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全

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驗唇口牙齒

脾之竅通於口,其華在唇四白,《脈訣》云:應唇通口氣。瘡疹發熱之初,口中和,唇色紅潤者吉。如口燥唇裂,其毒必甚,急解之。瘡出稠密,唇口瘡子相黏,諸瘡未發,此瘡先已戴漿,諸瘡未收,此瘡先已焦黑者凶。面瘡腫灌,唇上瘡裂成塊干濺者重。如瘡出太密,口中臭氣者,臟腑敗壞,故息出於口也。

瘡欲變壞,唇上縮者,脾絕也;唇下自呷者,魚口也;口中涎如膠黏者,脾津竭也,皆不可治。疹家唇口生瘡聲啞者,狐惑症也,不急治之,殺人。上片牙隸於坤土,乃足陽明胃脈之貫絡也,下片牙隸於乾金,乃手陽明大腸脈之貫絡也。瘡疹發熱之初,口開前板齒燥者,裡熱也,宜以清涼之劑微解之。

白話文:

脾臟的氣息與嘴巴相通,其光華表現在嘴唇的四個白色部位。《脈訣》中說:「嘴唇反映嘴巴的氣息。」瘡疹發熱初期,嘴巴濕潤,嘴唇紅潤是吉兆。如果嘴巴乾燥、嘴唇裂開,毒性一定很深,要趕快解毒。瘡疹密集,嘴唇和嘴巴上的瘡疹互相黏在一起,其他瘡疹還沒發出來,這個瘡疹已經先出現膿液,其他瘡疹還沒收口,這個瘡疹已經先變黑,都是凶兆。臉上瘡疹腫脹灌滿,嘴唇上的瘡疹裂開成塊,乾燥而發硬,病情很重。如果瘡疹過於密集,嘴巴有臭味,表示臟腑敗壞,所以呼吸就會從嘴巴裡出來。

瘡疹快要惡化,嘴唇上縮進去的,是脾臟功能衰竭;嘴唇下面不斷地上下張合,像是魚嘴一樣,是脾臟功能衰竭的徵兆;嘴巴裡的口水像膠水一樣黏稠,是脾臟津液枯竭,這三種情況都無法治療。瘡疹患者嘴唇和嘴巴周圍生瘡,聲音嘶啞的,是狐惑病,如果不緊急治療,就會致命。上排牙齒屬於坤土,是足陽明胃經的貫通部位;下排牙齒屬於乾金,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貫通部位。瘡疹發熱初期,嘴巴張開,前面板牙乾燥的,是內熱,要用清涼的藥物稍微解一下。

咬牙者,牙乃骨之餘,腎主骨,寒戰咬牙,毒歸於腎,必死。如發熱咬牙者,有欠則為肝熱,目上竄則為心熱,此欲作搐也。瘡已收靨,牙齦潰爛者,此內瘡未得平復也,勿作走馬疳瘡治之。疹後牙齦潰爛,血出肉黑氣臭者。此乃是走馬疳也。

白話文:

「咬牙」這句話,牙齒是骨頭的一部分,腎臟主管骨頭,若因寒冷而咬牙,表示毒素已經聚集在腎臟,預示著生命危急,很可能會死亡。如果發熱時咬牙,可能是肝火旺盛,眼睛上翻則可能代表心火過旺,這表示可能會出現抽搐的症狀。如果傷口已經癒合,但牙齦卻潰爛,這可能是內部傷口還未完全恢復,不應按照走馬疳的治療方式來處理。疹子後牙齦潰爛、出血、肉色變黑且有異味,這就是走馬疳的症狀。

2. 驗喉舌

咽者胃之系,主內而不出,所以司飲食也。喉者肺之系,主出而不內,所以司呼吸也。人之咽喉,乃緊要橐龠門戶也。經曰: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,一陰者,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;一陽者,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。二脈並絡於喉。瘡疹之毒,君相二火主之,其火上蒸,咽喉最為先受,故發熱與出形之初,必問其咽喉痛與不痛,先與發散解利之,令毒得出,不留連於咽喉間也。若不知此義,以解利於先,則咽喉腫塞,飲食不入,呼吸不能,死在旦夕矣。

如瘡出太甚,審察咽喉,若內無瘡,又不痛者,此毒已盡出,不須慮之。如內多瘡,又加痛苦者,切防收靨之時,嗆水吐食失聲之變。如病益甚,喉中氣響,汩汩如水聲者,死。

白話文:

咽喉是胃的通道,主要負責食物進入體內而不出去,因此掌管著飲食。喉嚨則是肺的通道,主要負責氣體從體內出來而不進入,因此掌管著呼吸。人的咽喉,是重要的呼吸和飲食通道,不可輕忽。經書上說:陰陽交錯的地方,稱為喉痹,陰是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,陽是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。這兩條經脈都與喉嚨相連。瘡疹的毒素,由君相二火主宰,火氣向上蒸騰,咽喉最先受到影響,所以發燒和出疹的初期,一定要詢問病人咽喉是否疼痛,先用發散解毒的藥物,讓毒素排出體外,不要停留在咽喉之間。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先用瀉藥,就會導致咽喉腫塞,飲食無法入口,呼吸困難,甚至會在短時間內死亡。

