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驚狂
驚者,口眼喎邪,手足搐搦,隨發隨止。狂者,手足擾亂,言語乖越,發而不止。驚者,心主火而惡熱,肝風而善動。瘡疹之火,內生於心,心移熱於肝,風火相搏,故發為驚搐也。此其常候,俗呼驚痘。最吉者,以牽引伸縮,骨節開張,腠理疏解中存發散之義,瘡出而驚即止。
若一向發而不已,此則可惡,乃毒內伏於心故耳。狂者,心為火而主神,腎為水而主志,火起於內,濁亂擾動,心神不守,腎志不寧,故發為狂也。有大便秘硬而狂者,此謂有燥屎,為陽明經。但數日不更衣,是以《難經》所謂重陽者狂也。如昏不知人,起臥不安,又為不治之症。
如初發熱驚搐者,導赤散(三十五)加辰砂,兼羌活湯主之(十)。若發熱不休,小便利者可治。小便不利者難痊,以導赤散(三十五)、牛黃清心丸(三十六)相兼治之。
如瘡疹收靨之後又發驚者,此真氣虛弱,火邪內攻,宜急治之,恐久成癇,以貽終身之害,寧神湯(三十九)、抱龍丸(四十)主之。
如初發熱,大便自調,狂亂者,五苓散(二十八)加辰砂主之。
如大便秘者,輕則三黃丸(八),甚則承氣湯(三十)主之。
白話文:
[驚狂]
驚的表現是口眼歪斜,手腳抽搐,這種情況會時發時止。而狂則是手腳無序地揮動,說話紊亂,一旦開始就不會停止。驚的情況,是因為心臟主管火,怕熱,肝臟易動風。在長疹子或瘡的狀況下,火由心臟內部產生,心臟把熱傳到肝臟,風火相結合,因此導致驚和抽搐。這是常見的症狀,通常被稱為驚痘。最理想的情況是,抽搐時肢體拉伸,骨頭關節張開,皮膚毛孔開放,這樣有助於病氣的散發,一旦疹子或瘡長出來,驚就會停止。
如果一直不停地發作,這就非常糟糕,是因為毒素藏在心臟內的緣故。狂的狀況,心臟主管火和精神,腎臟主管水和意志,當火從內部升起,混亂擾動,心神不能安定,腎臟的意志也無法平靜,所以會出現狂的現象。有些患者會有大便乾硬且狂躁的狀況,這表示體內有燥屎,屬於陽明經的問題。如果幾天沒有排便,《難經》中有所謂的「重陽者狂」,就是指這種情況。如果患者昏迷不醒,睡眠不安穩,這就是無法治療的病症。
對於一開始發燒且抽搐的患者,可以使用導赤散,加上辰砂,再配合羌活湯進行治療。如果持續發燒,但是小便正常,那麼病情可治。如果小便不暢,病情就比較難以康復,應該使用導赤散和牛黃清心丸同時治療。
對於長完疹子或瘡後再次抽搐的患者,這是因為真氣虛弱,火邪入侵,應該立即治療,否則可能會形成癇,造成終身的傷害,可以使用寧神湯和抱龍丸來治療。
對於一開始發燒,大便正常的患者,但是出現狂亂的狀況,可以使用五苓散,加上辰砂來治療。
對於大便乾燥的患者,輕微的可以用三黃丸,嚴重的則需用承氣湯來治療。
2. 譫妄
譫者,多言也;妄,虛妄也;譫妄者,妄有見聞而語言無倫也。皆邪氣熾盛,正氣虛弱,神識不清之所致。夫言為心聲,心熱則多言。睡中呢喃者,熱之微也;寤而語言差謬,熱則甚矣。亦有胃熱而譫語者,大便必硬,數日不更衣方是。妄有聞見而譫語者,其候難治。蓋腎主志,開竅於耳,在目為瞳子,毒邪入腎則志喪,志喪則耳目妄有聞見,故曰失志者死。《難經》云:脫陽者見鬼。
初發熱,時譫語者,毒邪犯心,心為熱冒,其神浮越,宜瀉火鎮神,導赤散(三十五)、牛黃清心丸(三十六)兼而治之。
如腸中有燥屎,三五日未更衣者,宜滌腸解毒,宜四順清涼飲(二十七)、三黃丸(八)主之。
如起發成漿,欲靨之時,忽然神昏譫語,此由瘡本稠密,精血外耗,不能養神,宜養血瀉火,安神丸(四十七)主之。
