實者安而虛者病。冬溫暖,夏寒涼,非節之氣,來暴而去速,在人將攝之如何耳。
錢氏云:凡痘疹,當乳母慎口,不可令飢及受風冷。聞人氏云:凡人一日不食則飢,觸風冷則病。況小兒當瘡痘之際,正欲賴穀氣以助其內,避風寒以護其外,苟穀氣虧少,風寒侵襲則為患,可勝言哉。乳下嬰兒宜常令其母飲食充足,居處避風。能食童子,專令老成耐事人,時時管顧,雖然事亦貴得其平,或者以失飢、冒風寒為戒,遂致過飽極溫,非徒無益而又害之。瘡痘之家宜備知之。
聞人氏云:瘡痘之出,蓋熱邪內外蒸發,其有當熱作之時,忽遇天氣大寒,熱氣方運出而暴寒折之,外寒為內熱拒而不得入,內熱為外寒閉而不得出,毒氣壅於肌皮之間,如隱疹,如痣點,或青或紫,俚俗云鬼捻青者是也。壯年出者,皮膚厚,肉理密,多有此症。凡是卻寒、溫肌、透表之劑,皆可選用也。
凡冬春之間,常有暴寒,忽為寒氣所侵,其痘色變,或灰白,或青,頑木凝凍不能起發者,桂枝葛根湯(五)、麻黃湯(六十七)去杏仁、石膏合服,待痘略起,再以十宣散(三十七)發表托裡也,外用胡荽酒(七十四)。
凡春夏久雨,為寒濕之氣所害,不能起發者,五苓散(二十八)加蒼朮、防風主之,多服更佳。
聞人氏云:嬰兒、童子必竟純陽。當瘡痘未出之先,或遇天氣暄熱,當與疏利,庶幾起發之日,其熱必輕。疏利之說,非是轉下。疏者,疏散熱氣;利者,滑利九竅,使無壅遏之患而已。疏利用輕清之劑。彼轉下者,非猛浪不可。疏利轉下,相去遠甚,不可不辨。
凡夏秋之間,常有酷熱,忽為熱氣所蒸,其痘色變,或大赤焮發,或糜嫩不堅實,先以五苓散(二十八)合黃連解毒湯(八十九),或升麻葛根湯(一)合人參白虎湯(二十四)以解其熱,次以調元湯(十八)加麥門冬、五味子以補其氣,外用天水散(九十四)合百花膏(九十八)遍塗之。
凡傷冷水、沙糖、西瓜、紅柿、菱芡、柑橘、水梨一切生冷之物腹痛者,丁香脾積丸(三十三),原物湯下。有瀉者,錢氏異功散(四十四)加丁香、訶子主之。如傷肥甘油膩糕粽一切熱物腹痛者,備急丸(九)、原物湯下。此上二症,得利後並用四君子湯(二十)加陳皮、木香,或錢氏異功散調之(四十四)。
凡食過飽,稍覺不快者,木香大安丸主之(九十一)。損谷則愈,不可妄下。錢氏云:惟用溫涼藥治之,不可妄下及妄攻、發。又云:瘡痘始出,未有他症,不可妄下也。此言常候,戒人猛亂。若有前外傷內感之症,安可徇常。
聞人氏云:木得桂則枯,雌黃遇胡粉則黑,柑得脯則壞,物之相畏,有如此者。痘瘡之畏穢惡雜氣,其理亦如是也。仲景云:瘡痘欲出之間,宜燒蒼朮、豬甲二物,仍令人謹伺門戶,勿使生人輒入,亦忌勞力人、狐臭人,若行房觸犯,最為大害。婦人經水適來,尤當迴避,床帳左右前後宜掛胡荽,以酒噴之,或燒乳香尤妙。
蓋榮衛得香則運行甚速,或可使瘡毒易出。苟防備一不如法,則禍患踵至。欲出者,使之不出;已出者,斑爛成片,甚者,瘡黑陷伏,加以爛臭,痛如刀剜,悶亂而死。其中縱得安者,亦令瘢痕經年黑色或反成疥癬,不可不戒。
凡病瘡起發即當禁戒房事,室中常燒闢穢香(九十三),令煙不絕,更多燒硬石以水澆之,若有觸犯,瘡或色變,或作癢者,以茵陳熏法解之(八十一)。
