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全

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9)

1. 胎毒論

易曰: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。又曰: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夫乾稱父,資始者,氣之始也。坤稱母,資生者,形之始也。人之有生,受氣於父,成形於母,是以毛髮、皮膚、肌肉、筋骨、四肢百骸,其來固有自矣。然則胚胎造化之始,精施血受之候,輔翊調養,抑豈無道耶?奈何為父者,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命門衰敗,陽道勿興,乃服助陽之劑。至於陽火益熾,陰水益枯,失其乾道,此父遺毒於氣之始也。

為母者,褊急妒忌,以致衝任氣逆,月事不時,乃服暖宮之劑,煎熬真陰,血中伏火,失其坤道,此母遺毒於形之始也。且古之男子,必待婦人月水時下之後,與之交媾,以成其胎,婦人有孕,則居側室,以保其胎,而又不妄作勞,飲食必謹。今之夫婦,不知此理,情欲妄動,飲食妄嗜,此父母之遺毒,又不特一朝一夕而已也。

況子喘息呼吸,氣通於親,故蓄毒於腸胃、膈膜、皮毛、筋骨之間,待時而發,或為瘡瘧,或為驚忤,或為丹瘤。胎毒之間,惟痘最酷,加以天地肅煞之氣,歲運乖戾之變,水土之不齊,疫癘之交作,則夭昏稚殪,難以枚舉,是雖氣數,抑人之所自致歟。

誠使為父母者,以繼嗣為重,以無後為慮,節其嗜欲,守其禁忌,父之有疾,責而治之,母之有疾,責而治之,必使精血和平,則陽施陰化,氣清形粹,子亦不攖其毒,復何夭殤之恫耶?

或曰:兒在胎之時,其母不畏禁忌,恣意所欲,加添滋味,好啖辛酸,或食毒物,其氣搏於胞胎之中,所以兒受此毒,發為瘡疹也。殊不知人之有生,受氣於父,成形於母,胞胎之毒,父當分任其咎,未可專責母也,如東垣所論紅絲瘤是也。

又曰:胎在腹中,食母穢液。至生之時,啼聲一發,口中所含惡血隨吸而下,寄於右腎胞絡之中。瘡疹之發,乃下焦相火熾也,蓋兒在胞中,賴母氣以養其形,母懷胎之時,天食以五氣,各有所湊也。如臊氣湊肝,焦氣湊心,香氣湊脾,腥氣湊肺,腐氣湊腎之類。地食以五味,各有所入也。

如酸味入肝,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,辛味入肺,鹹味入腎之類。至於五志之動,各有所傷。如怒傷肝,喜傷心,思傷脾,憂傷肺,恐傷腎之類。兒之受病於母者,不特始生咽血一事而然也。

又曰:小兒瘡疹,五臟之中,惟腎無候,以在腑下,不能受穢故也。夫腎有兩枚,左為腎,右為命門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胎。胚之初,精血混合,設有其毒,腎先受之,豈有腎在腑下,而不受毒者哉?況肝生筋,心生血脈,脾生肌肉,肺生皮毛,腎生骨,設使腎無所受,何以能生骨也?既瘡疹諸症,起於右腎之下,行足太陽之經,足太陽膀胱,腎之腑也,安得為腎無候乎?或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關於胎毒的論述]

內容:易經說:“乾元的偉大,萬物由此開始。”又說:“坤元的至高無上,萬物因此而產生。”乾被稱作父親,因爲它是氣的起源。坤被稱作母親,因爲它是形體的起點。人的生命,從父親那裏接受氣,由母親形成形體,因此我們的毛髮、皮膚、肌肉、筋骨、四肢和全身的骨骼,都是由來有自的。然而,當胚胎在母體內形成,精與血相遇時,調養與輔助是否就無從談起呢?然而,有些父親,飲酒如漿,行爲放縱,慾望耗盡他們的精神,消耗他們的真氣,導致生命力衰退,陽氣無法興起,於是服用壯陽藥物。直到陽火更旺,陰水更幹,失去了乾應有的道路,這就是父親在氣的初始階段遺留給孩子的毒素。

