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十九 (8)
卷之十九 (8)
1. 痘後餘毒症治歌括
未出腹疼斑毒攻,而今解毒已無壅,
不因燥屎或傷食,必是中虛要建中。
此毒在脾也,疹瘡未出而腹痛者,乃斑毒內攻也。今毒已解,無復壅遏,腹中痛者,一則因大便未通,燥屎作痛,備急丸(九)主之。一則因食過多,胃虛不能消穀。腹痛者,便秘,丁香脾積丸(三十三);便利,木香大安丸(九十一)主之。但燥屎痛者,病在下焦;傷食痛者,病在上焦,手不可按。
若原食少,大便常潤,忽爾作痛,此虛寒症也。病在中焦,用手按摩,黃耆建中湯(三十一)主之。
餘毒留居心胃中,膈焦咽燥渴來攻,
若是脾虛津液少,自然形症不相同。
此毒在心胃也。痘家作渴,亦是常事,如痘後不宜有渴,忽然渴欲飲水,心胃二經受邪熱故也,其人必能食,大便秘,小便赤,舌燥咽乾,宜人參白虎湯(二十四)加黃連主之。若食少,大小便自調,雖好飲湯,咽舌不燥,此脾胃虛津液不足也,宜人參白朮散(三十三),不愈,人參麥門冬散(二十二)加天花粉主之。
病後那堪猝失音,語言不出意沉沉,
咽傷苦痛痰多結,心熱留邪舌不榮。
此毒在腎也,痘後失音有二:咽痛不能言者,此毒氣結於咽喉之間,痰壅作痛而不能言,天花散(一○三)主之。心熱不能言者,心中邪熱未徹,腎虛不能上接於陽,雖有聲而不能言,四物湯(十九)去川芎,加麥冬、白茯苓主之。
正氣將回食漸加,緣何惡食卻堪訝,
不因食壅脾重因,或食中虛病未差。
此下毒在脾經也,痘後邪氣盡退,正氣將復,脾胃略舒,宜漸能食也。若原不食,今日喜食太過,或原能食,今又驟加,以致惡食、不食者,此皆內傷有餘症也,宜木香大安丸(九十一)主之。
如向未食,今猶不喜食者,此脾胃中氣不足,宜人參白朮散(二十三)去葛根,加陳皮、木香,研末,取二兩,另用糯米二兩、綠豆二兩,各炒研末相和,棗子湯調服,稍能食更兼進養脾丸(一○六)、抱龍丸(四十)。
寒熱往來形似瘧,不問早晚如期作,
只因調護少疏違,故惹風寒相擊搏。
痘後忽發寒熱如瘧狀,至後如期即發者,此脾虛氣弱,失於將息,重感風寒,宜先以柴葛桂枝湯(八十五)發去新受表邪。後以調元湯(十八)加當歸、陳皮、白朮調之。
面目虛浮忽改形,腹中脹滿喘聲頻,
邪風入肺疏通去,宿垢傷脾解利行。
此毒在脾肺二經也。痘後面目虛浮,或久則一身皆腫者,此表氣不足,出風太早,風邪乘虛而入,其治在肺,宜五皮湯(一三四)先加桂枝,微汗之後,只服本方。若遍身皆腫,以胃苓湯(一三六)合五皮湯(一三四)主之。痘後腹虛腫脹滿,或氣喘粗者,此有宿垢在裡,不問餘毒、食積、蓄水,並宜先利之,以塌氣丸(一三五),利後以胃苓湯(一三六)去甘草,加人參、黃耆、大腹皮調之。其治在脾,如因新食作脹不腫者,只木香大安丸(九十一)。
白話文:
痘後餘毒症治歌括
疹子好了之後,肚子疼可能是因為疹子還沒長出來之前,毒素就已經在身體裡作祟了。現在毒素排掉了,肚子還是疼,可能是因為大便不通暢引起的便秘,或者因為吃太多東西,胃消化不良。便秘引起的肚子疼,可以用備急丸;如果拉肚子,用丁香脾積丸或木香大安丸。便秘引起的疼痛在下焦,吃太多引起的疼痛在上焦,按壓會不舒服。
如果本來就吃得少,大便也正常,突然肚子疼,這是因為身體虛寒,可以用黃耆建中湯。
疹子好了之後,還可能出現心胃不舒服,覺得口乾舌燥想喝水。如果能吃東西,大便乾燥,小便顏色深,舌頭乾燥,咽喉腫痛,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加黃連。如果吃得少,大小便正常,雖然想喝水,但咽喉和舌頭不乾燥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津液不足,可以用人參白朮散,如果沒好轉,就用人參麥門冬散加天花粉。
有些人在疹子好了之後會失聲,講不出話,覺得很痛苦。如果喉嚨痛說不出話,是因為毒素堵塞在喉嚨,可以用天花散。如果心裡有熱,說不出話,是因為心裡的邪熱沒消,腎虛不能接應陽氣,可以用四物湯去掉川芎,再加上麥冬、白茯苓。
疹子好了之後,食慾慢慢恢復是好事,但如果突然很討厭吃東西,可能是因為吃得太多,或者脾胃虛弱,可以用木香大安丸。
如果本來就吃得少,現在還是不想吃東西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可以用人參白朮散去掉葛根,再加上陳皮、木香,研磨成粉末,再和糯米粉、綠豆粉一起用棗湯調服。如果稍微能吃東西了,還可以再服用進養脾丸、抱龍丸。
疹子好了之後,有些人會發冷發熱,像瘧疾一樣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受了風寒,可以用柴葛桂枝湯先把風寒排出,然後再用調元湯加當歸、陳皮、白朮調理。
疹子好了之後,臉上浮腫,肚子脹,呼吸急促,這是因為風邪入侵肺部,脾胃受損,可以用五皮湯先加桂枝,微出汗後,再服用五皮湯。如果全身浮腫,可以用胃苓湯和五皮湯一起服用。如果肚子脹痛,呼吸急促,先要通便,可以用塌氣丸,通便之後,再用胃苓湯去掉甘草,加上人參、黃耆、大腹皮。如果只是因為吃了東西而肚子脹,不用其他藥,只要用木香大安丸就可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