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一 (3)
卷之一 (3)
1. 胎養以保其真二
娠子論云:夫至精才化,一氣方凝,始受胞胎,漸成形質,子在腹中,隨母聽聞。自妊娠之後,則須行坐端嚴,性情和悅,常處靜室,多聽美言,令人講讀詩書,陳說禮樂,耳不聞非言,目不觀惡事,如此則生男女福壽敦厚,忠孝賢明。不然則生男女多鄙賤不壽而愚頑,此所謂因外象而內感也。
昔太妊懷文王,耳不聽惡聲,目不視惡色,口不出惡言,世傳胎教之道,此之謂也。
妊娠三月,名胎始,當此之時,血不流行,形象始化,未有定儀,見物而變。須知端正嚴莊,當令母見貴人,不可見狀貌醜惡人也。欲生男,宜操弓矢,乘牡馬;欲生女,宜著珥璫,施環珮;欲子美好,宜玩白璧,視孔雀;欲子賢能,宜看詩書,務和雅。吾見鄙俗婦人懷胎時,看搬傀儡,裝神像,舞猴戲者,後來生子,貌多肖之。
胎養之法,有所謂轉女成男者,亦皆理之自然也。如食雄雞,取陽精之全於天產者;帶雄黃,取陽氣之全於地產者;操弓矢,藉芩芹,取陽物之見於人事者。氣類潛通,造化秘密,必於三月兆形之先,儀象未具,陽可以勝用,變女為男,理固然也。
氣質生成章云:具天地之勝,集萬物之靈,陰陽平均,氣質完備,成具自爾,然而奇偶異常,有衍有耗,剛柔異用,有強有羸,血榮氣衛,不能逃於消息盈虛之理,則稟賦之初,詎可一概而論。是以附贅垂疣,駢母枝指,侏儒跛躄,形氣所賦,有如此者;瘡瘍癰腫,矇聾喑啞,瘦瘠㽻瘵,形氣之疾,有如此者。然則胚胎造化之始,精通氣變之後,保衛輔翼,固有道矣。
按此條稟賦之症,除瘡瘍屬胎毒,皆稟賦之偏,不可治矣。
天有五氣,各有所湊,地有五味,各有所入。所湊有節適,所入有度量,凡所畏忌,悉當戒懼,慎物以為養者,理固然也。以致調喜怒,節嗜欲,作勞不妄,而氣血從之,皆所以保攝妊娠,使諸邪不得干焉。苟為不然,方稟受之時,一失調養,則內不足以為守中,外不足以為強身,氣形弗充,而疾病因之。如食兔唇缺,食犬無聲,食雜魚而疥癬之囑,皆以食物不戒之故也。
心氣被驚而顛疾,腎氣不足而解囟,脾胃不和而羸瘦,心氣虛乏而神不足之類,皆以氣血不調之故也。
全嘗由此推廣之。兒在母腹中,借母五臟之氣以為養也。苟一臟受傷,則一臟之氣失養而不足矣。如風則傷肝,熱則傷心與肺,濕則傷脾,寒則傷腎,此天之四氣所傷也。酸多則傷肝,苦多則傷心,甘多則傷脾,辛多則傷肺,咸多則傷腎,此地之五味所傷也。怒則傷肝,喜則傷心,思則傷脾,憂則傷肺,恐則傷腎,此人之七情所傷也。
是以風寒暑濕則避之,五味之食則節之,七情之感則絕之,皆胎養之道也。若夫勿登高,勿臨險,勿獨處暗室,勿入廟社,勿恣肥甘之味,勿啖瓜果之物,勿犯禁忌之方,所以調護輔翼者,各有道也。
白話文:
胎養以保其真二
古書《娠子論》說:精氣凝聚,受孕成形,胎兒在母腹中,會受到母親所見所聞的影響。懷孕後,必須端莊穩重,心情平和,常居清靜之室,多聽美好的言語,聽人誦讀詩書,講述禮樂,耳朵不聽邪惡的言語,眼睛不看惡劣的事物,這樣生下的孩子就會福壽綿長,忠孝賢明。反之,生下的孩子則多半鄙陋卑賤、短命愚頑,這就是所謂外在環境影響內在感受。
從前太妊懷孕文王時,不聽惡聲,不看惡色,不說惡言,這便是世傳的胎教方法。
懷孕三月,稱為胎兒初成形,此時血液循環尚未通暢,形體正在形成,尚未完全定型,容易受外界影響而改變。必須端莊嚴肅,讓母親多見貴人,不可見相貌醜陋之人。想生男孩,就應該操弓射箭,騎雄馬;想生女孩,就應該佩戴耳環、項圈、佩玉;想讓孩子長得漂亮,就應該觀賞白璧,觀看孔雀;想讓孩子聰明賢慧,就應該看詩書,追求高雅。我見過一些粗俗的婦女懷孕時,去看木偶戲、神像、猴戲,後來生的孩子,長相都像那些東西。
胎養的方法,有把女孩變成男孩的說法,這也是自然之理。比如吃雄雞,取雄雞陽精之氣;佩戴雄黃,取雄黃陽氣;操弓射箭,食用芹菜,藉助外力增強陽氣。氣類暗中相通,造化奧妙,必須在三月胎兒初成形之前,形體尚未完全具備時,陽氣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,改變胎兒性別,這也是合理的。
《氣質生成章》說:人體集天地之精華,萬物之靈氣,陰陽調和,氣質完備,自然就能健康成長。然而,奇偶異常,有過剩有不足,剛柔不同,有強壯有虛弱,血液精氣,也無法逃脫盈虛消長之理,所以,先天稟賦,不能一概而論。因此,會有附贅垂疣、多指畸形、侏儒症、跛足等先天性形體缺陷;以及瘡瘍腫毒、耳聾眼盲、啞巴、消瘦等先天性疾病。所以在胚胎形成之初,精氣變化之後,保護和輔佐胎兒健康成長,是有方法的。
按,這些先天性疾病,除了瘡瘍屬於胎毒外,都屬於先天稟賦不足,是無法治療的。
天有五氣,各有其運行規律,地有五味,各有其功效。這些運行規律和功效,都要適度,不可過量。孕婦應當戒懼一切有害的事物,小心謹慎地調養身體。調和喜怒哀樂,節制慾望,勞逸結合,這樣氣血才能調和,才能保護胎兒,使邪氣無法侵害。如果不這樣做,在受孕之時,稍有不慎,內在不足以護衛自身,外在不足以增強體質,氣血不足,疾病就會產生。例如,吃兔肉則唇裂,吃狗肉則失聲,吃雜魚則患疥癬,都是因為飲食不節制造成的。
心氣受驚則導致癲癇,腎氣不足則導致囟門不閉,脾胃不和則導致消瘦,心氣虛弱則導致精神不足,這些都是因為氣血失調造成的。
以此類推,孩子在母體中,依靠母親五臟的精氣來維持生命。如果一個臟腑受損,則該臟腑的精氣就會不足。例如,風邪傷肝,熱邪傷心肺,濕邪傷脾,寒邪傷腎,這是天之四氣所傷;酸味過多傷肝,苦味過多傷心,甘味過多傷脾,辛味過多傷肺,鹹味過多傷腎,這是地之五味所傷;怒傷肝,喜傷心,思傷脾,憂傷肺,恐傷腎,這是人之七情所傷。
因此,要避免風寒暑濕,節制飲食,控制情緒,這些都是胎養的方法。至於不登高,不臨險,不獨處暗室,不入廟宇,不吃肥甘厚味,不吃瓜果,不觸犯禁忌,這些都是保護胎兒的措施,各有其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