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3)

1. 蓐養以防其變三

蓐養之時,順而易者,無苦也。設使逆而難者,必得穩婆之老、慣熟、謹慎、輕便者,輔翼調護之;苟非其人,則母子之免於患者,亦罕矣。

回氣捷法,兒才生下即氣絕、不啼哭,俗名悶臍生,即寤生也。必是難產,或冒寒所致。急以綿絮包裹,抱懷中,不可斷臍帶,且將胞衣置火上鍋銚滾水中煮之,仍以熱水於臍帶抹之,使暖氣由臍入腹,須臾氣回,啼哭如常,方可浴洗,斷去臍帶。今鄉俗見寤生者,即連呼其父乳名,縱有醒者,如兒寐中呼喚驚醒也。

拭口時法,兒初生,穩婆急以綿裹指,拭兒口中惡物令淨,方可浴穢,若不急拭,啼哭一聲、嚥下,則生百病矣。然倉卒之際或有不及如法者,古人有甘草法、黃連法、朱蜜法,用之殊佳。其法臨月預備甘草一錢切煎,以綿裹指,蘸甘草汁,拭其口中令淨;次用黃連細切五分捶碎,綿裹放甘草沸湯中,同浸泡湯,如上法拭口;拭畢,更用硃砂大豆許研極細入蜜、螺殼許和之,拭兒口中,然後以乳乳之。此葛稚川真人時方也,非獨能解惡穢之毒,亦可安神免瘡疹驚風之疾。

又秘方

取兒胞衣上臍帶(一二寸許,焙為末五分),黃連末(二分半),硃砂末(一分)

共研,用蜜和,當生下三日內抹兒口中令咽之,以解胎毒,名曰育嬰解毒延齡膏。

又方

兒生下一日之內,用甘草一節長,炙透切細,以水二合,煮取一合,以綿裹指,蘸汁點兒口中約一蜆殼,吐出胸中惡汁,待其飢渴更與之,若兩服不吐,盡一合止,則小兒智慧無病。

浴兒法

臨產時,預取豶豬膽一枚,以水(七升),煮取四升,澄清浴兒,令長大及終身永無瘡疥。

如兒生下,浴水未到,且以綿絮包裹,暖抱大人懷中。浴湯須調和,若冷熱失宜,則令兒驚,亦致五臟疾矣。雖浴出亦當暖之,雖遇夏月,亦未可去其綿絮,以乍出母腹,不可令冒寒氣也。

兒生三日,浴用五枝湯。

桃,柳,棘,梅,槐(各取嫩枝)

加苦參,白芷,煎湯,去渣澄清,入豬膽汁浴之,不生瘡疥。

斷臍法,兒生下浴後,方可斷臍,口咬最好,或以火燎而斷之,或以剪放火燒熱剪之。斷後,艾炷從斷處燒三壯,令暖氣入腹,可免臍風之疾。斷臍後用蘄艾杵爛和綿絮包護其臍,勿令犯脫。使寒濕之氣入之,則成臍風、內瘹之疾。斷臍後,或臍已落未乾時,或傷於風濕,或尿在抱裙之內,必成臍風、內瘹腹痛,誤兒命矣,慎之!慎之!

哺兒法,兒生下後,產母乳汁未行,必擇乳母年壯體厚,乳汁濃白者,以乳之可也。產母乳汁既行,必須揉而捏去之,此乳不可哺也。積滯之氣,恐損兒也。

凡兒吮乳,初則乳汁漸行,其來尚緩而少,久則如泉湧出,急而且多,急取出之,恐兒氣弱,吞嚥不及,錯喉噴吐,傷胃氣也。

兒生七日,助穀神以導達腸胃。用粟杵爛煮粥飲,與乳母,日與一二匙吃,或用粳米研爛亦佳。

刮泡法,兒生後十日之內,常抱嚮明處,視其口中懸癰,上齶有小泡子如珠堆積者,急用銀挖耳刮去之,或以手指甲刮去之,任以軟綿拭去惡血,煎甘草湯洗之。不然,則泡落成疾,不可救矣。

通便法,兒初生後,大小便不通,腹脹欲絕者,急令婦人以溫水漱口,亟吸咂兒前後心並臍、兩手足心,共七處,每一處凡三、五次。漱口吸咂,取紅赤為度,須臾自通,不爾,無生意。

