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育嬰家秘》~ 卷之一 (6)
卷之一 (6)
1. 五臟證治總論
五臟之理與五臟之方真萬氏獨步。
是病皆從五臟生,不知臟腑亦徒然,
細將色脈相參合,對證裁方治不難。
五臟平和則病不生,或寒暑之違和,或飲食之失節,則風傷肝,暑傷心,寒傷肺,濕傷腎,飲食傷脾,而病生矣。語其色,則肝青,心赤,脾黃,肺白,腎黑也。語其脈,則肝弦,心洪,脾緩,肺毛,腎沉也。語其證,則肝主風,心主驚,脾主困,肺主喘,腎主虛也。語其治,則心肺脾三臟有補有瀉,肝則有瀉無補,腎則有補無瀉也。
色脈證治,本諸五臟。心中了了,謂之上工。
五臟之中肝有餘,脾常不足腎常虛,
心熱為火同肝論,嬌肺遭傷不易愈。
人皆曰: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。予亦曰:心常有餘,肺常不足。有餘為實,不足為虛。《內經》曰:邪氣盛則實,真氣奪則虛。此所謂有餘不足者,非經云虛實之謂也。蓋肝之有餘者,肝屬木,旺於春。春乃少陽之氣,萬物之所資以發生者也。兒之初生曰芽兒者,謂如草木之芽,受氣初生,其氣方盛,亦少陽之氣,方長而未已,故曰肝有餘。有餘者,乃陽自然有餘也。
脾常不足者,脾司土氣。兒之初生,所飲食者乳耳,水穀未入,脾未用事,其氣尚弱,故曰不足。不足者,乃穀氣之自然不足也。心亦曰有餘者,心屬火,旺於夏,所謂壯火之氣也。腎主虛者,此父母有生之後,稟氣不足之謂也。肺亦不足者,肺為嬌臟,難調而易傷也。脾肺皆屬太陰,天地之寒熱傷人也,感則肺先受之,水穀之寒熱傷人也,感則脾先受之,故曰脾肺皆不足。
白話文:
萬氏獨步於五臟理論與治療方法上,他認為所有疾病都源自五臟的失調,若不明白臟腑運作,治療效果將有限。
仔細觀察面色與脈象的變化,並將其結合病症,開立藥方便不那麼困難。五臟平和,疾病自然不會產生。但當身體受到過度寒熱影響,或是飲食失節,風邪就會傷害肝臟,暑熱會傷害心臟,寒冷會影響肺部,濕氣會傷害腎臟,飲食不當則會損傷脾臟,從而導致疾病。
就面色而言,肝臟問題通常呈現青色,心臟問題為紅色,脾臟問題為黃色,肺部問題為白色,腎臟問題為黑色。就脈象而言,肝臟問題呈現弦脈,心臟問題為洪脈,脾臟問題為緩脈,肺部問題為浮脈,腎臟問題為沉脈。就病症而言,肝臟問題多與風邪相關,心臟問題與驚悸有關,脾臟問題多為疲倦,肺部問題則為喘息,腎臟問題則為虛弱。在治療上,心、肺、脾三臟可採取補與瀉的方法,肝臟問題多用瀉法,腎臟問題則多用補法。
面色、脈象、病症與治療,都基於五臟的理論。理解這些,就是高明的醫生。
在五臟中,肝臟通常能量過剩,脾臟常處於能量不足狀態,腎臟則常處於虛弱狀態。心臟的熱症被視為火,與肝臟問題一樣處理。肺臟受傷後,恢復起來特別困難。
一般認為肝臟能量常過剩,脾臟能量常不足。我也認為心臟能量常過剩,肺臟能量常不足。能量過剩被視為實,能量不足被視為虛。根據《內經》,邪氣旺盛則實,正氣被消耗則虛。這裡所說的能量過剩與不足,並非《內經》中的實與虛。肝臟能量過剩的原因在於肝臟屬木,春季為其旺盛期。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,象徵著初生的幼苗,充滿生命力,因此肝臟能量過剩。
