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十三科
古來醫有十三科,分例分門證治多,
何事幼科門例少,豈因難治廢吟哦。
大方脈科,小方脈科,婦人科,傷寒科,風科,眼科,口齒咽喉科,瘡腫科,針灸科,正骨科,金鏃科,祝由科,養生科。
以上一十三科,分門分例,詳悉俱備。惟小方脈一科,錢、陳二先生外,不多見也。蓋小兒初生,只是一塊血肉耳,雖有神臟、形臟,有其具而未能用也。百日之後,知覺運動以漸而生。至於有疾,口不能言,脈無可診,名曰啞科。一、二、三歲,口雖能言,而胃氣未實,經脈未滿,其脈難辨。
故曰:子生三年,然後免於父母之懷,其有疾也,而欲治之,則腸胃脆薄,不勝湯丸;榮衛微弱,難施針灸。四歲以後,諸病與大人同,但藥劑小耳。驚疳痘疹四證,當別論之。經曰:不能察其幼小者,謂冠壯易明,童稚難治也。
白話文:
自古以来医学分为十三个专科,每个专科都有其特定的分类和丰富的诊疗方法,但为何儿科的分类和规则似乎较少呢?难道是因为儿科疾病难以治疗,以至于人们不愿多谈吗?
这十三个专科包括:成人内科(大方脉科)、儿科(小方脉科)、妇科、伤寒科、风科、眼科、口腔与咽喉科、疮肿科、针灸科、正骨科、金镞科(处理刀枪箭伤)、祝由科(运用咒语符籙治病)和养生科。
这十三个科目,各自分类明确,内容详尽。然而,在儿科这一科中,除了钱、陈两位先贤外,相关的深入研究并不常见。这是因为婴儿刚出生时,几乎就是一团血肉,虽然具备了生命器官,但这些器官的功能尚未启用。到了百天之后,他们的知觉和运动能力才逐渐发展。一旦生病,他们无法用言语表达,脉象也难以诊断,因此儿科又有“哑科”之称。到了一岁到三岁,虽然能够说话,但消化系统还未完全发育,经络也没有成熟,脉象很难辨别。
因此有句话说:孩子要到三岁以后,才能逐渐脱离父母的怀抱。当他们生病时,由于肠胃脆弱,难以承受汤药或丸剂;气血循环微弱,也不适合针灸治疗。直到四岁以后,孩子们的疾病才与成人相似,只是用药剂量较小。但对于惊风、疳积、痘疹这几种疾病,则需要特别讨论。古籍有云: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儿童疾病的医生,认为成年人的疾病容易明白,而儿童的疾病难以治疗,这是一种误解。
育嬰四法集成篇,博採諸書盡格言,
人慾求嗣能讀此,何憂丹桂不森森。
嗟夫!世之求嗣者,惟知問命卜,禱鬼神,而不知當務之為急也。余嘗集《廣嗣紀要》,列例十條:一修德,二寡欲,三擇配,四調元,五感孕,六保胎,七護產,八育嬰,九風水,十祈禱,求嗣之道盡矣。今集《育嬰家秘》,又分四目:一曰預養以培其元,二曰胎養以保其真,三曰蓐養以防其變,四曰鞠養以慎其疾。
預養者,即調元之意也;胎養者,即保胎之道也;蓐養者,即護產之法也;鞠養者,即育嬰之教也。二書之論並行而不悖也。有志求嗣者合而觀之,篤信而守之,則桂子森森,厥後其昌矣。
白話文:
這段古文中主要在講如何培育嬰兒的方法和重要性。作者認為,想要生出健康的寶寶,除了靠天意之外,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做好準備工作。他收集了許多相關資料,整理出了「育嬰四法」:
- 預先做好身體保健(調元),讓自己的身體健康;
- 在懷孕期間注重營養、保持心情愉快(保胎);
- 分娩時要有適當的照護措施(護產);