徽人吳印墩子出痘,胡三溪邀予同往。視之,磊落紅活,順痘也。其兒脾胃素弱,起發略遲,復請醫萬世喬,見不起發,謂其氣虛,妄投陳氏木香散一劑,痘轉平不起,又投陳氏異功散一劑。其家驚懼,再請予同三溪,視之曰:噫!死矣。
蘄水一屠家子出痘,正灌膿時,請一巫者誦咒噀水解厭後,忽加瘙癢,痘形容塌,其色青白而氣腥臭。予往,視之曰:此犯房室穢氣也。急令買膠棗三斤,燒煙燻之,瘡轉紅活而癢亦止。問其故,老巫他往而子代之,有房事。
瘡痘起發辨形色,人身之中惟氣血,
虛實寒熱此中求,仔細消祥行補瀉。
痘瘡之毒,必氣以呴之,血以濡之,而後可得成熟也。故於起發之時,光壯者,氣有餘也;肥澤者,血有餘也。氣血有餘,表裡俱和,不須服藥,如形長大,如色枯燥者,此氣至而血不榮也,宜四物湯(十九)加人參、麥門冬;色紅潤而形平陷者,此血至而氣不充也,宜四君子湯(二十)加黃耆、官桂、川芎;形平陷,色枯萎者,此氣血俱不足也,宜十全大補湯(三十八)合無價散(七十三)主之;色灰白者,氣虛也,四君子湯(二十)加黃耆、當歸、官桂;色紅紫者,血熱也,四物湯(十九)加紅花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。
起發遲遲頂又平,色多灰白氣虛論,
紫紅血熱須清解,枯萎還從不足云。
凡痘瘡起發遲滯,頂平色灰白者,氣虛也。其人平日食少,脾胃不足,人參白朮散去乾葛加桂(二十三),十全大補湯(三十八)去地黃加木香主之。如曾有吐瀉以致氣弱者,四君子湯(二十)合益黃散(四十五)主之。瀉未止者,四君子湯(二十)吞肉豆蔻丸(四十三);甚者,陳氏木香散主之(二十五)。
若紅紫色掀腫者,血熱也,四物湯(十九)合消毒散飲(十六)加紅花,外用胭脂塗法解之(七十六)。乾枯者,血虛也,四物湯(十九)加人參、麥門冬、地骨皮,外用胭脂塗法(七十六)、水楊湯浴法(七十五)。
瘡痘起發視根窠,紅活充肥血氣和,
若是乾枯青紫黯,急宜養血莫蹉跎。
起發之時,根窠紅活,形見潤澤者,此血隨氣行,灌注諸瘡,自然紅活肥澤,不須服藥。如雖起發,乾枯無水,謂之不肥澤;帶青紫黯色,謂之不紅活。其變為黑陷,乃血虛也,四物湯(十九)加人參、麥門冬、紫草、紅花,間進調無價散(七十三),或吞奪命丹(十七),外用胭脂塗法(七十六)。
漸長尖圓厚且堅,其形光壯色紅鮮,
氣充血旺無虧欠,平陷浮囊氣不全。
起發之時,不徐不疾,以漸長大,尖圓磊落,光壯堅實,根腳紅活。此氣充足,載血而行,透徹諸瘡,自然尖圓光壯,不須服藥。如雖紅活,頂平中陷,不成尖圓,色嫩皮薄,不能堅厚,其變為癢塌,為留伏壅遏,乃氣虛也,四君子湯(二十)合勻氣散(十三)加黃耆、官桂,或人參白朮散(二十三)加黃耆、官桂、防風,或調元湯(十八)加官桂、防風、白芷、荊芥穗,或十全大補湯(三十八)去地黃,加防風、白芷,或十宣散(三十七),皆可選用。
若瘡皮薄色嫩嬌淫,淫而濕者,此氣不勝血,宜補氣涼血,四君子湯(二十),四物湯(十九)去川芎、地黃,加官桂、黃耆、防風、荊芥穗。如浮囊虛起,殼中無水者,此氣不依血,血不附氣,其變為癢塌,為癰腫,十全大補湯(三十八)去白朮加大力子、連翹、防風、燒人屎。
