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一 (3)
卷之一 (3)
1. 原痘論
上古之時,未聞瘡之症,《素》《難》之文,鮮有及者,豈其人淳龐樸野,積精全神,虛邪苛毒,莫之能害歟。或云,自建武徵虜,遂染其毒,流布中國,謂之「虜瘡」。或曰「聖瘡」,言其變化莫測也。或曰「天瘡」,言為天行疫癘也。或曰「百歲瘡」,言人自少至老,必作一番也。
或曰:「豌豆瘡」,言其形之相似也。故病此者,如蛇蛻皮,如龍蛻骨,死生存於呼吸之間。夫上古所無,而末世有之,抑時世異耶!抑人將失之耶!予思其由天地之氣,春夏生養之紀也;其物熙熙,秋冬殺戮之紀也;其物黟黟,時逮末世,已非泰和之景,不可謂非時世之異。
然人日習偽,不知持滿御神之道,七損八益之數,務快其心,以散其真,不可謂非人自失之也。有論穢毒者,有論淫火者,有論時行正病者,靡有定論;將謂穢毒淫火,邪則一歲之中,大而郡縣,小而村落,病者相似,而死相繼,比屋哭聲,穢毒淫火,未必人人若此之甚也,將謂時行正病,邪何以自少至老,但作一度,厥後再無傳染也?蓋父母於子,一體而分,精血之毒已蓄於陽,施陰化之始,固不待誕生之頃,咽其血而後有是毒也。況男子惜其氣以養其精,女子耗其氣以養其血。
苟失所養,即貽他日之患,子之受於父母者雖殊,其為毒則一也。豈有男子淫火起於氣,為陽毒而易治,女子淫火起於血,為陰毒而難治之理耶?至於天行正病,亦有其時,但遇天年之所加,及有四時不正之氣,即知有是正病也。然則待時而發者,胎毒也。或速而危,或徐而持,或暴而死者,氣之微甚所使也。
發則其毒泄矣。所以終身但作一度,後有其氣,不復傳染焉。
痘為胎毒昭昭矣,其間或疏而輕,或密而重,或重變輕,或輕變重,變化叵測,是又有說焉。疏而輕者,始終如一;密而重者,變怪百出。或因父母相傳而然,或因疫癘相染而然,或因鬼疰相著而然。杳冥恍惚,出於聞見,思慮之所不及。此與智者道之,癡人前不必說夢也。
何者?蓋痘疹之毒,父母原自有之,雖嘗作過一番,而臟腑、經絡、皮毛、肌肉、骨髓之間餘毒猶有存者,一旦分形化氣,注之於子,其毒亦隨之泄矣。所以子之瘡瘢,多肖親也。加之調攝失宜,放恣無忌,其毒益甚。瘡痘之候,沉因危篤者,未必非父母之所致也。
凡子之侏儒、跛躄,必肖於親,況疹痘之毒乎?且人受天地之氣以生,天地之氣變,人之氣亦變,或遇遷正失守,淫勝郁復之紀,德令乖常,異災迭見,自然癘氣傳染,證候相似,所以輕則俱輕,重則俱重。若有主之者,是則疫癘之所為也。故人之疫癘而死者,精靈不散,遊魂往來,隨氣而行。
常以其氣疰於平人而為之疾;如瘵癘之傳染,然形質龐厚,福澤悠遠者,不能相及。苟體虛福薄之人,陰為舛亂之歲,則膏肓之豎,臺駘之祟,互相染著,反復變化,術不能禁,工不能治也,此非鬼疰之害乎?夫治此三者,當奈何?曰:必為之豫解其毒,平其氣,遷其處,庶乎可免矣。
白話文:
在非常古老的時候,我們幾乎聽不到關於瘡的疾病,《黃帝內經》和《難經》中的描述也很少提及,難道是當時的人們純樸自然,精神飽滿,使得那些虛邪苛毒無法侵害他們嗎?
