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幼集》~ 上卷 (3)
上卷 (3)
1. 論發熱
若瘡已見形,驚風不定,昏昏如睡,痰壅氣喘,人事不省,兩目不開,譫言妄語,下後不減,毒氣壅盛,邪氣閉塞,清道不行,至惡之症,不可認以為驚痘。書云:驚之輕者,毒亦輕;驚之重者,毒亦重,正此之謂也。
痘瘡,發熱之時,唇不紅赤,脈不洪大,洒洒淅淅,顫顫兢兢,如惡寒之狀,間作乾嘔,此表氣素虛,瘡毒流滯於腠理之間,欲出不出所致,宜參蘇飲以和之,則痘自出而寒熱俱退,慎勿輕用解表之劑,以成虛虛之誤。若發熱日久,綿綿不已,或外感風寒,腠理閉密,痘瘡為邪毒所遏而不出,當用麻黃解表湯以表之。若大病之後失調理,或吐瀉後脾胃氣虛,痘毒內陷而不得出,須用參耆內托散以補之。
若傷食膩膈,阻塞清道腸胃,與痘毒合併而不出,此內實也,當用枳實導滯湯以利之,自然痘出。若熱不止,痘不出,當以藥發之。升麻湯,羌活、防風、乾葛、川芎、桔梗之類微發,不出再加藥以發之。發後熱退身涼,此邪氣解散,無病症也,不必服藥。若服表藥後所出不多,熱退氣和,此瘡本稀少,不可重發,以增斑爛之患。
痘瘡,發熱之時,亂言狂語,見鬼見神,尋衣摸床,昏睡不醒者,此皆毒氣內攻,心神不清所致,宜導赤散加連翹、黃芩、犀角、木通、牛黃丸、抱龍丸、辰砂益元散,使小便流利,精神清爽,痘亦漸出,方望生意。若昏倦軟弱,人事不省,口語喃喃不休者,則不可治矣。
出痘遍身皆熱,獨手足如冰,此脾胃虛也。蓋脾竅通於四肢,急宜補中益氣湯、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,以生胃氣。若手足熱者,可治;仍冷而厥者,則不可治矣。又有內傷冷食而手足逆冷者,當用香砂平胃枳實麴櫱之劑,不可執以為虛而妄補也。
痘出發熱,口鼻大小便皆有血出,此毒盛薰灼太過,逼血妄行,至為惡候。惟從鼻出者,由肺家大熱,可投玄參解毒湯以解之;大便內去血者,熱毒從利減也,當以黃連、當歸、芍藥、枳殼、山楂、木通、甘草、牛蒡子、連翹酒蒸、炒黑大黃治之。大抵痘瘡見血,十不救一,醫者審之。
治痘全在發熱之時,看其輕重表裡虛實寒熱,分別明白,審真認實,當表則表,當解則解,當汗則汗,當下則下,當補則補,當泄則泄,使毒氣不致於壅遏,慎勿泥於首尾不可汗下之說,以貽後患。其或痘出四五日,身熱猶不除者,尚能加添痘瘡,不可謂已出盡。大抵必待熱退盡,方可謂痘瘡出淨也。
痘瘡,出至六七日,復又身熱,此將行漿而血少也。當用保元湯加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以助之。若血少而有餘毒者,用加味連翹散一二劑,世俗所謂蒸漿熱者是也。若痘已出完,復又發熱,此非餘毒,即系血少,急宜隨症施治。若發熱兼咳嗽者,欲作疹也,俗云痧蓋痘,當用前胡、防風、荊芥、蟬退、桔梗、陳皮、熟半夏、山楂以微透其毒。書云熱不可驟遏,宜輕解之。
白話文:
論發熱
若痘瘡已長出來,伴隨驚風不定、昏昏欲睡、痰多氣喘、神志不清、雙眼緊閉、胡言亂語,且大便後症狀未減輕,表示毒氣壅盛、邪氣阻塞,清氣運行受阻,這是極其嚴重的症狀,不可誤認為輕症麻疹。古書記載:「驚恐程度輕,毒性就輕;驚恐程度重,毒性就重」,正是這個道理。
