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二 (3)
卷之二 (3)
1. 陰陽
《內經》曰: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陰者,血也;陽者,氣也。《難經》曰:氣以呴之,血以濡之。言氣以行其血,血以濡其氣也。痘瘡之出,其浮沉聚散,使於外者,陽之德也;灌注滋潤,守於內者,陰之德也。陽守乎陰,陰使乎陽,互為其用,所以易發易收也。
若陰不足,則陽不長而枯萎之變出焉;陽不足,是陰不生,而陷伏之變出焉。必陰陽相濟,毒化而解矣。故治此者,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;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陰病治陽,陽病治陰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取之陽。
形不足者溫之以氣,陽也;精不足者益之以味,陰也。是皆《素》《難》之所秘,能達陰陽之理,可以為人司命矣。
白話文: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體內的陰是維繫陽的存在,體表的陽則是調節陰的功能。陰可具體理解為血液,陽則代表氣息。《難經》提到,氣息促進血液運行,血液則滋潤氣息。換句話說,氣息負責讓血液流動,血液則負責滋潤氣息。
當疹子或痘瘡出現時,其顯現、隱藏、聚集和散開,都是由陽來調控的;而灌注和滋潤則由陰負責。陽依賴陰而存在,陰則透過陽來發揮功能,兩者互相配合,使得疹子或痘瘡容易爆發也容易消退。
如果陰不足,那麼陽將無法成長,導致乾枯萎縮的問題出現;反之,如果陽不足,陰亦無法生成,會出現疹子或痘瘡深陷不顯的問題。必須陰陽相互補充,疹毒才能化解。
因此,在治療上,春夏要養陽,秋冬要養陰。辛辣甘甜的食物有助於陽氣發散,酸澀苦澀的食物有助於陰氣湧現,鹹味食物有助於陰氣湧現,淡味食物則有助於陽氣發散。治療陰病應從陽入手,治療陽病則從陰開始,從陰導引陽,從陽導引陰,若用寒涼治療卻產生熱象,應該採用滋陰的方法;若用溫熱治療卻產生寒象,應該採用補陽的方法。
對於體力不足的人,應該用溫和的方式來提升氣息,這屬於陽性;對於精氣不足的人,應該通過食物來補充,這屬於陰性。這些都是《素問》和《難經》中的祕密,若能明白陰陽的奧妙,就能成為掌握生命健康的專家了。
2. 標本
病有標本,治有後先,有從標者,有從本者,有先標後本者,有先本後標者,有標本兼治者,視其急緩,其法不同也。痘瘡之候,自人身而言,氣血為本,瘡疹為標。自瘡疹而言,瘡疹為本,別證為標。如瘡子稠密,在標之病也,視其氣之不勻,血之不周,以勻氣活血,兼行解毒,此則標本兼治也。瘡若起發,氣或虛者,補其氣,血或虛者,補其血,此緩則專治其本也。
氣血充實,瘡或壅遏者,單行托裡解毒之劑,此急則專治其標也。瘡勢太甚,咽喉腫痛者,以治咽喉為主,此急則治其標也。瘡熱太甚,自利不止者,以止利為主,此急則治其標也。利久不止,漸成壞瘍,救里發表,兼而行之,此亦標本兼治也。先救其里,後攻其表,此則先標後本也。
大小便秘,煩躁喘呼者,急利之,此急則治其標也。瘡熱太甚,煩渴不止,以解毒為主,兼治其渴,此先本而後標也,凡此之類,擴而充之,以盡其余,則治不紊矣。
白話文:
疾病有主要和次要的區別,治療也有先後的順序。有時候要先處理主要問題,有時要先解決次要問題,有的情況下要先處理次要再處理主要,有的則相反,也有時標和本要同時治理。這取決於病情的緊急程度,方法也因此有所不同。
就痘瘡來說,從人體角度來看,氣血是根本,而瘡疹是表面的問題。但如果只從瘡疹來看,瘡疹本身是根本,其他的症狀就是次要的了。例如,如果瘡疹過多過密,這是表面的問題,但看到氣血不調,就要調節氣血,同時進行解毒,這種情況就是標本兼治。
如果瘡疹開始發作,氣虛的,要補氣;血虛的,要補血,這種情況下,就可以專心處理根本的問題。氣血充足,但瘡疹被阻塞,就要專門使用解毒的藥物,這是針對表面問題的緊急治療。如果瘡疹非常嚴重,咽喉又腫又痛,那就先治療咽喉,也是緊急處理表面問題。
如果瘡疹非常熱,又有拉肚子的情況,那就要先止瀉,這也是緊急處理表面問題。如果拉肚子很久,慢慢形成了壞疽,那就要內外兼治,這也是標本兼治。先救內部,再處理表面問題,這就是先處理表面再處理根本。
如果大、小便不通,又煩躁喘息,就要立即通便,這也是緊急處理表面問題。如果瘡疹非常熱,口渴難耐,那就先解毒,再處理口渴,這是先處理根本再處理表面。所有這些例子,如果能深入理解,就能全面地應對其他各種情況,治療就不會混亂了。
3. 形色
