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全

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十九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九 (5)

1. 痘後餘毒症治歌括

泄利頻頻見膿血,此是大腸多蘊熱,

莫將倒靨一般論,只宜解毒不宜澀。

痘後便膿血者,此熱毒入大腸也,宜四物湯(十九)加黃芩、黃連、枳殼、荊芥穗,或黃連解毒湯(八十九)加生地黃,勿作倒靨及用劫澀藥也。

邑人張國重子,痘靨時面瘡潰腫,膿水浸淫,泄下膿血後重不食,先請聞延南作噤口痢治,不效,請予治之。予察其症,乃是倒靨,非痢也。在痘科中,利下膿血痂皮者,生;水穀不化者,死。在傷寒厥陰經病論則曰:熱蓄於裡,當便膿血,勿治;利盡膿血,自愈。予思此疾不死,不可亟治,乃買藥製藥,故延緩以待之,數日後,度其膿血將盡,乃用四君子湯加白芍藥、枳殼、黃連、木香,一服,後重除,利稍止,再服而能食,三服而痘靨。

胃家有熱難留食,胃冷無緣納水漿,

若是痘家多屬熱,嘔家聖藥是生薑。

此言毒在胃也,胃主納而不出,大小腸主出而不納。痘後嘔吐者,是餘毒在胃也,然有冷熱二症;如心煩作渴,食乳甚急,聚滿於胸中,然後吐出如射,其人面色帶赤,手足心熱,居處喜涼,此熱毒也;如乳食水漿隨吐,面色青白手足冷,大小便自利,此冷吐也。熱吐者,橘皮湯(四十九)加黃連、竹茹;冷吐者,益黃散(四十五)。

痘後餘毒多是熱邪,但聞食臭,即吐不能食,木香大安丸(九十一),或養脾丸(一百零六),並用生薑湯下。有飲水而吐者,必吐清水,名水逆,五苓散主之(二十八)。

一向蒸蒸熱未除,治宜詳審勿差殊,

便難煩渴方為實,清便飢疲本是虛。

此毒在心經也,痘瘡自初以來,一向發熱,至於差後猶不少減者,此有虛實二症。如大便難,小便赤,能食而煩渴者,此實熱也,三黃丸(八)或四順飲(二十七),先解利裡熱,後用升麻葛根湯(一)加地骨皮解表熱也。蓋升麻葛根湯治瘡疹未發之先,已發之後,身熱藥也。

如大便不秘,小便不赤,坐立振搖,飲食不甚進者,此虛熱也,以調元湯(十八)加知母、麥門冬。虛甚者加炒乾姜,或熟附子少許以調之。

一小兒痘後發熱,大小便難,瘡瘢帶赤,他醫言虛,欲用保元湯,予曰:不可,此實熱也,因食辛熱之物得之。果因食雞而得,以連翹飲服之,愈。

一小兒痘後發熱不止,食少喜睡,延予視之,瘡瘢黑黯,乃知痘毒有陷也。予問:此兒痘瘡膿水必清,痂皮必薄否?其家答曰:果然不成膿不結痂,但水出皮脫而干也。予告之曰:凡痘出初,壯熱昏睡,常候也,痘既收後,則邪氣已盡,正氣當復,熱漸退,食漸加,精神漸爽,亦常候也。今皆不然,吾恐術無用矣。遂辭歸。半月後,忽昏冒死。

邑染匠徐姓者一子,痘後發熱,諸醫或用小柴胡湯,或用竹葉湯,或用黃連解毒湯,皆不效,熱益甚,請予治之。予用保元湯加當歸(炒)、黑乾薑,一服熱去。

白話文:

痘後餘毒症治歌括

痘疹痊癒後,若出現頻繁腹瀉且膿血,表示大腸積熱,不可與倒靨(痘瘡癒合後皮膚凹陷)混淆,應解毒而非收斂止瀉。痘後膿血瀉痢,是熱毒入侵大腸,宜服用四物湯加黃芩、黃連、枳殼、荊芥穗,或黃連解毒湯加生地黃,切勿誤認為倒靨,也不可用收斂止瀉的藥物。

曾有一位邑人張國重的兒子,痘瘡期間面部瘡腫潰爛,膿水浸淫,瀉下膿血,食慾不振,起初求診於聞延南醫生,以噤口痢治療無效,後轉求診於我。我觀察其症狀,判斷是倒靨,而非痢疾。痘瘡治療中,若能瀉下膿血痂皮則為吉兆;若水穀不化則凶多吉少。《傷寒論》中也提到:裡熱蓄積,當瀉下膿血,不必治療,待膿血排盡,即可自愈。我認為此病不致命,不必急於治療,於是先開方配藥,延緩治療,待數日後,估計膿血將盡,再用四君子湯加白芍藥、枳殼、黃連、木香,一劑之後,重墜感消除,腹瀉略減,再服一劑後能進食,三劑後痘靨痊癒。

若痘後胃熱難以進食,或胃寒無法吸收水漿,大多屬熱症,嘔吐者可服用生薑。這表示毒素在胃部,胃負責吸收而不排出,大小腸負責排出而不吸收。痘後嘔吐,是餘毒滯留於胃,分冷熱兩種:心煩口渴,飢餓感強烈,胸中飽滿,然後嘔吐如噴射狀,面色發紅,手足心熱,喜涼,這是熱毒;若乳食水漿皆吐,面色青白,手足冰冷,大小便自利,這是寒吐。熱吐者,服用橘皮湯加黃連、竹茹;寒吐者,服用益黃散。

痘後餘毒多為熱邪,若聞到食物臭味就嘔吐,無法進食,可用木香大安丸或養脾丸,並用生薑湯送服。若喝水就吐,必吐清水,稱為水逆,用五苓散治療。

若痘後持續發熱未退,需仔細辨證,切勿混淆:大便秘結,小便赤,能食但煩渴,這是實熱,用三黃丸或四順飲先解表里之熱,再用升麻葛根湯加地骨皮解表熱。升麻葛根湯適用於瘡疹未發或已發而身熱者。

若大便不秘,小便不赤,坐立不安,食慾不振,這是虛熱,用調元湯加知母、麥門冬,虛甚者加炒乾薑或熟附子少許。

曾有一小兒痘後發熱,大小便困難,瘡瘢發紅,其他醫生認為是虛證,欲用保元湯,我認為不可,這是實熱,因食用辛辣食物所致。果然是因食用雞肉所致,用連翹飲治療,痊癒。

曾有一小兒痘後發熱不止,食慾不振嗜睡,請我診治,瘡瘢黑暗,知其痘毒已陷。我詢問其痘瘡膿水是否清稀,痂皮是否薄,家人回答的確如此,膿水稀薄,痂皮不結,僅是流水脫皮乾燥。我告知他們:痘瘡初發,壯熱昏睡屬正常現象;痘瘡癒合後,邪氣已盡,正氣將復,熱漸退,食慾漸增,精神漸爽,亦屬正常。現狀皆非如此,我擔心治療無效,便告辭回家。半月後,孩子突然昏迷而死。

邑中染匠徐姓人家的一個孩子,痘後發熱,多位醫生用小柴胡湯、竹葉湯、黃連解毒湯治療均無效,熱症更甚,求我診治。我用保元湯加當歸(炒)、黑乾薑,一劑後熱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