有人認為,自從建武時期的徵虜事件後,這種毒素開始蔓延,並在我們中原大地流傳開來,被稱為「虜瘡」。還有人稱之為「聖瘡」,因為它的變化莫測。又有人稱之為「天瘡」,因為它像天行瘟疫一樣。還有稱之為「百歲瘡」,意思是說人從小到老,必定會得一次。
也有人稱之為「豌豆瘡」,因為它的形狀很像豌豆。所以得了這個病的人,就像蛇脫皮,龍蛻骨一樣,生死只在一線之間。古人沒有這種病,但現在我們有了,這是時代不同了,還是人們自己出了問題呢?我認為這是由天地之氣造成的,春夏是生長的季節,萬物興旺;秋冬是死亡的季節,萬物凋零。現在到了末世,已經不是太平盛世,不能說這不是時代的變遷。
然而,人們每天都在習慣虛偽,不知道如何保持身心健康,不懂得七損八益的道理,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,而散失了自己的真我,這不能說不是人們自己失去了這些道理。有些人討論穢毒,有些人討論淫火,有些人討論時行正病,但都沒有確切的結論。如果說是穢毒和淫火,那麼一年四季,無論是大城市還是鄉村,生病的人都是相似的,死亡接踵而來,家家戶戶都在哭泣,但穢毒和淫火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有這麼嚴重的影響。如果說是時行正病,那麼為什麼從小到老,只會得一次,之後就不會再傳染了呢?
父母和子女,本是一體而分,精血之毒早已在懷孕之初就蓄積在胎兒身上,並不一定要等到出生後吞食母親的乳汁才會有這種毒。況且,男人要珍惜自己的氣以養精,女人要消耗自己的氣以養血。如果失去這些養護,就會留下未來的隱患。子女從父母那裡得到的雖然不同,但是作為毒素,卻是一樣的。怎麼可能男人的淫火起於氣,是陽毒而且容易治療,而女人的淫火起於血,是陰毒而且難以治療呢?
至於時行正病,也有其發生的時間,只要遇到年齡增長,或者季節不正常的氣候,就能知道這是時行正病。然而,等待時間發作的,是胎毒。有的快速而危險,有的緩慢而持久,有的突然而致命,這是氣的強弱決定的。一旦發作,毒素就被排泄出來了。所以,一生只會得一次,以後即使再有這種氣候,也不會再次感染。
痘是胎毒,這是顯而易見的,但在其中,有的疏鬆而輕微,有的密集而嚴重,有的嚴重後變得輕微,有的輕微後變得嚴重,變化莫測,這就需要進一步解釋。疏鬆而輕微的,始終如一;密集而嚴重的,會出現各種奇怪的變化。可能是由於父母的遺傳,或者是因為疫情的感染,或者是因為鬼疰的附著。這些都是無法預知的,超出我們的想像和思考範疇。這些道理只能告訴聰明人,對於愚蠢的人,不必浪費口舌。
為什麼呢?因為痘疹的毒素,父母本身就擁有,雖然曾經得過一次,但是體內的臟腑、經絡、皮毛、肌肉、骨髓等部位仍可能殘留毒素。一旦形成新的生命,這些毒素就會傳遞給孩子,同時也會被排泄掉。所以,孩子的痘痕通常會很像父母。如果調養失當,放縱無度,毒素就會更加嚴重。如果孩子的痘疹情況嚴重,甚至危及生命,很可能就是父母的遺傳所致。
孩子的身材矮小或者跛足,往往也是父母的遺傳,更何況是痘疹的毒素呢?人接受天地之氣而生,天地之氣變化,人的氣也會跟著變化。如果遇到遷移、正氣失守、淫勝鬱復的情況,或者道德失常,災難頻繁,自然會導致瘟疫的傳染,症狀相似,所以病情輕重也會一致。這就像是有個主宰者一樣,這就是瘟疫的作用。因此,那些因瘟疫而死的人,其精靈不會散去,遊蕩來回,隨著氣流而行。他們常常會將自己的氣傳染給健康的人,讓他們生病;就像肺結核的傳染一樣。然而,對於身體壯實、福澤深遠的人,這種傳染就無法影響到他們。只有那些體弱福淺的人,在陰暗的年份,就會受到這種疾病的侵擾,膏肓之豎、臺駘之祟,互相感染,反覆變化,醫術無法阻止,醫生也無法治療,這不是鬼疰的害處嗎?
