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二 (2)
卷之二 (2)
1. 陰陽
《內經》曰: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,陰之使也。陰者,血也;陽者,氣也。《難經》曰:氣以呴之,血以濡之。言氣以行其血,血以濡其氣也。痘瘡之出,其浮沉聚散,使於外者,陽之德也;灌注滋潤,守於內者,陰之德也。陽守乎陰,陰使乎陽,互為其用,所以易發易收也。
若陰不足,則陽不長而枯萎之變出焉;陽不足,是陰不生,而陷伏之變出焉。必陰陽相濟,毒化而解矣。故治此者,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;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陰病治陽,陽病治陰,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取之陽。
形不足者溫之以氣,陽也;精不足者益之以味,陰也。是皆《素》《難》之所秘,能達陰陽之理,可以為人司命矣。
白話文: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體內的陰是維繫陽的存在,體表的陽則是調節陰的功能。陰可具體理解為血液,陽則代表氣息。《難經》提到,氣息促進血液運行,血液則滋潤氣息。換句話說,氣息負責讓血液流動,血液則負責滋潤氣息。
當疹子或痘瘡出現時,其顯現、隱藏、聚集和散開,都是由陽來調控的;而灌注和滋潤則由陰負責。陽依賴陰而存在,陰則透過陽來發揮功能,兩者互相配合,使得疹子或痘瘡容易爆發也容易消退。
如果陰不足,那麼陽將無法成長,導致乾枯萎縮的問題出現;反之,如果陽不足,陰亦無法生成,會出現疹子或痘瘡深陷不顯的問題。必須陰陽相互補充,疹毒才能化解。
因此,在治療上,春夏要養陽,秋冬要養陰。辛辣甘甜的食物有助於陽氣發散,酸澀苦澀的食物有助於陰氣湧現,鹹味食物有助於陰氣湧現,淡味食物則有助於陽氣發散。治療陰病應從陽入手,治療陽病則從陰開始,從陰導引陽,從陽導引陰,若用寒涼治療卻產生熱象,應該採用滋陰的方法;若用溫熱治療卻產生寒象,應該採用補陽的方法。
對於體力不足的人,應該用溫和的方式來提升氣息,這屬於陽性;對於精氣不足的人,應該通過食物來補充,這屬於陰性。這些都是《素問》和《難經》中的祕密,若能明白陰陽的奧妙,就能成為掌握生命健康的專家了。
2. 標本
病有標本,治有後先,有從標者,有從本者,有先標後本者,有先本後標者,有標本兼治者,視其急緩,其法不同也。痘瘡之候,自人身而言,氣血為本,瘡疹為標。自瘡疹而言,瘡疹為本,別證為標。如瘡子稠密,在標之病也,視其氣之不勻,血之不周,以勻氣活血,兼行解毒,此則標本兼治也。瘡若起發,氣或虛者,補其氣,血或虛者,補其血,此緩則專治其本也。
氣血充實,瘡或壅遏者,單行托裡解毒之劑,此急則專治其標也。瘡勢太甚,咽喉腫痛者,以治咽喉為主,此急則治其標也。瘡熱太甚,自利不止者,以止利為主,此急則治其標也。利久不止,漸成壞瘍,救里發表,兼而行之,此亦標本兼治也。先救其里,後攻其表,此則先標後本也。
大小便秘,煩躁喘呼者,急利之,此急則治其標也。瘡熱太甚,煩渴不止,以解毒為主,兼治其渴,此先本而後標也,凡此之類,擴而充之,以盡其余,則治不紊矣。