邑人胡半峰,子五歲出痘,起發時,頂平而陷,請予視之。予曰:順痘也。凡出痘者,以氣血和平為主,尖圓堅實者,氣也;紅活明潤者,血也;紅活平陷者,血至而氣不足也;圓實而色白者,氣至而血不足也;平塌灰白者,氣血俱不足也;掀腫紅綻,氣血俱有熱也。令嗣痘出既密,時日未到,氣血未周,以漸起發,得其常也,故曰順痘,不須服藥。已果然。
四圍沸起陷居中,胃氣虧虛發未通,
外白中心成黑點,是名鬼痘急宜攻。
痘瘡起發,尖圓為貴,如四圍起,中心平陷者,此有二種:有血化成水,四圍高起,中心略低凹者,俗呼為茱萸痘,此中氣不足,發未透徹故耳;能食者,至養漿之時,盡充滿而起矣;不能食者,宜扶中氣,人參白朮散(二十三)主之。
有四圍沸起,中心落陷無起,尤是死肉,其形如錢,宜急攻之,若待漸變黑點,不可為矣,此名鬼痘,四君子湯(二十)合九味順氣散(一百零二),加燒人屎或紫草飲(六十三),或紫草飲子(一百一十七),連進服之,外更用胭脂塗法(七十六)。
中心凸起四沿平,外黑裡紅一例論,
此是表邪多壅遏,疏邪發表令調勻。
痘疹起發有中心凸起,四圍干平無水者,或里紅外黑者,此由平日感受風寒,皮膚堅木,以致痘毒鬱而不散,宜桂枝葛根湯(五)、十宣散(三十七),以散表邪,外用水楊湯浴之(七十五)。
發時磊落最堪誇,三五黏連便不佳,
若是糊塗成一塊,切防瘙癢又來加。
痘瘡起發貴於顆粒分明,如痘彼此相串,皮腫肉浮,或於本痘四旁旋出小痘,攢聚胖長,漸成一塊,此候最重,宜以快斑湯(十五)合消毒飲(十六),加燒人屎服之。更宜禁忌,以防毒犯。
自此常宜大便堅,如常調潤更清安,
莫將湯劑輕投試,偏熱偏寒變易生。
痘瘡自起發之後,大便常宜堅實,緣小兒脆弱,身熱而大便不通者,則易實,大便自利者,則易虛。雖四五日不大便,無憂也。不能食者,聽其自便,賴舊穀氣為養,至四五日後則膿化毒消,解利之劑可用也。能食者,三日後不通,不腹滿,不裡急後重,則亦不必攻之,可用膽導法(五十一)導之,不通以當歸丸(一○○),令微潤過,使氣道升降,無壅遏之患,不可妄下。
其人能食素脾強,大便雖溏也不妨,
切莫湯丸將峻補,反增裡熱作餘殃。
凡能食者,大便喜潤,賴新谷以為養,而舊垢之不留,自然臟腑流利,血氣和平。不可妄用溫補,反增裡熱。
忽然暴泄勢堪驚,毒入大腸亦有因,
勿待內虛成倒陷,上工治病貴能迎。
胃主腐熟水穀,大腸主傳送已化之物,故食多少,可以知人穀氣之虛實;大便滑澀,可以知人臟腑冷熱。大便如常是亦痘疹之一順也。如起發之時忽然泄瀉,此宜急止之,恐腸胃虛,真氣脫也,須辨冷熱虛實。如泄瀉而手足冷,面色青白,瘡不紅綻者,冷症也,理中湯丸(三十四)、肉豆蔻丸(四十三)、益黃散(四十五),甚則陳氏木香散(二十五)、異功散(二十六),皆可用也。
瀉下之物黃又酸臭,渴,手足心熱,面赤,瘡紅綻掀發者,熱症也,黃芩湯(四十一),五苓散(二十八)主之。脾胃怯弱,精神慢而不食者,為虛,當溫養之,益黃散(四十五);身熱中滿,渴而不食者,為實,當清利之,五苓散(二十八)。其人或臟氣自脫,或因服寒藥致令瘡毒陷於大腸,瀉下如豆汁或便膿血,或便黑汁,口內臭氣,唇焦目閉加腹脹者,必亡也。
起發時常驗手足,發如不透多反復,
此宜脾胃弱中求,尚怕差遲作癰毒。
