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十五 (4)
卷之十五 (4)
1. 起發症治歌括
徽人吳印墩子出痘,胡三溪邀予同往。視之,磊落紅活,順痘也。其兒脾胃素弱,起發略遲,復請醫萬世喬,見不起發,謂其氣虛,妄投陳氏木香散一劑,痘轉平不起,又投陳氏異功散一劑。其家驚懼,再請予同三溪,視之曰:噫!死矣。
蘄水一屠家子出痘,正灌膿時,請一巫者誦咒噀水解厭後,忽加瘙癢,痘形容塌,其色青白而氣腥臭。予往,視之曰:此犯房室穢氣也。急令買膠棗三斤,燒煙燻之,瘡轉紅活而癢亦止。問其故,老巫他往而子代之,有房事。
瘡痘起發辨形色,人身之中惟氣血,
虛實寒熱此中求,仔細消祥行補瀉。
痘瘡之毒,必氣以呴之,血以濡之,而後可得成熟也。故於起發之時,光壯者,氣有餘也;肥澤者,血有餘也。氣血有餘,表裡俱和,不須服藥,如形長大,如色枯燥者,此氣至而血不榮也,宜四物湯(十九)加人參、麥門冬;色紅潤而形平陷者,此血至而氣不充也,宜四君子湯(二十)加黃耆、官桂、川芎;形平陷,色枯萎者,此氣血俱不足也,宜十全大補湯(三十八)合無價散(七十三)主之;色灰白者,氣虛也,四君子湯(二十)加黃耆、當歸、官桂;色紅紫者,血熱也,四物湯(十九)加紅花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。
起發遲遲頂又平,色多灰白氣虛論,
紫紅血熱須清解,枯萎還從不足云。
凡痘瘡起發遲滯,頂平色灰白者,氣虛也。其人平日食少,脾胃不足,人參白朮散去乾葛加桂(二十三),十全大補湯(三十八)去地黃加木香主之。如曾有吐瀉以致氣弱者,四君子湯(二十)合益黃散(四十五)主之。瀉未止者,四君子湯(二十)吞肉豆蔻丸(四十三);甚者,陳氏木香散主之(二十五)。
若紅紫色掀腫者,血熱也,四物湯(十九)合消毒散飲(十六)加紅花,外用胭脂塗法解之(七十六)。乾枯者,血虛也,四物湯(十九)加人參、麥門冬、地骨皮,外用胭脂塗法(七十六)、水楊湯浴法(七十五)。
瘡痘起發視根窠,紅活充肥血氣和,
若是乾枯青紫黯,急宜養血莫蹉跎。
起發之時,根窠紅活,形見潤澤者,此血隨氣行,灌注諸瘡,自然紅活肥澤,不須服藥。如雖起發,乾枯無水,謂之不肥澤;帶青紫黯色,謂之不紅活。其變為黑陷,乃血虛也,四物湯(十九)加人參、麥門冬、紫草、紅花,間進調無價散(七十三),或吞奪命丹(十七),外用胭脂塗法(七十六)。
漸長尖圓厚且堅,其形光壯色紅鮮,
氣充血旺無虧欠,平陷浮囊氣不全。
起發之時,不徐不疾,以漸長大,尖圓磊落,光壯堅實,根腳紅活。此氣充足,載血而行,透徹諸瘡,自然尖圓光壯,不須服藥。如雖紅活,頂平中陷,不成尖圓,色嫩皮薄,不能堅厚,其變為癢塌,為留伏壅遏,乃氣虛也,四君子湯(二十)合勻氣散(十三)加黃耆、官桂,或人參白朮散(二十三)加黃耆、官桂、防風,或調元湯(十八)加官桂、防風、白芷、荊芥穗,或十全大補湯(三十八)去地黃,加防風、白芷,或十宣散(三十七),皆可選用。
