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初集 (3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(3)

1. 詳辨氣血諸證調治論

《輯要》謂:痘初見點,本紅,後漸起發脹滿,痘頂色轉瑩白,根腳紅活。瑩白者,氣之形;紅活者,血之色。氣領血載,送毒出外,氣親上,故白色見於頂,血親下,故紅色周於腳。若頂不尖,不起脹,是氣不親上,陽失其尊;即起脹而頂通紅,不瑩白,是氣失其統馭之權,血不親下,而僭居氣位,其毒亦參陽位。愚按:當大補元氣,使氣復其職而血自聽命歸附窠囊,不復載毒妄行矣。

若涼血攻毒,必致不救。又膿水為血所化,人所通知,不知氣化為水,正氣與毒氣混合為一,正氣外達,毒亦外達,同化為水而轉為膿漿,故氣能統血,正氣盛則血自生,膿漿自足,此補氣是痘科要緊處。然痘暈紫赤黑暗,毒熱熾而血凝,又宜清毒活血,方不致傷正氣,熱極者,芩、連、紫茸、莊黃可急投之。故善補氣者,又不可不知養血滋陰焉,至急攻毒,則殊闇昧。

其輕用寒涼者,亦未審冰伏之患,且發表太過,陽氣亦不能內守,寒涼攻毒,獨無慮正氣不勝耶。夫痘暈四圍,不淡不散,至足漿時,血歸根痘,緊束如線,飲食二便如常,神氣清爽,由稠黃而轉蒼蠟色,此毒氣全化,順也;若根血散漫,及有芒角,皆屬氣虛不斂之故,惟單補氣,氣盛則血自有所歸。

有周身浮腫脹,痘反不脹者,毒氣散亂之咎,實氣虛不能拘攝毒氣之咎,補氣而毒自有所化。其有灰白淡紅,虛寒已極,安得不極力溫補?又云根腳過於紅豔,連皮肉俱紅,紙燃照之,窠內有渾渾漿水,是欲成膿也,血必歸附。愚謂非也,此即氣之散漫,不能統血也,證類鋪紅,斷難成功,必須補氣,夾熱者或稍清血熱。若殼內無水,陰血已虧,陽不得陰,不能化液,必為癢塌,宜十全大補湯。

蓋此證如地氣不能上為云,則天氣不能下降為雨,當重補陰。頂凹為茱萸痘,氣不足也。若遍身起發,惟四肢不起,此脾氣弱,不能宣暢其毒於四肢也,宜黃耆建中湯加防風。其有通身皮肉盡紫赤者,此毒火炎熾,煎灼血分也,證必壯熱氣粗,口渴便秘,種種熱證,又不可誤作鋪紅,宜清毒活血湯、歸宗湯之類選用。

又痘多已起脹者,頭面應腫,目應封;已收靨後,腫應消,目應開;當未收靨時,則不應消,不應開。痘稀者不應腫,目不必封。不應腫而腫,與不應消而消,毒氣之盛實,正氣之衰也;且不應消而消,不應開而開,與應腫不腫,應閉不閉,元氣內已不固,毒氣乘之內陷矣,尚可不極力補托乎?又初見紅點,繼而成小顆粒,尚是紅色,亦名血泡,紙燃照之,內里紅色鮮豔,應與血泡同治。

又水泡形較大,皮較薄,燃紙照之,內含一包清水,為脾虛濕淫確候,宜耆、朮、參、苓、薑、附溫補之。一起脹時,中有小泡夾痘而出,漸大如黃豆、如白果,或赤或紫,身熱氣粗諸多熱證,此毒熱凝滯血分,不得與血泡同論,外可用銀針挑破,吮去惡血,內服涼血解毒湯之類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輯要》所述,麻疹初期呈現紅點,隨後逐漸隆起並充滿,疹頂顏色轉為清澈的白色,根部則保持紅潤。清澈的白色是氣的顯現,紅潤則代表血的存在。氣帶領著血運行,將毒素排出體外。氣性質向上,所以白色的疹頂顯現在上方,血性質向下,所以紅色根部環繞在下方。如果疹頂不尖銳,疹子沒有隆起,這表示氣無法達到上方,陽氣失去了它的功能。即便疹子隆起了,但疹頂全紅而非清澈的白色,這意味著氣失去了對血的控制,血越界佔據了氣的位置,毒素也進入了陽氣的範疇。

