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十二 (4)
卷之十二 (4)
1. 治痘總歌括
臟腑陽盛,其氣轉增,但以升麻葛根湯(一)、人參敗毒散(二)、羌活湯(十)、參蘇飲(三)之屬解之,使表裡氣和。
凡痘疹五臟見症,要察何臟之症為甚,即主其臟之毒多。如肝症毒多者,必發水疱,生瘙癢,成目疾,宜預解肝之毒,羌活湯(十)加青皮、柴胡。肺症毒多者,必增喘嗽、煩渴不止,手掐眉目鼻面,宜預解肺之毒,瀉白散(五十四)合甘桔湯(七)加牛蒡子、天花粉。心症毒多者,必伏不起,譫妄,飲水,煩哭,咬牙,宜預解心之毒,導赤散(三十五)加黃連、辰砂。
脾症毒多者,必成灰白色,癢塌吐利,宜預保養脾胃,以解其毒,四君子湯(二十)、調元湯(十八)加白芍藥、防風、連翹。腎不見平症,耳骩俱熱者,死候也。
痘疹主治,解表、和中、解毒三法也。解表兼發散之義,使邪氣盡出於外,不使留伏於中,如防風、白芷、荊芥穗、升麻、葛根、柴胡、桂枝之屬。和中專主脾胃兼助血氣,使裡氣常實,血氣不虧,助養痘瘡而待其成,不致癢塌倒陷,如黃耆、人參、白芍藥、當歸、木香、陳皮之屬。
解毒只瀉火、涼血、清氣,使毒邪有制,不為正害,如山豆根、大力子、紫草、連翹、芩、連、梔子之屬。
痘疹發熱疑似時,傷寒傷食莫辨之,
試將解發真良劑,入口能令解卻疑。
痘瘡發熱與傷寒傷食相似,疑似之間,可以解發之藥服之。若是痘症,則痘子即出,不是痘症,則熱退而解矣。如症似傷寒者,面赤,柴葛敗毒散主之(二,附方);症似傷寒者,面黃,香蘇敗毒散主之(二,附方)。
始終清便自調佳,便溺阻艱事可嗟,
腹脹喘煩多壅遏,急施疏導解留邪。
痘瘡始終要小便長而清,大便疏而潤,謂之裡氣和。若有阻艱,則毒邪留伏於裡,腸胃壅遏,不得運化,但見少有阻澀,須微利之。小便澀者,導赤散(三十五)、連翹湯(八十八);大便硬二三日不更衣者,柴胡飲子(九十九)良,膽導法(五十一)。大小便俱不通,膽導法(五十一)、柴胡飲子(九十九)。如逡巡不早治,以致腹脹喘氣煩躁者,治無及矣。
痘瘡為陽待熱成,微微發熱始和平,
假如大熱身猶火,解毒常教小便清。
痘疹屬陽,非熱不能成就,故治不可盡除其熱。但微發熱,不渴,大小便自調,此肌表瘡本之熱,非裡熱也,謂之表裡無邪,不可妄治。身熱如火,瘡勢稠密,其毒必盛,宜解毒兼利小便,連翹升麻湯(六)、連翹湯(八十八)。
始終能食最為良,平日其人脾胃強,
食少卻防中氣弱,淹留引日變瘡瘍。
痘瘡始終以脾胃為主,故人能飲食者,氣血充實,自然易壯易靨;食少者,起發收靨,不能快易。治痘之工,於食少者必須詳審,若平日能食,今因痘出而食頓減,或咽痛,飢欲食而不能,宜解利咽喉,甘桔湯(七)加牛蒡子。或咽痛,或咽不痛,不飢不欲食,又得大便何如。
白話文:
治痘總歌括
若痘疹因臟腑陽氣過盛而發,可用升麻葛根湯、人參敗毒散、羌活湯、參蘇飲等方劑調理,使表裡氣血調和。
痘疹若出現五臟相關症狀,需觀察哪個臟腑症狀最嚴重,則表示該臟腑毒邪最盛。例如:肝臟毒盛則會起水泡、發癢、眼疾,應以羌活湯加青皮、柴胡解毒;肺臟毒盛則會加重咳嗽、喘息、口渴,手抓眉眼鼻面,應以瀉白散合甘桔湯加牛蒡子、天花粉解毒;心臟毒盛則會昏迷、神志不清、煩躁哭鬧、咬牙,應以導赤散加黃連、辰砂解毒;脾臟毒盛則會皮膚灰白、發癢、嘔吐腹瀉,應以四君子湯、調元湯加白芍藥、防風、連翹健脾益胃解毒。腎臟若無明顯症狀,但耳鳴耳熱則為危象。
痘疹治療主要有三法:解表、和中、解毒。解表藥物如防風、白芷、荊芥穗、升麻、葛根、柴胡、桂枝等,能發散邪氣,使其從體表排出;和中藥物如黃耆、人參、白芍藥、當歸、木香、陳皮等,能健脾益胃,助益氣血,使痘瘡順利發展;解毒藥物如山豆根、大力子、紫草、連翹、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,能清熱解毒,控制毒邪。
若發熱難辨是痘疹、傷寒或傷食,可服用解表藥試探。若為痘疹,痘疹即會發出;若非痘疹,則發熱會消退。若症狀似傷寒伴面紅,用柴葛敗毒散;若症狀似傷寒伴面黃,用香蘇敗毒散。
痘瘡期間,大小便通暢為佳。若大小便不通,則毒邪滯留,腸胃受阻,應及時疏導。小便不利可服用導赤散或連翹湯;大便不通可服用柴胡飲子或用膽導法;大小便俱不通,則用膽導法或柴胡飲子。若延誤治療,導致腹脹、喘息、煩躁,則難以治愈。
痘疹屬陽證,需一定的熱量才能順利發展,因此治療不可完全去除其熱。微熱不渴,大小便正常,則為正常發熱,不必治療。若高熱、痘疹密集,則毒邪盛,應解毒並利尿,可用連翹升麻湯或連翹湯。
痘瘡期間,保持良好的飲食很重要。平日脾胃強健者,恢復較快;若食慾不振,則氣血不足,痘瘡癒合緩慢。若因痘瘡而食慾減退、咽喉疼痛,可用甘桔湯加牛蒡子調理。若無食慾,需觀察大便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