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全

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)

1. 驚狂

驚者,口眼喎邪,手足搐搦,隨發隨止。狂者,手足擾亂,言語乖越,發而不止。驚者,心主火而惡熱,肝風而善動。瘡疹之火,內生於心,心移熱於肝,風火相搏,故發為驚搐也。此其常候,俗呼驚痘。最吉者,以牽引伸縮,骨節開張,腠理疏解中存發散之義,瘡出而驚即止。

若一向發而不已,此則可惡,乃毒內伏於心故耳。狂者,心為火而主神,腎為水而主志,火起於內,濁亂擾動,心神不守,腎志不寧,故發為狂也。有大便秘硬而狂者,此謂有燥屎,為陽明經。但數日不更衣,是以《難經》所謂重陽者狂也。如昏不知人,起臥不安,又為不治之症。

白話文:

驚嚇的人,會出現口眼歪斜、手足抽搐,發作時很快就會停止。狂躁的人,會手足無措,言語顛倒,發作後不會停止。驚嚇是由於心火旺盛而怕熱,肝風盛而容易躁動。麻疹的火氣,源於心臟,心火移至肝臟,風火交戰,因此出現驚嚇抽搐。這是一種常見的症狀,俗稱驚痘。最好的情況是,患者出現牽引伸縮,骨節舒展,毛孔疏解,這是發散的徵兆,麻疹發出來,驚嚇就會停止。

如果驚嚇一直持續不消,這就危險了,因為毒素積聚在心臟。狂躁是心臟屬火主神,腎臟屬水主志,心火內生,濁氣擾動,心神不安,腎志不寧,因此出現狂躁。如果患者同時出現便秘,這就是陽明經有燥屎。如果好幾天不換衣服,就會像《難經》中所說的“重陽者狂也”。如果患者昏迷不醒,起臥不安,這就屬於不治之症。

如初發熱驚搐者,導赤散(三十五)加辰砂,兼羌活湯主之(十)。若發熱不休,小便利者可治。小便不利者難痊,以導赤散(三十五)、牛黃清心丸(三十六)相兼治之。

如瘡疹收靨之後又發驚者,此真氣虛弱,火邪內攻,宜急治之,恐久成癇,以貽終身之害,寧神湯(三十九)、抱龍丸(四十)主之。

如初發熱,大便自調,狂亂者,五苓散(二十八)加辰砂主之。

白話文:

若一開始發熱並伴隨抽搐,可以服用導赤散加辰砂,同時搭配羌活湯治療。若發熱持續不斷且小便頻繁,則可治療;但若小便不暢,則難以痊癒,可以用導赤散和牛黃清心丸一起治療。

若瘡疹痊癒後又出現驚恐,這是因為真氣虛弱,火邪內攻,需要及時治療,以免久而久之變成癲癇,造成終身困擾,可以用寧神湯和抱龍丸來治療。

若一開始發熱,大便正常,並且出現狂躁,可以用五苓散加辰砂來治療。

如大便秘者,輕則三黃丸(八),甚則承氣湯(三十)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嚴重的大便乾結,可以使用「 三黃丸」來治療。若情況較為嚴重,可考慮服用「 承氣湯」進行治療。

2. 譫妄

譫者,多言也;妄,虛妄也;譫妄者,妄有見聞而語言無倫也。皆邪氣熾盛,正氣虛弱,神識不清之所致。夫言為心聲,心熱則多言。睡中呢喃者,熱之微也;寤而語言差謬,熱則甚矣。亦有胃熱而譫語者,大便必硬,數日不更衣方是。妄有聞見而譫語者,其候難治。蓋腎主志,開竅於耳,在目為瞳子,毒邪入腎則志喪,志喪則耳目妄有聞見,故曰失志者死。《難經》云:脫陽者見鬼。

初發熱,時譫語者,毒邪犯心,心為熱冒,其神浮越,宜瀉火鎮神,導赤散(三十五)、牛黃清心丸(三十六)兼而治之。

白話文:

譫語是指病人說話多且雜亂無章,妄語則是虛假的言論,而譫妄則是指病人胡言亂語,說些不切實際的話,並有幻覺和妄想。這些都是因為邪氣過盛,正氣不足,神志不清所導致。人的言語是心聲的表達,心火旺盛就會多言。睡夢中呢喃是輕微的熱症,醒著時語無倫次則表示熱症加重。有些人因胃熱而譫語,通常伴有大便秘結,且數日不更衣。如果病人有幻覺和妄想而胡言亂語,病情就比較難治癒。因為腎臟主宰人的意志,並開竅於耳,在眼睛中表現為瞳孔,毒邪入侵腎臟就會導致意志消亡,意志消亡就會出現幻覺和妄想,所以說“失志者死”。《難經》中提到“脫陽者見鬼”。

剛開始發熱,偶爾出現譫語,是毒邪侵犯心臟,心火上炎,導致神志恍惚,應該瀉火鎮心,可以使用導赤散或牛黃清心丸治療。

如腸中有燥屎,三五日未更衣者,宜滌腸解毒,宜四順清涼飲(二十七)、三黃丸(八)主之。

如起發成漿,欲靨之時,忽然神昏譫語,此由瘡本稠密,精血外耗,不能養神,宜養血瀉火,安神丸(四十七)主之。

如昏不知人,語言無倫者,死。經曰:衣被不斂,言語不避親疏者,神明之亂也,故不可治。

如初發熱,便妄有見聞,狀如見鬼而畏怖者,不治。此症自始至終,皆不可有,乃神志俱喪,軀殼徒存,不過引日而已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腸道里有干燥的粪便,三五天没有换衣服的人,应该清理肠道解毒,可以用四順清涼飲(二十七)、三黃丸(八)来治疗。

如果疮疡开始化脓,快要结痂的时候,突然神志昏迷、胡言乱语,这是因为疮疡本身体质稠密,精血外耗,无法滋养神志,应该养血泻火,用安神丸(四十七)来治疗。

如果昏迷不醒,语言颠倒,就会死亡。经书上说:衣被不整理,言语不分亲疏,是神志混乱,因此不可医治。

如果刚开始发热,就出现胡言乱语,像看见鬼魂一样害怕,就不要治疗。这种病症从开始到结束,都不应该出现,是神志完全丧失,只剩下躯壳,只是苟延残喘而已。

3. 吐利

瘡疹,吐利常候也。經曰:諸嘔吐暴注,皆屬於熱。蓋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,熱火內迫,則傳化失常,而吐利並作,火性燥動迅欻故也。邪在上焦,但吐而不利,邪在下焦,但利而不吐,邪在中焦,則上吐下利。又裡氣上逆而不下則吐,氣下而不上則利。瘡症初發熱時,有吐利者,不可驟止,令邪氣上下得出也。吐利久不止,方可治之,更宜消息。

如初發熱,自利青綠水或黃色者,皆熱也,黃芩湯(四十一)主之;兼吐者,黃芩加半夏湯主之(四十二)。不可誤用理中湯,反增內熱也。

白話文:

瘡疹發作時,常常伴隨嘔吐和腹瀉。古籍記載,所有嘔吐和腹瀉都屬於熱症。因為三焦是水穀運化的通道,內熱逼迫,就會導致運化失常,而出現嘔吐和腹瀉,這都是火性燥動迅猛的表現。邪氣在上焦,只會嘔吐,不會腹瀉;邪氣在下焦,只會腹瀉,不會嘔吐;邪氣在中焦,就會出現嘔吐和腹瀉。另外,裡氣上逆不往下就會嘔吐,氣往下而不往上就會腹瀉。瘡症初期發熱,出現嘔吐和腹瀉,不可立即止住,要讓邪氣上下流通。吐瀉久久不止,才需要治療,並且要慢慢調治。

