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密齋

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6)

1. 五臟證治總論

五臟之理與五臟之方真萬氏獨步。

是病皆從五臟生,不知臟腑亦徒然,

細將色脈相參合,對證裁方治不難。

五臟平和則病不生,或寒暑之違和,或飲食之失節,則風傷肝,暑傷心,寒傷肺,濕傷腎,飲食傷脾,而病生矣。語其色,則肝青,心赤,脾黃,肺白,腎黑也。語其脈,則肝弦,心洪,脾緩,肺毛,腎沉也。語其證,則肝主風,心主驚,脾主困,肺主喘,腎主虛也。語其治,則心肺脾三臟有補有瀉,肝則有瀉無補,腎則有補無瀉也。

色脈證治,本諸五臟。心中了了,謂之上工。

五臟之中肝有餘,脾常不足腎常虛,

心熱為火同肝論,嬌肺遭傷不易愈。

白話文:

五臟的道理和治病方法,是萬氏獨特的醫術。所有的病都源自五臟,不了解臟腑就無濟於事。仔細觀察面色和脈象,綜合分析,對症下藥,治療就不難。五臟平和,病就不會產生。可能是寒暑失調,或是飲食不節,導致風傷肝,暑傷心,寒傷肺,濕傷腎,飲食傷脾,而生病。從面色來看,肝青,心赤,脾黃,肺白,腎黑。從脈象來看,肝弦,心洪,脾緩,肺毛,腎沉。從病症來看,肝主風,心主驚,脾主困,肺主喘,腎主虛。從治療方法來看,心、肺、脾三臟既要補又要瀉,肝則只瀉不補,腎則只補不瀉。面色、脈象、病症、治療方法,都源於五臟。心中明明白白,才能算得上是高明的醫生。五臟之中,肝有餘,脾常不足,腎常虛。心熱如同火,與肝同論,嬌弱的肺一旦受傷,就不容易痊癒。

人皆曰: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。予亦曰:心常有餘,肺常不足。有餘為實,不足為虛。《內經》曰:邪氣盛則實,真氣奪則虛。此所謂有餘不足者,非經云虛實之謂也。蓋肝之有餘者,肝屬木,旺於春。春乃少陽之氣,萬物之所資以發生者也。兒之初生曰芽兒者,謂如草木之芽,受氣初生,其氣方盛,亦少陽之氣,方長而未已,故曰肝有餘。有餘者,乃陽自然有餘也。

脾常不足者,脾司土氣。兒之初生,所飲食者乳耳,水穀未入,脾未用事,其氣尚弱,故曰不足。不足者,乃穀氣之自然不足也。心亦曰有餘者,心屬火,旺於夏,所謂壯火之氣也。腎主虛者,此父母有生之後,稟氣不足之謂也。肺亦不足者,肺為嬌臟,難調而易傷也。脾肺皆屬太陰,天地之寒熱傷人也,感則肺先受之,水穀之寒熱傷人也,感則脾先受之,故曰脾肺皆不足。

白話文:

大家都說肝臟總是充盈,脾臟總是虛弱。我也認為心臟總是充盈,肺臟總是虛弱。充盈就是實,虛弱就是虛。《內經》說:「邪氣盛則實,真氣奪則虛。」這裡所說的充盈和虛弱,不是指《內經》中所說的虛實。

其實,肝臟充盈是因為肝臟屬木,在春季最旺盛。春季是少陽之氣,萬物依靠它而生長。小孩剛出生時被稱為「芽兒」,就像草木的芽一樣,受氣而生,氣勢旺盛,也是少陽之氣,正在生長而尚未停止,所以說肝臟充盈。充盈是因為陽氣自然充盈。

