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腰痛
瘡疹發熱,先腰痛者,最宜忌之。經曰:腰者,腎之府也。又曰:太陽所至為腰痛。蓋足太陽膀胱經為十二經首,其脈俠脊,入循膂絡腎。瘡疹之毒,起於右腎之下,循足太陽膀胱,散於諸經,乃邪由里傳表也。如初發熱,其腰即痛,此邪由膀胱直入於腎,故關節不利而腰痛,亟解毒以瀉少陰之邪,發表以通太陽之經,使邪氣不得以深入,瘡雖稠密,或可愈也。
治若以緩,則太陽之邪由表以傳於陽,少陰之邪由里以傳於陰,表裡受病,陰陽俱傷,榮衛之脈不行,臟腑之氣皆絕,或為黑陷,或為癢塌,終莫能救。
凡發熱便腰痛者,先服人參敗毒散(三),次服五苓散加獨活主之(二十八)。
白話文:
[腰痛]
如果在出現皮膚疹子和發燒的初期就感到腰痛,這是最應該要小心的。古書上說:「腰是腎的所在部位」,又說:「太陽經影響的區域會導致腰痛。」這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中的第一條,它的脈絡夾著脊椎,深入腰部連接腎臟。皮膚疹子的毒素起源自右腎下方,沿著足太陽膀胱經脈,散佈到其他經絡,這是疾病從內臟傳播到皮表的現象。如果一開始發燒,腰就馬上感到疼痛,這表示病毒已直接從膀胱進入腎臟,因此關節活動受限而引起腰痛,必須盡快排毒,清肅腎臟中的邪氣,並調理膀胱經絡,使邪氣無法深入,即使疹子密集,仍有康復的機會。
若治療不夠及時,那麼膀胱經絡的邪氣會從皮表傳播到全身,腎臟的邪氣會從內臟擴散到全身,皮表和內臟同時受病,陰陽兩者都受到傷害,營養和防禦系統運行受阻,臟腑的功能完全喪失,可能導致疹子變黑凹陷,或者癢感加重,最終可能無法救治。
凡是一開始發燒就感到腰痛的人,應先服用人參敗毒散,然後再服用五苓散加上獨活藥材來主導治療。
請注意,以上藥物名稱和劑量僅供參考,具體治療應遵循專業醫師指導。
2. 腹痛
《內經》腹痛,皆屬於寒。惟有一症為熱。瘡疹腹痛,皆屬毒熱也。訣云:發熱肚中痛,斑瘡腹內攻,發多防不透,發少更防癰。是也。或有兼食積者。
如初發熱,便腹痛者,此毒氣內攻,須急治之,不可逡巡,以貽後悔;便調者,四君子湯(二十)去白朮加青皮、木香、山楂肉、枳殼;便秘二三日未行者,承氣湯(三十)主之。
如發熱腹痛,大渴煩躁,大便秘,狂妄者,三乙承氣湯(二十)主之。
如發熱腹痛,大便如常者,化毒湯(三十二)主之。
如發熱腹痛,大便自利者,黃耆建中湯主之(三十)。
如瘡已出至收靨時,原無腹痛,忽然作痛,此必有飲食也。消息審問,曾因飲冷水者,五苓散主之(二十八),或用黃耆建中湯加白朮、乾薑、人參(三十一)。曾傷食者,問傷何物,丁香脾積丸主之(三十二),用原物湯送下。
如瘡已出至收靨,原無腹痛,忽然作痛,亦未傷飲食,但觀其大便何如。若便秘者,此燥屎也,以三黃丸(八)微利之;大便自利者,此虛痛也,黃耆建中湯(三十一)主之。
如因寒而痛者,理中湯(三十四)加白芍藥、桂主之。
如發熱時,心腹絞痛,煩悶叫呼,或瘡陷伏,脹滿疼痛喘促者,此惡毒之氣,攻刺腸胃,燔灼臟腑,必不可治。
白話文:
【腹痛】
根據《內經》記載,大多數的腹痛是由於寒冷所引起的。但有一種情況是由熱毒導致的,那就是瘡疹所引發的腹痛,這種腹痛都屬於毒性熱病。古訓有言:「當出現發燒伴隨腹部劇痛,且有皮膚上斑點或疹子攻擊腹部內部,發得多要防範無法完全穿透,發得少更要防範成為膿包。」這就是對熱毒所致腹痛的描述。當然,也可能會有因食物積滯而導致的腹痛。
如果一開始就出現發燒並伴隨腹痛,這可能是體內的毒素正在攻擊身體,必須立即治療,不能拖延,以免後悔。如果排便正常,可以服用四君子湯,去掉白朮,加入青皮、木香、山楂肉和枳殼。如果兩三天未排便,則應服用承氣湯。
如果發燒伴隨腹痛,並伴有極度口渴和煩躁,且大便乾硬,甚至有精神錯亂的現象,應服用三乙承氣湯。
如果發燒伴隨腹痛,但大便正常,應服用化毒湯。
如果發燒伴隨腹痛,且大便稀軟,應服用黃耆建中湯。
如果在瘡疹已出現直至痊癒期間,原本沒有腹痛,突然開始腹痛,這可能是因為飲食問題。詳細詢問病人飲食情況,如果喝了冷水,應服用五苓散。或者使用黃耆建中湯,加入白朮、乾薑和人參。
如果在瘡疹已出現直至痊癒期間,原本沒有腹痛,突然開始腹痛,並無飲食問題,則需觀察其排便情況。如果大便乾硬,這可能是燥屎,應服用三黃丸來緩解。如果大便稀軟,這可能是虛弱導致的腹痛,應服用黃耆建中湯。
如果腹痛是由寒冷引起的,應服用理中湯,加入白芍藥和肉桂。
如果在發燒時,心腹絞痛,煩悶叫喊,或瘡疹凹陷,腹部脹滿疼痛,呼吸困難,這可能是惡性毒素攻擊腸胃,灼燒臟腑,這種情況往往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