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全

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)

1. 氣運

瘡疹之候,或間數年而發,或發則連年不已,何也?經曰: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虛實之所起,不可以為工矣。蓋司天者,主行天之令,上之位也;歲運者,主天地之間,人物化生之氣,中之位也;在泉者,主地之化,行乎地中,下之位也。一歲之中,有此上、中、下三氣,各行化令,氣偶符會而同者,則通其化,其中於人則病矣。所以瘡疹必待其年而發也。

六十年中,天符十二年:戊子、戊午、己丑、己未、戊寅、戊申、乙卯、乙酉、丙辰、丙戍、丁巳、丁亥。其中有四年為太乙天符:戊午、己丑、己未、乙酉。謂之天符者,司天與運同也。太乙天符者,司天與運及辰之同也。歲會八年:丙子、己丑、丁卯、甲辰、甲戍、戊午、己未、乙酉。

白話文:

瘡疹的發作,有時隔了好幾年才出現,有時卻連續好幾年都反覆發作,這是為什麼呢?經書上說:不了解年份的變化、氣的盛衰、虛實的變化,就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懂醫術的人。因為司天者掌管著天地的運作,是至高無上的;歲運者掌管著天地之間、萬物生長化育的氣,居於中位;在泉者掌管著地氣的變化,運行於地中,處於最低位。一年之中,這三種氣各司其職,變化有序。當三種氣的變化恰好相符,就容易造成氣的交匯,而這種氣進入人體就會導致疾病。所以瘡疹的發作,必然要等到合適的年份才會出現。

六十年中,天符年共有十二年:戊子、戊午、己丑、己未、戊寅、戊申、乙卯、乙酉、丙辰、丙戍、丁巳、丁亥。其中有四年為太乙天符年:戊午、己丑、己未、乙酉。所謂天符年,指的是司天與運氣相同;而太乙天符年,指的是司天、運氣和地氣三者都相同。此外,每八年還有一個歲會年:丙子、己丑、丁卯、甲辰、甲戍、戊午、己未、乙酉。

謂之歲會者,運與支同也,同天符六年:甲辰、甲戍、庚子、庚午、壬寅、壬申。同歲會者六年:癸卯、癸酉、癸巳、癸亥、辛丑、辛未。謂之同者,謂歲運與在泉合其氣化,陽年曰同天符,陰年曰同歲會也。五者雜而言之,共三十六年,合而言之,止有二十六年。經曰:天符為執法,歲運為行令。

太乙天符為貴人。邪之中人,則執法者,其病速而危,行令者,其病徐而持,貴人者其病暴而死也。又子午之歲,少陰君火主之,寅申之歲,少陽相火主之。經曰:少陰所至為瘍疹;少陽所至為嚏、嘔、瘡瘍、惡病暴死。凡此數年,剛柔失守,升降窒抑,舊者不退,新者不遷,則連年發而不已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歲會」,是指運與支相同。運支相同的天符年有六個:甲辰、甲戌、庚子、庚午、壬寅、壬申。運支相同的歲會年也有六個:癸卯、癸酉、癸巳、癸亥、辛丑、辛未。所謂「同」是指歲運與在泉的氣化相合,陽年稱為同天符,陰年稱為同歲會。這五種情況綜合起來講,共有三十六年;而如果只考慮相同的情況,則只有二十六年。經書上說:天符掌管執法,歲運負責行令。

太乙天符代表貴人。邪氣入侵人體,執法者(天符)會使病症快速而危重,行令者(歲運)會使病症緩慢而持續,貴人者(太乙天符)則會使病症突然而致命。另外,子午年,少陰君火主之;寅申年,少陽相火主之。經書上說:少陰所到之處會出現瘍疹;少陽所到之處會出現噴嚏、嘔吐、瘡瘍、惡疾暴死。凡是這些年份,由於剛柔失守,升降窒抑,舊病不退,新病不遷,就會連續發病而無法停息。

