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幼幼集》~ 上卷 (2)
上卷 (2)
1. 論大痘水痘斑疹分別
發熱後,三五日之間,紅點出水疱,水疱成膿疱,膿疱結痂,干靨脫落者,總謂之痘。此則胎毒之所發也,其或隱隱見於皮膚之間,不發胖,不膿不痂者,謂之癮疹。一見紅色出而覆沒,沒而復現者,謂之膚疹;北人謂騷疹。遍身紅瘢如蚊蚤所咬,如錦紋雲霞者,謂之斑疹;吳人謂為疹,越人謂為瘄。
其或初紅點有類痘瘡,不三日而灌水灌漿,顏色紅潤,方見漿而即焦者,謂之水痘。世人有以水痘誤認為正痘者,或有醫人奉承病家妄言水痘內帶過幾粒大痘者。殊不知大痘之毒,五臟之毒,毒之重者也,出不易長,長不易漿,漿不易收。水痘之毒,毒之輕者也。出即生清漿,漿滿即破,皮破即乾結痂。
間有人家不忌表藥,妄食毒發之物,以致水痘潰膿成瘡,作麻點者,又不可不辨也。且大痘毒重,水痘毒輕,重病兼輕病容或有之,豈有患輕病而帶過重病者耶?以上諸症,乃脾肺經蓄熱,或外感風熱,或傷食積熱,或驚後、傷寒後乘間而發,不可盡歸於胎毒也。方書內皆謂痘瘡色赤而小者,屬心色;白而大者,屬肺色;青而小者,屬肝色;黃赤而淺者,屬脾。又有陳氏三穢毒之說。
皆以意逆之而云然耳。予何人斯而敢妄為議論耶?醫者能審表裡,察虛實,別寒熱而施治焉,自無夭枉之患矣。
白話文:
在發燒後的三到五天內,如果皮膚出現紅點,隨後這些紅點轉變為水泡,水泡再進一步成為膿包,最後膿包結成硬殼,硬殼脫落,我們通常稱這種情況為「痘」。這是由胎兒期殘留的毒素所引發的。然而,如果紅點隱藏在皮膚下,不會膨脹成水泡,也不會形成膿包和硬殼,這種情況我們稱為「癢疹」。如果紅色斑點出現後又消失,消失後又再出現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膚疹」,北方人可能會稱之為「騷疹」。當全身布滿像被蚊蟲叮咬後的紅色疤痕,看起來像是錦緞上的紋路或天空中的彩霞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斑疹」,吳地的人可能會稱之為「疹」,越地的人可能會稱之為「瘄」。
有些情況,初起時的紅點很像痘瘡,但不到三天就出現水泡,顏色紅潤,剛開始有水泡就馬上乾枯,這種情況我們稱為「水痘」。有些人會把水痘誤認為是真正的痘瘡,有的醫生為了迎合患者,會胡亂說水痘中夾雜著幾顆痘瘡。但事實上,痘瘡的毒素來源於五臟,是一種嚴重的毒素,它不容易長出,長出後也不容易產生水泡,產生水泡後也不容易收縮。相反地,水痘的毒素較輕,一旦出現就會生成清澈的水泡,水泡滿了就會破裂,皮膚破裂後就會乾燥結成硬殼。
偶爾會遇到一些家庭,不忌諱使用解表藥,誤食有毒的食物,導致水痘化膿形成瘡,最終留下麻點,這種情況也是需要我們區分的。因為痘瘡的毒素較重,水痘的毒素較輕,重病伴隨著輕病的情況偶爾會發生,但怎麼可能輕病會帶著重病呢?以上的各種症狀,可能是由於脾肺經絡中積蓄的熱氣,或者外感風熱,或者食物積累的熱氣,或者驚嚇後、感冒後的間隙中發作,不能全歸咎於胎毒。醫學書籍中都提到,痘瘡顏色紅且小的,屬於心臟的顏色;白色且大的,屬於肺部的顏色;青色且小的,屬於肝臟的顏色;黃色且淺的,屬於脾臟的顏色。還有一種陳氏的「三穢毒」理論。