痘瘡發熱時,若嘴唇不紅不腫,脈象不洪大,反而是瑟瑟發抖、畏寒怕冷,間或乾嘔,表示體表陽氣不足,瘡毒停滯在肌膚之間,欲出不得,宜用參蘇飲調和氣血,則痘疹自然會長出來,寒熱也隨之退去。應謹慎使用解表藥,以免造成虛上加虛的錯誤。若發熱時間長,綿綿不斷,或者外感風寒,肌膚閉塞,痘瘡被邪毒阻遏而不能發出,則應使用麻黃解表湯疏通表邪。若大病之後調理不當,或吐瀉後脾胃氣虛,痘毒內陷而不能發出,則需用參耆內托散補益脾胃。
若因飲食積滯,阻塞腸胃,與痘毒相加,導致痘疹不能發出,這是內實之症,應使用枳實導滯湯通利腸胃,痘疹自然會長出來。若發熱不止,痘疹不出,應使用藥物促其發出。可以使用升麻湯、羌活、防風、葛根、川芎、桔梗等藥物,若仍不出,則再加藥促其發出。發痘後熱退身涼,表示邪氣已散,沒有病症了,不必再服藥。若服用解表藥後痘疹發出的不多,但熱退氣和,則表示痘瘡本就稀少,不可再次強行促其發出,以免加重痘瘡的損害。
痘瘡發熱時,若胡言亂語,出現幻覺,尋摸衣物床鋪,昏睡不醒,這些都是毒氣內侵,心神不清所致,宜用導赤散加連翹、黃芩、犀角、木通、牛黃丸、抱龍丸、辰砂益元散,使小便通暢,精神清爽,痘疹也會逐漸發出,方能期待好轉。若昏倦乏力,神志不清,口中喃喃自語,則難以治療。
出痘後全身發熱,唯獨手腳冰冷,這是脾胃虛弱所致。因為脾經與四肢相通,應急用補中益氣湯、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等補益脾胃之氣。若手腳發熱,則可治療;如果仍然冰冷厥逆,則不可治療。還有因內傷寒涼導致手腳冰冷者,應使用香砂平胃散、枳實、麴櫱等藥物,不可誤認為虛證而盲目進補。
痘瘡發熱,口鼻大小便均出血,這是毒邪過盛灼傷血脈,逼迫血液妄行,是極其嚴重的徵兆。唯有鼻出血者,是因肺部熱盛,可用玄參解毒湯治療;大便出血,則是熱毒從大便排出,可用黃連、當歸、芍藥、枳殼、山楂、木通、甘草、牛蒡子、連翹(酒蒸)、炒黑大黃治療。總之,痘瘡見血,十死無生,醫生應仔細判斷。
治療痘瘡關鍵在發熱階段,要根據其輕重、表裡、虛實、寒熱,進行區分,認真辨證,該表則表,該解則解,該發汗則發汗,該瀉下則瀉下,該補則補,該泄則泄,使毒氣不致於壅塞,切勿拘泥於不能發汗瀉下的說法,以免遺患後代。即使痘疹已出四五天,身熱未退,仍可能繼續長出痘疹,不可認為痘疹已出盡。總之,必須等到熱退盡了,才能說痘疹出淨。
痘瘡出到五六七天後,又再次發熱,這是將要出膿而血液不足。應使用保元湯加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以助血液運行。如果血液不足而又有餘毒,則用加味連翹散一兩劑,民間稱為「蒸漿熱」就是這種情況。若痘疹已出完,又再次發熱,這不是餘毒,而是血液不足,應根據具體症狀治療。若發熱兼咳嗽,則將要出疹,俗稱「痧蓋痘」,應使用前胡、防風、荊芥、蟬蛻、桔梗、陳皮、熟半夏、山楂等藥物輕微透發毒邪。古書記載:「熱不可驟遏」,宜輕微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