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5)

1. 辨小兒脈息

小兒未損天真氣,指下脈來宜有力,

大滑數實最為良,細澀遲虛終不吉。

脈大者,氣實也。脈滑者,血實也。六至為數,脈來有力,皆稟賦有餘之脈也。脈細者,氣虛也。脈澀者,血虛也。三至為遲,虛則無力,皆稟賦不足之脈也。小兒壽夭,以此辨之。

一息六至號平和,八至之說不可憑,

四至以下虛冷憊,八九十至熱生驚。

小兒之脈,一呼三至,一吸三至,謂之一息六至,乃和平無病之脈也。訣云:八至為平和脈者,勿從。一息四至曰離經,三至以下謂之損脈,為虛冷疳癆之病。一息八至曰離經,九至以上謂之至脈,為實熱驚風之病。

白話文:

小兒脈象辨證

小兒未損天真氣,指下脈來宜有力,

大滑數實最為良,細澀遲虛終不吉。

意思是指,小兒如果天真之氣尚未受損,脈象應該有力,脈搏強勁有力、滑利而數,才是健康的表現。如果脈象細小、澀滯、遲緩,則多半是氣虛血虛,預示著身體狀況不佳。

脈大者,氣實也。脈滑者,血實也。六至為數,脈來有力,皆稟賦有餘之脈也。

脈搏有力,表示氣血充足,是健康體魄的象徵。

脈細者,氣虛也。脈澀者,血虛也。三至為遲,虛則無力,皆稟賦不足之脈也。小兒壽夭,以此辨之。

脈搏細弱、澀滯、遲緩,則表示氣血不足,容易導致疾病。小兒的壽命長短,可以通過觀察脈象來判斷。

一息六至號平和,八至之說不可憑,

四至以下虛冷憊,八九十至熱生驚。

正常的小兒,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六次,這代表著平和無病。八至的說法不可信。

一息四次以下的脈搏,代表著身體虛弱、寒冷、疲憊。一息八次以上的脈搏,代表著身體燥熱、易發驚風。

小兒之脈,一呼三至,一吸三至,謂之一息六至,乃和平無病之脈也。訣云:八至為平和脈者,勿從。一息四至曰離經,三至以下謂之損脈,為虛冷疳癆之病。一息八至曰離經,九至以上謂之至脈,為實熱驚風之病。

小兒的正常脈搏,一呼三下,一吸三下,總共六次,這才是健康無病的脈象。所謂一息八至為平和的說法是錯誤的。

一息四至以下的脈搏,代表著氣血不足,容易導致虛弱、寒冷、疳積等疾病。一息八至以上的脈搏,代表著體內燥熱,容易發生驚風。

總而言之,古代醫家認為,小兒的脈象變化可以反映出其健康狀況,通過觀察脈象,可以判斷小兒是否生病,以及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。

2. 辨小兒脈證治

上醫色脈盡須明,虛實證治如法行,

有一乖違即不中,為兒作禍犯天刑。

《內經》曰:能合色脈,可以萬全。蓋上醫之治小兒也,,以色合脈,以脈合色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違其制,萬全之道也。且如兩腮紅者,色實也;脈急數者,脈實也;大便秘,小便黃,渴不止,上氣急,足脛熱者,實證也。有此三實者,宜以寒涼之藥瀉之,所謂不可服熱藥者,有七也。

如面㿠白者,色虛也;脈微沉者,脈虛也;糞色青,腹虛脹,嘔乳,見眼珠青,足脛冷,虛證也。有此三虛者,宜以溫熱之藥補之,所謂不可服寒藥者,有七也。今之粗工,色脈證治,茫然無知,妄作湯丸,夭兒性命,天必譴之。

白話文:

優秀的醫師,必須精通望色和切脈,才能根據虛實證狀,對症下藥。只要有一點偏差,就無法治癒,甚至會釀成大禍,遭受天譴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能合色脈,就能萬無一失。因為治療小兒,要以色合脈,以脈合色,實證就瀉,虛證就補,不違背這原則,才能萬無一失。例如,兩頰發紅,是色實;脈象急數,是脈實;大便秘結,小便發黃,口渴不止,呼吸急促,小腿發熱,屬於實證。這三種實證,應該用寒涼藥物瀉火,所謂不可服用溫熱藥物的七種情況,就是指這類實證。

