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一 (3)
卷之一 (3)
1. 原痘論
上古之時,未聞瘡之症,《素》《難》之文,鮮有及者,豈其人淳龐樸野,積精全神,虛邪苛毒,莫之能害歟。或云,自建武徵虜,遂染其毒,流布中國,謂之「虜瘡」。或曰「聖瘡」,言其變化莫測也。或曰「天瘡」,言為天行疫癘也。或曰「百歲瘡」,言人自少至老,必作一番也。
或曰:「豌豆瘡」,言其形之相似也。故病此者,如蛇蛻皮,如龍蛻骨,死生存於呼吸之間。夫上古所無,而末世有之,抑時世異耶!抑人將失之耶!予思其由天地之氣,春夏生養之紀也;其物熙熙,秋冬殺戮之紀也;其物黟黟,時逮末世,已非泰和之景,不可謂非時世之異。
白話文:
上古時代,人們從未聽說過瘡這種疾病。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等醫書也鮮少提及。難道是因為當時的人淳樸自然,積累精氣神,不受邪氣侵害嗎?
有人說,從建武徵虜時期開始,人們便染上了瘡毒,並在中國各地蔓延開來,因此被稱為「虜瘡」。
也有人說,是「聖瘡」,意指其變化無常,難以捉摸。
還有人說,是「天瘡」,指的是天行疫病。
還有人說,是「百歲瘡」,意指人從幼年到老年,必定會患上一次。
也有人說,是「豌豆瘡」,指的是瘡的形狀像豌豆。因此患病的人就像蛇蛻皮、龍蛻骨一樣,生死只在一息之間。
上古時代沒有這種病症,而到了末世卻出現了。這究竟是時代變遷,還是人類自身的問題呢?
我思考其原因,發現天地之氣,春夏生養,萬物欣欣向榮;秋冬肅殺,萬物凋零。到了末世,天地氣象已非往日泰和之景,這難道不是時代變遷的結果嗎?
然人日習偽,不知持滿御神之道,七損八益之數,務快其心,以散其真,不可謂非人自失之也。有論穢毒者,有論淫火者,有論時行正病者,靡有定論;將謂穢毒淫火,邪則一歲之中,大而郡縣,小而村落,病者相似,而死相繼,比屋哭聲,穢毒淫火,未必人人若此之甚也,將謂時行正病,邪何以自少至老,但作一度,厥後再無傳染也?蓋父母於子,一體而分,精血之毒已蓄於陽,施陰化之始,固不待誕生之頃,咽其血而後有是毒也。況男子惜其氣以養其精,女子耗其氣以養其血。
苟失所養,即貽他日之患,子之受於父母者雖殊,其為毒則一也。豈有男子淫火起於氣,為陽毒而易治,女子淫火起於血,為陰毒而難治之理耶?至於天行正病,亦有其時,但遇天年之所加,及有四時不正之氣,即知有是正病也。然則待時而發者,胎毒也。或速而危,或徐而持,或暴而死者,氣之微甚所使也。
白話文:
然而人們日復一日地沉溺於虛偽,不知道掌握自身狀態和精神的方法,不瞭解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可以損傷身體,七情不過量可以有益身體的道理,只顧著滿足自己的慾望,以致散失了自身本來的真氣,不能說這不是自取滅亡。有些人說疾病是由於外來的穢毒,有些人說是由於體內淫火,還有些人說是由於時令流行的瘟疫,各有各的說法,沒有確定的結論。如果說是外來的穢毒或體內的淫火引起的,那麼在同一年中,無論在大範圍的郡縣,還是小範圍的村落,生病的人症狀相似,而且相繼死去,家家戶戶都是哭聲,外來的穢毒或體內的淫火,不可能每個人都如此嚴重吧。如果說是時令流行的瘟疫,那麼為什麼從小孩到老年人,只得一次病,以後就不再傳染了呢?這恐怕是因為父母和孩子是一體之分,精血中的毒素已經積聚在陽氣中,在陰氣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,本來就不需要等到孩子出生,嚥下孩子母親的血液後才會有這種毒素。況且,男子珍惜自己的氣息以滋養自己的精氣,女子耗費自己的氣息以滋養自己的血氣。
