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全

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十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五 (2)

1. 起發症治歌括

起發如期貴適中,太遲大驟類成凶,

誰知驟發亦驟陷,發若遲時毒復壅。

痘子起發,只以出勻為期,不可拘定日數。瘡出以漸,其發亦以漸,謂之適中。若以一齊湧出,便皮肉虛腫。一齊焮發者,此表氣虛,毒氣奔潰而出,表虛不能收斂,必生癢塌,或成潰爛,急宜救表,十宣散(三十七)調無價散(七十三),活血散(十四)合消毒散(十六),相間服之。

若出已盡,當起不起或起不透,此裡氣虛,毒氣留伏,壅遏而不出,必增煩躁,腹滿喘促,若後為癰毒,急宜救里,十全大補湯(三十八)合勻氣散(十三),或參苓白朮散(三十)調無價散(三十七)服之。

痘子如今出已勻,可知形狀重和輕,

莫將湯液求奇中,治不乖方藻鑑明。

痘瘡之出,有重有輕,觀其形狀即可知之。如一發便出盡者,必重也;痘夾疹者,半輕半重也;出稀者輕。裡外肥紅者,輕;外黑裡赤者,微重也;外白里黑者,至重也。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,勢劇也。青乾紫陷,昏睡汗出,煩躁熱渴,腹脹啼喘,大小便不通者,困也。善用藥者,能使輕者易安,重者不至大困,斯可謂之十全矣。

變輕變重轉移間,莫道人為不勝天,

堪笑愚夫多不曉,空談氣數蓋前愆。

古人云:輕變重,重變輕。輕者,指出稀者,裡外肥紅者,人見其輕,遂生怠忽之心,不避風寒,不節飲食,不慎禁戒,不擇醫巫,以致感風則生外熱,傷飲食則生內熱,熱氣熏蒸,或翻生痘瘡稠密者,或痘後目盲發癰,或腹脹,或煩躁,或吐利。犯禁戒則為瘙癢,為潰爛;醫之誤,則補所不當補,瀉所不當瀉;巫之誤,則咒水灑之,以傷其表,令之飲水以傷其里,往往變成重疾。設有不幸,歸之氣數,抑何愚哉。

重者,指出密者,外黑裡赤者,外白里黑者。人知其重,能存憂懼之心,適其溫寒,慎其飲食,禁戒必守,醫巫必擇,自然易發易靨,故能變為輕也,如此者,非人能勝天乎?

聞人氏云:稟氣實者,夏酷暑而不甚畏熱,冬嚴寒而不甚畏冷;稟氣怯者,易寒易熱,天寒陰雨,則感寒濕而濡瀉,天氣稍炎,則伏熱中暍。是故先知節候者,能辨陰陽寒暑之盛衰。經云:陽盛人耐冬不耐夏,陰盛人耐夏不耐冬。此亦知人稟受之不同,且自立夏氣變純陽,萬物盛大,治藥者,用熱遠熱,如桂枝、麻黃之輩,必加知母、升麻、石膏等服之。立冬氣合純陰,治藥者,用寒遠寒,如用諸涼劑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。

又如冬溫暖,則虛者安而實者病;夏寒涼,則實者安而虛者病。冬溫暖,夏寒涼,非節之氣,來暴而去速,在人將攝之如何耳。

錢氏云:凡痘疹,當乳母慎口,不可令飢及受風冷。聞人氏云:凡人一日不食則飢,觸風冷則病。況小兒當瘡痘之際,正欲賴穀氣以助其內,避風寒以護其外,苟穀氣虧少,風寒侵襲則為患,可勝言哉。乳下嬰兒宜常令其母飲食充足,居處避風。能食童子,專令老成耐事人,時時管顧,雖然事亦貴得其平,或者以失飢、冒風寒為戒,遂致過飽極溫,非徒無益而又害之。瘡痘之家宜備知之。

白話文:

起發症治歌括

痘疹發病時間很重要,適中最好,太晚或太快都不好。

發病速度快慢也影響預後,發病快可能很快好轉,但也可能迅速惡化;發病慢則毒邪可能鬱積加重。

痘疹的出現,只求均勻即可,不必拘泥於天數。痘疹逐漸出現,發病過程也逐漸緩慢,這叫做適中。如果痘疹一起湧出,則皮肉會腫脹。如果痘疹一起紅腫發熱,這是因為表氣虛弱,毒氣衝破而出,表氣虛弱無法收斂,必然會癢、塌陷或潰爛,必須急救表氣,服用十宣散、無價散、活血散和消毒散,交替服用。

