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5)

1. 蓐養以防其變三

蓐養之時,順而易者,無苦也。設使逆而難者,必得穩婆之老、慣熟、謹慎、輕便者,輔翼調護之;苟非其人,則母子之免於患者,亦罕矣。

回氣捷法,兒才生下即氣絕、不啼哭,俗名悶臍生,即寤生也。必是難產,或冒寒所致。急以綿絮包裹,抱懷中,不可斷臍帶,且將胞衣置火上鍋銚滾水中煮之,仍以熱水於臍帶抹之,使暖氣由臍入腹,須臾氣回,啼哭如常,方可浴洗,斷去臍帶。今鄉俗見寤生者,即連呼其父乳名,縱有醒者,如兒寐中呼喚驚醒也。

拭口時法,兒初生,穩婆急以綿裹指,拭兒口中惡物令淨,方可浴穢,若不急拭,啼哭一聲、嚥下,則生百病矣。然倉卒之際或有不及如法者,古人有甘草法、黃連法、朱蜜法,用之殊佳。其法臨月預備甘草一錢切煎,以綿裹指,蘸甘草汁,拭其口中令淨;次用黃連細切五分捶碎,綿裹放甘草沸湯中,同浸泡湯,如上法拭口;拭畢,更用硃砂大豆許研極細入蜜、螺殼許和之,拭兒口中,然後以乳乳之。此葛稚川真人時方也,非獨能解惡穢之毒,亦可安神免瘡疹驚風之疾。

又秘方

取兒胞衣上臍帶(一二寸許,焙為末五分),黃連末(二分半),硃砂末(一分)

共研,用蜜和,當生下三日內抹兒口中令咽之,以解胎毒,名曰育嬰解毒延齡膏。

又方

兒生下一日之內,用甘草一節長,炙透切細,以水二合,煮取一合,以綿裹指,蘸汁點兒口中約一蜆殼,吐出胸中惡汁,待其飢渴更與之,若兩服不吐,盡一合止,則小兒智慧無病。

浴兒法

臨產時,預取豶豬膽一枚,以水(七升),煮取四升,澄清浴兒,令長大及終身永無瘡疥。

如兒生下,浴水未到,且以綿絮包裹,暖抱大人懷中。浴湯須調和,若冷熱失宜,則令兒驚,亦致五臟疾矣。雖浴出亦當暖之,雖遇夏月,亦未可去其綿絮,以乍出母腹,不可令冒寒氣也。

兒生三日,浴用五枝湯。

桃,柳,棘,梅,槐(各取嫩枝)

加苦參,白芷,煎湯,去渣澄清,入豬膽汁浴之,不生瘡疥。

斷臍法,兒生下浴後,方可斷臍,口咬最好,或以火燎而斷之,或以剪放火燒熱剪之。斷後,艾炷從斷處燒三壯,令暖氣入腹,可免臍風之疾。斷臍後用蘄艾杵爛和綿絮包護其臍,勿令犯脫。使寒濕之氣入之,則成臍風、內瘹之疾。斷臍後,或臍已落未乾時,或傷於風濕,或尿在抱裙之內,必成臍風、內瘹腹痛,誤兒命矣,慎之!慎之!

哺兒法,兒生下後,產母乳汁未行,必擇乳母年壯體厚,乳汁濃白者,以乳之可也。產母乳汁既行,必須揉而捏去之,此乳不可哺也。積滯之氣,恐損兒也。

凡兒吮乳,初則乳汁漸行,其來尚緩而少,久則如泉湧出,急而且多,急取出之,恐兒氣弱,吞嚥不及,錯喉噴吐,傷胃氣也。

白話文:

【褥養以防其變三】

褥養期間,如果一切順利,產婦不會感到辛苦。但若是遇到困難,必須找經驗豐富、技術嫻熟、謹慎細心且行動敏捷的老接生婆來協助照料;如果不是這樣的人,那麼產婦和新生兒能夠平安無事的機率就很小了。

回氣捷法,嬰兒出生後立即停止呼吸、不啼哭,民間稱為悶臍生,也就是逆生。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難產或是受寒所導致。應立即以棉被包裹嬰兒,抱在懷中保暖,不要剪斷臍帶,並且將胎盤放在鍋中滾水中煮,同時用熱水在臍帶上抹擦,讓暖氣通過臘線進入腹部,片刻後嬰兒就會恢復呼吸,開始啼哭,這時才能給嬰兒洗澡,剪斷臍帶。現今鄉間遇到這種情況,會立即喊嬰兒父親的小名,即使嬰兒甦醒,就像在睡夢中被喚醒一樣。