- 兒童出生後要注意飲食衛生及疾病防治(育嬰)。
如果能夠遵循這些方法去進行,就能夠得到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。
2. 預養以培其元一
孕元立本章云:《易》曰,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;至哉坤元,萬物資生!有生之初,雖陽予之,正育而充,必陰之主。因形移易,日改月化,無非神道之代終也。天之德,地之氣,陰陽之至和,相與流通於一體,能順時數,謹人事,勿動勿傷,則生育之道得矣。昧者曾不知此,乃拂自然之理,謬為求息之術方,且推生死於五行,祈補養於藥石,以偽勝真,以人助天,雖或有子,孕而不育,育而不壽者多矣。
昔人論年老有子者,男不過盡八八,女不過盡七七,則知氣血在人固有自量,豈外陰陽之定數哉!(出《大全良方》。)
凝形殊稟章云:《易》曰,男女媾精,萬物化生,天地陰陽之形氣寓焉。其稟賦也,體有剛柔,脈有強弱,氣有多寡,血有盛衰,皆一定而不易也。以至分野奠域,則所產有多寡之宜,吉事有祥,則所夢各應其類。是故荊楊薄壤多女,雍冀厚壤多男。熊羆為男子之祥,虺蛇為女子之祥。是皆理之可推也。(同上。)
白話文:
古人認為,《易經》說:“乾元偉大,萬物靠它得到開始;坤元崇高,萬物靠它得到生命。”生命的最初,雖然由陽給予,但要孕育成長到成熟,必須依靠陰的力量。隨著形態變化、每天改變每月轉換,都是神靈的道路結束了。天的品德、地的氣質、陰陽之間達到和平,相互流動在一體之中,如果能夠按照時間節奏,謹慎處理人的事情,不輕舉妄動不造成損傷,那麼生育的道理就得到了。愚昧的人曾經不知道這個道理,反而違反自然的道理,錯誤地追求繁殖的方法,並且把生死歸結為五種元素,向草藥尋找滋養,用假的代替真的,用人來幫助天,即使有可能有孩子,懷孕但是不能夠生產,或者出生後短命的情況很多。 古人討論老年人有孩子的問題,男性最多隻能活到8乘以8歲,女性最多隻能活到7乘以7歲,這說明血液和精力在人身上的確有一定的限制,怎麼可能超越陰陽的固定數字呢?(出自《大全良方》)。 另外,《易經》還說,“男女交配產生精子,萬物由此生成”,這是天地間陰陽的形式和力量所在。人們接受這些特點的時候,身體有的硬朗有的柔軟,脈搏有的強有力有的微弱,氣力有的多有的少,血液有的旺盛有的衰退,所有這些都是一成不變的。因此,在不同的地方定居,就會有不同的適宜生產的地方,吉祥的事情會帶來各種預兆,所以每個人都會做符合自己性別的夢想。例如,江漢平原貧瘠的土地大多生女孩,雍冀肥沃的土地大多生男孩。熊羆是男人的好運,毒蛇是女人的好運。這些都是可以推理的道理。(同樣來自《大全良方》)。
娠子論云:昔有人以婦人無子,問西京常器之者,乃曰:女人自少多病,服燥藥無節,使天癸耗動,且早夭,終身無子。又有問袞伯宋大亨者,亦然。(同上。)
按《道藏經》云:有床子法云,婦人月信初止後一日、三日、五日,值男女旺相日,陽日陽時交合,有子多男。若男女稟受皆壯則多子,一有怯弱則少子。(同上。)
按《道藏經》云:有床子法云,婦人月信初止後,一日、三日、五日,值男女旺相日,陽日陽時交合,有子多男。若男女稟受皆壯則多子,一有怯弱則少子。(同上。)