痘瘡起發欲透,惟四肢稍遠,不宜均齊,必脾胃素強,能食多者,不須慮此。若脾胃素弱,又食少者,手足上瘡常發不透。蓋脾主四肢,脾虛則不能行其津液,灌溉四肢,所以發遲,以補脾為主,快斑越脾湯(一一九),如不令透,其後手足必作癰毒。又手足痘瘡多發水泡者,此肝乘脾也,先瀉肝,羌活湯(十)加柴胡;後補脾,人參白朮散(二十三)去葛根加桂。如見而復隱,越而復塌,色紫黑者,此腎乘脾,不可治。
蘄水汪沙溪子痘出膿成時,頭面腹背皆飽滿,惟手足自肘膝至掌指猶未起發,予驚曰:「脾主四肢,此子脾胃何甚弱也」。祖母葉氏曰:「吾孫生三日母即死,是吾嚼粥飯養大也」。予用建中湯加黃耆、防風,只一服而疹盡起,腫作膿矣。時沙溪夫婦信奉魯湖黑神於家,此子寄名於神,未出痘先神降童云:壇保吾老黑承管,只要痘出得少,至是痘甚密。予等朝夕笑玩,以計逐之使去。
頭面斑瘡總屬陽,升生浮長類相常,
微微漸腫瘡紅潤,驟腫瘡平可預防。
頭面屬陽,痘瘡亦屬陽,以類相從,故出現起發收靨自頭面始。升生浮長,陽之性也。痘瘡起發,頭面以漸腫大,升生浮長之性,不須憂恐,只要瘡子磊落紅活,光壯肥澤,待至成膿之後,毒化結痂而腫亦漸消矣。
如瘡黏連,通串模糊成餅者,又要紅活潤澤,以快斑湯(十五)、消毒飲(十六)合而飲之,或消毒化斑湯(八十四)以解其毒,更以甘桔湯(七)加牛蒡子相間與之,以利咽喉,寬胸膈,令飲食無阻也。又以神應膏護目(六十六)。若灰白青黃乾燥,瘡面膚起者,皆死症也。
其頭面腫有不閉目者,毒淺而輕。有閉目者,毒深而重。亦待瘡熟腫消而目自開。若瘡未成,腫消目開者,此陷也,勿治。詳見後頭面預腫條。
凡痘將起發,頭面預腫者,此時行疫癘之氣,名大頭瘟,其毒最酷,急用羌活救苦湯(八十三)解之。
起發之初未試漿,口唇瘡色早焦黃,
如斯惡候無人識,待得收時作禍殃。
口唇者,脾之外候。人以脾胃為本,不宜受傷,如初發熱唇焦裂者,此毒發於脾,便宜解之,瀉黃散(一百零九)。不知早治,痘子之出,叢集於唇,及至起發,其瘡先熟,內帶黃漿,此惡候也。待諸痘成漿,此瘡已靨,唇皮揭脫,漸變嘔食嗆水,昏睡而沒矣。
起發瘡頭帶白漿,不知何處便非祥,
謾誇國手移天力,空自叨叨說驗方。
痘瘡由紅斑而水泡,水疱而膿疱,膿疱而結痂,有自然之序,若初起發,瘡頭便帶白漿者,不分何處,並非佳兆,不特口唇為然也。
出形未定先㴠水,起發之初便戴漿,
膿水未成收靨急,不堪有此命終亡。
痘瘡初出一點血,血化為水,水化為膿,膿成毒解,此自然之序也。若初出之時,半是水疱,或才起發便有戴漿者,或未成膿即干收者。火性躁急,失其自然之序,不應至而至,所謂早發還先萎也。此毒火所為,倏急之間,焰息氣盡而死矣。
蘄水李望松在監時,其子一歲,在家中出痘,請吾往視之,起發時都是水痘。予曰:痘乃胎痘,五臟各具一症:肝為水疱,肺為膿疱,心為斑,脾為疹,腎為黑陷。此乃肝臟之症,喜皮厚肉堅而色蒼蠟。若皮薄色嬌不可治也。乃以四君子湯加黃耆、防風、牛蒡子,母子同服,十三日安。
邑令君梁厚村公子出痘,起發時多成膿疱,請予治之。予告曰:此險痘也,治太晚矣。公曰:但盡爾術。二日瘙癢作而殞。
英山鄭雨川子,九歲出痘,起發時額上兩頰皆成水疱,吾曰:逆痘不可治也。痘症自有次序,初出一點血,化為水,水化為膿,膿成而毒解矣,有如苗而秀,秀而實。今方苗而秀,吾恐早發還先萎也,七日後再論。未及七日,大癢而死。
最愛尖圓成個個,生憎堅硬作堆堆,
