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繼孔

《幼幼集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上卷

2. 孟氏治痘詳說

3. 論種子不宜服熱藥

世人有無子嗣者,皆謂腎家不足,乃服鹿茸、鹿角膠霜、鎖陽、蓯蓉、龜板等輩以溫腎,不知腎不可溫也。蓋腎水本寒,衰則熱矣,故腎虛為病皆是熱症。夫欲壯腎水以滋陰,而反以藥助其熱,則水益涸而腎益虛。蓋人之得子,全賴腎水。故二八之年,腎氣勝,天癸至,陰靜陽動即易之,所謂男女構精,萬物化生,故能有子。

是宜以和平之劑,壯水之源,如人參、當歸、地黃、枸杞等藥,服之則水滋火降,精滿氣充,何患無子?不然如劉河間所謂「病本熱而無寒,又得熱則病轉甚」,世人不悟,乃謂服此熱藥,自誇陽事易舉,行房不倦,甚得其助,不知熱藥助火,一時舉陽有功,火易舉則水易涸,徒知房中之藥而不知所損於腎者居多也。

每每見服熱藥者,或生癰毒,或染風疾,色槁齒落,身瘦耳焦,既絕其子嗣,而又傷其身軀,不亦可哀也哉。《醫學鉤玄》內云:五湖陸君兄弟,以文名縉紳儒林間,而獨不悟此說,生平服壯陽固精藥,兄弟俱染中風而卒,豈虛語哉!夫服熱藥,豈徒不能結胎生子,而熱毒流注胞胎,雖生其子,往往為痘疹所患,故深為之戒也。世人慾種子者,幸勿以予言為迂。

白話文:

現在有許多人沒有子嗣,他們通常認為是腎功能不足,因此服用鹿茸、鹿角膠霜、鎖陽、蓯蓉、龜板等藥材來溫補腎臟,卻不知道腎臟其實不能用熱性藥材溫補。因為腎臟本質上是屬寒的,只有在衰弱的時候才會顯現熱象,所以腎虛引發的疾病通常都是熱性的。如果想要強壯腎臟,滋養陰氣,反而用藥物去助長熱象,那麼腎臟的陰液會更為枯竭,腎臟也會更加虛弱。人能夠生育,完全依賴腎臟的功能。因此在青春期,腎氣旺盛,生殖系統成熟,陰靜陽動,就容易受孕,這就是男女結合,萬物得以繁衍的原因,所以纔能有子孫。

應該使用性質平和的藥材,滋養腎臟的陰液,如人參、當歸、地黃、枸杞等,服用這些藥材,可以滋養陰液,降火,讓精氣充足,何愁不能生育呢?如果不這樣做,就像劉河間所說的「病因本來是熱性的,並無寒象,再服用熱性藥物,病情只會更加嚴重」,但世人不明白這一點,以為服用這些熱性藥物,可以自誇性能力增強,房事不疲倦,對身體大有助益,卻不知道熱性藥物助長火氣,雖然一時之間可以提升性能力,但火氣太旺,陰液就更容易枯竭,只顧著房事,卻不知道對腎臟的傷害更大。

經常看到服用熱性藥物的人,有的生了膿包,有的感染風濕疾病,面色枯槁,牙齒脫落,身體消瘦,耳朵乾燥,不僅斷絕了子孫的希望,還傷害了自己的身體,真是令人悲嘆。《醫學鉤玄》裡記載,五湖的陸君兄弟,在士大夫和儒林之間以文學聞名,卻不明白這個道理,一生都服用壯陽固精的藥物,結果兄弟倆都因為中風而去世,這難道是空話嗎?服用熱性藥物,不僅不能懷孕生育,而且熱毒流入胎兒,即使孩子出生,往往也會遭受水痘、麻疹等疾病的困擾,所以要嚴格禁止。想要生育的人,請不要認為我的話迂腐。

4. 論出痘根源

夫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有生,受父精母血以成形,固自然之理,然父母交會之際,不無淫火之毒,至於兒在母胎數月,借母之氣,飲母之血,為母者不能節房欲,忌口腹,冬則烘衣被,夏則頻洗浴,日積月累,蘊於胎胞,蓄於兒身,謂之胎毒。降生以來,其毒不即發泄,俟外邪沖搏,與原受穢毒相激,遂令出痘。

