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訂痘疹濟世真詮》~ 初集 (1)

回本書目錄

初集 (1)

1. 初集

2. 分別調治論

痘與諸瘡,相隔天壤。凡瘡未成形,可解毒,可內消;已成形,可攻破;既破,可生肌。如痘,不可解毒也,不可內消也,不可攻破也,況解毒藥每傷胃氣,損氣血。痘必氣血足,胃氣強乃能化毒,神氣困頓,虛而少食,補之尚恐不能送毒,何可解乎?夫痘非借元氣不能發收,宜始終以顧慮元氣為主。

自發熱三日後,始見痘苗,放苗三日而出齊,出齊之後,次第長漿,上由面部,次及身上,再則脹及腳下,務期膿漿充足,徐徐回水結痂,大約於十二日,收其成功,配四時也,或多一日,以象閏也。自發熱造端,看熱之輕重,報苗之緩急,便知痘之疏密;看報苗之部位,便知痘之吉凶;看痘粒之形色,便知痘之虛實。至於起脹灌漿,宜計時限日,觀形察色,以分別虛實,為灌漿計,失此不治,不成大漿矣。

聶九吾曰:痘之生死,判於漿之有無,有漿則毒從外散,故生;無漿則毒留內攻,故死。蓋痘疹原於胎毒,胎毒藏於命門,命門居脊骨之前,兩腎列於兩旁,脂膜護之,為一身主宰。故出痘疹而腰不痛者,順也;痘疹初發,即云腰痛,命門傷也,未可言吉。值此者,速當救腎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以為萬一之計。

矧陰為痘,而陽為疹。胎毒發出為痘,則胎毒之靜而陰者盡矣;發而為疹,則胎毒之動而陽者盡矣。惟原於胎毒,故五臟自合一焉。如遇痘疹之氣,鼻聞之傳於肺,由此順傳腎水、肝木、心火、脾土,晝夜隨天運一周,次又傳肺金起,五日五夜,五藏傳遍矣。諸家謂屬心火,而以寒涼瀉火、動欲解毒,致用犀角等苦寒之藥,以冰伏其毒,罪之大者也。然則專用溫補乎?又非也。

在審其虛實寒熱而善用之耳。又有曰:痘屬心火,惟腎無候,何其謬乎!不知人身之氣血,原於腎水,假令腎中水枯,則心何由而生血,肝何自而藏血,脾何得而統血乎?痘中之一點紅,血也,其次第長漿,血之所化也,其源即腎水也,誰謂腎無候,實以耳冷骩冷之說,且以痘之變黑,始歸腎哉。

故凡布種,須先求其脾氣強健,尤當驗其腎氣無虧,腎水素虧者,先補以熟地、枸杞、巴戟、菟絲、杜仲、棗皮之類;虛寒者,重加薑、附、耆、術。脾腎先受其蔭,又為乘時選苗,尚何疏虞之患哉?

白話文:

[區別治療理論]

對於痘痘和各種瘡病,它們的處理方法相差極遠。對於一般的瘡,如果還未成形,我們可以使用解毒或內部消除的方法;一旦成形,可以採用攻破的方法;破後,則應促進肌膚再生。然而對於痘痘,我們不可以解毒,不可以內部消除,更不可以攻破,因為解毒藥往往會傷害到胃氣,損害氣血。痘痘的生成必須要有充足的氣血和強壯的胃氣才能轉化毒素,如果患者精神疲憊,虛弱且食慾不佳,即使補充營養都可能無法驅除毒素,怎麼可能去解毒呢?痘痘的發作和收斂都需要元氣的支持,所以全程都應該以保護元氣為主。

從發燒開始的三天後,才會開始出現痘痘,痘痘的發育需三天左右,全部長齊後,就會陸續長出膿漿,先是臉部,接著是身體,然後是腳下,務必要確保膿漿充足,慢慢讓水分回縮,形成痂皮,大約在十二天左右,痘痘就能痊癒,符合四季的循環。如果痘痘多出一天,就像閏月一樣。從發燒開始,根據發燒的嚴重程度,可以預測痘痘的密集度;觀察痘痘的位置,可以判斷病情的兇吉;觀察痘痘的形狀和顏色,可以判斷病情的虛實。痘痘的膨脹和長膿漿階段,要按時間限制,仔細觀察,區分病情的虛實,若錯過這個時期不進行治療,痘痘就無法形成充足的膿漿。

聶九吾說,痘痘的生死取決於膿漿的有無,如果有膿漿,毒素就能從體表散出,所以能活;若沒有膿漿,毒素就會留在體內,導致死亡。痘痘原本是由母體帶來的毒素,這些毒素藏在生命之門,生命之門位於脊椎前方,兩側有腎臟保護,有脂肪膜覆蓋,是人體的重要器官。所以,長痘痘但腰部不痛,這是正常的現象;如果痘痘一出現,腰部就痛,這表示生命之門受損,情況並不樂觀。遇到這種情況,應立即保護腎臟,如果腎虛,應補充;如果腎實,應瀉下,作為最後的防線。