如果瘡疹已經嚴重,要仔細觀察咽喉,如果喉嚨內沒有瘡,也不痛,表示毒素已經全部排出,不用擔心。如果喉嚨內有很多瘡,而且疼痛加劇,就要小心收靨時,嗆水、吐食、失聲的變化。如果病情更加嚴重,喉嚨裡有氣響,聲音像水流一樣汩汩作響,就會死亡。

舌者心之候。脈訣曰:外應舌將榮。又脾之脈絡於舌。舌之在人,延納飲食,主持聲音,其用亦大矣。瘡疹發熱,其舌紅潤者吉,舌燥如芒刺者,裡熱甚也,急解之。《針經》曰:熱病口乾舌黑者死。吐舌者,脾有熱也。脾微熱則舌絡微緊,時時舒舌,勿用冷藥及下之,或飲水者,醫疑為熱而下之,誤也。

飲水者,脾胃虛津液少故耳。瘡出之後,舌上稠密,出如堆粟,破如蜂窠者危。更加飲水則嗆,食物則噦,聲啞不出者,必死之症。瘡出太甚,弄舌者凶。

白話文:

舌頭是心臟的信號

脈訣說:「外應舌將榮」,意思是舌頭反映著心臟的狀況。另外,脾臟的經絡也連接到舌頭。舌頭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,負責吞咽食物、發聲,功用重大。

當人患瘡疹發熱時,舌頭紅潤代表吉兆;如果舌頭乾燥像芒刺一樣,則代表內熱嚴重,需要緊急治療。《針經》說:「熱病口乾舌黑者死」。

吐舌代表脾臟有熱。如果脾臟輕微發熱,舌頭的經絡就會稍微緊繃,患者會不時伸出舌頭。此時不可使用寒涼藥物或瀉下藥,也不可讓患者喝水。有些醫生誤以為患者是內熱,就使用瀉下藥,這是錯誤的。

喝水是因為脾胃虛弱,津液不足。瘡疹發作後,如果舌頭上布滿稠密的顆粒,像堆積的粟米,破裂如蜂窩,這代表病情危重。如果患者還不斷喝水,就會嗆咳,吃東西就會嘔吐,聲音沙啞無法發出,這都是必死的徵兆。

瘡疹嚴重時,不停地伸舌,也是凶兆。

3. 驗頸項

經曰: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俞,在頸項。頸項者,生氣之本也。又曰: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嗌。天食人以五氣。喉者,氣之所由也,故喉主天氣。地食人以五味。咽者,味之所由也,故咽主地氣。頸項者,咽喉之管束也。又三陽之脈自頸而上,三陰之脈自頸而還,頸項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

痘瘡之候,頸項欲疏,若纏項而出,稠密太甚者,謂之鎖項,廢其管束,阻其道路,上不得降,下不得升,內者不出,外者不入。經曰:出入廢則神機化減,升降止則氣力孤危。此死之徵也。凡病深項軟者死,骨敗也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春季東風帶來生機,若生病則會影響肝俞穴位,症狀出現在頸項。頸項是人體生氣的根本。此外,天氣與肺相通,地氣與咽喉相通。天以五氣滋養人體,喉嚨是氣體進出的通道,因此喉嚨掌管天氣。地以五味滋養人體,咽喉是味道的入口,因此咽喉掌管地氣。頸項是咽喉的管束,也是陰陽氣脈的通道。

患有痘瘡時,頸項會感到腫脹,若腫脹蔓延至頸部並十分密集,稱為鎖項。鎖項會阻礙氣脈的流通,使氣無法升降,導致內外不通。經書中說,氣機不通則神氣衰弱,升降失調則氣力衰竭,這是死亡的徵兆。凡是病重時頸項軟弱無力的人,往往會死亡,這是因為骨骼衰敗所致。

4. 驗胸腹

經曰:「凡刺胸腹者,必避五臟。胸腹者,臟腑之郭也。又曰:鬲盲之上,中有父母。蓋言心肺也。故痘瘡輕者胸前無。胸腹出太甚者,必重也。其中於臟,各有期日。凡病深喘急,胸骨扇動者,肺焦脹也;左乳下動脈突出者,宗脈絕也,皆不可治。瘡疹腹痛者,毒未盡也,更宜詳審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中說:「凡是針刺胸腹部位,一定要避開五臟。胸腹是臟腑的圍郭。又說:在膈膜之上,中有父母。這句話是指心肺。所以痘瘡輕者胸前不會有痘疹。胸腹上痘疹長得過於嚴重者,病情必定很重。其中於臟腑,各有發病的時間。凡是患病深喘急促,胸骨不停跳動的,是肺部焦熱腫脹;左乳下方動脈突出者,宗脈斷絕,這兩種病症都是無法治療的。瘡疹伴隨腹痛的,是毒氣尚未消散,更需仔細診斷。」