又古方用

皂角(燒存性,研為細末,)煉蜜作丸,如棗核樣,內穀道中,即通。

貼囟法,兒生後,鼻塞氣倨,吮乳不得者,用天南星(一錢),北細辛(五分)

共為細末,生薑汁、生蔥汁共調成膏,塗貼囟上,自愈。

牛黃法,兒生三日,去驚邪,除惡氣,用真牛黃大豆許,細研以後,蜜加酸棗許,共研勻,以綿蘸之與吃,一日令盡。

白話文:

【褥養以防其變三】

褥養期間,如果一切順利,產婦不會感到辛苦。但若是遇到困難,必須找經驗豐富、技術嫻熟、謹慎細心且行動敏捷的老接生婆來協助照料;如果不是這樣的人,那麼產婦和新生兒能夠平安無事的機率就很小了。

回氣捷法,嬰兒出生後立即停止呼吸、不啼哭,民間稱為悶臍生,也就是逆生。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難產或是受寒所導致。應立即以棉被包裹嬰兒,抱在懷中保暖,不要剪斷臍帶,並且將胎盤放在鍋中滾水中煮,同時用熱水在臍帶上抹擦,讓暖氣通過臘線進入腹部,片刻後嬰兒就會恢復呼吸,開始啼哭,這時才能給嬰兒洗澡,剪斷臍帶。現今鄉間遇到這種情況,會立即喊嬰兒父親的小名,即使嬰兒甦醒,就像在睡夢中被喚醒一樣。

拭口時法,嬰兒剛出生,接生婆應立即用棉布包裹手指,清潔嬰兒口中的污物,才能給嬰兒洗澡清潔身體,如果不立即清潔,一旦嬰兒啼哭,污物被吞下,就會引發各種疾病。然而,在緊急情況下,可能無法立即做到,古人有甘草法、黃連法、朱蜜法,使用這些方法效果非常好。具體做法是在預產期前準備好一錢的甘草切片,用棉布包裹手指,蘸取甘草汁清潔嬰兒口腔;接著用五分的黃連細切,搗碎後用棉布包裹放入甘草熱水中浸泡,再按照上述方法清潔口腔;清潔完畢後,再用一小粒的硃砂研磨至極細,加入蜂蜜和少量螺殼粉混合,清潔嬰兒口腔,然後再喂嬰兒奶水。這是葛稚川真人時代的方子,不僅可以清除口中的污物,還可以安神,避免瘡疹和驚風等疾病。

祕方

取嬰兒的臍帶(一二寸長,烘烤成粉末五分),黃連粉末(二分半),硃砂粉末(一分) 共同研磨,用蜂蜜和在一起,在嬰兒出生三天內抹在嬰兒口中讓他吞下,可以解胎毒,稱為育嬰解毒延齡膏。

另一個祕方

嬰兒出生一天內,用一段甘草,燒透切細,以兩杯水煮成一杯,用棉布包裹手指,蘸取汁液點在嬰兒口中約一指甲蓋大小,讓嬰兒吐出胸中的污物,等到嬰兒餓了或渴了再給他,如果兩次服用後仍不吐,喝完一杯即可停止,這樣嬰兒將會更加聰明健康。

浴兒法

生產前,預先取得一個公豬的膽,用水(七升)煮取四升,澄清後用來幫嬰兒洗澡,這樣可以使嬰兒長大後終身遠離瘡疥。

如果嬰兒出生後,洗澡水尚未準備好,應先用棉被包裹嬰兒,緊緊抱在大人懷中保暖。洗澡水的溫度要適中,如果太冷或太熱,會讓嬰兒驚嚇,也會影響內臟健康。即使洗完澡也要繼續保暖,即使在夏天,也不能去掉棉被,因為嬰兒剛離開母體,不能讓其受到寒冷空氣的侵襲。