非瘤非核非癰腫,怪事令人嘆幾回。
凡痘瘡起發之時,磊落分布者,乃表裡疏通,上下發泄而毒氣解散,順痘也;若顆粒叢聚,根窠堅硬者,乃氣血凝滯,肌肉敗壞而毒氣鬱積,逆痘也。瘤者,丹瘤也,似瘤之紅而不痛。核者,結核也,似核之堅而不動。痛者,癰疽也,似癰之腫而不潰。此榮血不流之病,十無一生,不出四五日,必瘙癢悶亂而死。
起發渾如湯火傷,黏連成疱水洋洋,
皮膚潰爛真元散,鶴唳猿啼到北邙。
凡痘瘡初出細密,模糊不成顆粒,至於起發之時,盡成大疱,清水虛癢,此衛氣不斂之病,逆痘也。不出二三日,皮脫肉乾,悶亂而死。
此上二症,乃惡毒之氣,須於出現起發之時候之,若到成膿則無之矣。
起發一齊如錫面,皮膚浮腫形容變,
其人能食乃為佳,食減氣虛作凶斷。
痘瘡最要以漸起發,磊落紅活。如一發都起,無復顆粒,模糊串連,不紅活帶灰白色,面上浮腫如錫餅形,此惡候也。其人能食,大小便如常,無他症候者,吉;若食頓減,或原不能食者,凶。
一男子年二十餘,出痘甚密,起發時腫異常,面如錫餅,形狀可畏。人皆危之,予所喜者,飲食如常,大小便調,安靜而睡。一醫欲投木香散,予曰:痘疹無疾,不須服藥。色白者,痘出太多,氣血未能周遍也,數日之後自然收靨矣。果二十餘日而安。
一小兒出痘甚密,不甚起發,面如錫餅,食少而渴。一醫欲投木香散,予曰:此兒無吐瀉裡虛之症,不可用也。乃以保元湯加當歸、赤芍、防風、桔梗、牛蒡子,調理而安。
一婦人二十四五,出痘甚密,面腫甚,身無完膚,七八日後眉心、唇上有成白漿者。或謂正當作膿之時,予曰:未也。面瘡帶赤,猶是血色,未曾化水,遽爾成膿,此惡候也,後必潰爛而死。果然。
熱有大小治不同,古人取譬似蒸籠,
不知邪氣分深淺,妄治何能得適中。
錢氏云:有大熱則當利小便,小熱者當解毒。大熱謂身熱脈實,大小便秘結而渴。懼其變生他疾,故利小便八正散(四十六),通關散(一一五)。大便秘者連翹湯(八十八),導赤散(三十五)加人參、麥門冬,使心火有所導引,則雖不用冷藥,熱亦自減去矣。瘡痘不至熱過,不為冷誤,甚為良法。
小熱解毒之說,謂小熱不解,大熱必生,利其小便,則慮損氣,故但可解毒而已,甘桔湯(七)加牛蒡子、荊芥穗。
發熱痛癢是何因,痛實癢虛理自明,
大凡痛者終多吉,諸癢曾無一吉云。
經云:癢為虛,痛為實。內快外痛為外實內虛,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。又曰:諸寒為痛。痘瘡起發,痛者有二:一則毒邪欲出,氣血隨之肌肉弸急而痛,九味順氣散(一○二)合活血散(十四)主之,一則皮膚厚,肉理密,為外寒相搏而痛,桂枝葛根湯(五)主之。身癢亦有二症:一則氣血不足,其癢為虛,十全大補湯(三十八)主之;一則能食淡以致,蟬蛻膏(一○五)主之。凡痘瘡作癢,深為可慮。
一小兒起發作癢,予曰:諸癢為虛,此非虛也,乃火邪也,人以湯沃之,火炙而癢,可以例推。乃用升麻葛根加防風、荊芥、紫背浮萍,只一服而癢止。
一小兒痘起發時,痘瘡作痛而呻吟。予曰:痘脹作痛者佳,膿成痛自止矣。今痛太甚者,血熱也。升麻葛根湯加紅花、連翹、牛蒡子、忍冬花,服之即止。
腹脹之候最不佳,痘瘡有此可傷嗟,
氣和自爾無煩滿,毒氣壅留勢漸加。