5. 驗手足

四肢者,諸陽之本,瘡出欲疏,其發欲透,其靨欲齊。如應出不出,應發不發,應收不收,此脾胃氣虛,不能旁達四肢也。發熱,手尋衣領,亂捻物者,肝熱也。手掐眉目鼻口者,肺熱也。手足搐搦者,心肝風火相搏也。各隨其臟而瀉之。足涼者,此常候也,瘡疹腎不受邪,腎主足,故足宜涼。

手足冷者,脾臟怯也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脾怯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故冷耳,宜溫之。瘡已出現,手足多水泡者,此肝勝脾衰,為鬼賊,宜亟治之,不久便生癢塌也。如遍身皆發,手足不透,是空殼者,此脾胃虛弱,津液耗竭,榮衛凝冱,故其毒亦鬱而不發也。不能食者死,能食者必發癰疽。

白話文:

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,瘡瘍要出來就應該讓它出來,要發出來就應該讓它發出來,要收回去就應該讓它收回去。如果應該出來卻不出來,應該發出來卻不發出來,應該收回去卻不收回去,這是脾胃氣虛,無法將氣血輸送到四肢。發燒,手不斷摸衣領,亂摸東西的,是肝熱。手掐眉目鼻口的是肺熱。手足抽搐的是心肝風火相搏。要根據不同的臟器病變進行治療。腳涼是正常的現象,因為瘡疹時腎不受邪氣,腎主足,所以腳應該涼。

手腳冰冷是脾臟虛弱。四肢都從胃得到氣血,但無法直接到達經絡,必須依靠脾臟才能得到氣血。脾虛弱無法為胃運輸津液,所以手腳冰冷,應該溫暖它。瘡瘍已經出現,手腳出現很多水泡,這是肝氣過盛脾氣衰弱,是惡性病症,應該立即治療,不久就會開始發癢潰爛。如果全身都發疹,手腳卻不透,是空殼症,這是脾胃虛弱,津液耗竭,營衛凝結,所以毒素也鬱積不發。不能吃東西的就會死,能吃東西的就會發癰疽。

瘡熱太甚,手足冷者,不治。瘡未成漿,手足皮脫者,必死。瘡已正靨,惟足不收者,足為純陰,無陽相濟,所以收遲。《玉函經》曰:孤陽寡陰即不中,譬諸鰥夫及寡婦。如瘡始成漿,他處未收,手足心先靨者,其後必生怪疾也。瘡靨之後,手足關節腫痛者,必發癰也。瘡癢手足搔亂者凶。

白話文:

如果瘡毒太過嚴重,手腳卻冰冷,就無法醫治。如果瘡尚未化膿,手腳皮膚就脫落,一定會死。如果瘡已經形成痂皮,只有腳部遲遲未收口,那也是凶兆,因為腳是純陰,沒有陽氣來幫助,所以收口較慢。《玉函經》說:「孤陽寡陰就不正常,就像鳏夫和寡婦一樣。」同樣地,如果瘡才剛化膿,其他部位還沒收口,手腳心卻先形成痂皮,之後一定會生怪病。瘡形成痂皮之後,手腳關節腫痛,一定會發癰。瘡癢,手腳抓個不停,也是不祥之兆。

6. 驗寢臥

夫衛氣者,晝則行陽,夜則行陰,得陽則寤,行陰則寐,人之常也。瘡疹發熱便昏睡者,心主熱,脾主困,心受氣於脾,故發熱昏睡,此常候也。起臥不時者,人有熱也,必多陷伏之變。合面睡者,裡熱也。大抵瘡疹始終安寢者吉。蓋氣血強盛,榮衛流行,邪氣出於表而不在裡則神安,神安則志定,是以得安寢也。

若氣血衰弱,榮衛滯澀,邪在於里而熱,心惡熱則神不安,神不安則志不寧,是以煩躁悶亂,譫妄而不得眠也。亦有毒伏於中,神喪氣脫,僵臥如屍,呼之不應,飲食不知者,不可以嗜臥論,乃死痘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衛氣,白天運行陽氣,晚上運行陰氣。得到陽氣就清醒,運行陰氣就入睡,這是正常現象。患瘡疹發燒卻昏昏欲睡的人,是因為心主熱,脾主困,心臟受到脾臟的影響,所以才會發燒昏睡,這是常見的狀況。如果一個人起居作息不規律,就代表身體有熱,容易發生潛伏的變化。臉貼著床睡的人,表示內熱。總體來說,患瘡疹期間始終能安穩睡覺是吉兆。因為氣血旺盛,榮衛運行順暢,邪氣從表面排出,沒有入侵內部,所以精神安寧,神志穩定,因此能安然入睡。

如果氣血衰弱,榮衛運行遲緩,邪氣入侵內部導致發熱,心臟不耐熱,精神就會不安寧,神志不穩定,因此會煩躁不安,胡言亂語,無法入睡。也有可能是毒素藏於體內,神志喪失,氣息衰竭,僵臥如屍,呼喊不應,飲食不知,這種情況不能用嗜睡來解釋,而是死痘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