這些都是根據經驗和理解來推斷的。我何德何能,怎敢妄加評論?醫生如果能判斷病症的表裡,察覺虛實,區分寒熱,然後進行治療,自然就不會有早夭或冤枉的病情發生了。
2. 論發熱
痘瘡欲出,必先發熱。然亦有因驚熱、風熱、溫熱、潮熱、壯熱之類,久而不去,內外激搏,而痘毒亦或因之而發見者,大概與傷寒相類,而實與傷寒大不相同。何也?蓋傷寒所傳,從表入里;痘毒所發,由里達表,故惡寒無汗,左額青紋,面色慘而不舒,此傷寒之所有而痘疹之所無也;目睛黃眵,耳後紅紋,耳尖尻骨獨冷,面色四肢俱赤,惡熱而不寒,此痘疹之所有而傷寒之所無也。若疑似之間,辨認未真,先以升麻、葛根、惺惺散探之。
若果見其痘矣,又當別其熱之輕重,以知痘之多寡,痘之淺深。如溫溫微熱,時作時止,或二三日,或四五日,呵欠盹悶,夢中驚悸,面色微紅,沉沉喜睡,此痘必稀,其毒必輕,可俟見苗之後,隨症調治,百不失一。蓋外發熱者,由內毒之所激也。毒淺則熱輕,故遲延三四日而出者輕;身涼脈靜而出者為尤輕也。
其或驟發壯熱如火,薰蒸炙手,不可捫摸,頭面俱赤,悶亂昏眩,狂躁不定,或一日、半日、二日之間即見紅點,此由內毒太盛,瘡必稠密,急宜投以解毒活血、消導清涼之劑。又有發熱之時,腹中作疼,時時攻攪,上下不定,或煩躁作渴,譫語妄言,即當通其大便,得一大通利,其痛必定,其熱必滅,瘡亦隨發。
若不肯下,若下少遲,煩躁不定,胃熱發瘢,口臭唇燥,口角流血,白睛紅赤,腹脹喘滿,身發紫疱而死者,非誤乎?然則痘瘡首尾不可下之說,則又一偏之見也。
痘瘡發熱,腰脅大痛,此毒在肝腎,孰不以為至惡之候不治之症。然亦有因氣怒而起脅痛不能轉側者,當於本經藥內倍加柴胡、酒炒白芍藥、香附、青皮之類治之;亦有因閃肭而腰痛者,當於本經藥內加活血藥及官桂、乳香、木香之類治之;亦有因外感風寒而腰痛者,當減本經藥,倍加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肉桂之類以溫散之,不可忽略,悉認以為痘之腰痛而棄之也。予每每試驗,臨時當細加審察,不可輕易發言,驚恐病家父兄,慎之慎之。
痘瘡,或吐,或瀉並作,俱於發熱時二三日內見者,乃其邪氣、毒氣、食積作吐作瀉,當因其症而施治,不可驟然止之。俗云:千錢難買痘前瀉,蓋言熱隨利減,毒隨利減也。若痘現苗已定而吐瀉猶不止,恐損脾胃,當用人參調中湯,七味豆蔻丸,或參苓白朮散治之。若火盛迫於上下而作者,又當斟酌連翹、牛蒡子、酒炒黃芩、黃連、山楂、枳殼,皆可選而用之也。
痘瘡,發熱時發驚發搐如驚風狀者,蓋心為火,肝為風,風火相搏,是以抽搐不寧,如是見痘,俗呼為驚痘。驚痘多吉者何?蓋驚屬心火,痘發由驚則心經痘矣,是以多吉。若搐不定,痘不透,當用升麻、葛根湯加天麻、防風、木通,並抱龍丸、燈心湯調服。至如頭額胸背手足之間微微自汗者,此腠理疏通,毒氣發泄,不須服藥。
白話文:
論發熱