母親方面,如果她情緒急躁,嫉妒心強,導致衝任二脈的氣血逆亂,月經不調,於是服用暖宮藥物,煎熬了真陰,血液中的伏火,失去了坤應有的道路,這是母親在形體初始階段遺留給孩子的毒素。古代的男性,必定等待女性月經結束後才進行性行爲,以便形成胚胎,女性懷孕後,會住進側室,保護胎兒,並且不會過度勞累,飲食上也會小心謹慎。現在的夫婦,不懂這些道理,情感慾望隨意,飲食喜好隨性,這都是父母留給孩子的毒素,不只是短時間的事情。

此外,孩子在呼吸時,氣與父母相通,因此,毒素會蓄積在腸胃、膈膜、皮毛、筋骨之間,等待時機爆發,可能成爲瘡疹,或者驚厥,或者丹瘤。在胎毒中,痘疹是最嚴重的,加上天地間的肅殺之氣,年運的變化,水土的不協調,疫癘的交互作用,就會造成許多幼兒夭折,難以一一列舉,這雖然是命運,但也是人爲造成的。

如果父母重視後代,擔心沒有後代,節制慾望,遵守禁忌,父親有病,要責成他治療,母親有病,也要責成她治療,必須讓精血平和,那麼陽氣就會散發,陰氣就會轉化,氣清形粹,孩子也就不會受到毒素的影響,又怎麼會早夭呢?

有人說:孩子在胎中時,母親不遵守禁忌,任意滿足自己的慾望,吃辛辣酸澀的食物,或是有毒的食物,這些氣體會在胎盤中積聚,所以孩子會承受這種毒素,表現爲瘡疹。但他們不知道,人的生命,從父親那裏接受氣,由母親形成形體,胎盤中的毒素,父親也應該分擔責任,不能只怪母親,就像東垣所說的紅絲瘤。

另外,孩子在母體內,靠母親的穢液爲食。出生時,第一聲啼哭,口中含有的惡血會隨着吸氣進入身體,寄存在右腎和胞絡之間。瘡疹的發生,是因爲下焦的相火過旺,孩子在母體內,依賴母親的氣來滋養形體,母親懷胎時,天給予五種氣,各有不同的作用。比如臊氣對肝臟,焦氣對心臟,香氣對脾臟,腥氣對肺部,腐氣對腎臟。地給予五種味道,各有不同的功能。

比如酸味對肝臟,苦味對心臟,甜味對脾臟,辛辣對肺部,鹹味對腎臟。至於五志的波動,各自有不同的傷害。比如憤怒傷肝,喜悅傷心,思考傷脾,憂慮傷肺,恐懼傷腎。孩子從母親那裏受到的疾病,不僅僅是在出生時吞下的血液。

還有人說:小兒的瘡疹,在五臟中,只有腎臟沒有症狀,因爲它在腹部下方,不能接受穢物。腎臟有兩個,左邊是腎臟,右邊是命門,男性用來藏精,女性用來連接胎盤。胚胎初期,精血混合,如果有毒素,腎臟首先會受到影響,怎麼會有腎臟在腹部下方,卻不受毒素影響的說法呢?況且,肝臟生筋,心臟生血脈,脾臟生肌肉,肺部生皮毛,腎臟生骨,如果腎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,怎麼能生成骨骼呢?既然瘡疹等症狀,起源於右腎之下,沿着足太陽經脈行走,足太陽膀胱是腎臟的腑,怎麼能說腎臟沒有症狀呢?

古人說,孩子在母體內,餓了就吃母親的血,渴了就喝母親的乳汁,但我認爲並非如此。孩子最初接受氣的時候,一個月是胚胎,兩個月是胎兒,不過是一點精血,凝聚在裏面,充滿生機,到第三個月以後,形體逐漸形成,在母體內,就像小鳥雛在蛋殼裏,渾融變化,燻蒸滋養,只是接受最初的氣,逐漸生長,等到足夠的時間,就會破殼而出。

怎麼可能吃東西呢?如果真的有吃東西,那麼在胚胎初期,形體尚未完全形成,吃什麼,喝什麼?而且血液是雜質,進去就要出來,十個月前,所吃所喝的血,又是從哪裏出來的呢?如果出生時口中含着惡血,那可能是母親分娩時,血液流進孩子口中,不一定就是孩子在腹中所吃的血。只能說,孩子在胎中,滋養形體,成長變化,根本在於母親的血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