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繼孔

《幼幼集》~ 上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4)

1. 論觀形驗色

大凡出痘,當先看形貴尖圓,起發瘡皮堅硬雖在,稠密顆顆成珠,豐厚沖滿,此氣勝毒,吉也。若頂陷平搨,皮鬆皮薄,毒盛元氣,凶之兆矣。色貴光澤明潤紅活,雖至稠密,粒粒有血絲圍繞,此血勝毒,吉也。若慘黯昏昧,或赤或白,根顆成片,乾枯焦黑,凶之兆矣。灰白色者,氣虛也,大補氣血。

色赤者,焦紫昏暗者,血熱盛也,當涼血解毒;色白而漿不滿,或倒搨,或皮薄易破,大補湯、內托散主之,若色焦紫而漿不滿,欲成乾枯黑陷者,四物湯、消毒飲加紫草、紅花、升麻、乾葛主之。蓋氣和血順則痘色明潤,氣弱血滯則痘色昏慘。血非氣則毒不能出,氣非血則毒不能化,故初見紅點者,毒始出也。

次見水泡者,毒未散也。繼成膿者,毒將解也。若色黑,則毒滯血乾;焦黑,則氣血枯槁,乃毒勢過盛,非藥所能療者矣。故於六日之前,須看根顆。無根顆者,必不灌漿。六日之後,須看漿色。無漿色者,必不收靨,所以昏慘而形搨陷,擦破而無膿血,縱有善治者,亦存十一於千百耳。

白話文:

【討論觀察病狀與顏色】

大體上來說,當人長了痘疹,應先觀察其形狀,最好呈現尖圓形,且長出的皮膚堅韌,即使密集,每顆都像珍珠般圓潤飽滿,這表示身體的氣力能壓制病毒,是好徵兆。然而,如果痘頂凹陷平坦,皮膚鬆弛薄弱,顯示病毒已嚴重影響元氣,這是不祥之兆。

痘疹顏色以光澤明亮紅潤為佳,即便密集,每顆痘周圍都有血絲環繞,這代表血液能抑制病毒,也是好徵兆。反之,若顏色暗淡無光,或是呈現赤紅或蒼白,且成片連接,乾燥或焦黑,則是不祥之兆。若呈現灰白色,可能是氣血虛弱,需大量補充氣血。

顏色鮮紅,或呈現燒焦紫色且暗淡,可能是血液過熱,應進行清熱解毒。顏色蒼白且沒有充足的膿液,或是皮膚容易破裂,可服用大補湯或內託散。如果顏色燒焦紫色且膿液不足,可能形成乾燥黑色凹陷,可服用四物湯、消毒飲加上紫草、紅花、升麻、乾葛。

氣血和諧順暢,痘疹顏色會明亮潤澤;氣弱血滯,痘疹顏色會暗淡。無氣血,毒素無法排出;無血液,毒素無法化解,因此一開始出現紅點,表示毒素開始排出。

隨後出現水泡,表示毒素尚未散盡。當形成膿包,表示毒素即將分解。若顏色變黑,表示毒素滯留且血液乾涸;若呈現焦黑,表示氣血枯竭,毒素過度旺盛,已經無法靠藥物治療。因此,在第六天前,應觀察痘疹基部。若無基部,一定不會形成膿包。第六天後,應觀察膿包顏色。若無膿包顏色,一定無法結痂。因此,如果顏色暗淡且痘頂凹陷,即使破損也無膿血,就算有高明的醫生,也只能在數百上千人中救活十一二人。

2. 論收靨

痘瘡自八九日之後,內外大勢已定,漿滿氣足,膿汁漸干,或如蒼蠟色,或如蓮肉色,或如肥皂色,先從人中上下、口鼻兩邊收起,漸漸收至頸下、額上,後身手足心及兩腳,一齊收盡,痂厚色黑,逐漸脫落,飲食如常,大小便如故,身體輕快,別無他症者,大吉也。若漿未稠,頂未滿,面腫忽退,目閉忽開,瘡腳散闊,白色,皮皺乾燥,似靨,痂薄如紙者,此因津液枯竭,血氣虧敗,內症未除,不可誤認以為收斂而徑許其可救也。