白話文:
疾病有主要和次要的區別,治療也有先後的順序。有時候要先處理主要問題,有時要先解決次要問題,有的情況下要先處理次要再處理主要,有的則相反,也有時標和本要同時治理。這取決於病情的緊急程度,方法也因此有所不同。
就痘瘡來說,從人體角度來看,氣血是根本,而瘡疹是表面的問題。但如果只從瘡疹來看,瘡疹本身是根本,其他的症狀就是次要的了。例如,如果瘡疹過多過密,這是表面的問題,但看到氣血不調,就要調節氣血,同時進行解毒,這種情況就是標本兼治。
如果瘡疹開始發作,氣虛的,要補氣;血虛的,要補血,這種情況下,就可以專心處理根本的問題。氣血充足,但瘡疹被阻塞,就要專門使用解毒的藥物,這是針對表面問題的緊急治療。如果瘡疹非常嚴重,咽喉又腫又痛,那就先治療咽喉,也是緊急處理表面問題。
如果瘡疹非常熱,又有拉肚子的情況,那就要先止瀉,這也是緊急處理表面問題。如果拉肚子很久,慢慢形成了壞疽,那就要內外兼治,這也是標本兼治。先救內部,再處理表面問題,這就是先處理表面再處理根本。
如果大、小便不通,又煩躁喘息,就要立即通便,這也是緊急處理表面問題。如果瘡疹非常熱,口渴難耐,那就先解毒,再處理口渴,這是先處理根本再處理表面。所有這些例子,如果能深入理解,就能全面地應對其他各種情況,治療就不會混亂了。
3. 形色
或云:痘瘡之候,無以脈診,言形色可辨也。謂之形者,痘之形也。故尖圓堅厚,始出之形;發榮滋長,欲壯之形;飽滿充足,成漿之形;斂束完固,收靨之形。與大豆、豌豆、綠豆相似者,皆正形也。或平或陷,形之變也。如初出時,空若蠶種之蛻,隱如蚊蚤之跡,薄如麩片,密如針頭,若熱之痱,寒之粟者,不能起發而死。黏聚模糊,肌肉虛浮,溶軟嫩薄,皮膚潰爛者,不能收靨而死。
謂之色者,痘之色也。喜鮮明而惡昏暗,喜潤澤而惡乾枯,喜蒼蠟而惡嬌嫩。紅不欲焰,焰則易破;白不欲灰,灰則難靨。由紅而白,白而黃,黃而黑者,此出形起發、成漿結痂之正色也。出形而帶紫,起發而灰白,此色之變,惟辨痘之形色,可知死生之期。
白話文:
有人說,判斷痘瘡的情況,無法單靠脈象來診斷,而是要通過觀察其形狀和顏色來辨別。所說的「形」,就是指痘瘡的形態。例如,剛開始出現時,痘瘡多呈尖圓且堅實的狀態,這就是痘瘡初期的形態;當痘瘡逐漸發育,變得更加豐滿壯大,這就是痘瘡正在成長的形態;當痘瘡飽滿且充足,這就是痘瘡即將成熟,形成膿漿的形態;當痘瘡收縮緊實,這就是痘瘡即將痊癒,結痂的形態。痘瘡的形態如果像大豆、豌豆、綠豆等,都是正常的形態。但若痘瘡表面平坦或凹陷,就是痘瘡形態異常的表現。例如,痘瘡剛開始出現時,如空殼般的蠶蛹,或是像蚊蟲叮咬後的痕跡,又或是如麩皮般的薄片,或是密集如針頭大小,類似熱疹或冷疹的痘瘡,都無法正常發育,最終會導致死亡。若痘瘡黏在一起,模糊不清,肌膚虛浮,質地軟弱,皮膚潰爛,同樣無法正常結痂,最終也會導致死亡。
所說的「色」,就是指痘瘡的顏色。痘瘡的顏色應當鮮明,不應晦暗;應當有光澤,不應乾枯;應當呈現蒼白中帶有蠟黃色,不應過於嬌嫩。痘瘡的紅色不應過於鮮豔,因為太鮮豔容易破損;痘瘡的白色不應過於灰暗,因為太灰暗則難以結痂。痘瘡的顏色由紅轉白,再由白轉黃,最後由黃轉黑,這是痘瘡從剛開始出現,到形成膿漿,再到結痂的正常顏色變化。若痘瘡在剛開始出現時就帶有紫色,或者在發育過程中呈現灰白色,這些都是顏色異常的表現。只有通過仔細辨別痘瘡的形態和顏色,才能預測痘瘡患者的生死。
4. 疏密
