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疹心法》~ 卷之十二 (3)
卷之十二 (3)
1. 治痘總歌括
蓋天食人以五氣,寒熱溫涼平也;地食人以五味,辛甘酸苦鹹也。天有陰陽,故溫熱為陽,而寒涼為陰;地有陰陽,故辛甘為陽,而酸苦鹹為陰。一物之中,亦有陰陽,故氣薄者,陽中之陽,厚者,陽中之陰;味薄者,陰中之陽,厚者,陰中之陰。清陽升浮,發腠理而實四肢;濁陰降沉,走五臟而歸六腑。
所謂明於陰陽者,此也。至於立方之旨,如辛甘發散為陽,則用辛涼甘寒之劑,味雖陽而氣則陰也;酸苦湧泄為陰,則用酸熱苦溫之劑,味雖陰而氣則陽也。氣味相和,陰陽相濟,必使陽毒之氣順其流行之勢,而不失其遞變之序。始於春夏,終於秋冬,所謂和於術數者,此也。
今之醫痘者,辛甘溫熱之群聚,偏於陽而不知濟之以陰;酸苦寒涼之合同,偏於陰而不知濟之以陽。使痘之氣有春無秋,有冬無夏,是皆昧於陰陽之理,不知術數之奧,以夭人命,醫云乎哉!
首尾汗下謂不宜,尋常執著豈通醫,
若分虛實能權變,可奪乾坤造化機。
首尾不可汗下,古人必有所為而發。今徒拘執不可汗下之言,設若遇外感寒邪,腠理閉密,其出不快,其發不透,不與辛甘發散之劑,寧無壅遏之患乎?又如大小便秘結者,不與苦寒泄利之劑,寧無脹滿煩躁乎?但察其虛實,與時權變,可汗即汗,可下即下,中病則已,勿過其制,然後謂之通醫。
邑訓導馬公順,蜀人也,一孫五歲出痘,至八九日膿成將靨,忽腹痛煩哭,大便秘,馬駭甚。予曰:此結糞也,當急下之。馬公曰:痘瘡首尾不可下,今當收靨,中氣要實,敢下耶?予思不急下,加腹脹、氣喘且不救。乃作桂枝湯,暗入酒蒸大黃,煎服,下燥糞,腹痛即止,痘靨而安。馬公知之,謝曰:非子通變,幾誤此孫。
痘瘡無病勿服藥,實實虛虛不可錯,
幾多狂瞽昧經文,壁上安鼠翻成惡。
痘瘡一科,自始至終如無病者,不可服藥。古人云:無病服藥,如壁中安鼠。試確論也。蓋治病之工,只有補瀉二法,果虛則補之可也,若元氣素厚,穀氣素強者,而復補之,則有實實之變。果實而瀉之可也,若元氣素薄,穀氣素弱者,而復瀉之,則有虛虛之變。如此之類,豈不為壁中安鼠者乎?今之業醫者,但思醫不用藥,何以為功而取利也,不論虛實,妄投藥餌,幸而中病則大言以彰其功,一有誤焉,則掩飾其過而推託於命矣。
痘疹傷寒疑似間,古人分證可相參,
莫將汗劑先輕試,發散惟令表裡安。
瘡疹發熱與傷寒相似,但傷寒只見一經形症,若痘瘡則五臟之症皆見。如呵欠頓悶,肝症也;乍涼乍熱,手足梢冷,多睡,脾症也;面燥腮赤,咳嗽,噴嚏,肺症也;驚悸,心症也;骩涼耳涼,腎之平症也。如初發熱,疑似之時,不可遽用發汗之劑,如麻黃桂枝湯類。蓋瘡疹表裡俱熱,苟輕發汗則腠理開張,表氣益虛。
白話文:
治痘總歌括
人體受天地之氣滋養,天以五氣(寒、熱、溫、涼、平)影響人體,地以五味(辛、甘、酸、苦、鹹)影響人體。天有陰陽,溫熱屬陽,寒涼屬陰;地亦有陰陽,辛甘屬陽,酸苦鹹屬陰。任何事物都包含陰陽,氣輕薄者為陽中之陽,氣濃厚者為陽中之陰;味道清淡者為陰中之陽,味道濃郁者為陰中之陰。清氣上升,佈散於肌膚,充實四肢;濁氣下降,進入五臟,歸於六腑。
這就是明瞭陰陽的道理。用藥的原則是:辛甘味能發散,屬陽,但若用辛涼甘寒的藥物,則味屬陽而氣屬陰;酸苦味能瀉下,屬陰,但若用酸熱苦溫的藥物,則味屬陰而氣屬陽。藥物氣味相合,陰陽互相調和,使痘毒之氣順利運行,不紊亂其變化規律。從春季開始,到冬季結束,這就是遵循時令的道理。
現在治療痘疹的醫生,常用辛甘溫熱的藥物,偏於陽而不知用陰藥配合;或只用酸苦寒涼的藥物,偏於陰而不知用陽藥配合。使得痘疹的氣機只有春季的發散而沒有秋季的收斂,有冬季的閉藏而沒有夏季的舒展,這些都是不明陰陽之理,不了解時令變化之奧妙,致使病人夭亡,這樣的醫生還能稱為醫生嗎?