《褚氏遺書》曰:男女交合,二情交暢。陰血先至,陽精後沖,血開裹精,精入為骨,而男形成矣。陽精先入,陰血後參,精開裹血,血入居本,而女形成矣。陰陽均至,非男非女之身,精血散分,駢胎品胎之兆。父少母老,產女必羸;母壯父衰,生男必弱。古之良工,首察乎此。補羸女先養血壯脾,補弱男則滋腎節色。氣之偏瘁,與之補也。
白話文:
在古代關於生育的討論中,有人曾就婦女不孕的問題詢問西京的常器之,他回答說:很多女性從年輕時就經常生病,並且不節制地服用燥熱的藥物,這樣會耗損她們的「天癸」(即影響生殖能力的自然體內元素),不僅可能導致壽命縮短,甚至終身無法懷孕。另一位名叫袞伯宋大亨的專家也持有相同的看法。
根據《道藏經》所載的一種方法,稱為「床子法」,指出婦女在月經剛結束後的第一天、第三天或第五天,選擇男女雙方生理機能旺盛的日子,在陽日的陽時進行性行為,這樣懷孕多會生男孩。如果夫妻雙方身體素質都很強健,則更有可能多子;反之,若任一方體質虛弱,則可能少子。
在同一部《道藏經》中再次強調了上述「床子法」的觀點,重申了選擇特定日子和時辰的重要性,以及夫妻雙方健康狀態對孕育子女的影響。
《褚氏遺書》中提到,男女在性交時,當陰血先到達而陽精隨後注入時,陰血包圍陽精,形成骨骼,就會孕育出男孩;相反,若陽精先到達,陰血隨後跟進,則陽精包裹陰血,形成基礎,則會孕育出女孩。若陰陽精血同時到達,則可能形成非男非女的身體,或者引致多胞胎的情況。此外,書中還強調,父親年少母親年長時,所生女兒通常體質較弱;母親壯年而父親衰老時,所生的兒子可能體質不佳。古代優秀的醫生在治療不孕不育時,首先就會考慮這些因素。對於體弱的女孩,治療首重養血和壯固脾胃;對於體弱的男孩,則需滋養腎臟並節制性行為。針對氣血偏衰的問題,則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補益。
東垣云:李和叔問,中年以來,得一子,至一歲以後,身生紅瘤不救,後生四子,一二歲皆病瘤而死,何緣至此?翌日見之,謂曰:汝乃腎中伏火,精氣中多有紅絲,以氣相傳,生子故有此疾,俗名胎瘤是也。試觀之,果如其言。逐以滋腎丸數服,以瀉腎中火邪,補真陰不足,忌酒辛熱之物。
其妻以六味地黃丸以養陰血。受胎五月之後,以黃芩、白朮二味作散啖五七服。後生子,前證不復作矣。按東垣先生此論,誠求子之要,百世不可易也。
白話文:
東崑山人說:李和叔詢問他,自從有了孩子,到一年後,身上長出紅色的癤子無法救治,後來又生了四個兒子,在一兩歲時都得了類似的疾病死了,這是什麼原因呢? 第二天看到他,對他說:“你是腎中有潛藏的火毒,精液中含有許多紅色的細絲,通過遺傳的方式傳遞下去,所以你的孩子會患上這種疾病,俗稱為「胎瘤」。” 看看他的情況,果然像他所描述的一樣。於是就讓他服用幾次【滋腎丸】來清洩腎中的火邪,增強真陰的不足,避免喝酒吃辛辣的食物。 他的妻子用【六味地黃丸】來滋養陰血。懷孕五個月後,用【黃芩】和【白朮】這兩個草藥研磨成粉狀,每天喝上五六次。最後生下的孩子,之前的症狀不再出現了。 按照東崑山人的這個理論,確實是尋找孩子的關鍵所在,千百年來都不可以改變。
丹溪云:無子之因,多起於父氣之不足,豈可獨歸於母血之虛寒。況母之血,豈止於虛與寒而已哉?無子多因血少不能攝精,俗醫率從子宮虛冷,投以熱劑,如泰桂丸之類,煎熬臟腑,氣血沸騰,禍不旋踵。按丹溪先生此論,誠可為婦人服熱藥子之戒。全按《易》曰:天地絪縕,萬物化醇。
設使陰陽偏勝,則不能成變化而生萬物矣,男女亦然。故男之無子者,責精之不足也;女之無子者,責血之不足也。精氣之不足,腎實主之,六味地黃丸其要藥也。