其或八九日,瘡尚未收,目忽開,腫忽退,眼睛白珠紅赤,痘色淡白,腹脹煩悶,喘渴不寧,此必曾經泄瀉,或過用涼藥,虧損脾胃,木香散、異功散救之,百可活其二三。

痘當靨之時,大片潰爛,膿水淋漓,黏沾衣被,疼痛難忍,此因出痘時當發表而發表少遲,毒氣停留於肌肉之間,不當發表而發表太過,元氣露泄,衛氣不生,毒火薰灼,以致潰爛,甚則內虛轉瀉轉利,悶亂呻吟而為死候,急用陳氏木香散、參苓白朮散、豆蔻丸以止其瀉;外以敗草散,或松花,或炒喬麥面,敷患處,或用芭蕉葉襯在身下以收其毒,使之徐徐自干,庶亦可保。

若手足臂膊臀胯之間,久著床蓆,展轉擦破之處,若非灌漿堅實,鮮有不傷者,急難成痂,須皮肉潤澤,膿水浸淫,方有生意;苟破爛成片,焦乾黧黑,如火燒湯潑之狀者,必無生理也。凡痘行漿之時,宜痛不宜癢。書云:諸疼為實,諸癢為虛;外痛則內快,外快則內虛。若漿已收,痂已結,而肢體猶痛者,此必發痘毒也,宜活血解毒藥服之。

又有一種疔毒,生於痘後,狀如羊眼之類者,內服消毒散,外貼膏藥,亦自漸安。

痘頂破膿出結聚於上,如曬乾飯,如碎松香,不肯結痂,口有熱氣,胸腹飽滿,悶亂不寧,掀衣揭被者,此必過用溫補之藥,致邪氣得補反蝕正氣,如火薰灼,不速為清解則毒入攻心,為害不淺。生犀水,六一散,宣風散,皆可選而用之也。聞人氏常用豬尾膏,神效特異者,正此之謂也。

又有用涼解藥過多,或冷水過多,致寒濕之氣侵入脾胃,停蓄壅滯,水氣浸淫,致腹中滑泄,氣短體倦而不靨者,宜除濕湯內滲其濕,胃苓湯和胃安脾,亦能收靨,否則發癢抓破為倒搨矣。其或瘡頭有孔,膿水流出如天泡瘡、癩頭瘡之狀;或清水無膿,卒然自破,水出瘡干,色黑則不可治矣。瘡欲靨不靨,其痂欲落不落,當辨其寒熱虛實施治。

若身熱作渴飲湯,此脾胃氣虛也,參苓白朮散、木香散、六君子湯治之。若身熱煩躁,手足發熱,欲飲冷水者,此脾胃蓄熱也,人參麥門冬湯主之。如手足心熱,日晡潮熱,面赤心煩者,此肝脾血虛也,四物湯合逍遙散及歸脾湯主之。如作渴飲冷,大便秘結,煩悶不安,此腸胃實熱也,四順飲、解毒湯主之,則靨收痂落,更無他變矣。切不可概謂氣虛而純用補藥也。

痘瘡日久,肌肉潰爛,膿血淋漓,遍身手足和皮脫去,腥臭不可聞者,其說有二。須當問其成膿而後潰爛,能進飲食,別無他症者,但當和脾助胃,避忌風寒,多用伏龍肝或敗草散滲之,自然平復。若先未曾成膿,逕自潰爛者,是名倒靨,不治症也。今人見此,概云漿臭者吉,不知臭有二說:有瘡乾臭者,有瘡腥臭者。

乾臭者,其瘡稠膿,其痂紅紫而厚,如肥皂色,此吉也。若腥臭者,其漿清,其痂或白,或黃,或油綠而薄,間有如雞糞色者,此逆也。若潦漿白泡之症,最忌破損。若破損而赤,不臭者,此無陽症也,可不辨哉?

痘先因皮薄破損,多用補藥,重複腫脹灌漿而不能收靨,身復發熱者,此正氣得補,雖將邪毒驅逐為膿,然正氣終為邪毒剋剝,到此之時,其氣又衰,故不能逼逐邪氣以成痂,宜大補湯倍加人參治之。又有重複灌漿,但膿血淋漓,浸漬面目之間,不能幹靨,必有壞眼、損鼻、傷面之患,宜多服犀角消毒飲,升麻解毒湯。若元氣本實,能飲食者,可愈。

如或出血不止,膿水不幹,變成疳蝕瘡,名陽瘡出血者,雖內服大補湯,外用綿繭散敷之,縱幸而得生,亦難免於傷殘面目之患,然終百不救一也。

痘痂干潤圓滿,如螺螄殼,最為吉兆。然忽身體戰慄,口作胡言,或乾噦,發渴煩燥者,此正氣不能接濟,邪氣不能禁持,宜生脈散、燈心湯酌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