如昏不知人,語言無倫者,死。經曰:衣被不斂,言語不避親疏者,神明之亂也,故不可治。
如初發熱,便妄有見聞,狀如見鬼而畏怖者,不治。此症自始至終,皆不可有,乃神志俱喪,軀殼徒存,不過引日而已。
白話文:
[譫妄]
譫妄是指一個人說話過多且內容虛假、毫無邏輯。這通常是因為邪氣旺盛,正氣衰弱,導致意識不清所造成的。人的言語反映心靈狀態,心臟過熱就會讓人變得囉嗦。在睡夢中喃喃自語,表示熱氣還不算嚴重;但如果醒著的時候說話錯亂,就表示熱氣已相當嚴重。也有因為胃部過熱而產生譫妄言語的情況,這種情況下通常會有大便乾硬,好幾天不上廁所的現象。若因虛幻的聽覺或視覺而產生譫妄言語,病情就很難治療了。因為腎臟主管意志力,它影響耳朵的感知,以及眼睛中的瞳孔。當邪氣侵入腎臟,意志力就會喪失,進而導致虛幻的聽覺和視覺,因此有句話說「失去意志的人必死」。《難經》裡提到:脫離陽氣的人會看到鬼魂。
剛開始發燒,偶爾會出現譫妄言語,表示毒素已經侵害到心臟,心臟被熱氣困擾,精神浮躁,應採取清熱鎮定神智的治療方式,可以使用導赤散和牛黃清心丸。
如果腸道中有乾燥的大便,連續三五天沒有排便,應進行腸道清潔排毒,可以使用四順清涼飲和三黃丸。
如果創傷發炎化膿,快要結痂的時候,突然間神智混亂,出現譫妄言語,這可能是因為創口太密集,精血大量流失,無法滋養神智,應該進行養血清熱,安神的治療,可以使用安神丸。
如果神智不清,說話毫無邏輯,那情況就很危險。經典上說,衣服被褥都不整理,說話也不分親疏,這是精神混亂的表現,所以很難治療。
如果一開始發燒,就出現虛幻的聽覺和視覺,像看到鬼魂一樣感到害怕,那基本上是無法治療的。這種症狀從頭到尾都不該出現,因為一旦出現,就表示神志全失,只剩下空洞的軀殼,只是拖長日子罷了。
3. 吐利
瘡疹,吐利常候也。經曰:諸嘔吐暴注,皆屬於熱。蓋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,熱火內迫,則傳化失常,而吐利並作,火性燥動迅欻故也。邪在上焦,但吐而不利,邪在下焦,但利而不吐,邪在中焦,則上吐下利。又裡氣上逆而不下則吐,氣下而不上則利。瘡症初發熱時,有吐利者,不可驟止,令邪氣上下得出也。吐利久不止,方可治之,更宜消息。
如初發熱,自利青綠水或黃色者,皆熱也,黃芩湯(四十一)主之;兼吐者,黃芩加半夏湯主之(四十二)。不可誤用理中湯,反增內熱也。
如初發熱自利,一日夜只三四行者,此不必治,痘出利自止矣。
如初發熱,自利清白色者,此里有寒也,理中湯(三十四)主之。
如自利久不止,此有濕也,宜分利小便,固澀腸胃,恐虛里氣,致生陷伏也,以五苓散(二十八)、豆蔻丸(四十六)相兼治之。
如初發熱,暴吐不止,此火氣上逆也,茱連散(四十八)主之。
白話文:
[關於嘔吐與腹瀉]
皮膚病變如疹子出現,伴隨嘔吐和腹瀉是常見的症狀。古籍記載:所有的突然嘔吐和嚴重腹瀉,多是由於體內過熱所致。人體的三焦是消化食物、轉換營養的主要通道,若內部火熱太盛,會導致消化系統運作異常,於是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,這是由於火熱的特性是燥烈且迅速的緣故。當邪氣影響上焦,可能只有嘔吐而無腹瀉;邪氣影響下焦,可能只有腹瀉而無嘔吐;邪氣影響中焦,則可能會嘔吐又腹瀉。再者,如果體內的氣上衝不下,就會嘔吐;氣向下流而不上揚,就會腹瀉。在疹子剛開始發燒時,若有嘔吐和腹瀉,不應立即阻止,讓邪氣能夠透過上下排解。若嘔吐和腹瀉持續不止,才需進行治療,並且需要觀察病情變化。
