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全

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3)

1. 驗唇口牙齒

脾之竅通於口,其華在唇四白,《脈訣》云:應唇通口氣。瘡疹發熱之初,口中和,唇色紅潤者吉。如口燥唇裂,其毒必甚,急解之。瘡出稠密,唇口瘡子相黏,諸瘡未發,此瘡先已戴漿,諸瘡未收,此瘡先已焦黑者凶。面瘡腫灌,唇上瘡裂成塊干濺者重。如瘡出太密,口中臭氣者,臟腑敗壞,故息出於口也。

瘡欲變壞,唇上縮者,脾絕也;唇下自呷者,魚口也;口中涎如膠黏者,脾津竭也,皆不可治。疹家唇口生瘡聲啞者,狐惑症也,不急治之,殺人。上片牙隸於坤土,乃足陽明胃脈之貫絡也,下片牙隸於乾金,乃手陽明大腸脈之貫絡也。瘡疹發熱之初,口開前板齒燥者,裡熱也,宜以清涼之劑微解之。

咬牙者,牙乃骨之餘,腎主骨,寒戰咬牙,毒歸於腎,必死。如發熱咬牙者,有欠則為肝熱,目上竄則為心熱,此欲作搐也。瘡已收靨,牙齦潰爛者,此內瘡未得平復也,勿作走馬疳瘡治之。疹後牙齦潰爛,血出肉黑氣臭者。此乃是走馬疳也。

白話文:

[檢查嘴脣、口腔與牙齒]

脾臟的功能與口腔相通,其健康狀況會反映在嘴脣四周的面色上。根據古籍《脈訣》記載,脾臟的狀態會影響到嘴脣與口腔的氣色。在皮膚疾病或發燒初期,如果口腔舒適,嘴脣紅潤,這是好的徵兆。然而,若口腔乾燥,嘴脣龜裂,這顯示體內毒素嚴重,必須立即處理。若是皮膚疾病密集出現,且嘴脣和口腔的病竈相互黏連,甚至在其他部位尚未出現病變時,嘴脣上的病變就已開始分泌膿液,或者在其他部位尚未痊癒時,嘴脣上的病變就已轉為焦黑色,這是不祥的預兆。臉部皮膚病變嚴重,嘴脣上出現的病變龜裂成塊,且乾燥脫皮,這表示病情加重。若皮膚疾病過度密集,口腔散發惡臭,這表示內臟功能衰竭,因此,呼吸時會從口腔散發出異味。

當皮膚疾病有惡化的趨勢,嘴脣內縮,這是脾臟功能衰竭的表現;若下嘴脣無意識地吸吮,這稱為"魚口";若口腔分泌物如膠狀粘稠,這是脾臟津液耗盡的現象,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。若在皮膚疾病過程中,嘴脣和口腔出現病變,並且聲音沙啞,這可能是"狐惑症",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致命。上排牙齒屬於坤土,由足陽明胃經所管轄;下排牙齒屬於乾金,由手陽明大腸經所管轄。在皮膚疾病或發燒初期,若張開嘴,前排牙齒乾燥,這是體內火熱的表現,應該服用清涼藥物來緩解。

咬緊牙關,牙齒是骨骼的一部分,腎臟主管骨骼,若因寒冷而咬緊牙關,毒素侵入腎臟,可能會導致死亡。若在發燒時咬緊牙關,若伴有眼珠向上翻滾,這表示肝臟或心臟過熱,可能會導致抽搐。若皮膚疾病已經進入恢復期,但牙齦仍然潰爛,這表示體內的病變尚未完全復原,不能誤以為是普通的牙齦炎。若皮膚疾病後期,牙齦潰爛,出血,肉質變黑,並散發臭味,這表示已發展成嚴重的牙齦病變。

2. 驗喉舌

咽者胃之系,主內而不出,所以司飲食也。喉者肺之系,主出而不內,所以司呼吸也。人之咽喉,乃緊要橐龠門戶也。經曰: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,一陰者,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;一陽者,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。二脈並絡於喉。瘡疹之毒,君相二火主之,其火上蒸,咽喉最為先受,故發熱與出形之初,必問其咽喉痛與不痛,先與發散解利之,令毒得出,不留連於咽喉間也。若不知此義,以解利於先,則咽喉腫塞,飲食不入,呼吸不能,死在旦夕矣。

如瘡出太甚,審察咽喉,若內無瘡,又不痛者,此毒已盡出,不須慮之。如內多瘡,又加痛苦者,切防收靨之時,嗆水吐食失聲之變。如病益甚,喉中氣響,汩汩如水聲者,死。

舌者心之候。脈訣曰:外應舌將榮。又脾之脈絡於舌。舌之在人,延納飲食,主持聲音,其用亦大矣。瘡疹發熱,其舌紅潤者吉,舌燥如芒刺者,裡熱甚也,急解之。《針經》曰:熱病口乾舌黑者死。吐舌者,脾有熱也。脾微熱則舌絡微緊,時時舒舌,勿用冷藥及下之,或飲水者,醫疑為熱而下之,誤也。