痘欲其疏,疏則毒少,不欲密,密則毒甚,此古今確論也。疏密之分,各有喜忌,如頭面欲疏,元氣不可犯也。頸項欲疏,管龠不可塞也。胸背欲疏,臟腑俞募之所附也。若夫手足,不忌其密矣。謂之疏者,非但稀少也。鋪排磊落,大小勻淨,亦可以言疏。謂之密者,非必盛多也。
攢聚黏連,片復亦片,雖只數處,亦可以言密。疏而凶者,亦有數等。如初出時才見紅點三兩處,其熱便退,可以語其疏也。苟大熱不解,唇口燥裂,大小便秘,煩躁不寧,或身無熱,但增煩渴者,此由毒甚郁遏於中,不能遽出,日復漸出,漸加稠密,一也。又如初出一兩點,頂尖焦黑,或三四粒作一堆者,僅見數處,他無所出,喜睡,不食,煩渴,大小便澀,此由毒伏於中。加譫妄者,不待起發而死,若能起發,後必發癰毒也,二也。
亦有出現實疏,遂生翫忽之心,禁忌不守,風寒不避,飲食所傷,湯丸之試,變生不測,三也。設有密而吉者,治之早,衛之嚴,里無病而瘡悉成也。
白話文:
【對於痘疹的疏與密】
我們希望痘疹分佈得疏鬆一些,因為疏鬆表示毒素較少;不希望痘疹過於密集,因為密集往往意味著毒素嚴重。這是一個從古至今都被認可的觀點。痘疹的疏與密,各有其喜忌。
例如在頭臉部位,痘疹宜疏不宜密,因為這是人體元氣所在,不可受損。頸部和項部,痘疹也應疏鬆,避免堵塞了身體的通道。胸部和背部,痘疹宜疏,因為這些部位附著著臟腑的腧穴和募穴。至於手腳部位,痘疹密集一些倒無所謂。
所謂的「疏」,並非單指痘疹數量稀少,而是痘疹排列得整齊,大小均勻,清潔明淨,這種情況也可以稱為「疏」。而「密」,並非一定要痘疹數量多,如果痘疹聚集在一起,粘連難分,即使只有幾處,也可以稱為「密」。
有些看似疏鬆的情況也可能帶來兇險,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。例如痘疹剛出現時,只有零星的紅點,體溫隨即下降,看似痘疹很疏。但如果高燒不退,嘴脣乾裂,大小便不通暢,煩躁不安,或者身體無熱卻極度煩渴,這可能是毒素在體內積聚,無法迅速排出,日積月累,痘疹會變得越來越密集,這是一種情況。
另一種情況是,痘疹剛開始出現一兩顆,頂端呈焦黑色,或者三四顆痘疹聚在一起,僅有幾處痘疹出現,其他地方沒有痘疹,病人嗜睡,不想吃東西,大小便不通暢,這可能是毒素在體內潛伏。如果伴有胡言亂語,往往在痘疹發作前就已經死亡,即使痘疹能夠發作,後期也很可能出現膿腫,這是第二種情況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,痘疹確實很疏鬆,於是病人產生了輕視的心理,不遵守禁忌,不防風寒,飲食不慎,嘗試各種藥物,導致病情突變,這是第三種情況。
然而,也有痘疹密集但結果良好的情況。如果及早治療,嚴格護理,體內無病,所有痘疹都能順利成熟,這種情況下,痘疹密集也無妨。
5. 輕重
痘有輕重,輕者不須服藥,但加保護而已;重而未成壞瘡者,可急治之,重而且壞,不可治也。何謂之輕?輕者作三四次出,大小不一等,根窠紅,肥澤充滿,頭面稀少,眼中與喉舌無瘡,能食,大小便如常,此毒之輕也。
重者一齊出,起發收靨如期,能食,其重之可治者;若頭面頸項,胸背喉舌皆瘡,稠密無縫,或灰白色,或青紫陷下,或外白里黑,或外黑裡赤,食谷則噦,飲水則嗆,或自利不止,或大便不通,此重之不可治者也。然有輕變重者,以犯房室,觸穢汙,食生冷,冒風寒,惑於鬼神,誤投湯藥,此人事之失也。有重變輕者,以避風寒,節飲食,忌生冷,遠人物,醫不乖方,此人事之得也。
籲!本輕本重者,諉之於命;變輕變重者,非人所自致歟!