例如,剛開始發燒,若自行腹瀉,排出的是青綠色或黃色的水,這是因為體內過熱,可用黃芩湯來治療;若併有嘔吐,則用黃芩加半夏湯來治療。切勿誤用理中湯,反而會增加體內的熱度。
例如,剛開始發燒,自行腹瀉,一天一夜只有三到四次,這種情況不需要特別治療,當疹子出現後,腹瀉自然會停止。
例如,剛開始發燒,自行腹瀉,排出的是清澈的白色液體,這代表體內有寒氣,可用理中湯來治療。
例如,若腹瀉持續不止,可能是由於濕氣太重,應該要利尿和固腸止瀉,避免體內氣虛,導致病情惡化,可用五苓散和豆蔻丸來同時治療。
例如,剛開始發燒,突然嘔吐不止,這是因為體內火氣上衝,可用茱連散來治療。
4. 嘔吐噦
仲景云:聲物兼出為嘔,物獨出為吐,聲獨出為乾嘔。干猶空也,明其無物也。然乾嘔與噦,皆聲之獨出者,乾嘔其聲輕小而短,噦其聲重大而長。嘔吐噦,瘡疹最惡候也。蓋胃為水穀之海,上通乎咽,內而不出。如初發熱有是症,此火邪犯胃,其氣上逆,治之則易(見上條):若自出現以致收靨有是症者,乃瘡集於咽門,攻於胃脘,吞嚥不利,治之則難。由於不知預解咽喉之法,漸變為失音,嗆水,而不救矣。
如因飲水過多而嘔吐者,此水逆也,五苓散(二十八)主之。
如因傷食而嘔吐者,以丁香脾積丸微利之(三十三)。
如無上症而嘔噦者,人以胃氣為本,胃者土也,土敗則木來侮之。今木俠相火之勢上乘乎胃,其氣自臍下直犯清道,上出於賁門(胃上口也),微則乾嘔,甚則噦,土敗之相也。《太素》曰:弦絕者,其聲嘶敗;木陳者,其葉落;病深者,其聲噦,短針無取,毒藥無攻,謂不治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聲音與食物一起吐出稱為嘔,單純只有食物吐出叫做吐,只有聲音而無食物吐出則稱為乾嘔。「幹」在這裡的意思是空,表明沒有東西吐出。然而,乾嘔和噦都是隻有聲音的情況,乾嘔的聲音較輕、小且短促,噦的聲音則較大、重且長。嘔吐和噦,對於瘡疹來說是最糟糕的症狀。因為胃是水谷的海洋,它上接咽喉,食物應該向內進入而不是向外排出。如果在剛開始發燒時就出現這些症狀,這代表火邪侵犯了胃,導致氣向上逆流,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(參見上面的說明)。但如果在病程中後期出現這些症狀,則表示瘡疹聚集在咽喉門,進攻胃部,影響吞嚥,治療起來就會困難許多。這是因為不知道如何預先處理咽喉問題,病情會逐漸轉變成失音,喝水會嗆到,甚至可能無法救治。
如果因為喝水過多而引起嘔吐,這稱為水逆,可以使用五苓散(第二十八種藥方)來治療。
如果是因為消化不良導致嘔吐,可以用丁香脾積丸稍微緩解(第三十三種藥方)。
如果並無上述情況卻出現嘔噦,這表明胃氣衰弱。胃在五行中屬土,當土衰弱時,木(肝)就會乘虛而入。現在,肝氣挾帶著相火的力量向上侵襲胃部,從肚臍下方直接侵犯清道,向上通過賁門(胃的上口),輕微的會出現乾嘔,嚴重的會有噦的症狀,這都是土衰的表現。《太素》中提到:弦斷裂時,其聲音嘶啞;樹木枯萎時,其葉片會掉落;疾病深入時,會出現噦的聲音,用短針無法治療,藥物也無法攻破,這就是無法治癒的象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