嬰兒出生三天後,可以使用五枝湯洗澡。

取桃樹、柳樹、荊棘、梅花和槐樹的嫩枝 加上苦參、白芷,煮湯去渣,澄清後加入豬膽汁幫嬰兒洗澡,可以避免瘡疥。

斷臍法,嬰兒出生後洗澡後,才能剪斷臍帶,用嘴咬是最好的方式,或者用火燒過的剪刀剪斷。剪斷後,用艾炷在剪斷處燒三壯,讓暖氣進入腹部,可以避免臍風病。剪斷臍帶後,用蘄艾搗碎和棉絮一起包住臍帶,防止脫落。如果寒濕之氣進入,就會形成臍風或內瘺等疾病。剪斷臍帶後,如果臍帶已經脫落但未乾燥,或是受到風濕影響,或是尿在包裏嬰兒的裙子裡,都會導致臍風、內瘺和腹痛,危及嬰兒生命,一定要小心!

哺兒法,嬰兒出生後,產婦的乳汁尚未分泌,應選擇年紀較大、體質較壯、乳汁濃稠的乳母哺乳。產婦的乳汁開始分泌後,必須揉捏出去,這種乳汁不能用來哺乳,因為含有積滯之氣,可能對嬰兒造成損害。

每次哺乳,開始時乳汁逐漸分泌,來得緩慢且量少,時間久了,乳汁會像泉水般湧出,又快又多,應該迅速停止哺乳,以免嬰兒氣弱,吞嚥不及,導致錯喉噴吐,損傷胃氣。

嬰兒出生七天後,可以幫助穀神消化腸胃,用小米搗碎煮粥,給乳母食用,每天一到兩匙,或者用糯米研磨成泥也可以。

刮泡法,嬰兒出生十天內,應經常抱著面向明亮的地方,觀察嬰兒口腔是否有懸腫,上顎有小泡泡堆積,應立即用銀製挖耳工具或手指甲颳去,然後用軟綿擦拭掉惡血,用甘草湯清洗。如果不處理,泡泡掉落會形成疾病,無法挽救。

通便法,嬰兒出生後,如果大小便不通,腹部脹痛欲裂,應立即請婦女用溫水漱口,快速吸吮嬰兒前後心、臍部、雙手和腳心共七處,每處吸吮三到五次,直到出現紅色為止,片刻後自行通暢,否則,生命堪憂。

另一種古方是使用 皁角(燒成灰,研磨成細末)和蜂蜜搓成棗核狀,放入肛門中,即可通便。

貼囟法,嬰兒出生後,如果鼻塞呼吸困難,無法吸吮乳汁,可以用天南星(一錢)、北細辛(五分) 共同研磨成細末,用生薑汁和生蔥汁混合成膏,塗抹在囟門上,自然痊癒。

牛黃法,嬰兒出生三天後,去除驚邪,消除惡氣,用真牛黃一小粒,細磨後加入蜂蜜和少量酸棗,混合均勻,用棉布蘸取後餵食,一天內吃完。

2. 鞠養以慎其疾四

養子須調護,看成莫縱馳,

乳多終損胃,食壅即傷脾。

衾厚非為益,衣單正所宜,

無風頻見日,寒暑順天時。

丹溪曰:人生十六歲以前,氣血俱盛,如日方升,如月將圓,惟陰常不足。故童子裳不裘帛。(前哲格言。)裳,下體之服;帛,溫軟甚於布也;裘,皮衣,溫軟甚於帛也。蓋下體主陰,得寒則陰易長,得溫暖則陰暗消。是以下體不與絹帛夾厚溫暖之服,恐陰氣受傷,是為確論。

小兒始生,肌膚未實,不可暖衣,暖甚則令肌膚緩弱,宜頻見風日。若不見風日,則肌膚脆軟,易得損傷。當以父母著過破絮舊衣,勿加新綿,天氣和暖之時,宜抱向日中嬉戲,數見風日,則血凝易剛,肌膚堅實,可耐風寒,不致疾病。若藏於帳幃之內,重衣溫暖,譬如陰地草木,不見風日,軟脆不任風寒。

當以薄衣,但令背暖。薄衣之法,當初秋習之,不可卒減其衣,否則令中風寒。所以從秋初習之者,以漸稍寒。如此則必耐寒,冬月但著兩薄襦一復裳耳。若不忍見其寒,適當略加耳。若愛而暖之,適所以害之也,又當消息,勿令汗出。如汗出則表虛,風邪易入也。晝夜寤寐,當常慎之!

