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全

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)

1. 痘有怪變

夫痘曰聖瘡者,謂之變化莫測也。若正而順者,自然苗而秀,秀而實,以成造化之功。被邪而逆,則有許多怪變焉。

一曰試痘,初發熱兩三日,面上報出紅點,磊落稀疏,十分可喜也,不起發,也不灌膿,至五六日後都不見了。其人面多青黑,精神困倦,再過兩三日後遍身發熱,其痘一齊湧出,善醫者能保其一二,其實不可治者多矣。

二曰痘母,初發熱四五日後,其痘不出,或肩背上或胸前忽然腫起一塊,小者如杯,大者如盤;又有發熱二三日後,面上遍身,其痘盡出,至起發時,中間有痘瘡三五糊塗,根腳頑硬,但見此症,多不可治。

三曰鬼痘,發熱三日出痘,又三日磊落稀疏,十分可喜,至起發時,痘頂作膿如綠豆色,根腳紅圈戴豔,至六七日後,其瘡自破,個個深孔如錢鏨中心之狀,必不可救。又有一等,起發之時,忽有瘡頂變黑,撫之則痛者,急以法救之,以待傳開,不可活矣。

白話文:

痘瘡稱之為「聖瘡」,是因為它的變化莫測。如果痘瘡生長正常,就會自然地發芽、生長、成熟,完成大自然的造化之功。但如果受到邪氣侵擾,就會產生許多奇異的變化。

一、試痘:發燒兩三天後,臉上出現紅點,稀疏散落,令人欣喜,但這些紅點既不長大也不化膿,五、六天後就消失了。痘病人臉色多青黑,精神萎靡,再過兩三天全身發燒,痘瘡同時湧出,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難保其中一二,實際上大多無法治療。

二、痘母:發燒四、五天後,痘瘡還未出現,可能在肩背或胸前突然腫起一塊,小的像杯子,大的像盤子;也有一種情況是發燒兩三天後,臉上和全身都長出痘瘡,而到要化膿時,中間卻出現三、五個混濁的痘瘡,根部堅硬,看到這種症狀,大多難以治癒。

三、鬼痘:發燒三天出痘,再過三天稀疏散落,令人欣喜,但到要化膿時,痘瘡頂部化膿呈綠豆色,根部紅圈環繞鮮豔,六、七天後,痘瘡自行破裂,個個深孔如錢幣中心所鑿的樣子,必定無法挽救。還有一種情況,化膿時,突然有痘瘡頂部變黑,用手撫摸有疼痛感,必須緊急用藥治療,即使如此,也很難保住性命。

四曰爛痘,初出之時,十分可喜,至於起發作膿之時,自然潰爛破損,此病甚危。

五曰干痘,出形之後,細密混雜,如疹如疥,皮膚乾燥,瘡頭焦黑,不能起發而死。

六曰空痘,出現時好,起發時好,只到灌膿之時卻不作膿,一片空殼,此症若不死,必發癰毒,大抵不可活者多矣。

七曰生痘,痘瘡之出,即如枝頭之果,以漸成熟。今起發之時,中心平陷,再不滿頂。至於作膿之時,四圍紅紫,尤是生血,不化膿漿,其期已過,不見成熟之色,此症必死。

白話文:

第四種痘症叫做爛痘,剛開始出現的時候,看起來很令人高興,但到了開始化膿的時候,就會自然潰爛破損,這種病非常危險。

第五種痘症叫做干痘,出現後,痘疹細密混雜,像疹子又像疥瘡,皮膚乾燥,瘡頭焦黑,不能化膿而死。

第六種痘症叫做空痘,出現時很好,開始化膿時也很好,但是到了應該灌膿的時候卻不化膿,只留下一片空殼,這種病如果不死,就會發生成膿包,大多數都是活不了的。

第七種痘症叫做生痘,痘瘡出現的時候,就像樹枝上的果子一樣,逐漸成熟。現在開始化膿的時候,痘瘡中心凹陷,不再飽滿。到了化膿的時候,周圍紅腫發紫,而且還會生出血液,不化膿漿,時間已經過了,沒有成熟的跡象,這種病必定會死。

2. 虛實

不知虛實者,不可以為工。經曰:無虛虛,無實實。虛實之分,不可不知也。經曰:必先度其形之肥瘠,以調其氣之虛實。此以形體別虛實也。又曰:谷盛氣盛,谷虛氣虛。此以飲食別虛實也。又曰: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。此以血脈別虛實也。又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

此以邪正別虛實也。大抵實者,邪氣實也;虛者,正氣虛也。經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留而不去,其病則實是也。又云:五實死者,謂邪氣之實也;五虛死者,謂正氣之虛也。瘡痘之症,其人形體肥健,飲食能多,六脈洪實,素無疾病,大便如常,瘡色紅潤者,此表裡正氣俱實也,不須服藥。

白話文:

不懂得判斷虛實的人,不能做醫者。醫書說:沒有純粹的虛,也沒有純粹的實。虛實的區分,不可不知。醫書又說:一定要先觀察身體的肥瘦,才能調整氣虛實。這是從形體上分辨虛實。書中又說:食物充足則氣盛,食物缺乏則氣虛。這是從飲食上分辨虛實。書中又說:脈象實則血實,脈象虛則血虛。這是從脈象和血氣上分辨虛實。書中又說:邪氣旺盛則為實,精氣被奪則為虛。這是從邪正上分辨虛實。總之,實是指邪氣實,虛是指正氣虛。醫書說:邪氣聚集的地方,氣必虛弱。邪氣停留不去,病症就會趨於實。又說:五實死者,是指邪氣實導致死亡;五虛死者,是指正氣虛導致死亡。瘡痘病症,患者形體肥健,食慾良好,脈象洪實,平時沒有疾病,大便正常,瘡色紅潤,這是表裡正氣都實,不用服用藥物。

若形體羸怯,素多疾病,飲食減少,六脈微弱,吐利頻頻,瘡色淡嫩,若此,表裡正氣俱虛也,陳氏溫補之法可用。如瘡熱太盛,焮腫痛脹,大熱不退,煩渴昏睡,大小便秘,此表裡邪氣俱實也,錢氏涼瀉之法可用;如瘡本稠密,焮發紅活,吐利不食者,此表虛里實也,於補湯中加解毒藥;如瘡色淡白,發不透滿,大小便秘,浩飲大嚼者,此裡實表虛也,於解利中加發散藥。又如瘡痛者,邪氣實也,當活血以開其鬱。

若痛如刀剜,悶亂大叫者,勿治。瘡癢者,正氣虛也,當補氣以燥其濕。如爬搔不定,破爛皮脫者,勿治。灰白者,氣虛也,參耆之功為大;乾燥者,血虛也,歸芎之力宜多。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中病則已,無過其制,此治之權衡也。若本實而反補之,則毒氣彌盛,或為潰爛,或為癰腫,或為目病,或為咽瘡,或為失血,皆補之過也。如本虛而反瀉之,則正氣益虛,或為吐,為利,為厥逆,皆瀉之過也。

經曰:毋致邪,毋失正,絕人長命。其此之謂歟!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虛弱瘦弱,平時多病,食慾不振,六脈微弱,嘔吐腹瀉頻繁,瘡口顏色淡紅,這種情況是表裡正氣都虛弱,可以使用陳氏溫補的方法治療。

如果瘡熱過盛,紅腫疼痛脹痛,高熱不退,煩渴昏睡,大小便不通,這是表裡邪氣都實熱,可以使用錢氏涼瀉的方法治療。

如果瘡口本來很密,紅腫發亮,嘔吐腹瀉不進食,這是表虛裡實,可以在補湯中加入解毒藥。

如果瘡口顏色淡白,發病不滿,大小便不通,喝水吃飯都很厲害,這是裡實表虛,可以在瀉藥中加入發散藥。

如果瘡口疼痛,是邪氣太盛,應該活血化瘀,疏通鬱結。

如果疼痛劇烈,悶亂大叫,不要治療。

如果瘡口發癢,是正氣虛弱,應該補氣,以祛除濕氣。

如果瘡口抓撓不斷,皮膚破爛脫落,不要治療。

如果瘡口顏色灰白,是氣虛,應以參耆為主藥。

如果瘡口乾燥,是血虛,應以歸芎為主藥。

虛症就補,實症就瀉,病症緩解就可以,不要過度治療,這是治療的原則。

如果原本是實症,卻用補法治療,則毒氣會更盛,可能化膿潰爛,或形成癰腫,或引起眼疾,或導致咽喉腫痛,或失血,這些都是補過頭了。

如果原本是虛症,卻用瀉法治療,則正氣會更虛,可能嘔吐,腹瀉,或休克,這些都是瀉過頭了。

3. 動靜

凡物得其平則靜,失其平則動。經曰:陽氣者,靜則養神。柔則養筋。又曰: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夫患痘者,陰陽俱病,息欲其勻,語欲其少,寐欲其定,寤欲其寧,飢則索食,渴則少飲,觸其瘡則吟,拂其欲則鳴,此平人之候,神清氣定,謂之靜而吉也。

如呻者,身有苦也;自語者,神不清也;喘粗者,內熱也;腸鳴者,瀉也;坐臥不定者,心煩也;啼叫不止者,痛也;搖頭者,風也;指欲搔者,癢也;咽物難者,咽痛也;咬牙者,必肝熱也。若悶亂躁擾,譫妄昏眩,如見鬼狀,搖頭扭項,手舞足擲,目睛上翻,寒戰咬牙,語音不出,則皆死候矣。如病向靜,忽作擾動者,異也,以法求之。

白話文:

任何事物保持平衡就會安靜,失去平衡就會活動。古籍記載:陽氣,靜止時能養神,柔順時能養筋。又說:陰氣,靜止時能藏神,躁動時就會消亡。

患痘的人,陰陽都生病了,所以要讓他們休息時平穩,說話時要少,睡眠時要安穩,清醒時要安寧。肚子餓了就給他們食物,口渴了就讓他們少量喝水。碰到瘡傷就呻吟,滿足他們的慾望就發出聲音,這些都是平常人的反應,神志清醒,氣息平穩,這就是靜態的吉兆。

如果病人呻吟,表示身體有痛苦;自言自語,表示神志不清;呼吸粗重,表示內熱;腸鳴,表示要拉肚子;坐立不安,表示心煩;哭喊不停,表示疼痛;搖頭,表示有風;手指想要抓癢,表示癢;吞嚥困難,表示咽喉疼痛;咬牙,表示肝火旺盛。

如果病人神志不清,煩躁不安,胡言亂語,昏迷眩暈,像看見鬼一樣,搖頭晃腦,手舞足蹈,眼睛翻白,寒戰咬牙,無法發聲,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。如果病人原本趨於平靜,突然變得躁動不安,這就非常奇怪,要根據醫學原理來探究原因。

如瘡色變,無他候者,此戾氣所觸也。如瘡色不變,又無他症,此必有因,但俟自定。其有目瞑息微,四肢僵直,口噤瘡壞,昏睡不醒者,此真氣將脫,魂魄欲離之兆,又不可作靜論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瘡瘍的顏色發生變化,沒有其他症狀,這是受到某種病氣的影響。 如果瘡瘍顏色不變,並且也沒有其他的病症,這一定是有原因的,只需要等待自然恢復即可。如果有眼睛閉合、呼吸微弱、四肢僵硬、嘴巴緊閉、瘡瘍惡化以及昏迷不醒的情況出現,這就是身體正氣即將耗盡、靈魂和肉體將要分離的徵兆,不能當作平靜的狀態來對待。

4. 痛癢

諸痛為實,諸癢為虛。謂之實者,邪氣實也;謂之虛者,正氣虛也。又瘡疹為火,火盛則痛,火微則癢,故常作痛者,此邪氣之實也。蓋痘瘡之毒,發於皮膚肌肉之間,氣以束之,血以潤之,醞釀其毒,以抵於化,正氣周旋而不捨,毒氣變化而未成,鬱而作痛,此其常也。毒化膿成,其痛自止。

若肉如刀割,膚如錐刺,一向痛而不止,大叫多哭,此則皮傷肉敗,不勝其毒,又痛之變也。常作癢者,此正氣之虛也。經曰: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原也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以養五臟。胃氣既虛,則水穀不化,津液內竭,不能輸精於皮毛,氣失其衛,血失其榮,不能醞釀,毒氣以至於成,使毒氣浮沉隱伏,聚散倏忽,灼於皮毛,所以癢也。此其為異,補其氣血,和中托裡,其癢必止。

白話文:

各種疼痛屬於實證,各種瘙癢屬於虛證。實證是指邪氣實盛;虛證是指正氣虛弱。瘡疹是由於火熱引起的,火氣旺盛則疼痛,火氣微弱則瘙癢,因此經常疼痛的是邪氣實盛所致。痘瘡的毒素發作在皮膚肌肉之間,氣血把它包裹、滋養,醞釀毒素,以抵禦變化,正氣與之周旋不放棄,毒氣變化尚未完成,鬱結而疼痛,這是常見的情況。毒素化膿成熟,疼痛自然會停止。

如果肉體像刀割,皮膚像針刺,持續疼痛而不能停止,大聲呼號或多哭,這是因為皮膚受傷、肌肉腐敗,無法承受毒素,又是疼痛的變化。經常瘙癢的是正氣虛弱所致。經書上說:胃部是水穀之海,六腑的根本。五味入口,都貯藏在胃部中去滋養五臟。胃氣一旦虛弱,水谷就不能消化,津液內竭,不能運送精氣至皮毛,氣血失去衛養能力,不能醞釀,毒氣因此得以產生,使毒氣上浮下沉隱伏其中,聚集分散倏忽不定,灼燒皮毛,所以瘙癢。這是它的不同之處,補益它的氣血,調和中氣,疏導胃腸,瘙癢必定停止。

若一向瘙癢,時甚一時,爬抓破壞,皮脫肉坑者,此毒氣內陷,正氣外脫,不旋踵而告變矣。如先痛後癢,此常候也。蓋先則毒未解化,其火正盛,宜爾作痛,厥後膿成毒解,火氣漸微,宜爾作癢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直有瘙癢感,而且會越來越嚴重,甚至把皮膚抓破造成傷害,出現皮屑和凹洞的情況,這代表毒素已經深入身體內部,同時正氣(免疫力)正在向外流失,很快就會發生變化了。如果是先感到疼痛再轉為瘙癢,這是正常的症狀。因為在開始的時候,病毒還沒有被分解或化解,所以會引起疼痛;等到後來形成膿包、病毒解除,火氣(炎症反應)逐漸減弱,就會產生瘙癢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