脾臟總是虛弱是因為脾臟主宰土氣。小孩剛出生,只吃乳汁,尚未食用五穀,脾臟沒有發揮作用,氣勢仍然虛弱,所以說脾臟虛弱。虛弱是因為穀氣自然不足。

心臟也說充盈,是因為心臟屬火,在夏季最旺盛,稱為壯火之氣。腎臟主虛,是因為父母生育之後,小孩先天稟受的氣不足。肺臟也虛弱,因為肺臟是嬌嫩的臟器,難以調養,容易受到傷害。脾臟和肺臟都屬於太陰,容易受到天地寒熱的傷害,感受寒熱時肺臟首先受到影響。五穀的寒熱也會傷害人體,感受寒熱時脾臟首先受到影響,所以說脾臟和肺臟都虛弱。

2. 肝臟證治

肝為風木主生風,形證昭然在目中,

雖然瀉之無用補,少陽生氣與春同。

肝者,足厥陰風木也。木生風,故主風。錢氏云:肝主風,實則目直視、大叫,呵欠、頓悶、項急,虛則咬牙、多欠。氣熱則外生,氣濕則內生,此肝病之證也。肝之竅在目,故有病常以目候之,如肝有風,則目連劄,肝有熱,則目直視,肝疳則白膜遮睛之類是也。又肝主筋,肝病則筋急,為項強,為搐搦牽引。

肝主怒,病則性急大叫,哭甚則為卵腫,俗呼氣卵是也。肝在下焦,熱則大小便難。肝藏魂,肝熱,手尋衣領及亂捻物,甚則撮空摸床,此喪魂之病也。

肝病,錢氏有瀉青丸一方而無補者,謂其氣有餘也。然肝乃少陽之氣,所以養生者也,肝無病固不可瀉以伐生氣,亦不可補以助長也。

白話文:

肝臟在五行中屬木,木主風,所以肝病常表現出風的症狀,例如眼睛直視、大叫、打呵欠、胸悶、脖子僵硬等,這些都是肝風外露的表現。如果肝氣虛弱,則會出現咬牙、打哈欠、多夢等症狀。肝氣熱則風向外發散,肝氣濕則風向內收斂。由於肝臟與眼睛相通,所以肝病常表現為眼睛的異常,例如眼球震顫、眼睛直視、眼白混濁等。此外,肝臟還主筋,所以肝病還會導致筋脈緊繃、脖子僵硬、抽搐等症狀。肝臟主怒,肝病患者容易怒氣沖沖、大聲叫喊、哭泣過度則會導致卵巢腫大。肝臟位於下焦,肝熱則會導致大小便困難。肝臟藏魂,肝熱會導致手摸衣領、亂抓東西,嚴重者甚至會摸空床,這是魂魄失守的徵兆。對於肝病,雖然有瀉青丸等瀉肝藥物,但一般不建議補肝,因為肝氣本就旺盛,補之反而會助長其勢。肝臟是少陽之氣,是維持生命的根本,因此應注意養護肝臟,既不可過度瀉肝,也不可過度補肝。

肝膽原來從火治,木中有火無人識,

水不能勝號龍雷,惟有甘溫差可制。

肝膽之病從火治者,木中原有火。燧人氏傳云:知空有火,麗木則明,此其驗也。肝膽之火,水不能滅,寒不能勝,又謂龍雷之火。惟甘溫之劑,如人參、甘草之類,可以制之也。故曰:甘能瀉火也。《內經》曰:辛以散之,如川芎、防風之類。又曰:辛甘發散為陽,以辛甘之藥,合而用之,所謂火鬱則發之。此治肝病之大略也。

肝熱以瀉青丸,當歸蘆薈丸瀉之。肝實同法。肝虛以六味地黃丸補之。肝乃腎之子,虛則補其母也。肝寒以溫膽湯及吳茱萸、生薑之類。

白話文:

肝膽之病,從火治之

肝膽原本就該用火來治療,木中本就藏有火,卻無人知曉。

水無法克制火,如同龍雷之火一般,只有甘溫之藥才能制之。

肝膽之病用火治療,是因為木中本來就含有火。燧人氏傳說,他發現空洞中藏有火,將火放到木頭上,木頭就會燃燒發光,這就是明證。肝膽之火,水無法滅,寒氣也無法勝過,所以稱為龍雷之火。只有甘溫之藥,如人參、甘草之類,才能制伏它。因此說,甘味能瀉火。