脾臟能量不足的原因在於脾臟掌管土氣。嬰兒初生時,飲食僅限於母乳,尚未接觸到其他食物,脾臟功能尚未發育完全,因此能量較弱。心臟也被認為能量過剩,因為心臟屬火,夏季為其旺盛期,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力。腎臟虛弱,指的是父母生育後,先天稟賦不足的情況。肺臟能量不足,因為肺臟非常嬌嫩,容易受損。脾臟與肺臟都屬於太陰,外界的寒熱會影響肺臟,而飲食的寒熱則會影響脾臟,因此脾臟與肺臟都被視為能量不足。
2. 肝臟證治
肝為風木主生風,形證昭然在目中,
雖然瀉之無用補,少陽生氣與春同。
肝者,足厥陰風木也。木生風,故主風。錢氏云:肝主風,實則目直視、大叫,呵欠、頓悶、項急,虛則咬牙、多欠。氣熱則外生,氣濕則內生,此肝病之證也。肝之竅在目,故有病常以目候之,如肝有風,則目連劄,肝有熱,則目直視,肝疳則白膜遮睛之類是也。又肝主筋,肝病則筋急,為項強,為搐搦牽引。
肝主怒,病則性急大叫,哭甚則為卵腫,俗呼氣卵是也。肝在下焦,熱則大小便難。肝藏魂,肝熱,手尋衣領及亂捻物,甚則撮空摸床,此喪魂之病也。
肝病,錢氏有瀉青丸一方而無補者,謂其氣有餘也。然肝乃少陽之氣,所以養生者也,肝無病固不可瀉以伐生氣,亦不可補以助長也。
肝膽原來從火治,木中有火無人識,
水不能勝號龍雷,惟有甘溫差可制。
肝膽之病從火治者,木中原有火。燧人氏傳云:知空有火,麗木則明,此其驗也。肝膽之火,水不能滅,寒不能勝,又謂龍雷之火。惟甘溫之劑,如人參、甘草之類,可以制之也。故曰:甘能瀉火也。《內經》曰:辛以散之,如川芎、防風之類。又曰:辛甘發散為陽,以辛甘之藥,合而用之,所謂火鬱則發之。此治肝病之大略也。
肝熱以瀉青丸,當歸蘆薈丸瀉之。肝實同法。肝虛以六味地黃丸補之。肝乃腎之子,虛則補其母也。肝寒以溫膽湯及吳茱萸、生薑之類。
兒病,目視物不轉睛者,或斜視不轉者,或目合不開,或目開不合,或哭無淚,或不哭淚自出者,皆肝絕也。
瀉青丸,治肝熱急驚搐搦。錢氏云:氣溫則內生,氣熱則外生,謂口中之氣也。此方治氣熱則外生急搐之症。
羌活,大黃(包煨),川芎,山梔子仁,膽草,當歸,防風(各等分)
煉蜜為丸,雞頭子大,每服半丸至一丸,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。
當歸龍薈丸,治腎水陰虛,風熱蘊積,時發驚悸,筋惕搐搦,神志不寧,榮衛壅滯,頭目昏眩,肌肉瞤瘈,胸膈咽嗌不利,腸胃燥澀,躁擾狂越,詈罵驚駭,火熱等症。錢氏云:氣溫則內生驚搐者,此方主之。
當歸,龍膽草,大梔子,黃連,黃柏,黃芩(各一兩),大黃,蘆薈,溫青黛(各半兩),木香(一錢),麝香(五分)
蜜丸,如小豆大,薑湯下,每二三十丸。
六味地黃丸,見後腎臟。
溫膽湯,治心膽虛怯,觸事多驚,亦治水氣怔悸。
半夏(制),枳殼(制),白茯苓(各一兩),橘紅(一兩半),甘草(炙,五錢)
銼,和勻,每服三錢半,姜七片,棗三枚,刮竹青一塊,如錢大,水煎服。或加制遠志尤妙。
不睡者,膽寒也,加酸棗仁(炒)。若喜睡者,膽熱也,酸棗仁生用。
白話文:
[治療肝臟疾病]
肝臟屬風木,掌管風象,其病症顯現在眼睛上。肝氣過盛,會導致眼睛直視、大聲叫喊、打哈欠、突然悶塞、頸部緊繃;肝氣不足,則可能出現咬牙、頻繁打哈欠的現象。肝氣熱,病症由外顯現;肝氣濕,病症由內生成,這都是肝臟疾病的徵兆。由於肝臟的功能反應在眼睛,因此眼睛的變化常作為判斷肝臟健康狀態的依據。例如,肝風過重,眼睛會頻繁眨動;肝火旺盛,眼睛會直視;肝疳疾病,白眼球上會有膜狀物覆蓋。此外,肝臟主導筋絡,肝病會使筋絡收縮,造成頸部僵硬,或是抽搐、拉扯的症狀。