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滋養,就會埋下日後的禍患,孩子從父母那裡承受的東西雖然不同,但所中的毒素卻是相同的。難道有男子體內的淫火是由氣息引起的,屬於陽毒而容易治療,而女子體內的淫火是由血氣引起的,屬於陰毒而難以治療的道理嗎?至於時令流行的疫病,也有一定的時節,只要遇到天年所帶來的影響,以及遇到四時不正的氣候,就可以知道是正病了。而那些等時機到了才爆發的,是胎毒。有的發作得快而且危險,有的發作得慢而且持續,有的發作得猛烈並且導致死亡,這是由氣息的強弱所導致的。
發則其毒泄矣。所以終身但作一度,後有其氣,不復傳染焉。
痘為胎毒昭昭矣,其間或疏而輕,或密而重,或重變輕,或輕變重,變化叵測,是又有說焉。疏而輕者,始終如一;密而重者,變怪百出。或因父母相傳而然,或因疫癘相染而然,或因鬼疰相著而然。杳冥恍惚,出於聞見,思慮之所不及。此與智者道之,癡人前不必說夢也。
何者?蓋痘疹之毒,父母原自有之,雖嘗作過一番,而臟腑、經絡、皮毛、肌肉、骨髓之間餘毒猶有存者,一旦分形化氣,注之於子,其毒亦隨之泄矣。所以子之瘡瘢,多肖親也。加之調攝失宜,放恣無忌,其毒益甚。瘡痘之候,沉因危篤者,未必非父母之所致也。
白話文:
發病後,毒氣就會排出體外。因此一生只會得一次天花,之後即使接觸到天花病毒,也不會再被傳染。
天花是胎毒的表現,但發病情況卻變化莫測。有時症狀輕微且稀疏,有時則嚴重且密集,有時病情會由重轉輕,有時則由輕轉重。輕微稀疏的患者,病程始終如一;而嚴重密集的患者,則可能出現各種怪異的變化。這些變化可能是父母遺傳造成的,也可能是因疫病傳染而起,甚至可能是鬼怪作祟導致。這些原因撲朔迷離,超出我們所能理解的範圍。就像我們不會跟智者講述夢境一樣,也不必對愚昧之人解釋這些玄妙的道理。
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天花的毒素原本就存在於父母體內,即使他們已經得過一次天花,但臟腑、經絡、皮毛、肌肉、骨髓中仍然殘留著毒素。一旦這些毒素轉化成氣,傳給孩子,天花的毒素也會隨之傳染給孩子。所以孩子身上的天花疤痕,往往與父母很相似。如果孩子在患病期間沒有好好調養,放縱不忌,天花的毒素就會更加嚴重。有些患天花後病情危重的病人,很可能就是因為父母遺傳的毒素所致。
凡子之侏儒、跛躄,必肖於親,況疹痘之毒乎?且人受天地之氣以生,天地之氣變,人之氣亦變,或遇遷正失守,淫勝郁復之紀,德令乖常,異災迭見,自然癘氣傳染,證候相似,所以輕則俱輕,重則俱重。若有主之者,是則疫癘之所為也。故人之疫癘而死者,精靈不散,遊魂往來,隨氣而行。
常以其氣疰於平人而為之疾;如瘵癘之傳染,然形質龐厚,福澤悠遠者,不能相及。苟體虛福薄之人,陰為舛亂之歲,則膏肓之豎,臺駘之祟,互相染著,反復變化,朮不能禁,工不能治也,此非鬼疰之害乎?夫治此三者,當奈何?曰:必為之豫解其毒,平其氣,遷其處,庶乎可免矣。
白話文:
凡是孩子生來就矮小、跛腳,一定會像父母,何況是疹痘這種毒性極強的疾病呢?而且人是由天地之氣孕育而生,天地之氣變化,人的氣也會跟著變化,如果遇到遷移正氣失守,過度淫亂、鬱結反復的情況,就會導致德行違背常規,各種奇怪的災禍接踵而來,自然會產生瘟疫傳染,症狀也十分相似,因此輕症的人就都輕微,重症的人就都嚴重。如果有主導這些疾病的人,那就是瘟疫的作祟。所以人死於瘟疫,精靈不會散去,遊魂會四處飄蕩,隨著氣而移動。
常常以這些瘟疫之氣感染普通人,讓他們生病;就像肺癆的傳染一樣,但體質強健、福澤深厚的人,就不會被感染。如果體虛福薄的人,遇到陰陽錯亂的年份,就會被膏肓之豎、臺駘之祟互相感染,不斷變化,醫術無法阻止,醫生也無法醫治,這不是鬼魅作祟的危害嗎?要治療這三種病,該怎麼辦呢?答案是:一定要提前預防,化解毒性,平復氣血,遷移住處,或許就能免除災禍了。