補腎地黃丸
白話文:
丹溪先生說:“沒有孩子的原因,大多是由父親的氣力不足引起的,怎麼能單純怪罪到母親血液的虛弱和寒冷呢?”而且母親的血液,又何止是虛弱和寒冷呢? 沒有孩子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因為女性血液過少無法吸收精子,普通醫生往往草率地認為是子宮虛冷,就使用一些溫熱性的藥物,比如桂枝丸等,這樣會加劇內臟器官的損傷,使得身體內部的氣血沸騰,很快就會帶來災難。 按照丹溪先生的理論,這確實可以作為對女性服用溫熱性藥物懷孕的一個警示。完全符合《周易》中的“天地交合,萬物生成”的道理。 如果陰陽失衡,就不能形成變化並產生萬物了,男性和女性也是如此。所以對於男性來說,沒有孩子的原因可能是精子不足;對於女性來說,原因可能是血液不足。精氣不足主要是由腎負責調節,其中六味地黃丸是非常重要的藥物之一。 另外還有一種叫做“補腎地黃丸”的藥物也可以考慮。
熟地(八兩),乾山藥(四兩),山茱萸肉(四兩),澤瀉(四兩),牡丹皮(去心),肉蓯蓉(酒洗,去鱗甲,三兩)
共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五十丸、空心、食前服,淡鹽湯送下。
今人不知此理,男女喜服壯陽之藥,以快其欲,如附子、陽起石、鹿茸、硫黃、沉香、母丁香之類,女子喜飲暖宮之藥,亟欲生子,如桂枝、吳茱萸、沉香、附子之類,以致自誤,終身無生,反成熱中,內則津液消耗,為消渴秘結之類;外則經脈壅滯,為癰疽之發也。生子之道,不在於藥石也。
白話文:
這是一段古文中描述的一種草藥配方和使用方法:
配方:熟地 8 盎司,幹山藥 4盎司,山茱萸肉 4盎司,澤瀉 4盎司,丹皮 (去除中心部分),肉蓯蓉(用酒清洗並去掉鱗片, 3盎司)
製作方式: 將以上材料研磨爲細粉末,並加入煉製好的蜂蜜製成小丸狀,大小與梧桐樹種子相似。每次服用約50顆,在飯前空腹時食用,用水加少量鹽來吞嚥。
現代解讀: 現在的人們不瞭解這個道理,男性喜歡服用壯陽藥物來滿足慾望,例如烏頭、陽起石、鹿角膠、硫磺、沈香、母丁香等; 女性則喜歡喝一些溫暖子宮的藥物,希望儘快懷孕生育孩子,比如桂枝、吳茱萸、沈香、烏頭等等。這樣會導致自己誤入歧途,終身無法孕育生命,反而會變成身體內部燥熱的狀態,導致體內液體大量流失,出現口渴便祕等症狀; 外部經絡堵塞,容易引發瘡癤等問題。要成功孕育後代並不在於依賴藥物或石頭。
設使情欲之感不節,變合之神不交,雖湯丸兢進無益也。必於平日,男子清心寡慾以養其精,女子忍性戒怒以養其血,至於交合之時,男悅其女,女悅其男,兩情欣洽,自然精血混合而生子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情感慾望沒有節制,陰陽變化無法交融,即使大量服用湯藥也沒有用處。必須在平時,男性要清淨內心減少慾望來養護自己的精氣,女性要學會控制情緒避免憤怒來養護血液,在進行房事時,男女雙方都感到愉悅,兩人的感情和諧融洽,自然而然就會有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孕育出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