面對這三種情況,我們該怎麼辦呢?答案是:必須提前解毒,平穩氣息,改變環境,這樣才能避免災難。
2. 胎毒論
易曰: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。又曰: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。夫乾稱父,資始者,氣之始也。坤稱母,資生者,形之始也。人之有生,受氣於父,成形於母,是以毛髮、皮膚、肌肉、筋骨、四肢百骸,其來固有自矣。然則胚胎造化之始,精施血受之候,輔翊調養,抑豈無道耶?奈何為父者,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命門衰敗,陽道勿興,乃服助陽之劑。至於陽火益熾,陰水益枯,失其乾道,此父遺毒於氣之始也。
為母者,褊急妒忌,以致衝任氣逆,月事不時,乃服暖宮之劑,煎熬真陰,血中伏火,失其坤道,此母遺毒於形之始也。且古之男子,必待婦人月水時下之後,與之交媾,以成其胎,婦人有孕,則居側室,以保其胎,而又不妄作勞,飲食必謹。今之夫婦,不知此理,情欲妄動,飲食妄嗜,此父母之遺毒,又不特一朝一夕而已也。
況子喘息呼吸,氣通於親,故蓄毒於腸胃、膈膜、皮毛、筋骨之間,待時而發,或為瘡瘧,或為驚忤,或為丹瘤。胎毒之間,惟痘最酷,加以天地肅煞之氣,歲運乖戾之變,水土之不齊,疫癘之交作,則夭昏稚殪,難以枚舉,是雖氣數,抑人之所自致歟。
誠使為父母者,以繼嗣為重,以無後為慮,節其嗜欲,守其禁忌,父之有疾,責而治之,母之有疾,責而治之,必使精血和平,則陽施陰化,氣清形粹,子亦不攖其毒,復何夭殤之恫耶?
或曰:兒在胎之時,其母不畏禁忌,恣意所欲,加添滋味,好啖辛酸,或食毒物,其氣搏於胞胎之中,所以兒受此毒,發為瘡疹也。殊不知人之有生,受氣於父,成形於母,胞胎之毒,父當分任其咎,未可專責母也,如東垣所論紅絲瘤是也。
又曰:胎在腹中,食母穢液。至生之時,啼聲一發,口中所含惡血隨吸而下,寄於右腎胞絡之中。瘡疹之發,乃下焦相火熾也,蓋兒在胞中,賴母氣以養其形,母懷胎之時,天食以五氣,各有所湊也。如臊氣湊肝,焦氣湊心,香氣湊脾,腥氣湊肺,腐氣湊腎之類。地食以五味,各有所入也。
如酸味入肝,苦味入心,甘味入脾,辛味入肺,鹹味入腎之類。至於五志之動,各有所傷。如怒傷肝,喜傷心,思傷脾,憂傷肺,恐傷腎之類。兒之受病於母者,不特始生咽血一事而然也。
又曰:小兒瘡疹,五臟之中,惟腎無候,以在腑下,不能受穢故也。夫腎有兩枚,左為腎,右為命門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胎。胚之初,精血混合,設有其毒,腎先受之,豈有腎在腑下,而不受毒者哉?況肝生筋,心生血脈,脾生肌肉,肺生皮毛,腎生骨,設使腎無所受,何以能生骨也?既瘡疹諸症,起於右腎之下,行足太陽之經,足太陽膀胱,腎之腑也,安得為腎無候乎?或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。
今謂起於右腎者,君火在相火之右,但立名於君位,而天氣不加,相火者守位而奉天之命,以宣行君火之氣,所以心者,君火也,欲彰其德;右腎為命門,相火代君之令而行之耳,故曰起於右腎之下也。
昔人謂兒在胞中,飢則食母之血,渴則飲母之漿,予獨謂其不然。蓋兒始受氣之時,一月胚,二月胎,不過一點精血,凝結中涵生意也,至三月以後,其形漸成,在胞之中,譬諸禽鳥雛在卵殼中,渾融變化,熏蒸滋養,惟所受太初之氣,漸自生長,日月既足,乃破其胎卵而出矣。
何以能飲食耶?必謂有所飲食,則胚胎之初,形象未具,何飲何食耶?且血者渣滓之物,入則有出,十月之前,所飲所食之血,又從何道出耶?若生下口含惡血,乃母臨蓐之時,血穢流溢,入兒口中,未必便是先在腹中所食之血也。但云兒在胎中,滋養形體,長育變化。培根蒂者,則在母之血液也。
白話文:
標題:[關於胎毒的論述]