一開始或結束時都不宜汗下,一味執著古訓並非良醫,
若能根據虛實情況靈活變通,便能掌握天地造化的機制。
痘疹發病初期或後期都不宜汗下,古人之所以如此說,必有其道理。現在只拘泥於「不可汗下」的說法,如果遇到外感寒邪,導致肌膚閉塞,痘疹出透不暢,而不使用辛甘發散的藥物,豈不是會加重病情?又如大小便不通者,不用苦寒瀉下的藥物,豈不是會脹滿煩躁?因此,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虛實情況,隨機應變,該汗則汗,該下則下,治癒疾病即可,不要過度治療,這樣才是合格的醫生。
邑訓導馬公,四川人,他五歲的孫子出痘,八九天后膿已成,將要結痂,突然腹痛哭鬧,大便秘結,馬公非常驚慌。我說:這是糞便阻塞,應該立即瀉下。馬公說:痘瘡初期和後期都不宜瀉下,現在痘疹將要結痂,元氣應該充實,怎麼能瀉下呢?我認為如果不立即瀉下,腹脹氣喘,病情將難以控制。於是,我用桂枝湯,暗加酒蒸大黃,煎服,瀉下燥糞,腹痛立即停止,痘疹也安然結痂。馬公知道我的醫術,感謝地說:如果不是你靈活變通,我的孫子險些就沒命了。
痘瘡無病勿服藥,虛實情況不可混淆,
許多庸醫不懂經文,亂投藥物反而害了病人。
治療痘疹,從開始到結束,如果病人沒有其他疾病,就不要服藥。古人說:無病服藥,如同在牆壁裡安放老鼠。這句話非常正確。治療疾病,只有補瀉兩種方法,如果虛弱就應該補益,如果元氣本來就充足,又補益,就會變成實證;如果實證就應該瀉下,如果元氣本來就虛弱,又瀉下,就會變成虛上加虛。如此等等,這不正是如同牆壁裡安放老鼠一樣嗎?現在有些醫生,只考慮如何用藥賺錢,不分虛實亂投藥物,如果碰巧治好了,就大肆宣揚自己的功勞;一旦出錯,就掩飾錯誤,推卸責任。
痘疹和傷寒症狀相似,古人根據不同症狀可以分辨,
不要輕易嘗試使用發汗的藥物,發散藥物只需使表裡平和即可。
痘疹發熱與傷寒相似,但傷寒只見一經症狀,而痘疹則五臟症狀皆可見。例如:呵欠、胸悶是肝臟的症狀;忽冷忽熱,手足冰冷,嗜睡是脾臟的症狀;面部乾燥,腮幫子發紅,咳嗽、打噴嚏是肺臟的症狀;驚悸是心臟的症狀;腰涼、耳涼是腎臟的症狀。如果剛開始發熱,病情不明確時,不能立即使用發汗的藥物,如麻黃桂枝湯等。因為痘疹表裡都熱,如果輕易發汗,會使肌膚開張,表氣更加虛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