丹溪曰:小兒氣血俱盛,食物易消,故食無時。然腸胃尚脆而薄,若稠黏乾硬,酸鹹辣甜,一切魚肉瓜果酒面,燒炙煨炒,但是發熱難化之物,皆宜禁絕。只如生慄、乾柿、熟菜、白粥,非惟不能縱其口,且可養其德。蓋生慄味鹹,柿乾性涼,可以養陰之助。然慄大補,柿大澀,俱為難化,亦宜少與。

婦人無知,惟務姑息,畏其啼哭,無所不與,積成痼疾,雖悔何及。所以富貴驕養,有子多疾。

按:陳氏曰小兒宜吃七分飽者,謂節之也。小兒無知,見物則愛,豈能節之?節之者,父母也。父母不知,縱其所欲,如甜膩粑餅、瓜果生冷之類,無不與之,任其無度,以致生疾,雖曰愛之,其實害之。

丹溪曰:乳子之母,尤宜謹節。飲食下咽,乳汁便通;情欲動中,乳脈便應;病氣到乳,汁必凝滯。兒得此乳,疾病立至,不吐則泄,不瘡則熱,或為口糜,或為驚搐,或為夜啼,或為腹脹。病之初來,其溺必少,便須詢問,隨證調治。母安子亦安,可消患於未形也。

小兒啼哭正甚,其母強以乳哺之,啼哭未息,逆氣未定,被乳所阻,乳又被氣滯,積於胸中,便成疾也。吐瀉、噎痢、腹痛、痞滿、疳癆之病從此起矣。

小兒在腹中,賴血以養之,及其生也,賴乳以養之。乳,積血所化也。未及一歲之後,不可便以肉果啖之,胃薄脾脆,不能消化也。乳者,飲食之津液。其母亦當淡滋味,一切酒面肥甘之熱物,瓜果生冷之寒物,皆當禁之。苟不知禁,氣通於乳,猶兒食之,以成寒熱之病,乳母之過也。

凡乳母大醉後勿乳,大勞後勿乳,大怒後勿乳,房事後勿乳,有熱病勿乳,其子啼哭未止勿乳,睡未醒勿乳,飽後勿乳。夜間母必起坐床上,抱起兒乳之,勿側臥乳。乳後抱其子,使其身直,恐軟弱傾側,致乳溢出也。不爾,皆令兒病。

陳氏養子十法云:一要背暖,二要肚暖,三要足暖,四要頭涼,五要心胸涼,六勿令忽見一非常之人,七脾胃要溫,八兒哭未定勿使飲乳,九勿服輕、朱,十宜少洗浴。大凡小兒冬不可久洗,浴則傷冷;夏不可久浴,浴則傷熱。頻浴則背冷而發驚。若遇熱時,以軟絹蘸湯拭之可也。

小兒臍帶未落時,不可頻浴,浴則水入臍中,臍風、撮口皆從此起。

小兒神氣衰弱,忽見非常之物,或見未識之人,或聞雞鳴犬吠,或見牛馬禽獸,嬉戲驚嚇,或聞人之叫呼,雷霆銃爆之聲,未有不驚動者也,皆成客忤驚癇之病。蓋心藏神,驚則傷神,腎藏志,恐則志失,大人皆然,小兒為甚也,凡小兒嬉戲,不可妄指他物,作蟲作蛇,小兒啼哭,不可令人裝扮欺詐,以止其啼,使神志昏亂,心小膽怯成客忤也。不可不慎。

小兒玩弄嬉戲,常在目前之物,不可去之,但勿使之弄刀劍,銜銅鐵,近水火,見鬼神耳。

小兒能言,必教之以正言,如鄙俚之言勿語也。能食則教以恭敬,若褻慢之習勿作也。能坐能行則扶持之,勿使傾跌也。宗族鄉黨之人,則教以親疏尊卑長幼之分,勿使諜嫚。言語問答,教以誠實,勿使欺妄也。賓客往來,教以拜揖迎送,勿使退避也。衣服器用,五穀六畜之類,遇物則教之,使其知之也。

