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十九 (1)
卷之十九 (1)
1. 卷之十九
2. 痘後餘毒症治歌括
三十六首。
痘瘡靨後喜無邪,人漸清寧食漸加,
若此痘中還更苦,莫言無事便矜誇。
或問痘後餘毒可前知乎?曰:痘未靨時,毒氣未除,正氣未舒,如蟮在湯,如蚓在灰之狀。痘已靨後,毒氣已盡,正氣將復,如困魚入水,囚鳥出籠之狀。但察其身無熱,口不渴,大小便調,腹中無痛,精神漸壯,飲食漸加,此真安樂之時,豈有餘毒哉!若身熱而渴,腹痛吐瀉,或小便赤澀,大便堅秘,精神昏憒,四肢倦怠,飲食減少,坐臥不安,此有餘毒伏藏,必生後災。以此決之。
可前知也。
痘瘡輕者自無乖,逆重從來有後災,
不是毒邪根里得,或自調治誤中來。
凡痘瘡輕者,其本疏,其毒微,其症順,自然易靨,無餘毒也。重者其本密,其毒盛,其症險,自然難出難靨,有餘毒也。逆者,或伏,或倒陷,或倒靨,幸脾胃素強,調治又早,不至大困,亦作餘毒。錢氏云:其病有三:一者瘡,二者癰,三者目赤,以症求之,尚不止,此亦有出已盡,發已透,靨已齊者,復作餘毒,此由溫補之過,飲食之失而得之。故治痘後餘毒,或補,或發散,或解利,要在分表裡,論虛實,不可一概妄投湯劑也。
痘瘡靨後難調理,表裡俱虛勿縱施,
此與傷寒復同病,補虛為本而已矣。
痘瘡之後,表裡俱虛,要避寒暑,戒頻洗以養其表;節飲食,遠房室以養其里。《傷寒賦》云:勞食再復,病名內傷,言其虛也。又云:諸食皆復,飲酒則甚,諸勞皆復,御女必死。言犯其虛者,不可治也。如小兒則在父母調護,大人宜自保而勿失焉。治其病者,惟以補虛為本,所因之病,以末治之。
古云痘毒只三門,自我推求未足憑,
五臟有邪皆有症,各隨形症審來因。
痘科云:痘後餘毒,一者疥,二者癰,三者目赤。夫疥者,心病也;癰者,脾病也;目赤者,肝病也。胎毒之發,五臟各有一名:如心為斑,脾為疹,肺為膿疱,肝為水疱,腎為黑陷是也。發熱之初,五臟各具一症:如呵欠、驚悸屬心,項急、頓悶屬肝,噴嚏、咳嗽屬肺,吐瀉、昏睡屬脾,耳涼、足涼屬腎是也。
何以餘毒只心肝脾三臟有之乎?以三臟之症,又不止於此乎!或者舉其重而言之,欲人推廣之耳。如毒歸於心則為斑疹,為驚悸,為癢痛,為壯熱,為咽乾而渴,為汗,為丹瘤。毒歸於肝,則為悶亂,為水泡,為腰痛,為目病,為卵腫,為乾嘔,為手足拘攣,為吐蛔,為寒戰咬牙。毒歸於肺則為咳,為喘,為衄血,為瘡乾燥皺揭,為肩臂痛。
毒歸於脾則為吐,為瀉,為腫,為脹,為腹痛,為唇瘡破裂,為舌本強,為手足病,為不食。毒歸於腎,為黑陷,為猝失聲,為手足逆冷,為咽中干痛,為飢不欲食,為多睡。毒歸於腸胃,為泄,為利膿血,為腸鳴、失聲,為大便不通。毒歸於膀胱,為小腹滿痛,為溺血,為遺尿,為頭腫痛,為目上視。
白話文:
痘後餘毒症治歌括
三十六首詩歌,論述痘瘡痊癒後可能出現的餘毒症狀及治療方法。
痘瘡痊癒後,若身體逐漸好轉,食慾增加,則無需擔心。但若痘瘡期間病情反复,痊癒後仍感不適,則不能掉以輕心。
有人問:痘瘡後的餘毒能否預知?痘瘡未癒時,毒氣未清,正氣未復,如同蟲在湯中、蚯蚓在灰燼中掙扎;痘瘡痊癒後,毒氣已除,正氣將復,如同困魚得水、囚鳥出籠。 若身體無發熱、口不渴、大小便正常、腹部無痛、精神漸佳、食慾增加,則表示已完全康復,無餘毒之虞。但若出現發熱口渴、腹痛吐瀉、小便赤澀、大便堅秘、精神萎靡、四肢倦怠、食慾減退、坐臥不安等症狀,則表明體內有餘毒潛伏,日後必將復發。因此,痘後餘毒是可以預知的。
痘瘡輕者自然痊癒,無後患;但痘瘡嚴重或治療不當者,容易留下後遺症。
痘瘡輕者,病情較輕,毒性較弱,症狀較順利,容易痊癒,無餘毒;痘瘡嚴重者,病情較重,毒性較強,症狀較險惡,難以痊癒,容易留下餘毒。 治療不當,例如痘瘡內陷、倒靨,即使脾胃功能較強,及早治療,也可能留下餘毒。錢氏醫案指出,痘瘡後遺症有三種:瘡瘍、癰腫、目赤,但實際情況可能更複雜。即使痘瘡已痊癒,也可能因溫補過度或飲食失調而產生餘毒。因此,治療痘後餘毒,需根據表裡虛實辨證施治,不可一概而論。
痘瘡痊癒後,身體虛弱,應避免過度治療。
痘瘡痊癒後,表裡俱虛,需注意保暖,避免風寒暑濕,戒除頻繁洗浴,以護養肌膚;節制飲食,避免房事,以保養臟腑。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勞累和飲食過度都會導致內傷,說明身體虛弱的危害。 小兒需父母悉心照料,大人更應自我保養。治療痘後餘毒,應以補虛為本,針對病因進行輔助治療。
古人認為痘毒只從三處發洩,但這並非絕對,五臟皆有可能受邪氣侵犯,需根據症狀判斷病因。
痘科認為痘後餘毒主要有三種:疥瘡、癰腫、目赤,分別與心、脾、肝有關。胎毒的表現也與五臟相關:心為斑疹,脾為疹,肺為膿皰,肝為水泡,腎為黑陷。發熱初期,五臟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。
為何餘毒主要出現在心、肝、脾三臟?實際上,各臟腑皆有可能受影響,古人可能只列舉了較嚴重的症狀,以提醒後人全面考慮。毒邪侵犯不同臟腑,會出現不同的症狀,例如心臟:斑疹、驚悸、瘙癢疼痛、壯熱、咽乾口渴、汗出、丹毒;肝臟:胸悶煩躁、水泡、腰痛、眼疾、卵腫、乾嘔、手足拘攣、吐蛔蟲、寒戰磨牙;肺臟:咳嗽、喘息、鼻出血、瘡瘍乾燥起皺、肩臂疼痛;脾臟:嘔吐、腹瀉、腫脹、腹痛、唇瘡破裂、舌強直、手足疾病、厭食;腎臟:黑陷、突發失聲、手足冰冷、咽喉乾燥疼痛、飢餓不欲飲食、嗜睡;腸胃:腹瀉、膿血便、腸鳴、失聲、便秘;膀胱:小腹脹痛、血尿、尿失禁、頭痛、眼瞼浮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