如果痘疹已經出齊,卻不再繼續發展或發展不充分,這是因為裡氣虛弱,毒氣滯留,阻塞而無法排出,必然會更加煩躁,腹部脹滿、呼吸急促,日後可能形成癰疽,必須急救裡氣,服用十全大補湯和勻氣散,或參苓白朮散和無價散。

痘疹已均勻出現,即可觀察其輕重程度。

治療時不必追求奇特的藥方,只要按方劑治療即可。

痘瘡的輕重程度,從其形狀即可看出。發病即出齊者,一定很重;痘疹夾雜者,則輕重不一;痘疹稀疏者為輕症。裡外都紅腫者為輕症;外黑內紅者,稍重;外白內黑者,非常重。瘡端內有針孔樣黑點者,病情危急。皮膚青紫乾枯凹陷,昏睡出汗,煩躁口渴,腹部脹滿呼吸急促,大小便不通者,病情危重。善用藥者,能使輕症者容易痊癒,重症者也不至於危及生命,這才算得上是十全十美。

痘疹病情輕重變化,不要認為是人力不可勝天。

許多愚昧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,只空談命運,其實是咎由自取。

古人說:輕症可變重,重症可變輕。輕症,指的是痘疹稀疏、裡外紅腫者。人們見其輕,就容易疏忽大意,不避風寒,不節飲食,不注意禁忌,不慎重選擇醫生,結果導致感受風寒而外熱,飲食不節而內熱,熱氣熏蒸,或者痘疹變得密集,或者痘後目盲、長癰疽,或者腹部脹滿,或者煩躁,或者嘔吐腹瀉。違反禁忌則會瘙癢、潰爛;醫生誤治,則補錯地方,瀉錯地方;巫醫誤治,則用符水灑之,傷其表,讓其飲水,傷其裡,往往會變成重病。如果不幸,歸咎於命運,豈不是愚蠢至極?

重症,指的是痘疹密集、外黑內紅、外白內黑者。人們知道其重,會存有憂慮之心,注意保暖,謹慎飲食,遵守禁忌,選擇醫生,自然容易出疹痊癒,故能變為輕症,這樣的人,豈不是人力勝天?

聞人氏說:稟賦強健者,夏天酷暑而不甚畏熱,冬天嚴寒而不甚畏冷;稟賦虛弱者,容易感受寒熱,天寒陰雨,則感受寒濕而瀉痢,天氣稍炎熱,則伏熱中暑。所以先了解節氣者,才能辨別陰陽寒暑的盛衰。經書說:陽盛之人耐冬不耐夏,陰盛之人耐夏不耐冬。這也說明人的稟賦不同,而且自立夏氣候轉為純陽,萬物生長茂盛,治療用藥,用熱藥要遠離大熱,如桂枝、麻黃等,必須加入知母、升麻、石膏等同服。立冬氣候轉為純陰,治療用藥,用寒藥要遠離大寒,如使用各種寒涼藥物,疾病痊癒即可停止,不必服完藥劑。

又如冬天溫暖,則虛弱者安然無恙而強壯者生病;夏天寒冷,則強壯者安然無恙而虛弱者生病。冬天溫暖,夏天寒冷,都不是正常的氣候,來得快去得也快,關鍵在於人們如何調攝自己。

錢氏說:凡是患痘疹者,哺乳母親要謹慎飲食,不可飢餓和受風寒。聞人氏說:任何人一天不進食就會飢餓,觸犯風寒就會生病。何況小兒患痘疹時,正需要依靠穀氣來幫助內部,依靠避風寒來保護外部,如果穀氣不足,風寒侵襲,就會生病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哺乳嬰兒應經常讓母親飲食充足,居住環境避風。如果嬰兒能自己吃東西,應讓經驗豐富的人隨時照料。雖然事情貴在平穩,但還是要注意避免飢餓和受風寒,卻因此過度飽食和保暖,非但無益反而有害。患痘疹的家庭都應該知道這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