相反,如果面色蒼白,是色虛;脈象微弱沉細,是脈虛;糞便青色,肚子虛脹,嘔吐乳汁,眼珠發青,小腿冰冷,屬於虛證。這三種虛證,應該用溫熱藥物補益,所謂不可服用寒涼藥物的七種情況,就是指這類虛證。如今一些庸醫,對色脈證治一無所知,胡亂開藥方,造成孩子夭折,上天必然會懲罰他們。

藥必對證無差錯,中病即已勿太過,

待其來復真氣生,食養盡之無補佐。

謂此治病之要術也,色脈證治,瞭然在心。故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皆對病之方藥也。服藥之後,中病即已,勿過其制者,即《內經》大毒治病,十去其三;小毒治病,十去其五;無毒治病,十去其七之法也。《內經》曰:及其衰也,待其來復。謂病衰其半,即止其藥,以待其真氣之發生,又以乳食之養,助其發生之氣。

諺云:藥補不如食補者是也。粗工不知此理,攻寒令熱,寒未退而內熱已生;制熱令寒,熱未除而中寒又起,欲求其適,安可得乎?夭札之由,必始於此。此條治法,亦吾吃緊為人處。

白話文:

用藥必須對症下藥,不能有絲毫差錯。一旦病症消退,就不要再過度用藥,應該讓身體的元氣慢慢恢復。飲食調養才是最好的輔助,過度用藥反而有害。

這就是治病的重要方法。辨證施治,應該牢記於心。用寒性藥物治療熱症,用熱性藥物治療寒症,實證就用瀉藥,虛證就用補藥,這些都是針對疾病的用藥方法。服藥後,病症消退就應該停藥,不要過度使用。這就如同《內經》中所說的大毒治病,十去其三;小毒治病,十去其五;無毒治病,十去其七的原則。

《內經》也說:等到病勢衰弱的時候,就應該等待它自然恢復。也就是說,當病症減輕一半時,就應該停藥,等待元氣的恢復,並且用乳食等營養食物來幫助元氣恢復。

俗話說:藥補不如食補,就是這個道理。那些不懂醫術的人,用寒性藥物治療熱症,寒症還沒退卻,就已經內熱了;用熱性藥物治療寒症,熱症還沒消除,就又出現了中寒。這樣一來,怎麼能治好病呢?疾病的根源,往往就是這樣造成的。這條治病的原則,是我最重視的地方。

小兒用藥擇其良,毒藥毫釐不可嘗,

邪氣未除真氣損,可憐嫩草不耐霜。

良,謂氣味平和,無毒之藥也。毒,謂猛峻蝕利,瞑眩之藥也。故小兒之病,實則瀉之,如瀉青、導赤、瀉白、瀉黃之類;虛則補之,如安神、異功、阿膠、地黃之類。如涼驚治熱,理中治癇,抱龍治病,肥兒治疳之類,皆和平無毒之劑,此吾家秘傳之良方也。如巴豆、牽牛,雖未嘗不用,亦不敢專用也。

予見今之行幼科者,以硇砂治積,輕粉治痰,以砒治瘧,以硫治寒,皆是大毒之藥,小兒之腸胃嬌脆,安能當此毒也。

白話文:

給小孩用藥要挑選好的,一點點毒藥都不能碰。疾病的邪氣還沒去除,孩子體內的正氣就會受損,就像嬌嫩的小草經不起霜凍一樣。好的藥指的是性味平和、沒有毒性的藥物,毒藥指的是猛烈、刺激、容易傷人、讓人昏迷的藥物。因此,小孩生病,實證就用瀉藥,例如瀉青、導赤、瀉白、瀉黃等;虛證就用補藥,例如安神、異功、阿膠、地黃等。像涼驚治熱、理中治癇、抱龍治病、肥兒治疳等,都是性味平和、無毒的藥方,這是我們家祖傳的秘方。像巴豆、牽牛雖然也有時候會使用,但不敢單獨使用。

我看到現在一些治療小兒疾病的醫生,用硇砂治積食,用輕粉治痰,用砒霜治瘧疾,用硫磺治寒症,這些都是劇毒藥物,小孩的腸胃脆弱,怎麼能承受得住這些毒性呢?