白話文:
起發症治歌括
安徽人吳印墩的兒子出痘,胡三溪邀請我一同前往診治。觀察後發現痘疹紅潤飽滿,長勢良好。但小孩脾胃原本就虛弱,出痘較晚,又請來萬世喬醫生診治,因為痘疹未發,萬醫生認為是氣虛,便擅自使用陳氏木香散一劑,結果痘疹反而平坦不起,又用了陳氏異功散一劑。孩子家人十分驚慌,再次邀請我和胡三溪前往,我看後感嘆說:唉!恐怕要死了。
蘄水一位屠戶的兒子出痘,正在膿腫期,請來一位巫婆念咒語、噴水以求消災解厄,之後痘疹突然奇癢,痘疹萎縮塌陷,顏色青白,並伴有腥臭味。我前往診治,診斷為感染了房室污穢之氣。立即叫人買來三斤膠棗,燒煙熏患處,痘疹轉為紅潤飽滿,瘙癢也停止了。詢問原因,原來是老巫婆不在,其子代為施法,而其子曾有房事。
痘疹起發的形狀和顏色,都反映人體氣血的狀況,虛實寒熱皆可從中判斷,需仔細觀察,再決定使用補法或瀉法。
痘瘡的毒性,必須依靠氣來溫煦,依靠血來滋潤,才能成熟。所以,在痘疹起發時,痘疹光亮飽滿的,是氣充足;痘疹肥潤濕澤的,是血充足。氣血充足,表裡調和,無需服藥。如果痘疹形體長大,顏色枯燥,這是氣到了但血沒有滋養,宜用四物湯加人參、麥門冬;如果顏色紅潤但形體扁平凹陷,這是血到了但氣不足,宜用四君子湯加黃耆、官桂、川芎;如果形體扁平凹陷,顏色枯萎,這是氣血都不足,宜用十全大補湯配合無價散;如果顏色灰白,是氣虛,宜用四君子湯加黃耆、當歸、官桂;如果顏色紅紫,是血熱,宜用四物湯加紅花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。
起發遲緩,痘頂扁平,顏色多灰白,這是氣虛;顏色紫紅,是血熱,需清熱解毒;顏色枯萎,是氣血不足。
凡痘疹起發遲緩,痘頂扁平,顏色灰白的,都是氣虛。平時飲食少,脾胃不足者,可用人參白朮散去乾葛加桂枝,或十全大補湯去地黃加木香。如果曾經嘔吐腹瀉導致氣虛的,可用四君子湯配合益黃散。如果腹瀉未止,可用四君子湯吞服肉豆蔻丸;嚴重者,可用陳氏木香散。
如果痘疹紅紫掀腫,是血熱,可用四物湯配合消毒散飲加紅花,外用胭脂塗抹解毒。如果痘疹乾枯,是血虛,可用四物湯加人參、麥門冬、地骨皮,外用胭脂塗抹,或用藥水洗澡。
痘疹起發,觀察根部,紅潤飽滿,是氣血調和。如果乾枯、青紫、黯淡,則急需養血。
起發時,根部紅潤,形體潤澤,這是血隨氣行,灌注痘疹,自然紅潤飽滿,無需服藥。如果雖然起發,但乾枯缺水,稱為不肥澤;帶青紫黯淡之色,稱為不紅潤。如果變成黑色凹陷,是血虛,可用四物湯加人參、麥門冬、紫草、紅花,間隔服用無價散,或服用奪命丹,外用胭脂塗抹。
痘疹漸漸長大,尖圓飽滿,堅實光亮,顏色鮮紅,是氣血充足。如果雖然紅潤,但痘頂扁平凹陷,不成尖圓,顏色嫩薄,不能堅厚,變成瘙癢塌陷,是氣虛,可用四君子湯配合勻氣散加黃耆、官桂,或人參白朮散加黃耆、官桂、防風,或調元湯加官桂、防風、白芷、荊芥穗,或十全大補湯去地黃加防風、白芷,或十宣散,皆可選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