先年痘氣之行,多在於午卯酉之年。蓋子午年君火司天,卯酉年君火在泉,諸瘡癢痛皆屬心火,況痘自頂至踵,無所不到者而豈泛常瘡之痛癢可比者乎。故其發也,得於有生之先,受於已生之後,自始至終,無不假氣血以生長收靨;其遲速之不同,則歲運之乘否;而輕重之互異,則毒氣之淺深,此理之可測而亦勢之必然。其曰痘瘡者,蓋象氣以命名耳。

至於所謂茱萸痘,菀痘、蠢痘、蛇皮痘之說,則又老嫗之俗談也。方書所載預備痘法甚為詳切,如所謂挖去口中惡血,於啼聲未出之先服甘草、黃連、朱蜜於既去惡血之後,並瓜蒂散、兔血丸、稀痘丹、三豆湯浴體法之類,以解逐胎毒,安調臟腑,無不善者。其間又有效於彼而不效於此,效於此而不效於彼者,學者不可以為無益而盡廢之。

至於沿街遍野,不分大小,一概染出瘡痘,輕者俱輕,重者俱重,此則歲氣並臨,疫癘傳染,天行瘟毒所致,豈可概以為胎毒?必須明歲氣所及,人之氣血虛實,天之寒暑溫涼,地之東南西北,或消毒,或和中;或解,或表,或下,或補,或涼,或溫,使正氣得保全之功,邪氣無留滯之患。若他鄉市井老嫗、幼婦之說,予不敢書以亂人心志,惑人之聽聞也。

為人父兄者,當熟思而詳察之。

白話文:

[討論痘疹的起源]

人生下來就是秉承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,形成生命,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精華和血液,成為具體的人形,這本是自然的規律。然而,在父母結合的時候,難免會帶有過度的性慾之火,產生毒素。孩子在母親的胎內幾個月,依靠母親的氣息,吸收母親的血液,如果母親不能控制自己的性慾,忌口節食,冬天過度保暖,夏天頻繁沐浴,這些日積月累的行為,就會在胎兒身上積聚毒素,我們稱之為胎毒。孩子出生後,這些毒素不會立即釋放,等到外部病邪侵入,與原本的毒素相互刺激,就可能引發痘疹。

以往痘疹的流行,多在午卯酉的年份。因為在子午年,心火主宰天界,在卯酉年,心火掌管地下,各種瘡癢疼痛都屬於心火的範疇,更何況痘疹從頭到腳,無處不在,這怎麼能和一般的瘡癢相比呢?所以痘疹的爆發,是在生命形成的初期就已經開始,而在出生後繼續發展,從頭到尾,無一不是依賴氣血的滋養。其爆發的速度不同,取決於每年的運氣;其病情的輕重不同,則是毒素深淺的反映,這是可預見的道理,也是必然的趨勢。痘疹之所以叫痘瘡,是根據其特徵命名的。

至於所謂的茱萸痘、菀痘、蠢痘、蛇皮痘等說法,不過是民間的傳說罷了。醫書上記載的預防痘疹的方法非常詳細,比如在嬰兒哭聲出現之前,清除口中的惡血,然後服用甘草、黃連、朱蜜等藥物,在清除惡血後,再用瓜蒂散、兔血丸、稀痘丹、三豆湯等藥浴身體,以排除胎毒,調節臟腑,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。然而,有些方法對一些人有效,對另一些人卻無效,學者不能因為認為這些方法無效而完全拋棄它們。

至於那些無論男女老少,都在街上、田野裡,無一例外地感染了痘疹,病情輕的都輕,病情重的都重,這是因為歲氣同時影響所有人,導致疫情的傳播,是由於天行瘟疫的毒素造成的,怎能一概而論地歸咎於胎毒?必須清楚地知道歲氣的影響範圍,人的氣血虛實,天氣的冷暖溫涼,地域的東西南北,或者消毒,或者和中,或者解毒,或者表症,或者下痢,或者補充,或者清涼,或者溫熱,讓正氣得以保全,邪氣沒有滯留的機會。對於那些來自外地市井的老人和年輕婦女的說法,我不敢寫出來混淆人們的思想,誤導他們的聽聞。