《內經》說,辛味能散火,如川芎、防風之類。又說,辛甘發散為陽,用辛甘之藥配合使用,就是所謂的「火鬱則發之」。這就是治療肝病的大概方法。

肝熱用瀉青丸、當歸蘆薈丸瀉之。肝實同法。肝虛用六味地黃丸補之。 肝乃腎之子,虛則補其母。

肝寒用溫膽湯以及吳茱萸、生薑之類溫之。

兒病,目視物不轉睛者,或斜視不轉者,或目合不開,或目開不合,或哭無淚,或不哭淚自出者,皆肝絕也。

瀉青丸,治肝熱急驚搐搦。錢氏云:氣溫則內生,氣熱則外生,謂口中之氣也。此方治氣熱則外生急搐之症。

羌活,大黃(包煨),川芎,山梔子仁,膽草,當歸,防風(各等分)

煉蜜為丸,雞頭子大,每服半丸至一丸,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。

白話文:

小孩生病,眼睛看东西不转动,或者斜视,或者闭眼睁不开,或者睁眼闭不上,或者哭泣没有眼泪,或者不哭眼泪却自己流出来,都是肝脏功能衰竭的表现。

服用青丸来治疗肝火旺盛导致的惊厥抽搐。钱氏说:气温则内生,气热则外生,指的是口中的气。这个方子治疗气热外生导致的急剧抽搐。

羌活、大黄(包煨)、川芎、山栀子仁、胆草、当归、防风(各等分)

用炼蜜做成丸药,大小如鸡头,每次服用半丸至一丸,用竹叶汤加砂糖温水送服。

當歸龍薈丸,治腎水陰虛,風熱蘊積,時發驚悸,筋惕搐搦,神志不寧,榮衛壅滯,頭目昏眩,肌肉瞤瘈,胸膈咽嗌不利,腸胃燥澀,躁擾狂越,詈罵驚駭,火熱等症。錢氏云:氣溫則內生驚搐者,此方主之。

當歸,龍膽草,大梔子,黃連,黃柏,黃芩(各一兩),大黃,蘆薈,溫青黛(各半兩),木香(一錢),麝香(五分)

白話文:

當歸龍薈丸

功效: 治腎陰虛、風熱內蘊,表現為時常心悸、肌肉抽搐、神志不寧、氣血運行不暢、頭昏眼花、肌肉跳動、胸悶咽喉不適、腸胃乾燥、躁動不安、胡言亂語、驚嚇、發熱等症狀。

錢氏說: 如果體內陽氣過盛,導致內生驚悸抽搐,此方可主治。

藥材:

  • 當歸、龍膽草、大梔子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芩(各一兩)
  • 大黃、蘆薈、溫青黛(各半兩)
  • 木香(一錢)
  • 麝香(五分)

蜜丸,如小豆大,薑湯下,每二三十丸。

六味地黃丸,見後腎臟。

溫膽湯,治心膽虛怯,觸事多驚,亦治水氣怔悸。

半夏(制),枳殼(制),白茯苓(各一兩),橘紅(一兩半),甘草(炙,五錢)

銼,和勻,每服三錢半,姜七片,棗三枚,刮竹青一塊,如錢大,水煎服。或加制遠志尤妙。

不睡者,膽寒也,加酸棗仁(炒)。若喜睡者,膽熱也,酸棗仁生用。

白話文:

蜜丸要像小豆子一樣大小,用薑湯送服,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顆。六味地黃丸用於治療腎臟疾病,具體用法後面會提到。溫膽湯則是用來治療心膽虛怯、容易受到驚嚇、以及水氣引起的驚悸等症狀。配方如下:半夏(制)、枳殼(制)、白茯苓(各一兩)、橘紅(一兩半)、甘草(炙,五錢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三錢半,用薑七片、棗三枚、刮竹青一塊(如錢幣大小)加水煎服。也可以加一些制遠志,效果更佳。如果患者失眠,可能是膽寒,可以加炒酸棗仁。如果患者嗜睡,可能是膽熱,則可以用生酸棗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