痘瘡起發而腹脹者,有二症:一則陰陽不和,蓋痘瘡正發,熱毒方盛,必生煩滿,宜以葛根解毒湯(二十)、人參麥門冬散(二十二)、人參白朮散(二十三)之類與之。不知此理,或飲冷過多,或誤投涼劑,熱為冷所激,欲出而不能,冷熱相搏,毒不發越,故令腹脹。
且傷於冷者,必不能食,大小便利,腹中虛鳴,此傷冷,陰陽氣不和也,急當以溫中藥,疏逐冷氣,冷氣散則腹脹自消,益黃散(四十五)去甘草,加薑製厚朴;甚者氣喘發厥,瘡白而無血色,多至不救,陳氏木香散(二十五),聖方也。昧者反用峻下之藥,致令重困,死。
一則毒氣陷伏入里,必有他症相雜,或煩躁大渴,或大小便秘,或啼哭不止,但用溫平解毒快氣之劑,紫草飲子主之(一一七)若腹脹而目閉,口中如爛肉臭者,其症為大惡。
出盡方將起發期,箇中乾黑令生疑,
此為黑陷休輕視,漸變加多不可為。
凡痘瘡以起發光壯,紅活肥澤為順,若將起發之時,中間有乾黑不起者,須急治之,不可因循以致傳變加多,不可藥救矣。
邑令君朱云閣公子出痘,至起發時,項後手背有二痘變黑者,摸之則痛。此痘疔也,急取胭脂數貼,水浸取汁塗之,盡汁而止。次日視之,已紅瑩起發矣。
邑人汪我溪子出痘,起發時有變黑者,予以云閣公子之事語之,教取胭脂汁塗其內,周氏不聽,予謂我溪曰:不用吾言,蔓延不可為也。後果一身盡成黑痘而塌,復出一層又塌,如此者三而卒。
王思泉子出痘,起發時漸變黑,急請予治,已蔓延一身矣。其兄少峰議曰:吾聞痘瘡變黑歸腎者不治。公謂何如?予曰:黑痘有二症:一則乾枯變黑者,此名倒陷,乃邪火太熾,真水已涸,故曰歸腎不治。一則痘色變黑未至干塌,此疫毒之氣所謂火發而曛昧者也。令侄之痘,正是此類,吾能治之。
乃用當歸梢、生地黃、赤芍藥、酒紅花以涼血,黃耆、人參、生甘草以瀉火補元氣,酒炒芩、連、牛蒡子、連翹、升麻以解毒,防風、荊芥以疏表,每劑入燒人屎一錢。連進十三劑,痘色轉紅,膿成而收靨矣。少峰曰:吾未見能治黑痘者,人奪天巧,信哉!
李良臣子出痘,至起發時變黑而干,急延予治,乃問:其大小便何如?乳母答曰:自初發熱到今,未大便。曰:此熱盛於內,宜急解之。因制一方,用麻黃,酒蜜拌炒焦黑,紅花子、紫草、人中黃、連翹、酒蒸大黃、燒人屎,水煎服,外用膽導法取下燥屎,痘轉紅活,後以四物湯去川芎,加紫草、木通、枳殼、生甘草,調理收靨而安。
陷伏惡候古今傳,變黑誰知有數般,
痘疹不宜輕見此,徒誇五色大還丹。
痘疹自內不出謂之伏,自外伏入謂之陷。痘瘡黑陷,當分四症:一則感風寒,肌竅閉塞,血凝不行,必身痛,四肢微厥,斑點不長,或變黑色,或變青紫隱疹,此為倒伏也,宜溫肌發散,桂枝葛根湯(五)加麻黃、蟬蛻,或以紫草飲(六十三),吞奪命丹(十七),外用胡荽酒噴之(七十四),水楊湯浴法(七十五),須令溫散寒邪,然後熱氣伏行,則其斑自長矣。
二則毒氣太盛,內外蒸爍,毒氣入里,必心煩狂躁,氣喘妄言,如見鬼神,大小便秘,渴而腹脹,此為倒陷伏也。病邪輕者,宜利小便,解毒連翹湯(八十八)、通關散(一一五);甚者以百祥丸(五十二)、牛李膏(五十三),以瀉膀胱之毒,令陽氣復還,脾胃溫暖。服之身溫欲飲水者,可治,是脾強勝腎,陷者當復出矣;若加以寒戰身冷,汗出耳尻反熱,死。