或教以數目,或教以方隅,或教以歲月時日之類。如此則不但無疾,而知識亦早矣。

凡小兒專愛一人懷抱,見他人則避之,此神怯弱也。抱之則喜,放之行坐則哭者,此氣虛弱也。喜食甘味,腹有蟲也。

小兒周歲有病者,勿妄用藥,調其乳母可也。不得已而用,必中病之藥。病衰則已,勿過其則也。

幼科有拿掐法者,乃按摩之變也。小兒未周歲者,難以藥餌治,誠宜之則可以治外邪,而不能治內病也,能治小疾及氣實者,如大病氣虛者用之,必誤兒也。為父母者,喜拿而惡藥,致令夭折者,是誰之過歟?

父母常將幼子憐,幾因愛恤取愁煩,

育嬰家秘無多術,要受三分飢與寒。

人之無子者,置姬妾,覓方術,問命卜,禱鬼神,其心勞矣。及其生子,愛恤之深,保養之失,過於熱也,熱則生風;過於飽也,飽則成積。醫不擇良藥,或犯毒不可救也。柳子種木傳云:雖曰愛之,其實害之。所以取闢也。

諺云:若要小兒安,常受三分飢與寒。飢,謂節其飲食也;寒,謂適其寒溫也。勿令太飽太暖之意,非不食不衣之謬說也。

頭要清涼背要溫,露其下體養真陰,

天時勿犯如春候,寒熱乖違客氣侵。

此言適其寒溫之法也。頭者六陽之會,常要涼,不可纏裹。腹為陰,背為陽,皆臟腑之俞募也,常要和暖,不可使露。小兒純陽之氣,嫌於無陰,故下體要露,使近地氣,以養其陰也。天時者,即寒熱也。春者,溫和之氣,萬物皆賴以生長也。謂襁褓之中,寒不犯寒,熱不犯熱,常如春氣溫和時,以長養兒之身體,若有乖違,寒熱之客氣來侵矣。

乳為血化美如飴,肉谷雖甘更亂真,

到得後來能食日,莫教縱恣損脾陰。

此言節其飲食之法也。兒在母腹之時,賴血以養。既生之後,飲食之乳,亦血之所化也。雖有穀肉,不可與之,以亂其腸胃中和之氣。至於能食,猶當節之,不可縱其所好,以快其心。因而致病者多矣。《內經》曰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不可不慎也。

耳目之神寄在心,異聞異見易生驚,

痰生氣逆因成癇,恨煞終身作廢人。

初生小兒未與物接,卒有見聞,必驚其神。為父母者,必慎之可也。若失防間,致成驚癇,為終身之痼疾,有子何益。

醫不執泥曰上工,能知富貴與貧窮,

生來氣體分清濁,居來看承又不同。

人有恆言富貴之子多病者,其氣清,其體薄,而過於飽暖也。貧賤之子少病者,其氣濁,其體厚,而常受飢寒也。上智之醫識得此意。觀父母,而知其氣稟之厚薄;觀形色,而知臟腑之虛實。猛峻之藥,不可妄加;和平之方,亦不可執用也。

人之受病者,有富貴貧賤之殊。自天地視之,皆其所生者也,無一人不養焉,則無一人不愛矣。醫者,仁術也,博愛之心也,當以天地之心為心,視人之子猶己之子,勿以勢利之心易之也。如使救人之疾,而有所得,此一時之利也。苟能活人之多,則一世之功也。一時之利小,一世之功大。與其積利,不若積功。故曰:「古來醫道通仙道,半積陰功半養身」。

小兒初誕多胎疾,能食過多為食積,

於斯二者作提綱,仲陽復起從吾議。

小兒之疾,如痘疹、丹瘤、臍風、變蒸、斑黃、蟲疥、解顱、五軟之類,皆胎疾也。如吐瀉、瘧痢、腫脹、痞積、疳癆之類,皆傷食之疾也。惟發熱咳嗽,或有外感風寒者。故曰小兒之疾,屬胎毒者十之四,屬食傷者十之五,外感者十之一二。