飲水者,脾胃虛津液少故耳。瘡出之後,舌上稠密,出如堆粟,破如蜂窠者危。更加飲水則嗆,食物則噦,聲啞不出者,必死之症。瘡出太甚,弄舌者凶。

白話文:

【檢查咽喉】

咽喉是身體非常重要的部位,其中咽喉連結著胃部,主要功能在於接收食物,負責飲食的吞嚥。喉嚨則連結著肺部,主要功能在於排出空氣,負責呼吸作用。人體的咽喉,可說是生命維持的重要通道。

根據古籍記載,陰陽失調會導致喉部疾病,這裡所指的一陰,指的是手少陰心脈的氣血;一陽,指的是手少陽三焦脈的氣血。這兩條脈絡都與喉部有關聯。當疹子或傷口的毒素出現,主要由心與三焦的火氣來控制,如果火氣上升,咽喉通常是最先受到影響的部位,因此,在患者發燒或疹子剛出現的初期,必須要詢問咽喉是否疼痛,並提前進行疏散和解毒,讓毒素能夠排出,避免停留在咽喉造成更嚴重的問題。如果不瞭解這一點,先進行解毒,可能會導致咽喉腫脹,進食困難,甚至無法呼吸,隨時可能致命。

若疹子或傷口過度擴散,檢查咽喉,如果沒有創傷且不痛,表示毒素已經完全排出,不需要過度擔憂。但若咽喉內有多處創傷,且感到劇烈疼痛,必須密切注意恢復期可能出現的併發症,如喝水嗆咳、吞嚥困難、聲音沙啞等。如果病情持續惡化,喉嚨中發出的聲音像水波般汩汩作響,這通常是死亡前兆。

【觀察舌頭】

舌頭是反映心臟健康狀況的指標。根據脈象學說,舌頭的顏色與心臟健康相關。此外,脾臟的脈絡也會影響到舌頭。舌頭在人體中扮演著接受食物和控制聲音的重要角色。在疹子或傷口發炎伴隨發燒時,如果舌頭呈現紅潤,是好的徵兆;但如果舌頭乾燥,表面有如芒刺,表示體內熱氣過重,需立即治療。《針灸經》記載,熱病患者口乾舌黑是危險的信號。伸出舌頭的行為,可能代表脾臟有熱。脾臟稍微過熱,會使舌絡稍微緊繃,此時舌頭會不自覺地伸縮,不應該使用冷性藥物或瀉藥,或者患者喝水的行為,有些醫生誤以為是熱氣過盛而開瀉藥,這是錯誤的。

喝水的行為,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,津液不足所致。疹子或傷口出現後,如果舌頭表面出現密集的點狀突起,像粟米一樣堆積,且像蜂窩一樣破裂,是危險的徵兆。如果喝水會嗆到,吃東西會反胃,聲音沙啞無法發出,這是致命的症狀。疹子或傷口過度擴散,如果出現舌頭活動異常的現象,也是不祥之兆。

3. 驗頸項

經曰: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俞,在頸項。頸項者,生氣之本也。又曰: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嗌。天食人以五氣。喉者,氣之所由也,故喉主天氣。地食人以五味。咽者,味之所由也,故咽主地氣。頸項者,咽喉之管束也。又三陽之脈自頸而上,三陰之脈自頸而還,頸項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

痘瘡之候,頸項欲疏,若纏項而出,稠密太甚者,謂之鎖項,廢其管束,阻其道路,上不得降,下不得升,內者不出,外者不入。經曰:出入廢則神機化減,升降止則氣力孤危。此死之徵也。凡病深項軟者死,骨敗也。

白話文:

【檢查頸部】

有古籍記載:春天東風起時,易患肝俞相關疾病,症狀常出現在頸部。頸部是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。另有一說:天氣與肺相通,地氣與咽喉相連。天空提供人類五種氣質養分,喉嚨是這些氣質進入人體的通道,因此喉嚨主管天氣的影響。大地供應人類五種味道的食物,咽喉是這些食物進入人體的途徑,所以咽喉掌管地氣的影響。頸部控制著咽喉的運作。此外,人體的三條陽脈從頸部向上延伸,三條陰脈從頸部向下迴流,頸部是陰陽兩脈的交匯點。

當出疹子或水痘等疾病時,如果頸部皮膚出現密集的疹子,像被繩索纏繞一樣,這種情況稱為「鎖項」,會使頸部的運作受阻,影響陰陽兩脈的流通,導致氣息無法上下流通,內部病氣無法排出,外部新氣無法進入。古籍提到:氣息出入受阻會導致生命力衰退,氣息上下停滯會造成體力孤弱危險,這是死亡的前兆。一般來說,如果病重到頸部軟弱無力,通常是骨骼衰敗的徵兆,這也是死亡的信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