天花將要發病,必定先發熱。但也有因驚嚇導致發熱、風熱、溫熱、潮熱、壯熱等情況,持續很久不退,內外互相衝擊,導致痘毒因此而出現,大致上與傷寒類似,但實際上與傷寒大不相同。為什麼呢?因為傷寒的傳播,是從體表進入內臟;而痘毒的發病,是由內臟到達體表,所以傷寒會有惡寒無汗、左額青筋、面色慘白不舒暢的症狀,而天花則沒有;天花則會有眼睛分泌黃色黏液、耳後紅筋、耳尖和尾骨獨自冰冷、面色和四肢都發紅、怕熱而不怕冷的症狀,而傷寒則沒有。如果難以分辨,可以使用升麻、葛根、惺惺散來試探。
如果確實看到了痘疹,就要區分發熱的輕重,以判斷痘疹的多寡、深淺。如果只是溫溫的微熱,時有時無,持續二三天或四五天,打呵欠、昏昏沉沉、做夢驚悸,面色微紅,昏昏欲睡,這表示痘疹必少,毒性必輕,可以等到痘疹出現後,再根據症狀治療,成功率很高。因為外在發熱是由內在痘毒的刺激引起的。毒性淺則發熱輕,所以痘疹延遲三四天才出現的較輕;身體涼爽脈搏平靜才發病的則更輕。
如果突然發出如火般的壯熱,熱得讓人無法觸碰,頭面都發紅,煩悶、頭暈目眩、狂躁不安,或是一天、半天、兩天內就出現紅點,這是因為內在痘毒太盛,痘疹必定稠密,應立即使用解毒活血、消導清涼的藥物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發熱時,腹部疼痛,時時絞痛,疼痛部位不定,或煩躁口渴,胡言亂語,則應讓其大便通暢,一旦大便通暢,疼痛必止,發熱必退,痘疹也會隨之出現。
如果大便不通,或大便少而遲,煩躁不安,胃熱導致起泡,口臭嘴唇乾燥,嘴角流血,眼白發紅,腹部脹滿喘不過氣,身上出現紫色的水泡而死亡,這不是醫療失誤嗎?所以說天花前後都不能通便的說法,只是一種偏見。
天花發熱,腰脅劇痛,這是痘毒侵犯肝腎,誰不認為這是極其惡劣的症狀、難以治療的疾病呢?但是也有因氣憤而導致脅痛不能翻身的情況,應在原方藥物中增加柴胡、酒炒白芍藥、香附、青皮等藥物治療;也有因閃挫而腰痛的,應在原方藥物中增加活血藥物及官桂、乳香、木香等藥物治療;也有因外感風寒而腰痛的,應減少原方藥物,增加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肉桂等藥物溫散寒邪,不可忽略,都把它當作天花的腰痛而放棄治療。我常常親自試驗,臨時要仔細審察,不可輕易發言,驚嚇到病人家屬,要謹慎再謹慎。
天花患者,或嘔吐,或腹瀉同時出現,都在發熱後的二三天內出現,這是邪氣、毒氣、飲食積滯引起的嘔吐腹瀉,應根據症狀治療,不可突然制止。俗話說:「千金難買痘前瀉」,意思是說,發熱隨著腹瀉減輕,毒素也隨著腹瀉減輕。如果痘疹已經出現,而嘔吐腹瀉還不止,恐怕會損傷脾胃,應使用人參養胃湯、七味豆蔻丸,或參苓白朮散治療。如果內火旺盛,導致上下都出現症狀,則應酌情使用連翹、牛蒡子、酒炒黃芩、黃連、山楂、枳殼,這些都可以選擇使用。
天花發熱時出現驚嚇抽搐,像驚風一樣,這是因為心主火,肝主風,風火相搏,所以抽搐不安,如果出現痘疹,俗稱驚痘。驚痘大多預後良好是為什麼呢?因為驚嚇屬於心火,痘疹因驚嚇而發,就是心經長痘疹了,所以大多預後良好。如果抽搐不止,痘疹不透,應使用升麻、葛根湯,加上天麻、防風、木通,以及抱龍丸、燈心湯調服。至於頭額、胸背、手足微微出汗的,這是氣血通暢,毒氣排出,不必服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