或云:痘瘡之候,無以脈診,言形色可辨也。謂之形者,痘之形也。故尖圓堅厚,始出之形;發榮滋長,欲壯之形;飽滿充足,成漿之形;斂束完固,收靨之形。與大豆、豌豆、綠豆相似者,皆正形也。或平或陷,形之變也。如初出時,空若蠶種之蛻,隱如蚊蚤之跡,薄如麩片,密如針頭,若熱之痱,寒之粟者,不能起發而死。黏聚模糊,肌肉虛浮,溶軟嫩薄,皮膚潰爛者,不能收靨而死。
謂之色者,痘之色也。喜鮮明而惡昏暗,喜潤澤而惡乾枯,喜蒼蠟而惡嬌嫩。紅不欲焰,焰則易破;白不欲灰,灰則難靨。由紅而白,白而黃,黃而黑者,此出形起發、成漿結痂之正色也。出形而帶紫,起發而灰白,此色之變,惟辨痘之形色,可知死生之期。
白話文:
有人說,判斷痘瘡的情況,無法單靠脈象來診斷,而是要通過觀察其形狀和顏色來辨別。所說的「形」,就是指痘瘡的形態。例如,剛開始出現時,痘瘡多呈尖圓且堅實的狀態,這就是痘瘡初期的形態;當痘瘡逐漸發育,變得更加豐滿壯大,這就是痘瘡正在成長的形態;當痘瘡飽滿且充足,這就是痘瘡即將成熟,形成膿漿的形態;當痘瘡收縮緊實,這就是痘瘡即將痊癒,結痂的形態。痘瘡的形態如果像大豆、豌豆、綠豆等,都是正常的形態。但若痘瘡表面平坦或凹陷,就是痘瘡形態異常的表現。例如,痘瘡剛開始出現時,如空殼般的蠶蛹,或是像蚊蟲叮咬後的痕跡,又或是如麩皮般的薄片,或是密集如針頭大小,類似熱疹或冷疹的痘瘡,都無法正常發育,最終會導致死亡。若痘瘡黏在一起,模糊不清,肌膚虛浮,質地軟弱,皮膚潰爛,同樣無法正常結痂,最終也會導致死亡。
所說的「色」,就是指痘瘡的顏色。痘瘡的顏色應當鮮明,不應晦暗;應當有光澤,不應乾枯;應當呈現蒼白中帶有蠟黃色,不應過於嬌嫩。痘瘡的紅色不應過於鮮豔,因為太鮮豔容易破損;痘瘡的白色不應過於灰暗,因為太灰暗則難以結痂。痘瘡的顏色由紅轉白,再由白轉黃,最後由黃轉黑,這是痘瘡從剛開始出現,到形成膿漿,再到結痂的正常顏色變化。若痘瘡在剛開始出現時就帶有紫色,或者在發育過程中呈現灰白色,這些都是顏色異常的表現。只有通過仔細辨別痘瘡的形態和顏色,才能預測痘瘡患者的生死。
4. 疏密
痘欲其疏,疏則毒少,不欲密,密則毒甚,此古今確論也。疏密之分,各有喜忌,如頭面欲疏,元氣不可犯也。頸項欲疏,管龠不可塞也。胸背欲疏,臟腑俞募之所附也。若夫手足,不忌其密矣。謂之疏者,非但稀少也。鋪排磊落,大小勻淨,亦可以言疏。謂之密者,非必盛多也。
攢聚黏連,片復亦片,雖只數處,亦可以言密。疏而凶者,亦有數等。如初出時才見紅點三兩處,其熱便退,可以語其疏也。苟大熱不解,唇口燥裂,大小便秘,煩躁不寧,或身無熱,但增煩渴者,此由毒甚郁遏於中,不能遽出,日復漸出,漸加稠密,一也。又如初出一兩點,頂尖焦黑,或三四粒作一堆者,僅見數處,他無所出,喜睡,不食,煩渴,大小便澀,此由毒伏於中。加譫妄者,不待起發而死,若能起發,後必發癰毒也,二也。
亦有出現實疏,遂生翫忽之心,禁忌不守,風寒不避,飲食所傷,湯丸之試,變生不測,三也。設有密而吉者,治之早,衛之嚴,里無病而瘡悉成也。
白話文:
【對於痘疹的疏與密】
我們希望痘疹分佈得疏鬆一些,因為疏鬆表示毒素較少;不希望痘疹過於密集,因為密集往往意味著毒素嚴重。這是一個從古至今都被認可的觀點。痘疹的疏與密,各有其喜忌。
例如在頭臉部位,痘疹宜疏不宜密,因為這是人體元氣所在,不可受損。頸部和項部,痘疹也應疏鬆,避免堵塞了身體的通道。胸部和背部,痘疹宜疏,因為這些部位附著著臟腑的腧穴和募穴。至於手腳部位,痘疹密集一些倒無所謂。
所謂的「疏」,並非單指痘疹數量稀少,而是痘疹排列得整齊,大小均勻,清潔明淨,這種情況也可以稱為「疏」。而「密」,並非一定要痘疹數量多,如果痘疹聚集在一起,粘連難分,即使只有幾處,也可以稱為「密」。
有些看似疏鬆的情況也可能帶來兇險,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。例如痘疹剛出現時,只有零星的紅點,體溫隨即下降,看似痘疹很疏。但如果高燒不退,嘴脣乾裂,大小便不通暢,煩躁不安,或者身體無熱卻極度煩渴,這可能是毒素在體內積聚,無法迅速排出,日積月累,痘疹會變得越來越密集,這是一種情況。
另一種情況是,痘疹剛開始出現一兩顆,頂端呈焦黑色,或者三四顆痘疹聚在一起,僅有幾處痘疹出現,其他地方沒有痘疹,病人嗜睡,不想吃東西,大小便不通暢,這可能是毒素在體內潛伏。如果伴有胡言亂語,往往在痘疹發作前就已經死亡,即使痘疹能夠發作,後期也很可能出現膿腫,這是第二種情況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,痘疹確實很疏鬆,於是病人產生了輕視的心理,不遵守禁忌,不防風寒,飲食不慎,嘗試各種藥物,導致病情突變,這是第三種情況。
然而,也有痘疹密集但結果良好的情況。如果及早治療,嚴格護理,體內無病,所有痘疹都能順利成熟,這種情況下,痘疹密集也無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