小兒汗下勿輕嘗,實實虛虛必損傷,

寒熱誤投如太過,溫中解毒有奇方。

按仲景治傷寒法云:不應汗而汗之者,為斑疹、驚惕、汗不止之證,所謂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也。不應下而下之者,為痞滿、腹痛、吐瀉、腸滑不止之證,所謂承氣入胃,陰盛乃亡也。

小兒有病不可下,不熱自汗兼自瀉,

神困囟陷四肢冷,乾嘔氣虛神怯怕,

吐蟲面白髮焦穗,疳瘦潮熱食不化,

鼻塞咳嗽及虛痰,脈細腸鳴煩躁呀,

若將有積與疏通,是謂虛虛誠可怕。

孩兒實熱下無妨,面赤睛紅氣壯強,

脈上弦洪肚上熱,痄腮喉痛尿如湯,

白話文:

小孩發汗要謹慎,無論虛實,都可能造成傷害。如果誤判寒熱,使用過度的方法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但也有溫中解毒的奇方可以治療。

根據仲景治療傷寒的方法,不應該發汗卻硬要發汗,會導致斑疹、驚惕、汗出不止,就像服用桂枝後陽氣過盛而致死。不應該瀉下卻硬要瀉下,會導致痞滿、腹痛、吐瀉、腸滑不止,就像服用承氣湯後陰氣過盛而亡。

小孩生病不可輕易瀉下。如果沒有發熱卻自汗自瀉,精神萎靡,囟門凹陷,四肢冰冷,乾嘔氣虛,神志怯懦,吐蟲,面色蒼白,頭髮焦黃,消瘦乏力,潮熱,食慾不振,鼻塞咳嗽,虛痰,脈細,腸鳴,煩躁不安,這些都是虛證,如果使用瀉下藥物,就會加重病情,十分危險。

如果小孩是實熱證,則可以瀉下,表現為面紅眼赤,氣力強壯,脈搏有力,腹部發熱,腮腺炎,喉嚨痛,尿液如湯。

屎硬腹脹脅肋滿,四肢浮腫夜啼長,

遍身生瘡肚隱痛,下之必愈是為良。

如誤服寒涼藥過多者,以致脾胃虛弱,胃脘痛,宜溫胃散主之。

陳皮,黃耆(炙,各七錢),砂仁,甘草(炙),厚朴(薑汁炒),益智仁(各四錢),白豆蔻仁,澤瀉,乾薑(炮),薑黃(各三錢),人參(二錢)

白話文:

大便乾燥、肚子脹痛,胸口兩側也脹滿,四肢浮腫,晚上經常哭鬧,全身長瘡,肚子隱隱作痛,排泄之後就會好轉,這是好的預兆。

如果誤服寒涼藥物太多,導致脾胃虛弱,胃部疼痛,可以用溫胃散來治療。

配方:陳皮、黃耆(炙烤)、砂仁、甘草(炙烤)、厚朴(用薑汁炒)、益智仁各四錢,白豆蔻仁、澤瀉、乾薑(炮製)、薑黃各三錢,人參二錢。

共為細末,每服五分至一錢,水煎去滓,食前溫服。

如誤服熱藥太過者,以致煩躁悶亂,或作吐,或狂,或渴,宜先解毒,綠豆粉飲主之。

綠豆粉(一兩),黃連(炙),乾葛,甘草(生,各半兩)

三味共為末,同綠豆粉杵勻,每服五分至一錢,淡豆豉湯溫調服。

如小兒病驚,多用藥性太溫及熱藥治之,有驚未退而別生熱證,有病愈而致熱證者,有反為急驚者,甚多。當問病家因何得之,曾以何藥調之。可用解毒之藥,無不效也。以豆卷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五分到一錢,用清水煎煮,去掉藥渣,飯前溫熱服用。

