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全

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4)

1. 暴啞失聲

痘瘡最要語聲清朗,若有猝失音者,凶兆也。先哲有言曰:瘡已出而聲不變者,形病也;瘡未出而聲變者,氣病也;瘡出而聲不出者,形氣俱病也。其候有三,須要識得。

有心刑肺而失音者。肺屬金主聲,中有二十四空,凡發諸語言者,皆其空中之氣鼓動也。五行金空則鳴,實則啞。瘡疹之火起於心,上熏於肺,肺氣脹郁,故竅塞而無聲也。以導赤散(三十三)合甘桔湯(七)加炒牛蒡子主之。或甘桔湯加炒牛蒡子、天花粉、蘇葉主之。

有心虛而語聲低小不出者。叔和心臟歌云:聲言爽氣清。蓋心主血,痘瘡稠密,其瘡都要貫串得到,血為虧損故也。血去舍空,故聲不揚。以導赤散(三十五)加人參、麥門冬、石菖蒲主之。

有毒歸腎而失聲者。經曰:足之少陰,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。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;舌者意志之機也;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瘡黑陷伏,則毒入腎,邪氣上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出,開闔不利,故猝啞也。

有喉舌潰爛而失聲者。咽喉者,所以司呼吸,納飲食,發音聲,猶管龠也。毒火上熏,咽喉先受,賁門、會厭、舌齶之位,皆瘡所聚。初出之時,失於調治,以致咽喉腫塞,管龠窄狹,舌本強硬,呼吸不能,飲食不入,意志不出矣。此上二症,治之則難。

白話文:

[突然失聲]

在治療痘瘡時,最關鍵的是患者能有清晰洪亮的聲音。如果突然失去聲音,這是一個不祥的徵兆。前輩們曾說過,痘瘡已經出現但聲音未變,這是身體表面的疾病;痘瘡尚未出現但聲音已改變,這是內在氣息的問題;痘瘡出現了但聲音卻消失了,這是身體表面和氣息都有問題。這種情況有三種不同的表現,必須能夠辨識。

一種是因為心臟影響到肺部而導致失聲的情況。肺部屬於金屬,負責發聲,其中含有二十四個空腔,所有發出的聲音都是這些空腔中的氣流所產生的。根據五行理論,金屬空腔會產生聲音,若被填滿則會失聲。痘瘡的火熱由心臟引起,向上燻蒸肺部,導致肺氣脹大且鬱悶,因此孔道堵塞,無法發聲。可以使用導赤散和甘桔湯,加入炒牛蒡子來治療。或者使用甘桔湯加上炒牛蒡子、天花粉和蘇葉來處理。

一種是因為心臟虛弱導致語音低微的情況。叔和心臟歌說:聲音清亮代表氣息清新。心臟主掌血液,當痘瘡密集,它們都需要得到充分的血液供應,所以血液會有所損耗。血液流失後,空間變得空曠,所以聲音無法擴散。可以使用導赤散,加入人參、麥門冬和石菖蒲來治療。

一種是因為毒素進入腎臟導致失聲的情況。經典上說:足部的少陰經脈,向上連接到舌頭,並延伸到橫骨,最終到達會厭。會厭是發聲的入口,舌頭是意志的控制點,橫骨是神氣的使者,負責舌頭的活動。當痘瘡變黑且深藏不見,表示毒素已經進入腎臟,邪氣上侵會厭,使得會厭無法正常運作,開合不順利,因此突然失聲。

一種是因為咽喉潰爛導致失聲的情況。咽喉是負責呼吸、攝取食物和發聲的地方,類似風琴。當毒素火氣上攻,咽喉首當其衝,賁門、會厭和舌齶等部位都會聚集痘瘡。初期若未能妥善調理治療,會導致咽喉腫脹堵塞,風琴狹窄,舌頭根部僵硬,無法呼吸,無法進食,意志無法表達。以上兩種情況,治療起來相對困難。

2. 嗆水吐食

《難經》云:會厭為喉門。胃為賁門。病痘之人,毒火上熏於肺,灼於胃,肺與胃之上口皆有瘡而傷矣。水入則嗆者,賁門傷則水不得入,溢於會厭,會厭掩而不內,故氣逆噴出而嗆也。食入則吐者,賁門傷則門戶隘塞,食物不能直奔於胃,緩則汩汩而下,急則阻而吐出矣。

此其惡候,鮮有生者。其或舌上有瘡爛破,如蜂窠之狀,舌痛強硬,不能為用,延納水穀,亦使水入則嗆,食入則吐,待舌瘡平則安矣。

白話文:

【嗆水吐食】

根據《難經》的說法:會厭是喉嚨的門戶,而賁門則是胃的入口。對於罹患痘疹的患者來說,體內的毒素和火氣向上薰蒸至肺部,並在胃部產生燒灼感,這使得肺和胃的上端入口處都出現了傷害,形成潰瘍。當喝水時會發生嗆咳,是因為賁門受到傷害,水無法順利進入,而溢出到會厭部位,會厭關閉不讓水進入,因此氣流逆向噴出,導致嗆咳的現象。吃東西時會嘔吐,則是因為賁門受損,導致通道狹窄堵塞,食物無法直接進入胃部,如果進食速度慢,食物會慢慢滑落,但若速度過快,就會受到阻擋而被吐出。

這種情況是十分危險的,罕見有能康復的情況。此外,如果舌頭上出現潰瘍破損,形狀像蜂窩一樣,舌頭疼痛且變得僵硬,無法正常發揮功能,影響飲食,也會造成喝水時嗆咳,吃東西時嘔吐的狀況。等到舌頭上的潰瘍痊癒,症狀就能得到緩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