而且,痘痘屬於陰性,疹子屬於陽性。胎毒爆發形成痘痘,代表靜態的陰性胎毒已經消耗完畢;爆發成為疹子,代表活動的陽性胎毒已經消耗完畢。由於都是源自胎毒,所以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。如果接觸到痘痘或疹子的病毒,透過鼻子吸入,會傳遞到肺部,接著順序傳遞到腎、肝、心、脾,日夜循環一週,再回到肺部,五個臟器都傳遞一遍,需要五天五夜。有人認為痘痘是心火旺盛,因此使用寒涼的藥物降火,或使用犀牛角等苦寒藥物來抑制毒素,這是嚴重的錯誤。但是,我們應該單純使用溫補嗎?當然不是。

我們應該根據虛實寒熱的情況,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。有人說,痘痘是由心火引起的,而腎臟不受影響,這是完全錯誤的。人體的氣血源自腎水,如果腎水枯竭,心臟如何產生血液,肝臟如何儲存血液,脾臟如何控制血液呢?痘痘中的一點紅,就是血液,它長出膿漿,就是血液的轉化,其根源就是腎水,誰能說腎臟不受影響呢?有些人認為,只要耳朵和腳冷,痘痘就會變黑,這是歸咎於腎臟。

所以,種植痘苗前,必須確保脾胃健康,並檢查腎氣是否足夠。如果腎水一向不足,應先補充熟地、枸杞、巴戟、菟絲、杜仲、棗皮等藥物;如果虛寒,應大量添加薑、附、耆、術等藥物。如果脾胃和腎臟事先得到滋養,再選擇適當的痘苗,就不會有什麼風險了。

3. 氣血盈虧消長論

痘瘡全憑氣血以成功,氣體天而親上,血體地而親下,其高起之泡,氣之位也,氣宜充焉;其四圍根腳,血之位也,血宜附焉;泡尖而色白潤,是氣充而居其親上之尊也;四圍有暈而色紅活,是血附而安其親下之分也。

氣居其尊,血安其分,氣血和順,最吉;頂陷則氣反親下,此氣虧而不能充也,法當補氣;四圍根腳無紅暈,此雖血虛而不能附,實氣虛而不生血也,法當補氣而兼補血;其有通頂紅色成血泡者,是血反親上也,最險,必不成漿。至八九日後,則癢塌而死,然此非血之勝氣,乃由氣虛而失其居尊之常,故血得以妄行,僭居氣位也,急宜大補其氣,氣充則能統血,血自不得氾濫而轉白泡矣。

庸工見其泡紅,謬認為熱,而用涼血行血之劑,令氣愈衰而死愈速,悲夫!所以調治痘疹氣血,其氣獨虛者,固宜專門補氣,而不必補血,以陰愈長而陽益消也。其有血虛者,多由胃氣損傷,元氣不足所致,蓋陰必從陽,陽生則陰長也。凡治病言氣血者皆如此。矧痘以胃氣為主,元氣為先,則補血必先補氣明矣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氣血盈虧與增減的探討】

痘瘡的成功治療完全依賴於氣血的平衡。氣象徵著天性,趨向上方;血液象徵著地性,傾向下方。痘瘡高起的部分,是氣所處的位置,應保持氣的充足;痘瘡周圍的根基,是血所處的位置,應確保血液附著。如果痘瘡尖端色澤白皙且濕潤,表示氣已充足,位於其應在的上方位置;痘瘡周圍有淡紅色的光暈,表示血液適當地附著在其下方位置。

氣在上方,血在下方,氣血和諧流暢,是最理想的狀態。若痘瘡尖端凹陷,表示氣反而趨向下方,這說明氣已虧損無法充足,應該補氣;如果痘瘡周圍沒有紅色光暈,這表明雖然血液虧虛無法附著,實際上是氣虛導致無法生成足夠的血液,應該同時補氣和補血;如果整個痘瘡呈現紅色形成血泡,表示血液反常地趨向上方,這是極度危險的情況,一定不會形成膿漿。到了第八九天,痘瘡會開始癢且塌陷,最終死亡,然而這並不是血液過剩壓倒了氣,而是由於氣虛失去了其原本在上方的位置,因此血液得以亂行,佔據了氣的位置,這時應立即大力補氣,氣充足後才能控制血液,血液纔不會泛濫,轉而形成正常的白泡。

有些醫生看到痘瘡呈紅色,誤以為是熱症,使用了冷卻血液或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,使得氣更衰弱,死亡更快,這真是令人悲痛!所以對於痘瘡的氣血調理,如果只有氣虛,當然應該專門補氣,不必補血,因為陰氣過盛會使陽氣進一步衰弱。如果有血虛的情況,大多是由於胃氣受損,元氣不足所致,因為陰氣必定跟隨陽氣,陽氣生發則陰氣也會增長。治療所有疾病談到氣血時,原則都是這樣。尤其是痘瘡主要依靠胃氣和元氣,那麼補血必然要先補氣的道理就很明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