驚癇原來肝有餘,脾常不足致疳虛,

形體不全知腎弱,上醫會得謹其初。

大抵小兒脾常不足,肝常有餘。腎主虛,亦不足也。故小兒之病,驚風屬肝,疳癆屬脾,胎氣不足屬腎。上醫治病,必先所屬而預防之。故曰:「不治已病治未病」。

家傳三法

家傳三法救孩童,驚癇須防用抱龍,

胎稟怯時宜補腎,肥兒痼病有奇功。

治癇用琥珀抱龍丸,治疳用肥兒丸,治胎稟不足,用補腎地黃丸。此三方者,祖訓相傳,子孫敬守。

抱龍丸解,抱者,養也。龍者,純陽之物。蓋震為龍,東方乙木也,為少陽之氣,時至乎春,乃萬物發生之始氣也。乙者,肝木也。肝為風木,初生小兒,純陽無陰,龍之象也。肝為有餘,少陽之氣壯也。肝主風,小兒病則有熱,熱則生風,上醫慮之,制此方以平肝木,防驚風,此抱龍之名義。

錢氏抱龍丸,壯實兒宜用之。然內有雄朱金石之藥不可服,如麝香之耗真氣,能引風邪入里,如油之入面,不得出也。故人皆禁之,不可用也。

琥珀抱龍丸內用補益之藥,人皆喜而用之。然有枳殼、枳實二味,能散滯氣。無滯氣者,能損胸中至高之氣。如急慢驚風及元氣弱者,減去此二味,可用當歸、川芎各二兩代之。然琥珀、天竺黃二味,須擇真者。

錢氏抱龍丸,治傷風瘟疫,身熱昏睡氣粗,痰實壅嗽。又治驚風潮搐及蠱毒者。盛暑沐浴後並可服。壯實小兒,宜時與服之。

雄黃(二錢半,飛),辰砂(五錢,另研),天竺黃(一兩),膽南星(四兩),麝香(五分)

共為末,煮甘草水為丸,皂角子大,溫水化下。百日兒,每丸分作三服。

琥珀抱龍丸,理小兒諸驚,四時感冒風寒,濕痰邪熱至煩躁不寧,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搐,並宜可服。

真琥珀,天竺黃,檀香(細銼),人參(去蘆),白茯苓(各一兩半),粉甘草(去節,三兩),枳殼(麩炒),枳實(麩炒,各一兩),硃砂(飛,五錢),膽南星(一兩),山藥(一斤,去黑皮),金箔(百片)

取見成藥末一兩,同在乳缽內,研極細、杵,仍和前末用。上為末和勻,取新汲井水為丸,如此○樣大粒,陰乾,每服用薄荷湯化下。

肥兒丸,小兒脾胃素弱,食少而瘦,或素強健,偶因傷食成積而瘦,或因大病之後而瘦者,宜服之。

人參,白朮(各二錢),陳皮,白茯苓(去皮,各一錢半),甘草(炙),木香,砂仁,青皮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使君子肉(各一錢),山藥,蓮肉(去心,各二錢),桔梗(一錢)

共為細末,荷葉浸水,煮粳米粉為丸,米飲下。此參苓白朮散加減以治疳病將成之聖藥也。

腹中有癖者,加三稜、莪朮各煨,九肋鱉甲醋炙,各一錢半。

有熱者,加北柴胡二錢,黃芩、黃連、蘆薈、乾蟾燒存性,各一錢半。

瘦太甚者,加當歸、川芎各二錢。

泄瀉者,加肉豆蔻麵包煨、訶子肉各一錢。

疳瘦食少者,去麥芽、神麯。

乳母須求不病人,擇其體厚性和平。

不貪口腹無淫欲,鞠養何求子不成。

養子之道,當擇乳母,必取無病婦人,肌肉豐肥,性情和平者為之,則其乳汁濃厚甘美,瑩白溫和,於子有益。如病寒者,乳寒;病瘡者,乳毒;貪口腹者,則味不純;喜淫欲者,則氣不清,何益於子?故宜遠之。

幼科精熟是專門,壽夭平時認得明,

色脈合觀知五臟,補虛瀉實藥通神。

古語云:三折股肱為良醫,謂歷練熟也。故幼科精專者,凡小兒之壽夭,先了然於目中矣。病不可治,必不可治也。至於臨病之時,觀形察色,便知五臟之證治,所以補之瀉之,意之所生,有通神之妙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