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二 (2)
卷之二 (2)
1. 脈候
痘疹有形之證,無所用診,又歲氣主之,似不必診。經曰: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。是則不可不診也。先哲有言曰:瘡痘脈靜身涼者生,脈躁身熱者死。可見瘡疹亦用診矣。故小兒七歲以上,四至為平脈;七歲以下,六至為平脈。或云八至者,非也。大抵小兒之脈,多帶緊數,《玉函經》云:自然緊數甚分明,都緣未散精華氣。
又瘡毒之脈,多浮大而數。《傷寒論》云:浮為風虛,大為氣強,風氣相搏,必成癮疹。又云:數脈不時,則生惡瘡也。脈六至為數,如過於本脈為太數,邪氣實也;不及本脈為遲,遲則正氣虛也。診脈之法浮以候表,沉以候里,浮而數,表熱也,浮而遲,陽氣衰也,沉而緊,裡熱也,沉而細,元氣脫也。痘疹之陽脈,浮沉宜帶洪實,弱而無力,為陽病見陰脈。
仲景曰:陽病見陰脈者,死。凡診得浮而無根,瞥瞥如羹上之肥,數而急疾,連來如雀之啄,細而欲散,榮榮如蛛之絲,遲而欲絕,滴滴如屋之漏,沉而時見,如魚之躍,皆死脈也。
白話文:
[脈候]
對於痘疹這類外顯病症,似乎沒有必要進行脈診,因為它們主要受到年齡和體質影響,看似無需透過脈診來判斷。然而古籍有記載:脈象的微妙變化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,不能忽視,要掌握其規律,應從探討陰陽開始。由此可見,脈診對於診斷痘疹仍是必要的。
前輩學者曾說:若患痘疹,脈象平穩、體溫正常的人,病情較樂觀;反之,脈象混亂、體溫高燒的人,情況則危急。這說明瞭痘疹的診斷,脈診是重要的。因此,對於七歲以上的孩子,每分鐘脈搏跳動四次為正常;七歲以下的兒童,每分鐘脈搏跳動六次為正常。有些人認為八次纔是正常的,這是錯誤的。總體而言,孩子的脈象多呈現緊繃且頻率較快的特徵,根據《玉函經》記載,這種緊繃且頻率較快的脈象,是因為孩子尚未完全成熟,精華氣血仍在發育中的緣故。
此外,患有皮膚病毒的患者,脈象多浮大且頻率較快。《傷寒論》提到:脈象浮起表示風虛,脈象大表示氣盛,風氣交錯作用下,易形成癢疹。同時也提到:脈象頻率異常,會導致惡性瘡癤。脈象每分鐘跳動六次為頻率加快,如果比原本的脈象更頻繁,代表邪氣侵襲;如果比原本的脈象慢,代表正氣不足。脈診的原則是:浮起的脈象代表表症,下沉的脈象代表裡症,脈象浮起且頻率加快,代表表層有熱;脈象浮起且緩慢,代表陽氣衰弱;脈象下沉且緊繃,代表內裡有熱;脈象下沉且細微,代表元氣流失。對於痘疹這類陽性病症,脈象應呈現浮起、下沉、寬廣且實的特性,如果脈象軟弱無力,則是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的徵兆。
張仲景指出: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,代表病情危急。一般來說,如果脈象浮起但無根基,就像湯面上的油花,頻率加快且急促,像麻雀啄食般連續不斷,脈象細微且散漫,像蜘蛛絲一樣柔弱,脈象緩慢且瀕臨斷絕,像屋頂滴水般斷斷續續,脈象下沉但偶爾浮現,像魚兒跳出水面,這些都是死亡脈象的表現。
2. 氣血
人之一身,本乎榮衛。衛者,陽氣,所以開闔橐龠,運動樞機者也。榮者,陰血,所以充溢臟腑,灌溉肢體者也。故氣虛則神氣息,血虛則化源絕,二者不可偏勝也。痘疹之毒,本於五臟之液,各隨經絡部位,直犯榮衛而出,氣血從之。觀其裹束堅厚,窠囊充長者,氣之足也。
根牙紅活,形色潤澤者,血之足也。氣血既足,則痘易發易靨,不須施治,以蹈實實之戒。如平陷嫩薄者,氣之病也,乾枯紫黑者,血之病者,責而治之,不可因循,以貽後悔。然脾胃者,氣血之父也,心腎者,氣血之母也,肝肺者,氣血之舍也。脾納水穀,其悍氣注於腎而為氣,腎舍於肺而為衛,以溫分肉,充皮毛,肥腠理,司開闔也。衛氣虛則瘡不起發,其毒乘氣之虛而入於肺,肺受之則為陷伏而歸於腎矣。
脾納水穀,其精氣注於心而為血,心舍於肝而為榮,以走九竅,注六經,朝百脈也。榮血虛則瘡不光澤,其毒乘血之虛而入於肝,肝受之,則為癢痛而歸於心矣。凡治此者,氣病治氣,血病治血,寒則溫之,熱則清之,虛則補之,實則從之,仍以脾胃為主,不可犯之也。
白話文:
一個人的身體,主要依賴的是營氣和衛氣。衛氣是陽氣,它負責調節身體的開合,並運作身體的機能。營氣是陰血,它用來滋養臟腑,並滋潤四肢。因此,如果氣不足,則精神會疲憊,血不足,則生長的源泉就會斷絕,這兩者不能偏廢。
痘疹的毒素,源自五臟的液體,各自跟隨經絡的位置,直接侵犯到營氣和衛氣而外現,氣血也跟著流動。觀察那些包裹緊密且厚實,胞囊充盈且長大的,這是氣充足的情況。
根部顏色鮮紅且有活力,形狀色彩豐滿有光澤的,這是血充足的情況。氣血充足,則痘疹容易發出,也容易痊癒,不需要特別治療,以免造成過度治療的風險。如出現平塌、脆弱且單薄的,這是氣的問題,乾燥、枯萎且顏色紫黑的,這是血的問題,應針對問題進行治療,不能拖延,以免後悔。
然而,脾胃是氣血的父親,心腎是氣血的母親,肝肺是氣血的住所。脾胃吸收食物,其中的強烈氣體進入腎臟成為氣,腎臟儲存後進入肺臟成為衛氣,以溫暖肌肉,滋潤皮毛,使肌膚細膩,控制開合。如果衛氣不足,則傷口不易恢復,毒素會趁氣虛時進入肺臟,肺臟受到影響,則會陷入困境,回歸到腎臟。
脾胃吸收食物,其中的精華氣體進入心臟成為血,心臟儲存後進入肝臟成為營氣,以運行到全身的孔竅,注入六經,滋養百脈。如果營血不足,則傷口不會有光澤,毒素會趁血虛時進入肝臟,肝臟受到影響,則會引起癢痛,回歸到心臟。對於這些情況,氣的問題就治療氣,血的問題就治療血,冷的就加溫,熱的就降溫,虛的就補充,實的就順應,但還是要以脾胃為主,不能違背這個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