拭口時法,嬰兒剛出生,接生婆應立即用棉布包裹手指,清潔嬰兒口中的污物,才能給嬰兒洗澡清潔身體,如果不立即清潔,一旦嬰兒啼哭,污物被吞下,就會引發各種疾病。然而,在緊急情況下,可能無法立即做到,古人有甘草法、黃連法、朱蜜法,使用這些方法效果非常好。具體做法是在預產期前準備好一錢的甘草切片,用棉布包裹手指,蘸取甘草汁清潔嬰兒口腔;接著用五分的黃連細切,搗碎後用棉布包裹放入甘草熱水中浸泡,再按照上述方法清潔口腔;清潔完畢後,再用一小粒的硃砂研磨至極細,加入蜂蜜和少量螺殼粉混合,清潔嬰兒口腔,然後再喂嬰兒奶水。這是葛稚川真人時代的方子,不僅可以清除口中的污物,還可以安神,避免瘡疹和驚風等疾病。

祕方

取嬰兒的臍帶(一二寸長,烘烤成粉末五分),黃連粉末(二分半),硃砂粉末(一分) 共同研磨,用蜂蜜和在一起,在嬰兒出生三天內抹在嬰兒口中讓他吞下,可以解胎毒,稱為育嬰解毒延齡膏。

另一個祕方

嬰兒出生一天內,用一段甘草,燒透切細,以兩杯水煮成一杯,用棉布包裹手指,蘸取汁液點在嬰兒口中約一指甲蓋大小,讓嬰兒吐出胸中的污物,等到嬰兒餓了或渴了再給他,如果兩次服用後仍不吐,喝完一杯即可停止,這樣嬰兒將會更加聰明健康。

浴兒法

生產前,預先取得一個公豬的膽,用水(七升)煮取四升,澄清後用來幫嬰兒洗澡,這樣可以使嬰兒長大後終身遠離瘡疥。

如果嬰兒出生後,洗澡水尚未準備好,應先用棉被包裹嬰兒,緊緊抱在大人懷中保暖。洗澡水的溫度要適中,如果太冷或太熱,會讓嬰兒驚嚇,也會影響內臟健康。即使洗完澡也要繼續保暖,即使在夏天,也不能去掉棉被,因為嬰兒剛離開母體,不能讓其受到寒冷空氣的侵襲。

嬰兒出生三天後,可以使用五枝湯洗澡。

取桃樹、柳樹、荊棘、梅花和槐樹的嫩枝 加上苦參、白芷,煮湯去渣,澄清後加入豬膽汁幫嬰兒洗澡,可以避免瘡疥。

斷臍法,嬰兒出生後洗澡後,才能剪斷臍帶,用嘴咬是最好的方式,或者用火燒過的剪刀剪斷。剪斷後,用艾炷在剪斷處燒三壯,讓暖氣進入腹部,可以避免臍風病。剪斷臍帶後,用蘄艾搗碎和棉絮一起包住臍帶,防止脫落。如果寒濕之氣進入,就會形成臍風或內瘺等疾病。剪斷臍帶後,如果臍帶已經脫落但未乾燥,或是受到風濕影響,或是尿在包裏嬰兒的裙子裡,都會導致臍風、內瘺和腹痛,危及嬰兒生命,一定要小心!

哺兒法,嬰兒出生後,產婦的乳汁尚未分泌,應選擇年紀較大、體質較壯、乳汁濃稠的乳母哺乳。產婦的乳汁開始分泌後,必須揉捏出去,這種乳汁不能用來哺乳,因為含有積滯之氣,可能對嬰兒造成損害。

每次哺乳,開始時乳汁逐漸分泌,來得緩慢且量少,時間久了,乳汁會像泉水般湧出,又快又多,應該迅速停止哺乳,以免嬰兒氣弱,吞嚥不及,導致錯喉噴吐,損傷胃氣。

嬰兒出生七天後,可以幫助穀神消化腸胃,用小米搗碎煮粥,給乳母食用,每天一到兩匙,或者用糯米研磨成泥也可以。

刮泡法,嬰兒出生十天內,應經常抱著面向明亮的地方,觀察嬰兒口腔是否有懸腫,上顎有小泡泡堆積,應立即用銀製挖耳工具或手指甲颳去,然後用軟綿擦拭掉惡血,用甘草湯清洗。如果不處理,泡泡掉落會形成疾病,無法挽救。

通便法,嬰兒出生後,如果大小便不通,腹部脹痛欲裂,應立即請婦女用溫水漱口,快速吸吮嬰兒前後心、臍部、雙手和腳心共七處,每處吸吮三到五次,直到出現紅色為止,片刻後自行通暢,否則,生命堪憂。

另一種古方是使用 皁角(燒成灰,研磨成細末)和蜂蜜搓成棗核狀,放入肛門中,即可通便。

貼囟法,嬰兒出生後,如果鼻塞呼吸困難,無法吸吮乳汁,可以用天南星(一錢)、北細辛(五分) 共同研磨成細末,用生薑汁和生蔥汁混合成膏,塗抹在囟門上,自然痊癒。

牛黃法,嬰兒出生三天後,去除驚邪,消除惡氣,用真牛黃一小粒,細磨後加入蜂蜜和少量酸棗,混合均勻,用棉布蘸取後餵食,一天內吃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