肝臟與情緒中的怒氣相關,肝病患者常性情急躁,大聲叫喊,甚至因哭泣過度導致睪丸腫脹,這就是民間所說的「氣蛋」。肝臟位於下腹部,若肝氣熱,可能會有排泄困難的情況。肝臟儲存人的魂魄,肝熱過重,手會不自主地摸索衣領或其他物件,嚴重時,會出現抓空、摸牀的行為,這是魂魄受損的症狀。
在治療肝臟疾病方面,錢乙的「瀉青丸」是一種治療方法,但並未提供補肝的方子,因為認為肝臟的氣力已足夠。然而,肝臟是少陽之氣的來源,對於身體健康至關重要,因此,在肝臟無病的情況下,不應使用瀉法削弱其生命力,也不宜使用補法使其過於旺盛。
肝膽疾病的治療往往涉及火的調理,因為木中藏火,這在古籍中有所記載。肝膽之火,水無法撲滅,寒冷亦無法抑制,被稱為龍雷之火。只有甘溫的藥材,如人參、甘草等,纔能有效控制這種火。因此,甘味的藥物能夠減緩火氣。《內經》提到,辛味藥物有助於散熱,如川芎、防風等。辛味與甘味的藥物合用,可以發散鬱結的火氣,這便是治療肝病的基本原則。
對於肝熱,可使用「瀉青丸」、「當歸蘆薈丸」等方子進行治療。對於肝氣過旺,同樣適用這些方子。肝氣不足,則可用「六味地黃丸」補充能量。肝臟與腎臟有親子關係,因此,當肝氣不足時,補充其母親器官的能量有助於恢復。對於肝寒,可以使用「溫膽湯」,或吳茱萸、生薑等溫暖的藥材。
兒童眼睛看東西不轉動,斜視不轉動,或眼睛閉合不開,或眼睛張開卻不閉合,或哭時無淚,或不哭時眼淚自流,這些都是肝功能衰竭的表現。
「瀉青丸」能治療肝熱引起的急驚搐搦。錢乙指出,溫熱的氣息由內而生,熱氣由外而生,指的是口中的氣息。這個方子用於治療由熱氣引起的急搐搦症。
配方包括羌活、大黃、川芎、山梔子仁、膽草、當歸、防風,比例均等。將這些藥材製成雞頭大小的丸狀,每次服用半丸到一丸,用竹葉湯和砂糖溫水送服。
「當歸龍薈丸」用於治療腎水陰虛,風熱累積,引起驚悸、筋惕搐搦、神志不安、營衛阻滯、頭目昏眩、肌肉顫抖、胸膈咽嗌不順、腸胃乾燥、煩躁、狂躁、罵人、驚嚇、火熱等症狀。錢乙提到,溫熱的氣息由內而生導致驚搐,這個方子特別針對這種情況。
配方包括當歸、龍膽草、大梔子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大黃、蘆薈、溫青黛、木香、麝香,比例根據藥材特性調整。將這些藥材製成如小豆大小的丸狀,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「六味地黃丸」的詳細配方請參考腎臟部分。
「溫膽湯」用於治療心膽虛怯,易驚恐,以及水氣怔悸。
配方包括半夏、枳殼、白茯苓、橘紅、甘草,比例根據藥材特性調整。將這些藥材切碎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三錢半,加入七片薑、三枚棗、一小塊刮竹青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加入遠志更佳。
對於失眠的人,可能是膽寒所致,可以添加炒酸棗仁。如果容易嗜睡,則是膽熱的問題,應使用生酸棗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