內容:易經說:“乾元的偉大,萬物由此開始。”又說:“坤元的至高無上,萬物因此而產生。”乾被稱作父親,因爲它是氣的起源。坤被稱作母親,因爲它是形體的起點。人的生命,從父親那裏接受氣,由母親形成形體,因此我們的毛髮、皮膚、肌肉、筋骨、四肢和全身的骨骼,都是由來有自的。然而,當胚胎在母體內形成,精與血相遇時,調養與輔助是否就無從談起呢?然而,有些父親,飲酒如漿,行爲放縱,慾望耗盡他們的精神,消耗他們的真氣,導致生命力衰退,陽氣無法興起,於是服用壯陽藥物。直到陽火更旺,陰水更幹,失去了乾應有的道路,這就是父親在氣的初始階段遺留給孩子的毒素。
母親方面,如果她情緒急躁,嫉妒心強,導致衝任二脈的氣血逆亂,月經不調,於是服用暖宮藥物,煎熬了真陰,血液中的伏火,失去了坤應有的道路,這是母親在形體初始階段遺留給孩子的毒素。古代的男性,必定等待女性月經結束後才進行性行爲,以便形成胚胎,女性懷孕後,會住進側室,保護胎兒,並且不會過度勞累,飲食上也會小心謹慎。現在的夫婦,不懂這些道理,情感慾望隨意,飲食喜好隨性,這都是父母留給孩子的毒素,不只是短時間的事情。
此外,孩子在呼吸時,氣與父母相通,因此,毒素會蓄積在腸胃、膈膜、皮毛、筋骨之間,等待時機爆發,可能成爲瘡疹,或者驚厥,或者丹瘤。在胎毒中,痘疹是最嚴重的,加上天地間的肅殺之氣,年運的變化,水土的不協調,疫癘的交互作用,就會造成許多幼兒夭折,難以一一列舉,這雖然是命運,但也是人爲造成的。
如果父母重視後代,擔心沒有後代,節制慾望,遵守禁忌,父親有病,要責成他治療,母親有病,也要責成她治療,必須讓精血平和,那麼陽氣就會散發,陰氣就會轉化,氣清形粹,孩子也就不會受到毒素的影響,又怎麼會早夭呢?
有人說:孩子在胎中時,母親不遵守禁忌,任意滿足自己的慾望,吃辛辣酸澀的食物,或是有毒的食物,這些氣體會在胎盤中積聚,所以孩子會承受這種毒素,表現爲瘡疹。但他們不知道,人的生命,從父親那裏接受氣,由母親形成形體,胎盤中的毒素,父親也應該分擔責任,不能只怪母親,就像東垣所說的紅絲瘤。
另外,孩子在母體內,靠母親的穢液爲食。出生時,第一聲啼哭,口中含有的惡血會隨着吸氣進入身體,寄存在右腎和胞絡之間。瘡疹的發生,是因爲下焦的相火過旺,孩子在母體內,依賴母親的氣來滋養形體,母親懷胎時,天給予五種氣,各有不同的作用。比如臊氣對肝臟,焦氣對心臟,香氣對脾臟,腥氣對肺部,腐氣對腎臟。地給予五種味道,各有不同的功能。
比如酸味對肝臟,苦味對心臟,甜味對脾臟,辛辣對肺部,鹹味對腎臟。至於五志的波動,各自有不同的傷害。比如憤怒傷肝,喜悅傷心,思考傷脾,憂慮傷肺,恐懼傷腎。孩子從母親那裏受到的疾病,不僅僅是在出生時吞下的血液。
還有人說:小兒的瘡疹,在五臟中,只有腎臟沒有症狀,因爲它在腹部下方,不能接受穢物。腎臟有兩個,左邊是腎臟,右邊是命門,男性用來藏精,女性用來連接胎盤。胚胎初期,精血混合,如果有毒素,腎臟首先會受到影響,怎麼會有腎臟在腹部下方,卻不受毒素影響的說法呢?況且,肝臟生筋,心臟生血脈,脾臟生肌肉,肺部生皮毛,腎臟生骨,如果腎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,怎麼能生成骨骼呢?既然瘡疹等症狀,起源於右腎之下,沿着足太陽經脈行走,足太陽膀胱是腎臟的腑,怎麼能說腎臟沒有症狀呢?
古人說,孩子在母體內,餓了就吃母親的血,渴了就喝母親的乳汁,但我認爲並非如此。孩子最初接受氣的時候,一個月是胚胎,兩個月是胎兒,不過是一點精血,凝聚在裏面,充滿生機,到第三個月以後,形體逐漸形成,在母體內,就像小鳥雛在蛋殼裏,渾融變化,燻蒸滋養,只是接受最初的氣,逐漸生長,等到足夠的時間,就會破殼而出。
怎麼可能吃東西呢?如果真的有吃東西,那麼在胚胎初期,形體尚未完全形成,吃什麼,喝什麼?而且血液是雜質,進去就要出來,十個月前,所吃所喝的血,又是從哪裏出來的呢?如果出生時口中含着惡血,那可能是母親分娩時,血液流進孩子口中,不一定就是孩子在腹中所吃的血。只能說,孩子在胎中,滋養形體,成長變化,根本在於母親的血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