白話文:
【對於痘疹的輕重】
痘疹有輕有重,輕微的不需要服用藥物,只需要加強保護就可以了;如果是嚴重但還未變成潰爛的瘡口,可以及時進行治療,但如果已經嚴重到潰爛,就無法治癒了。那什麼叫輕微呢?輕微的情況是痘疹分三、四次冒出,大小不一致,痘根周圍紅潤且飽滿,頭部和臉上的痘疹較少,眼睛和喉舌部位沒有出現瘡口,食慾正常,大小便也和往常一樣,這就是輕微的痘疹。
嚴重的情況是痘疹一次全部冒出,痘疹的生成、發展、消退都有一定規律,食慾正常,這是嚴重情況中可以治療的一種。如果頭、臉、頸項、胸背、喉舌等處都長滿了瘡口,密集得沒有空隙,或是呈現灰白色,或是青紫色且凹陷下去,或是外白內黑,或是外黑內紅,吃東西會反胃,喝水會嗆著,或是不停拉肚子,或是便祕,這種嚴重情況是無法治療的。然而,有些輕症可能因房事、接觸髒物、食用生冷食物、受風寒、迷信鬼神、誤服藥物等因素,導致病情加重,這是人為失誤。有些重症則可能因避免風寒、控制飲食、忌食生冷、遠離人羣、醫生開對藥方等因素,使得病情轉輕,這是人為得宜。
嘆息啊!原本輕微或嚴重的病情,我們或許可以歸咎於命運;但是病情從輕轉重,或由重轉輕,難道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嗎?
6. 順逆
古人謂:瘡疹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。春三月謂之發陳,萬物以生;夏三月謂之蕃秀,萬物以長,得其時,所以順也;秋三月謂之容平,草木萎落;冬三月謂之閉藏,蟄蟲坯戶,違其時所以逆也。此亦語其生、長、收、藏之理,豈有春夏皆順而吉,秋冬皆逆而凶者乎?如春失養生,夏失養長,則春夏亦逆;秋能養收,冬能養藏,則秋冬亦順也。惟痘出一般,疏密得所,不愆其期,症之順也。
痘出來雜,帶斑帶疹,稠密無縫,常失其期,症之逆也。噫!春夏為順,秋冬為逆,古人之言,豈真拘拘於時令之說耶?蓋春夏發生之令也,秋冬殺伐之令也,痘瘡之出,起發者,得春夏之令,所以為順;陷伏者,得秋冬之令,所以為逆,其斯之謂歟?春膿疱(金剋木),夏黑陷(水剋火),秋斑(火剋金),冬疹(土剋水),為之逆者,此不經之談。
黑陷一症,四時不治,何但在於夏耶?故非其時而有是症者,氣血和平,臟腑充實,莫不皆順。如其時而有是症者,氣血衰弱,臟虛憊者,莫不皆逆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,皮膚病和出疹在春夏兩季是順應自然的,而在秋冬兩季則是違反自然。春天的三個月被稱為「發陳」,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;夏天的三個月被稱為「蕃秀」,萬物在這個時候茁壯成長,因為符合了自然的規律,所以說這是順應自然的;秋天的三個月被稱為「容平」,草木開始枯萎凋零;冬天的三個月被稱為「閉藏」,動物開始進入冬眠,如果違反了這些季節的特性,就是違反自然。這是在講述生長收藏的自然道理,並不是說春夏就一定順利吉祥,秋冬就一定違背自然且兇險。比如春天若沒有好好養生,夏天若沒有好好滋長,那麼春夏也會違反自然;秋天如果能夠適當地收斂,冬天如果能夠妥善地儲藏,那麼秋冬也是順應自然的。只有痘子的出現,如果疏密恰當,時間適宜,那就是順應自然的症狀。
痘子如果亂出,同時帶有斑點和疹子,密集到沒有空隙,並且時間不對,那就是違反自然的症狀。唉!春夏順應自然,秋冬違反自然,古人的說法,難道真的只是拘泥於季節的規律嗎?事實上,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,秋冬是萬物衰退的季節,痘子的出現,如果是在春夏生長的季節,那就是順應自然;如果在秋冬衰退的季節,那就是違反自然,這就是所謂的順逆吧?如果春天出現膿皰(金剋木),夏天出現黑色的痘子(水剋火),秋天出現斑點(火剋金),冬天出現疹子(土剋水),這些都是違反自然的,這是毫無根據的說法。
黑色的痘子這種病症,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,並非只在夏天才會出現。因此,如果不是在該季節卻出現了這種病症,但只要氣血平和,臟腑健康,那就不算是違反自然。相反的,如果在該季節卻出現了這種病症,且氣血虛弱,臟腑虛弱,那就肯定是違反自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