然百祥丸太峻,今以宣風散(九十二)、三乙承氣湯(三十)、棗變百祥丸(一二六)代之,外以水楊湯浴之(七十五)。三則內虛而不能使陽氣以副榮衛者,出而覆沒,斑點白色或黑色,其人必不能乳食,大便自利,或嘔或厥,此胃虛而不出,謂之陷伏也。
宜用溫中之劑,令其胃暖,榮衛復行,則當自出矣,宜調元湯加丁香、官桂(十八),理中湯(三十六)加黃耆、官桂;甚則陳氏木香散(二十五)、異功散(二十六),皆可用也;外用胡荽酒噴之(七十四)。或因誤下之後,毒入里而黑陷者,則宜溫養而表出之,先以理中湯(三十四)溫養其里,後以桂枝葛根湯(五)疏解其表也,不出再加麻黃。
四則被房室等雜穢惡氣沖觸而黑陷者,則宜熏解之,內服紫草飲子(一一七),外用胡荽酒噴之(七十四),茵陳熏法(八十一)。
痘疔治法果多方,只要疏通解散良,
不使毒邪當伏陷,得行權處勿泥常。
痘疹之毒,自內而出,衝突氣血,發散腠理,初出一點血,乃身中氣血被毒驅逐見於皮膚之外。其成形者,氣也;成色者,血也。毒火太甚,煎熬氣血,先至之,氣則削矣,血則枯矣,氣削血枯,腠理反閉,毒不得出,未免復入於底,遂成陷伏。時人以黑瘡子為痘疔,又曰鬼痘者,深惡而畏之詞也。
此乃毒氣鬱遏,非外感風寒,內虛吐利,雜氣觸犯者可比。古人立方,如大小便秘,腹脹煩躁者,則下之;但大小便秘者,則利小便解毒;自利者,以瀉膿血為順,水穀為逆,卻不立方,以毒雖入腹,皆瀉出也。
攻之則無所攻,補之則不可補,昏悶不醒者,用龍骨膏(一○五)以去心中之邪;枯黑不起者,或內用無價散(七十二)以解在內之邪,或外用水楊湯(七十五)、四聖散(七十二)、胭脂塗法(七十六),以解其表,使邪氣得出,皆良法也。為工者,合下即下,合利即利,合發即發,或解其里,或解其表,應變出奇,勿泥常法可也。
蘄水汪白石出痘,方八歲,請予往治。起發時有黑枯者,予曰:此痘疔也。乃用四聖散,胭脂汁調,銀簪撥開痘頭塗之,即轉紅活,亦不延蔓,數日後應收不收。問之,不更衣七日矣,知其腸內燥結,其家信佛事,禁殺,予強取豬肉,爛煮,和汁與食,果腸潤便通,痘旋收靨。
英山鄭鄫子,三歲出痘,請予往治。起發時肩膊腰臀間,有數個乾黑者。急以胭脂汁調四聖散,銀簪撥開痘頂,入藥於中,須臾起發紅活,亦不延蔓。時鄫叔鄭斗門善醫,同在調理,因問予曰:痘瘡變黑有可治者不可治者,何也?予曰:痘瘡變黑,其症為逆,治之貴早,不可緩也。緩則延蔓。
傳變,倏出倏沒,迤邐而死矣。治此症者,亦有數法,如四圍有水,中心黑陷者,只用胭脂塗法,須頻頻作之,直待轉紅起胖而止;如痘子乾黑,概括腳堅硬者,可用四聖散,即今之治法也;若皮肉不活,根腳不腫者,決死勿治;若起發有水,頂平而黑者,宜內服涼血解毒藥加燒人屎,外用胭脂塗法;若大便不通者,此裡熱熏蒸得之,宜內服四物、三黃湯,外用膽導法,得利後而變紅活也;若泄瀉者,此虛寒也,宜用保元湯加木香、桂;如盡乾黑,煩躁悶亂者,決死,不治。斗門拱手稱謝曰:名下無虛士,敬受教。
幾經發疱多凶惡,原有瘡瘢休認錯,
痘集成叢肌肉敗,色多青紫宜敷藥。
痘瘡發疱,亦與黑陷相類,外內出入雖不同,而毒氣壅鬱則一也。或發水疱,或發血泡,或赤、或紫、或黑,但見此症,十無一生。然亦有似是而非者,不可不辨。其人身上原有灌瘡,或破傷未痊,或雖痊,瘢痕尚嫩,一旦痘出,則瘡瘢四圍痘必叢集者,物從其類之理也。發生之後,必然作泡者,腐敗皮肉氣色先變,宜與完膚有別也。