2. 胎毒論
易曰: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。又曰: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夫乾稱父,資始者,氣之始也。坤稱母,資生者,形之始也。人之有生,受氣於父,成形於母,是以毛髮、皮膚、肌肉、筋骨、四肢百骸,其來固有自矣。然則胚胎造化之始,精施血受之候,輔翊調養,抑豈無道耶?奈何為父者,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命門衰敗,陽道勿興,乃服助陽之劑。至於陽火益熾,陰水益枯,失其乾道,此父遺毒於氣之始也。
為母者,褊急妒忌,以致衝任氣逆,月事不時,乃服暖宮之劑,煎熬真陰,血中伏火,失其坤道,此母遺毒於形之始也。且古之男子,必待婦人月水時下之後,與之交媾,以成其胎,婦人有孕,則居側室,以保其胎,而又不妄作勞,飲食必謹。今之夫婦,不知此理,情欲妄動,飲食妄嗜,此父母之遺毒,又不特一朝一夕而已也。
白話文:
《易經》說:“乾元偉大,是萬物起源。” 又說:“坤元最崇高,是萬物生命源泉。” 乾代表父親,因為他是生命的開始;坤代表母親,因為她是形態的開始。人的生命,從父親那裡得到氣息,在母親身體內形成形狀,所以我們的毛發、皮膚、肌肉、筋骨和四肢百骸都有自己的源頭。那麼在胚胎形成的初期,精子和卵子結合的時候,如何幫助它們成長呢? 為什麼做父親的人把酒精當作飲料,把虛假當作正常,用慾望消耗他的精力,使他失去生命力,導致生殖器官衰退,無法勃起,卻服用壯陽藥品。結果造成性功能亢進,陰液更加缺乏,失去了自然的生命力,這是父親在生命的最初就留下了毒素。
而作為母親的人,脾氣暴躁嫉妒心重,導致沖脈和任脈阻塞,月經不定期,於是服用溫補宮腔的藥品,蒸煮了真正的陰液,血液中的熱量增加,失去了坤的作用,這是在形態最初的階段留下毒素。而且古人要求男性必須等到女性月經來潮後才進行房事,以便懷孕,女性懷孕後要住在偏僻的地方保護胎兒,並且不能隨意工作或吃喝。現在的夫妻不懂得這個道理,感情和慾望任意流露,飲食沒有節制,這些都是父母留下的毒素,不僅僅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。
況子喘息呼吸,氣通於親,故蓄毒於腸胃、膈膜、皮毛、筋骨之間,待時而發,或為瘡瘧,或為驚忤,或為丹瘤。胎毒之間,惟痘最酷,加以天地肅煞之氣,歲運乖戾之變,水土之不齊,疫癘之交作,則夭昏稚殪,難以枚舉,是雖氣數,抑人之所自致歟。
誠使為父母者,以繼嗣為重,以無後為慮,節其嗜欲,守其禁忌,父之有疾,責而治之,母之有疾,責而治之,必使精血和平,則陽施陰化,氣清形粹,子亦不攖其毒,復何夭殤之恫耶?
或曰:兒在胎之時,其母不畏禁忌,恣意所欲,加添滋味,好啖辛酸,或食毒物,其氣搏於胞胎之中,所以兒受此毒,發為瘡疹也。殊不知人之有生,受氣於父,成形於母,胞胎之毒,父當分任其咎,未可專責母也,如東垣所論紅絲瘤是也。
白話文:
當孩子喘息呼吸時,氣息和父母相通,所以會將毒氣積存在腸胃、橫膈膜、皮膚、肌肉和骨頭之間,等待時機爆發,或變成瘡或瘧疾,或驚嚇後身體異常,或變成瘡腫。胎毒中最可怕的是痘瘡,加上天地間肅殺的氣息,歲運反常的變化,水土不平衡,以及疾病的互相傳染,那麼夭折和早逝的孩子就難以計數。這是命中註定的嗎?還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呢?
如果做父母的把傳宗接代看得很重要,擔心沒有後代,那麼就要節制自己的慾望,遵守禁忌,父親有病就要責怪並治療,母親有病就要責怪並治療,務必使精氣和血氣平和,那麼陰陽就能調和,氣血就能清淨,精純,孩子也不會受到毒氣的侵害,又何來夭折的悲痛呢?