2. 疫癘

瘡疹雖胎毒,必待時令不正之氣相傳染而發。蓋春氣溫和,夏氣暑熱,秋氣清涼,冬氣冷冽,此四時正氣之序。若春應暖而反寒,夏應熱而反清,秋應涼而反熱,冬應寒而反溫,此非其時而有其氣,為不正之令也。夫人感之,或為寒熱,或為瘧痢,或為喉痹,或為腫,或為斑疹,謂之天行正病。

又云:疫癘是以一歲之中彼此傳染,大小相似。又若冬溫,陽氣暴泄,至於來歲必發瘡疹,何也?蓋小雪以後為終之氣,太陽寒水主之,水德不彰,使厥陰少陰木火之氣反來乘之,陽氣早發,奉生者少,故來春,民多病也。況瘡疹之毒,藏於至陰之下,發於太陽之經,當其時而動其氣,毒乃發矣。

白話文:

瘡疹雖然是胎毒引起,但必須等到時令不正的氣息傳染才會發病。春天溫暖,夏天炎熱,秋天涼爽,冬天寒冷,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秩序。如果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倒寒冷,夏天應該炎熱卻反倒清涼,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倒炎熱,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倒溫暖,這就說明不是正常季節卻出現了異常氣候,屬於不正之令。人體受到這種不正之令的影響,就會出現寒熱、瘧疾、痢疾、喉嚨腫痛、斑疹等疾病,稱為天行正病。

另外,瘟疫流行是因為一年之中互相傳染,症狀也十分相似。例如冬天的溫病,陽氣過度耗散,到了來年就容易出現瘡疹,這是因為小雪之後是結束之氣,太陽寒水主宰,水德不顯,導致厥陰少陰的木火之氣反過來乘機而上,陽氣過早發散,生機不足,因此來年春天,百姓容易生病。更何況瘡疹的毒氣藏於至陰之下,發作於太陽經脈,當季節氣候變化時,就會引起毒氣發作。

此冬溫之後,必發瘡疹也。凡此不正之氣,發之泄之,解之平之,勿犯歲氣,是謂良工。故治疫癘者,以解毒為急。

白話文:

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:「這個冬天暖和過後,必定會發生麻疹等皮膚病變。所有這些非正常的氣候或疾病,要透過排汗、解除、調理和平息的方式來治療,不要影響到當年的季節性天氣,這樣纔算是好的醫生。因此在處理瘟疫時,最重要的是解決病毒毒性。」

3. 部位

諸瘡皆屬心火,心之華在面,瘡病之候,但以面之部各位占之,思過半矣。且痘疹陽毒,諸陽皆聚於面,吉凶善惡,尤易見也。額屬心火,如印堂以上,髮際以下,橫兩日月角位,先見紅點,先作漿,先結靨者,此惡候也。蓋心為君主,毒發於心,故先見於其位,君危則十二官皆危,其死速矣。

左臉屬肝木,右臉屬肺金,如兩臉先見紅點磊落者,吉;如相聚作塊,其肉硬腫者,死。蓋肝藏魂,肺藏魄,生意既絕,魂魄將離,故不治也。頰屬腎,承漿橫抵兩頰先見紅點,先發先靨者,吉。此位雖屬腎,然三陽三陰之脈皆聚於此,陰陽和,故可治也。鼻屬脾土,若準頭先出先靨者,凶。

白話文:

各種瘡病都是心火所致,心氣外露於面部,觀察面部的變化就能大致了解瘡病的預兆。痘疹是陽毒,而人體所有陽氣都匯聚在面部,因此面部變化可以清楚地看出疾病的吉凶。額頭屬於心火,如果印堂以上、髮際以下、日月角附近先出現紅點,接著化膿結痂,這就屬於惡兆。因為心臟是五臟之主,毒氣如果侵犯心臟,就會先在額頭顯現,心臟危急則其他器官也都會受到影響,病人很快就會死亡。