如果誤服過量的溫熱藥物,導致煩躁不安、昏沉頭昏、嘔吐、神志不清或口渴,應該先解毒。綠豆粉飲可以治療。

取綠豆粉一兩,黃連(炙)、乾葛、甘草(生,各半兩)。

將三味藥材一起磨成粉末,與綠豆粉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五分到一錢,用淡豆豉湯溫熱調服。

如果小兒患有驚癇,多用藥性過於溫熱的藥物治療,可能出現驚癇未退反而出現發熱症狀,也可能病癒後出現發熱症狀,甚至出現更加嚴重的驚癇,這種情況很常見。應該詢問病人家屬發病的原因,以及之前用什麼藥物治療。可以用解毒的藥物治療,效果很好。豆卷散可以治療。

貫眾,板藍根,甘草(炙),大豆黃卷(以水浸黑豆生卷是也,曬乾,各一兩)

共為末,服五分至一錢,水煎去渣服。

芽兒嫩小不耐傷,針灸湯丸莫妄嘗,

破肉損筋成瘦疾,壞腸敗胃作餘殃。

初生小兒,內外脆薄,藥石針灸,必不能耐也。良工當以愛其己子之心,而愛人之子,憐惜之,撫摩之,未可輕治,為兒作禍也。書曰:如保赤子,其愛養之謂歟,為父母者,不可不知。

病來發熱不惺惺,不信醫師信鬼神,

白話文:

貫眾、板藍根、甘草(炙)、大豆黃卷(將黑豆用水浸泡後,做成卷狀曬乾,各取一兩),研磨成粉,每次服五分至一錢,用水煎煮去渣服用。

幼兒體質嬌嫩,無法承受針灸、湯藥的刺激,使用不當會導致肉體損傷、腸胃受損,留下後遺症。

新生兒內外虛弱,更不能承受藥物和針灸的刺激。醫生應該像愛護自己孩子一樣愛護別人的孩子,憐惜他們,細心呵護他們,不可輕易施治,以免給孩子帶來禍患。古書說:「如同保護赤子一般,愛護養育他們。」做父母的,不可不知此理。

孩子生病發熱昏迷,不相信醫生卻迷信鬼神,…

龍術祝由真人訣,未聞牲殺解病驚。

經曰:惑於鬼神者,不足與言至德,故有信巫不信醫之戒。祝由科龍術所傳,乃移精變氣之術,如禱鬼神之事,徒殺牲耳,何益哉!

病不可治對人言,病可醫時用意專,

三法始經常記憶,勿傷脾胃反成愆。

古語云:病不可治,即宜早告,不可隱忍,遭人恥笑。誠哉是言也。其病可治,視人之子如己子,調護保養,無所不至可也。然有三法:初用猛法,以攻病之藥去之,不可惡攻而愛補,反助其邪,為兒之害;中用寬猛相濟,病久不除,乳食必少,脾胃失養,於補脾藥中加攻病藥,看兒強弱加減;末則用寬法,兒病既久,久則成疳,只以補脾胃為主,正氣完則邪氣自盡矣。

白話文:

龍術祝由真人訣,未聞牲殺解病驚。

古書提到:對鬼神懷有疑惑的人,不值得和他談論至高道德,所以有相信巫術而不相信醫學的警戒。祝由科龍術所傳授的,乃是轉移精神改變氣息的技術,例如禱告鬼神的事,只是殺牲而已,有何益處呢?

疾病若無法治療,對人來說,應當及早告知,不要隱藏,以免被人嘲笑。這句話確實如此。然而,如果疾病可以治療,應當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孩子來照顧,調理養育,無微不至。

然而,有三個方法:起初使用強烈的方法,使用治療疾病的藥物去除疾病,不可因害怕攻擊而偏愛補益,反而會助長邪氣,對孩子造成危害;中間使用剛柔並濟的方法,如果病痛長期未能痊癒,飲食必定減少,脾胃失去養分,則在補脾胃的藥物中加入治療疾病的藥物,根據孩子的強壯程度進行調整;最後則使用柔和的方法,孩子患病已久,時間久了會成為疳疾,主要以補益脾胃為主,正氣充足則邪氣自然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