我的看法是:此時應大力補充元氣,讓氣恢復其職責,血自然會服從命令,回到其應該存在的地方,不再帶著毒素胡亂行動。

若使用涼血排毒的方法,勢必導致無法挽救的情況。膿水是血液轉化而來,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,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,氣也能轉化為水。當正氣和毒素混合在一起,正氣向外流動,毒素也會跟著向外。它們一同轉化為水,然後變成膿液。因此,氣能統御血液,正氣充足,血液自然會產生,膿液也會足夠,這正是補氣對於治療麻疹的重要性所在。然而,如果疹子周圍出現深紫色,這表示毒素熱度高,血液凝結,這種情況下,應清熱排毒,活血化瘀,這樣纔不會傷害正氣。對於熱度極高的情況,可以立即使用黃芩、黃連、紫茸、荊芥等草藥。

善於補氣的人,也需要了解養血滋陰的重要性,對於急劇排毒的情況,則需要格外小心。

對於輕易使用寒涼方法的人,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冰凍潛伏的危險,而且,過度發汗會導致陽氣無法內守,寒涼方法排毒,是否就不會影響正氣呢?

疹子周圍顏色不淡不散,到了膿漿期,血液回歸到疹子根部,緊密纏繞如同線條一般,如果飲食正常,精神清爽,疹子顏色由濃黃轉為蒼蠟色,這表示毒素完全被清除,是一種正常的發展。但如果根部血液散開,或者出現尖刺,這都是因為氣虛無法收斂所致,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單純補氣,氣充足了,血就會有歸宿。

有些人全身浮腫,疹子卻沒有隆起,這是毒素散亂的結果,實際上是氣虛無法控制毒素。補氣,毒素自然會得到處理。有些人疹子呈現灰色或淺紅色,這是極度虛寒的表現,當然需要全力溫補。有人說,疹子根部過於紅艷,連皮膚肌肉都紅,用紙燃照,看到疹子內部有渾濁的膿漿,這是即將形成膿液的徵兆,血必將歸附。但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,這其實是氣散亂,無法統御血液的表現。這種情況像鋪紅一樣,很難成功,必須補氣,如果同時有熱象,可以稍微清熱。

如果疹殼內沒有膿漿,這是陰血已經損耗,陽氣失去陰血的支持,無法轉化為液體,必然會造成癢癱,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。

這種情況就像大地之氣無法上升成為雲,那麼天氣就無法下降成為雨,應該重補陰氣。疹頂凹陷是茱萸疹,這是氣不足的表現。如果全身疹子都隆起,只有四肢沒有,這表示脾氣弱,無法在四肢宣暢毒素,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加上防風。

有些人的皮膚肌肉全部呈現深紫色,這是毒素火熱,煎熬血液的表現,這種情況下,一定會有高燒、呼吸急促、口渴、便祕等熱症狀,不可以誤以為是鋪紅,應該使用清熱排毒、活血化瘀的湯劑。

再來說,大多數疹子已經隆起,頭臉應該會腫脹,眼睛應該會閉合;收斂後,腫脹應該會消退,眼睛應該會打開;在未收斂之前,不應該消腫,也不應該打開。疹子稀疏的情況下,不應該腫脹,眼睛也不必閉合。不應該腫脹卻腫脹了,或者不應該消腫卻消腫了,這表示毒素旺盛,正氣衰弱;而且,不應該消腫卻消腫了,不應該打開卻打開了,或者應該腫脹卻沒有腫脹,應該閉合卻沒有閉合,這表示元氣內部已經不穩固,毒素趁機向內侵襲,這時候還不全力補氣託毒嗎?

再來說,最初出現紅點,隨後形成小顆粒,還是紅色,這叫做血泡,用紙燃照,裡面的紅色鮮豔,應該和血泡同樣處理。

再來說,水泡形狀較大,皮膚較薄,用紙燃照,裡面含有一包清水,這是脾虛濕氣重的確切徵兆,應該使用黃耆、白朮、人參、茯苓、薑、附子等溫補草藥。

在隆起的時候,疹子中間會有小泡冒出,逐漸變大如黃豆、如白果,或者紅色,或者紫色,身體熱度高,呼吸急促等多種熱症狀,這是毒素熱度凝滯在血液中,不能和血泡同等看待,外部可以用銀針挑破,吸出壞血,內部服用涼血解毒湯之類的草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