有人說:孩子在胎裡的時候,母親不遵守禁忌,隨心所欲,增加飲食的滋味,喜歡食用辛辣酸菜,或食用有毒的東西,這些氣息會衝擊到胎兒,所以孩子會受到這些毒氣的影響,發作成瘡或疹子。殊不知人的產生,氣息來自父親,形體來自母親,胎毒,父親也應承擔一半的責任,不能只怪罪母親,像東垣所討論的紅絲瘤就是如此。
又曰:胎在腹中,食母穢液。至生之時,啼聲一發,口中所含惡血隨吸而下,寄於右腎胞絡之中。瘡疹之發,乃下焦相火熾也,蓋兒在胞中,賴母氣以養其形,母懷胎之時,天食以五氣,各有所湊也。如臊氣湊肝,焦氣湊心,香氣湊脾,腥氣湊肺,腐氣湊腎之類。地食以五味,各有所入也。
如酸味入肝,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,辛味入肺,鹹味入腎之類。至於五志之動,各有所傷。如怒傷肝,喜傷心,思傷脾,憂傷肺,恐傷腎之類。兒之受病於母者,不特始生咽血一事而然也。
又曰:小兒瘡疹,五臟之中,惟腎無候,以在腑下,不能受穢故也。夫腎有兩枚,左為腎,右為命門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胎。胚之初,精血混合,設有其毒,腎先受之,豈有腎在腑下,而不受毒者哉?況肝生筋,心生血脈,脾生肌肉,肺生皮毛,腎生骨,設使腎無所受,何以能生骨也?既瘡疹諸症,起於右腎之下,行足太陽之經,足太陽膀胱,腎之腑也,安得為腎無候乎?或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。
白話文:
嬰兒在母體中,靠著吸收母親的營養物質存活。出生時,初啼聲響起,口中所含的惡血隨之排出,停留在右腎的胞絡之中。瘡疹的發病,是因為下焦的相火過旺。孩子在母體內,依靠母親的氣血維持身體,母親懷孕期間,會透過飲食吸收五氣,分別匯聚於不同的臟腑,例如臊氣入肝,焦氣入心,香氣入脾,腥氣入肺,腐氣入腎等等。同樣地,母親也會透過飲食吸收五味,分別進入不同的臟腑,例如酸味入肝,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,辛味入肺,鹹味入腎等等。此外,情緒的波動也會對臟腑造成傷害,例如怒傷肝,喜傷心,思傷脾,憂傷肺,恐傷腎等等。因此,孩子在出生後所患的疾病,不只是因為出生時咽下惡血這麼簡單。
有些人認為小兒瘡疹,五臟之中只有腎沒有反應,因為腎位於下焦,不易受到穢氣影響。但其實腎有左右兩枚,左腎為腎,右腎為命門,男性以腎藏精,女性以腎系胞胎。胚胎初期,精血混合,如果存在毒素,腎臟會首先受到影響。怎麼可能說腎位於下焦就不會受到毒素影響呢?而且肝生筋,心生血脈,脾生肌肉,肺生皮毛,腎生骨,如果腎沒有受到影響,怎麼可能生成骨骼呢?既然瘡疹等症狀,起源於右腎之下,沿著足太陽經脈運行,而足太陽膀胱經是腎的腑,怎麼可能說腎沒有反應呢?有些人說,所有疼痛、癢、瘡瘍都是心火所致,這並不完全正確。
今謂起於右腎者,君火在相火之右,但立名於君位,而天氣不加,相火者守位而奉天之命,以宣行君火之氣,所以心者,君火也,欲彰其德;右腎為命門,相火代君之令而行之耳,故曰起於右腎之下也。
昔人謂兒在胞中,飢則食母之血,渴則飲母之漿,予獨謂其不然。蓋兒始受氣之時,一月胚,二月胎,不過一點精血,凝結中涵生意也,至三月以後,其形漸成,在胞之中,譬諸禽鳥雛在卵殼中,渾融變化,熏蒸滋養,惟所受太初之氣,漸自生長,日月既足,乃破其胎卵而出矣。
何以能飲食耶?必謂有所飲食,則胚胎之初,形象未具,何飲何食耶?且血者渣滓之物,入則有出,十月之前,所飲所食之血,又從何道出耶?若生下口含惡血,乃母臨蓐之時,血穢流溢,入兒口中,未必便是先在腹中所食之血也。但云兒在胎中,滋養形體,長育變化。培根蒂者,則在母之血液也。
白話文:
現在大家所說的「起於右腎」是指,君火位於相火的右側,但名義上尊稱為君火,實際上不具備「天氣」的加持。相火則是守住自己的位置,奉行天命,傳遞君火的氣息。所以說心就是君火,彰顯它的德行;右腎就是命門,相火代替君火發號施令罷了,因此才會說「起於右腎之下」。
以前的人認為,嬰兒在子宮裡,餓了就吃母親的血,渴了就喝母親的乳汁。我卻不這麼認為。因為嬰兒最初受氣的時候,一個月形成胚胎,兩個月長成胎兒,只不過是精血凝結,孕育著生機。到了三個月以後,形狀逐漸形成,就像禽鳥的雛鳥在蛋殼中,渾然一體地變化,被燻蒸滋養,只吸收從太初就有的氣息,逐漸生長。時日足夠後,才會破殼而出。
為什麼嬰兒能夠飲食呢?如果一定要說有飲食,那麼在胚胎之初,形狀還沒有成型,怎麼飲食呢?而且血是廢物,有攝入就要有排出,十月之前所飲食的血又從哪裡排出呢?如果生下來嘴裏含著血,那是母親臨產時,血穢流溢,進入嬰兒的口中,未必是嬰兒先前在腹中攝入的血。只不過可以說,嬰兒在子宮裡,滋養形體,生長發育。培植蒂的養分,則來自母親的血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