作為父親和兄長,應該仔細思考,詳細觀察。

5. 論大痘水痘斑疹分別

發熱後,三五日之間,紅點出水疱,水疱成膿疱,膿疱結痂,干靨脫落者,總謂之痘。此則胎毒之所發也,其或隱隱見於皮膚之間,不發胖,不膿不痂者,謂之癮疹。一見紅色出而覆沒,沒而復現者,謂之膚疹;北人謂騷疹。遍身紅瘢如蚊蚤所咬,如錦紋雲霞者,謂之斑疹;吳人謂為疹,越人謂為瘄。

其或初紅點有類痘瘡,不三日而灌水灌漿,顏色紅潤,方見漿而即焦者,謂之水痘。世人有以水痘誤認為正痘者,或有醫人奉承病家妄言水痘內帶過幾粒大痘者。殊不知大痘之毒,五臟之毒,毒之重者也,出不易長,長不易漿,漿不易收。水痘之毒,毒之輕者也。出即生清漿,漿滿即破,皮破即乾結痂。

間有人家不忌表藥,妄食毒發之物,以致水痘潰膿成瘡,作麻點者,又不可不辨也。且大痘毒重,水痘毒輕,重病兼輕病容或有之,豈有患輕病而帶過重病者耶?以上諸症,乃脾肺經蓄熱,或外感風熱,或傷食積熱,或驚後、傷寒後乘間而發,不可盡歸於胎毒也。方書內皆謂痘瘡色赤而小者,屬心色;白而大者,屬肺色;青而小者,屬肝色;黃赤而淺者,屬脾。又有陳氏三穢毒之說。

皆以意逆之而云然耳。予何人斯而敢妄為議論耶?醫者能審表裡,察虛實,別寒熱而施治焉,自無夭枉之患矣。

白話文:

在發燒後的三到五天內,如果皮膚出現紅點,隨後這些紅點轉變為水泡,水泡再進一步成為膿包,最後膿包結成硬殼,硬殼脫落,我們通常稱這種情況為「痘」。這是由胎兒期殘留的毒素所引發的。然而,如果紅點隱藏在皮膚下,不會膨脹成水泡,也不會形成膿包和硬殼,這種情況我們稱為「癢疹」。如果紅色斑點出現後又消失,消失後又再出現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膚疹」,北方人可能會稱之為「騷疹」。當全身布滿像被蚊蟲叮咬後的紅色疤痕,看起來像是錦緞上的紋路或天空中的彩霞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斑疹」,吳地的人可能會稱之為「疹」,越地的人可能會稱之為「瘄」。

有些情況,初起時的紅點很像痘瘡,但不到三天就出現水泡,顏色紅潤,剛開始有水泡就馬上乾枯,這種情況我們稱為「水痘」。有些人會把水痘誤認為是真正的痘瘡,有的醫生為了迎合患者,會胡亂說水痘中夾雜著幾顆痘瘡。但事實上,痘瘡的毒素來源於五臟,是一種嚴重的毒素,它不容易長出,長出後也不容易產生水泡,產生水泡後也不容易收縮。相反地,水痘的毒素較輕,一旦出現就會生成清澈的水泡,水泡滿了就會破裂,皮膚破裂後就會乾燥結成硬殼。

偶爾會遇到一些家庭,不忌諱使用解表藥,誤食有毒的食物,導致水痘化膿形成瘡,最終留下麻點,這種情況也是需要我們區分的。因為痘瘡的毒素較重,水痘的毒素較輕,重病伴隨著輕病的情況偶爾會發生,但怎麼可能輕病會帶著重病呢?以上的各種症狀,可能是由於脾肺經絡中積蓄的熱氣,或者外感風熱,或者食物積累的熱氣,或者驚嚇後、感冒後的間隙中發作,不能全歸咎於胎毒。醫學書籍中都提到,痘瘡顏色紅且小的,屬於心臟的顏色;白色且大的,屬於肺部的顏色;青色且小的,屬於肝臟的顏色;黃色且淺的,屬於脾臟的顏色。還有一種陳氏的「三穢毒」理論。

