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全

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0)

1. 胎毒論

今謂起於右腎者,君火在相火之右,但立名於君位,而天氣不加,相火者守位而奉天之命,以宣行君火之氣,所以心者,君火也,欲彰其德;右腎為命門,相火代君之令而行之耳,故曰起於右腎之下也。

昔人謂兒在胞中,飢則食母之血,渴則飲母之漿,予獨謂其不然。蓋兒始受氣之時,一月胚,二月胎,不過一點精血,凝結中涵生意也,至三月以後,其形漸成,在胞之中,譬諸禽鳥雛在卵殼中,渾融變化,熏蒸滋養,惟所受太初之氣,漸自生長,日月既足,乃破其胎卵而出矣。

何以能飲食耶?必謂有所飲食,則胚胎之初,形象未具,何飲何食耶?且血者渣滓之物,入則有出,十月之前,所飲所食之血,又從何道出耶?若生下口含惡血,乃母臨蓐之時,血穢流溢,入兒口中,未必便是先在腹中所食之血也。但云兒在胎中,滋養形體,長育變化。培根蒂者,則在母之血液也。

白話文:

胎毒論

現在認為胎毒源於右腎,是因為君火位於相火之右,雖然君火居於主導地位,但天之陽氣並未額外增強。相火則守在自己的位置,奉行天命,宣洩君火之氣。所以,心臟是君火,想彰顯它的作用;右腎是命門,相火只是遵從君火的命令行事而已,因此說胎毒源於右腎之下。

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內,餓了就吃母血,渴了就喝母乳。但我認為並非如此。因為胎兒剛受孕時,一個月為胚,兩個月為胎,不過是一點精血,凝聚其中蘊含著生命。到三個月以後,胎兒的形體逐漸成形,在母體內的情況,就像禽鳥的雛鳥在蛋殼裡一樣,渾然一體地變化、滋養,只依靠最初吸收的元氣,逐漸自行生長,時間足夠了,便破殼而出。

胎兒怎麼可能飲食呢?如果說胎兒有飲食,那麼胚胎初期,形體尚未具備,吃什麼喝什麼呢?而且血液是人體的代謝廢物,有進有出,十月懷胎之前,所吸收的血液,又從哪個途徑排出呢?如果出生時口中含著污血,那是母親生產時,血液溢出,流入嬰兒口中,未必就是先前在腹中所食用的血液。只是說胎兒在母體內,依靠母體血液滋養形體,生長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