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全

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十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 (4)

1. 成實症治歌括

失氣原來足太陰,腸中噴響足陽明,

相同泄瀉休差誤,穀氣消亡大限臨。

按《靈樞經》:足太陰脾經,是動則病得後,與失氣,則怏然而衰。足陽明胃經是動則病腹脹噴響,可見失氣者,脾敗而穀氣下脫也;腸鳴者,胃敗而中氣下陷也。病痘之人,不宜有此。與泄瀉同,皆是死症。泄瀉者,水穀糟粕之物;腸鳴失氣,腸胃生養之氣也。

痘瘡手足最宜溫,熱甚須知毒亦深,

若是四肢多厥逆,此為惡候必歸冥。

痘瘡,手足和平為貴。養漿之時,手足發熱,手足必有汗,此毒熱鬱於中,必大小便不通,脈滑沉數疾,宜利之,三乙承氣湯(三十)去芒硝主之。手足厥逆者,此陽氣欲脫,必自利不止,或吐,脈沉細微弱或浮大而虛,急溫之,理中湯丸(三十四)加熟附子,或陳氏異功散(二十六),服藥後,手足和暖者,生;厥者死。

若大小便秘,煩躁狂妄,腹脹喘渴,脈沉滑數,瘡不起者,此陷伏之症,為陽厥,百祥丸(五十二),三乙承氣湯(三十)主之。

漿成毒解貴安寧,臟腑平和神宇清,

煩躁不眠何以辨,但從瘡痘認分明。

痘瘡始終貴於安靜,膿成之時,毒已化解,臟腑平等,神宇爽快,尤宜安靜也。若忽加煩躁不得眠者,但就痘子上辨之,如膿多清淡,尚不滿足,此毒猶在裡,未得盡出也,龍腦膏主之(一○五);如膿已成又飽滿,因發熱干漿而煩者,此宜利小便,導赤散主之(三十五);如痘太密,膿成之後,心血虧虛,虛煩不得眠者,四物湯(十九)去川芎加人參、麥門冬、梔子仁,又酸棗仁湯(一二一)主之。

幾見成漿飲食難,鎖喉嘔穢病相干,

語言清亮終須吉,暴喑無聲療莫痊。

凡痘瘡密,咽中亦有之,成漿之時,咽瘡早熟,肉虛皮薄,易致破損,瘡瘢新嫩,觸之即痛,痂皮黏滯,痰涎纏裹,所以堵塞飲食難入,勉強吞嚥,則為疼痛所苦,痰涎所格,是以水入則嗆,谷入則嘔也。如語言清亮者可治,甘桔湯(七),加牛蒡子、天花粉,利咽膈,化痰涎,惟多飲之,自然平愈。若聲啞嗄,言語不出者,咽喉潰爛,不可治矣。

一小兒痘本輕疏,因傷食,腹痛而嘔,用平胃散加砂仁、藿香葉、煨生薑而嘔止。

一小兒,因食生冷,傷脾胃而嘔,痘變灰白,用錢氏異功散加砂仁、丁香、官桂而嘔止。

一小兒,痘密甚,喉舌都是,將靨時嗆水嘔食,雜膿血、痂皮、痰涎而出,用甘桔湯加牛蒡子頻呷之,調理而安。

一小兒,膿成漿靨,忽作乾嘔,雖不飲食,常自嘔噦,予視其痘不作膿,不滿頂,曰:此逆痘也。乃誦木陳葉落、弦絕聲嘶之言以告之。後失聲悶亂而死。

痘瘡皮嫩色嬌紅,待到成膿癢又攻,

調理勿令今有此,除非腫灌痘重重。

白話文:

成實症治歌括

痘瘡初期,若病人出現氣虛(從足太陰脾經表現),以及胃氣虛弱(從足陽明胃經表現為腸鳴),同時伴有腹瀉,則預後極差,生命垂危。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導致營養物質無法吸收,氣血下陷所致。患有痘瘡的人,出現這些症狀更為凶險,與腹瀉一樣,都屬於危症。腹瀉排出的是食物殘渣,而腸鳴氣虛則是代表了腸胃精氣的流失。

痘瘡患者手腳溫暖為佳。若發熱嚴重,則表示毒邪深重。若手腳厥冷(發麻、冰冷),這是惡兆,預示著死亡。

痘瘡期間,手腳溫和為好。痘瘡成熟期,手腳發熱並出汗,表示體內毒熱鬱結,可能伴隨大小便不通,脈象滑數沉疾,應使用瀉下藥物,例如三乙承氣湯(去芒硝)。若手腳厥冷,表示陽氣將要脫失,會出現持續腹瀉或嘔吐,脈象沉細微弱或浮大虛弱,應及時溫補,使用理中湯加附子,或陳氏異功散。服藥後手腳溫暖則能存活,持續厥冷則會死亡。

若出現大小便不通、煩躁不安、狂妄、腹脹、口渴、氣喘,脈象沉滑數,痘瘡卻未發出,這是氣血陷伏之症,屬於陽氣厥逆,應使用百祥丸或三乙承氣湯。

痘瘡成熟後,毒邪消解,臟腑平和,精神爽快,此時應保持安靜。若突然出現煩躁失眠,需根據痘瘡的狀況判斷:若膿液稀少清淡,表示毒邪未盡排出,可用龍腦膏;若膿液已成且飽滿,因發熱而煩躁,應利尿,使用導赤散;若痘瘡密集,膿液已成,但因心血虧虛而煩躁失眠,則用四物湯(去川芎,加人參、麥門冬、梔子仁)或酸棗仁湯。

痘瘡成熟後,若飲食困難,伴隨吞嚥困難、嘔吐等症狀,可能是咽喉部也長了痘瘡,導致咽喉腫痛,痰涎阻塞,影響飲食。若聲音清晰,則可治療,使用甘桔湯加牛蒡子、天花粉,以利咽化痰。若聲音嘶啞,則表示咽喉潰爛,難以治療。

案例一:一個孩子痘瘡較輕,因飲食不當,腹痛嘔吐,使用平胃散加砂仁、藿香葉、煨薑治療,嘔吐停止。

案例二:一個孩子因飲食生冷,傷及脾胃而嘔吐,痘瘡顏色灰白,使用錢氏異功散加砂仁、丁香、官桂治療,嘔吐停止。

案例三:一個孩子痘瘡密集,咽喉及舌頭都有痘瘡,吞嚥水和食物都嗆咳,並伴有膿血、痂皮、痰涎排出,使用甘桔湯加牛蒡子頻頻服用,病情得到改善。

案例四:一個孩子痘瘡成熟,突然乾嘔,不進食也嘔吐,觀察痘瘡未完全成熟且未長滿頭頂,判斷為逆痘,告知其預後不良,後因聲音嘶啞,神志不清而死亡。

痘瘡初期皮膚細嫩,顏色嬌紅,待膿液形成後,會出現瘙癢。應妥善調理,避免加重病情,除非痘瘡腫脹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