如果初期發熱,自發腹瀉,排出青綠色或黃色水樣便,都是熱症,可以用黃芩湯治療。如果同時伴有嘔吐,可以用黃芩加半夏湯治療。不可誤用理中湯,否則會加重內熱。

如初發熱自利,一日夜只三四行者,此不必治,痘出利自止矣。

如初發熱,自利清白色者,此里有寒也,理中湯(三十四)主之。

如自利久不止,此有濕也,宜分利小便,固澀腸胃,恐虛里氣,致生陷伏也,以五苓散(二十八)、豆蔻丸(四十六)相兼治之。

如初發熱,暴吐不止,此火氣上逆也,茱連散(四十八)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開始發燒,而且大便稀薄,一天只排泄三四次,這種情況不用治療,等疹子出來自然就會好了。

如果一開始發燒,而且大便稀薄呈清白色,表示體內有寒氣,應該服用理中湯。

如果大便稀薄很久都止不住,表示體內有濕氣,要疏導小便,固澀腸胃,以免虛損中氣,導致病情更加嚴重,可以用五苓散和豆蔻丸一起治療。

如果一開始發燒,突然嘔吐不止,表示火氣上逆,應該服用茱連散。

4. 嘔吐噦

仲景云:聲物兼出為嘔,物獨出為吐,聲獨出為乾嘔。干猶空也,明其無物也。然乾嘔與噦,皆聲之獨出者,乾嘔其聲輕小而短,噦其聲重大而長。嘔吐噦,瘡疹最惡候也。蓋胃為水穀之海,上通乎咽,內而不出。如初發熱有是症,此火邪犯胃,其氣上逆,治之則易(見上條):若自出現以致收靨有是症者,乃瘡集於咽門,攻於胃脘,吞嚥不利,治之則難。由於不知預解咽喉之法,漸變為失音,嗆水,而不救矣。

如因飲水過多而嘔吐者,此水逆也,五苓散(二十八)主之。

如因傷食而嘔吐者,以丁香脾積丸微利之(三十三)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聲音和物質一同排出是嘔吐,只有物質排出是吐,只有聲音排出是乾嘔。乾,就是空的意思,這表明沒有物質。然而,乾嘔和噦,都是聲音單獨排出的現象,乾嘔的聲音輕微且短暫,噦的聲音沈重且持續。嘔吐、噦,是傷寒疹最嚴重的徵兆。因為胃是食物和飲料的海洋,上通於咽喉,如果內部的食物或飲料不能正常排出。如果剛開始發熱就出現這種症狀,這是火邪侵犯胃部,導致氣息上逆,治療起來比較容易(見上一章節):但如果是由於傷寒疹的發展導致咽喉受阻,進食困難,這就比較難治。這是因為人們通常不知道如何預先解開咽喉的問題,結果會逐漸發展成失音、噎水,然後無法救治。

如果是由於喝水過多導致嘔吐,這稱為水逆,可以使用五苓散(第二十八方)來治療。

如果是由於消化不良導致嘔吐,可以使用丁香脾積丸來微利(第三十三方)。

如無上症而嘔噦者,人以胃氣為本,胃者土也,土敗則木來侮之。今木俠相火之勢上乘乎胃,其氣自臍下直犯清道,上出於賁門(胃上口也),微則乾嘔,甚則噦,土敗之相也。《太素》曰:弦絕者,其聲嘶敗;木陳者,其葉落;病深者,其聲噦,短針無取,毒藥無攻,謂不治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沒有上焦(心肺)方面的疾病,卻出現嘔吐或乾嘔的症狀,這是因為人體以胃氣為根本,而胃屬土,土氣衰敗,就會被木氣所侵犯。現在木氣強盛,像木賊一樣缠绕着相火(心火)的勢力,向上攻犯胃部,其氣從臍下直達上焦,從賁門(胃的上口)吐出。輕微的會乾嘔,嚴重的會嘔吐,這是土氣衰敗的徵兆。

《素問‧太素》說:「弦斷了,就會發出嘶啞的聲音;樹木枯萎了,葉子就會掉落;病症嚴重了,就會發出乾嘔的聲音。這種情況下,針灸無用,藥物也無效,說明病症已經無救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