治此者,先以針刺破,吮出惡血後,以胭脂塗法(七十六)合百花膏(九十八)敷之。此瘡又易作癢,起發之後,常宜以茵陳熏法(八十一)熏之。勿令抓傷,若被爬搔則反復灌爛淹延不愈,變為疳蝕壞瘡,以致不治者多矣。
瘡多平陷發未透,時日已過增煩躁,
啼哭呻吟不忍聞,何堪譫妄又狂叫。
瘡痘起發欲透,磊落尖圓,光壯肥澤者,上也;根腳橫開,皮起水漲者,次也;頂皮不起,根腳不開,猶是先出之形,不見新生之水,此謂起發不透。審察症候,如氣本實者,必曾感風寒,以桂枝葛根湯(五)合奪命丹(十七)發之;如氣本虛,必不能食,或吐利,以人參白朮散(二十三)合奪命丹(十九)以補中氣而發表邪;如欲成陷伏者,依前四法治之;若時日已多,發猶不透,或煩躁不安者,此毒熱在裡,心惡熱,以導赤散(三十五)送服牛黃清心丸(三十六),以解散熱毒,導此心火也。
或啼哭者,凡人五臟平和則神宇安靜,今五臟蘊毒,內外蒸郁,神不安舍,以導赤散(三十五)送服安神丸(四十七)、通關散(一一五)。使鬱熱解散,神宇清快也。若譫言妄有見聞,時狂叫者,此五臟熱毒蘊積,陽氣獨盛,無陰氣以和之,退火回生丹(一○四,附方);大便必不利,以當歸丸(一○○)。
微利之,再行膽導法(五十一),使無留滯,易快利也,甚則防風通聖散主之(四);若昏不知人,腹脹喘呼,死症也。
發熱推來幾日經,時時煩躁未曾停,
如狂屎黑知瘀血,不爾還為燥屎論。
凡痘瘡出不快,發不透,靨不齊,有煩躁者,此有二症:如面黃大便色黑,煩躁喘渴,或如狂,或喜忘,腹脹或痛,此為有瘀血在裡也,宜當歸丸(一百),或四順清涼飲(二十七),並加桃仁、酒紅花;甚者桃仁承氣湯主之。如便血下黑糞,而又睡不醒者,心為血之主,睡不醒則心之神昏矣,玄參地黃湯(六十五)加木通、麥門冬。若無面黃、屎黑,如狂喜忘之症,只大小便不通,煩躁腹脹者,此有燥屎也。
此卻真狂譫妄,以三黃丸(八)、四順清涼飲(二十七)、三乙承氣湯(三十)、當歸丸(一百)、膽導法(五十一),看病輕重,擇而用之。如偏執不可下之說,以致陷伏而死者,醫之咎也。
口中氣出臭沖人,飲食俱難又失聲,
寒戰咬牙多悶亂,體寒嘔瀉總歸冥。
凡起發之時,痘瘡稠密,又見陷伏煩躁狂叫之症,或口中出臭氣者,此毒火熏煎,肺爛胃敗之氣也;或不飲食失聲者,此咽喉腫爛也;寒戰咬牙者,邪傳腎也;或悶亂者,神已喪也;或體寒者,陽脫也;或嘔、或瀉者,腸胃俱敗也。經云:五臟氣絕於內者,利不止;六腑氣絕於外者,手足厥。凡見以上諸症者,皆不治也。
痘瘡起發腫為奇,頭面預腫又不宜,
五臟精華從此散,真人獨跨綵鳳歸。
凡痘瘡起發時,頭面不腫者,毒微,上吉之兆也。痘以漸長,頭面以漸腫,待至膿成收靨,而後腫漸消者,常候也。如痘未起發頭面先腫,皮光色豔如瓠瓜之狀,此惡毒之氣上侵清虛之府,與大頭瘟病同。況五臟精華皆聚於頭面,而泥丸宮者,又元辰真人出入之處也。惡毒上侵則五精俱喪,元辰亦忘,精喪神亡,其後必癢塌而死矣。
初腫之時,急以羌活救苦湯(八十三),多服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