左臉屬於肝臟,右臉屬於肺臟,如果兩邊臉頰先出現散佈的紅點,就是吉兆;如果紅點聚集在一起,形成堅硬的腫塊,就預示著死亡。因為肝臟藏魂,肺臟藏魄,生命已經斷絕,魂魄就要離去,所以無法治療。兩頰屬於腎臟,如果承漿部位和兩頰先出現紅點,並且很快化膿結痂,就是吉兆。雖然這個部位屬於腎臟,但三陽三陰的經脈都匯聚於此,陰陽平衡,所以可以治癒。鼻子屬於脾臟,如果鼻尖部位先出現紅點,並且很快化膿結痂,就是凶兆。

蓋脾屬土,四臟稟命於脾,毒發於脾土,敗則四臟相隨而敗,故綿延日久後斃也。腎之竅在耳,又云心開竅於耳,心腎皆少陰君火也。又少陽相火之脈,行耳之前後,凡在耳輪先現紅點者凶。蓋君相二火用事,燔灼之勢難以撲滅也。惟口唇四圍,先出先起先靨者,大吉。蓋陽明之脈,挾口環唇,胃與大腸主之,無物不受故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屬土,其他四臟都依賴脾臟運作,毒素若侵入脾臟,脾臟衰敗就會連帶其他四臟也跟著衰敗,所以病症久拖不治就會致命。腎臟的氣竅在耳朵,也有人說心臟的氣竅在耳朵,心腎都屬於少陰君火。而少陽相火經脈也經過耳朵前後,耳朵輪廓上先出現紅點就凶兆,因為君火和相火盛行,燃燒的勢頭難以撲滅。只有嘴唇周圍先出現紅點、腫脹或疹子,才是吉兆。因為陽明經脈包圍著口唇,胃和大腸主管陽明經脈,所以任何病氣都無法躲過陽明經脈。

4. 脈候

痘疹有形之證,無所用診,又歲氣主之,似不必診。經曰: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。是則不可不診也。先哲有言曰:瘡痘脈靜身涼者生,脈躁身熱者死。可見瘡疹亦用診矣。故小兒七歲以上,四至為平脈;七歲以下,六至為平脈。或云八至者,非也。大抵小兒之脈,多帶緊數,《玉函經》云:自然緊數甚分明,都緣未散精華氣。

又瘡毒之脈,多浮大而數。《傷寒論》云:浮為風虛,大為氣強,風氣相搏,必成癮疹。又云:數脈不時,則生惡瘡也。脈六至為數,如過於本脈為太數,邪氣實也;不及本脈為遲,遲則正氣虛也。診脈之法浮以候表,沉以候里,浮而數,表熱也,浮而遲,陽氣衰也,沉而緊,裡熱也,沉而細,元氣脫也。痘疹之陽脈,浮沉宜帶洪實,弱而無力,為陽病見陰脈。

白話文:

痘疹的症狀顯著,無需診斷,又由歲運主導,似乎不必診斷。經典上說:脈象微妙,不可不察,察脈有法則,從陰陽開始。所以不可不診脈。前人說過:瘡痘脈搏平靜,身體涼爽者生,脈搏躁動,身體發熱者死。可見瘡痘也需要診脈。所以,小兒七歲以上,脈搏四至為平;七歲以下,脈搏六至為平。有人說八至,這是錯的。一般來說,小兒的脈象大多伴隨緊而數。《玉函經》說:自然緊數很明顯,都是因為精華之氣沒有散盡。

瘡毒的脈象大多浮大而數。《傷寒論》說:浮脈主風虛,大脈主氣強,風氣相搏,必定形成瘡疹。又說:脈搏不時出現數脈,則會生惡瘡。脈搏六至為數,如果超過本脈,就是太數,邪氣實;如果不及本脈,就是遲,遲則正氣虛。診脈的方法:浮脈觀察體表,沉脈觀察體內,浮而數,表示表熱;浮而遲,表示陽氣衰;沉而緊,表示裡熱;沉而細,表示元氣脫。痘疹的陽脈,浮脈和沉脈應帶有洪實,如果虛弱無力,表示陽病出現陰脈。

仲景曰:陽病見陰脈者,死。凡診得浮而無根,瞥瞥如羹上之肥,數而急疾,連來如雀之啄,細而欲散,榮榮如蛛之絲,遲而欲絕,滴滴如屋之漏,沉而時見,如魚之躍,皆死脈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「如果在陽虛的人身上出現了陰脈,就會死亡。」他進一步說明如何判斷這種情況:

  • 如果診脈發現浮脈沒有根基、像煮湯上的油花一樣輕薄、跳動快速且緊繃、像麻雀啄食般連續不斷、細弱易散、像蜘蛛絲一般微弱、緩慢且隨時可能消失、像雨水滴落般不規則、深沈但偶爾會出現、像是魚兒跳出水面,這些都是代表病人即將死亡的脈象。

總而言之,這段話是在描述一些脈搏的情況,並指出它們是預示著生命危機的徵兆。然而,在現代醫學中,我們不能單純地根據脈搏的情況就做出這樣的結論,還需考慮到其他因素和症狀。因此,這個觀點只能作為參考,而不應被視為絕對真理。

5. 氣血

人之一身,本乎榮衛。衛者,陽氣,所以開闔橐龠,運動樞機者也。榮者,陰血,所以充溢臟腑,灌溉肢體者也。故氣虛則神氣息,血虛則化源絕,二者不可偏勝也。痘疹之毒,本於五臟之液,各隨經絡部位,直犯榮衛而出,氣血從之。觀其裹束堅厚,窠囊充長者,氣之足也。

根牙紅活,形色潤澤者,血之足也。氣血既足,則痘易發易靨,不須施治,以蹈實實之戒。如平陷嫩薄者,氣之病也,乾枯紫黑者,血之病者,責而治之,不可因循,以貽後悔。然脾胃者,氣血之父也,心腎者,氣血之母也,肝肺者,氣血之舍也。脾納水穀,其悍氣注於腎而為氣,腎舍於肺而為衛,以溫分肉,充皮毛,肥腠理,司開闔也。衛氣虛則瘡不起發,其毒乘氣之虛而入於肺,肺受之則為陷伏而歸於腎矣。

白話文:

人體健康全靠氣血的運作。衛氣屬陽,負責開闔呼吸,推動全身的運轉。榮血屬陰,負責灌溉滋養臟腑和四肢。因此,氣虛則精神萎靡,血虛則氣血來源斷絕,氣血二者相輔相成,不可偏廢。

痘疹之毒源於五臟之液,它們沿著經絡直達氣血,氣血隨之而發。如果痘疹堅硬,皮層充盈,說明氣足。

如果痘疹根部紅活,色澤潤澤,說明血足。氣血充足,痘疹易發易癒,無須治療,以免過度幹預。

如果痘疹平陷薄弱,說明氣虛;乾枯紫黑,說明血虛。應及時診治,不可猶豫,以免留下後患。

脾胃是氣血的父母,心腎是氣血的母親,肝肺是氣血的倉庫。脾胃吸收飲食精華,其水氣轉化為腎中的氣,腎氣再轉化為肺中的衛氣,溫煦身體、滋養皮毛,潤澤組織,負責呼吸。

衛氣虛弱,痘疹難以發出,毒邪乘虛入侵肺部,肺部受邪則化為暗伏之毒,最終歸於腎臟。

脾納水穀,其精氣注於心而為血,心舍於肝而為榮,以走九竅,注六經,朝百脈也。榮血虛則瘡不光澤,其毒乘血之虛而入於肝,肝受之,則為癢痛而歸於心矣。凡治此者,氣病治氣,血病治血,寒則溫之,熱則清之,虛則補之,實則從之,仍以脾胃為主,不可犯之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負責吸收水谷(食物),其精氣輸送到心臟,化為血液。血液在肝臟中運行,滋養全身,流經九竅,貫穿六經,滋養百脈。

當血液虧虛時,瘡傷就會失去光澤,毒素乘虛而入,侵入肝臟。肝臟受到侵犯,就會產生瘙癢疼痛,最終影響到心臟。

治療此類疾病,應根據病因對症下藥:氣虛則補氣,血虛則補血,寒症則溫熱,熱症則清涼,虛症則補益,實症則瀉泄。同時,應以調理脾胃為根本,不可輕易損傷脾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