這些都是根據經驗和理解來推斷的。我何德何能,怎敢妄加評論?醫生如果能判斷病症的表裡,察覺虛實,區分寒熱,然後進行治療,自然就不會有早夭或冤枉的病情發生了。

6. 論發熱

痘瘡欲出,必先發熱。然亦有因驚熱、風熱、溫熱、潮熱、壯熱之類,久而不去,內外激搏,而痘毒亦或因之而發見者,大概與傷寒相類,而實與傷寒大不相同。何也?蓋傷寒所傳,從表入里;痘毒所發,由里達表,故惡寒無汗,左額青紋,面色慘而不舒,此傷寒之所有而痘疹之所無也;目睛黃眵,耳後紅紋,耳尖尻骨獨冷,面色四肢俱赤,惡熱而不寒,此痘疹之所有而傷寒之所無也。若疑似之間,辨認未真,先以升麻、葛根、惺惺散探之。

若果見其痘矣,又當別其熱之輕重,以知痘之多寡,痘之淺深。如溫溫微熱,時作時止,或二三日,或四五日,呵欠盹悶,夢中驚悸,面色微紅,沉沉喜睡,此痘必稀,其毒必輕,可俟見苗之後,隨症調治,百不失一。蓋外發熱者,由內毒之所激也。毒淺則熱輕,故遲延三四日而出者輕;身涼脈靜而出者為尤輕也。

其或驟發壯熱如火,薰蒸炙手,不可捫摸,頭面俱赤,悶亂昏眩,狂躁不定,或一日、半日、二日之間即見紅點,此由內毒太盛,瘡必稠密,急宜投以解毒活血、消導清涼之劑。又有發熱之時,腹中作疼,時時攻攪,上下不定,或煩躁作渴,譫語妄言,即當通其大便,得一大通利,其痛必定,其熱必滅,瘡亦隨發。

若不肯下,若下少遲,煩躁不定,胃熱發瘢,口臭唇燥,口角流血,白睛紅赤,腹脹喘滿,身發紫疱而死者,非誤乎?然則痘瘡首尾不可下之說,則又一偏之見也。

痘瘡發熱,腰脅大痛,此毒在肝腎,孰不以為至惡之候不治之症。然亦有因氣怒而起脅痛不能轉側者,當於本經藥內倍加柴胡、酒炒白芍藥、香附、青皮之類治之;亦有因閃肭而腰痛者,當於本經藥內加活血藥及官桂、乳香、木香之類治之;亦有因外感風寒而腰痛者,當減本經藥,倍加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肉桂之類以溫散之,不可忽略,悉認以為痘之腰痛而棄之也。予每每試驗,臨時當細加審察,不可輕易發言,驚恐病家父兄,慎之慎之。

痘瘡,或吐,或瀉並作,俱於發熱時二三日內見者,乃其邪氣、毒氣、食積作吐作瀉,當因其症而施治,不可驟然止之。俗云:千錢難買痘前瀉,蓋言熱隨利減,毒隨利減也。若痘現苗已定而吐瀉猶不止,恐損脾胃,當用人參調中湯,七味豆蔻丸,或參苓白朮散治之。若火盛迫於上下而作者,又當斟酌連翹、牛蒡子、酒炒黃芩、黃連、山楂、枳殼,皆可選而用之也。

痘瘡,發熱時發驚發搐如驚風狀者,蓋心為火,肝為風,風火相搏,是以抽搐不寧,如是見痘,俗呼為驚痘。驚痘多吉者何?蓋驚屬心火,痘發由驚則心經痘矣,是以多吉。若搐不定,痘不透,當用升麻、葛根湯加天麻、防風、木通,並抱龍丸、燈心湯調服。至如頭額胸背手足之間微微自汗者,此腠理疏通,毒氣發泄,不須服藥。

若瘡已見形,驚風不定,昏昏如睡,痰壅氣喘,人事不省,兩目不開,譫言妄語,下後不減,毒氣壅盛,邪氣閉塞,清道不行,至惡之症,不可認以為驚痘。書云:驚之輕者,毒亦輕;驚之重者,毒亦重,正此之謂也。

痘瘡,發熱之時,唇不紅赤,脈不洪大,洒洒淅淅,顫顫兢兢,如惡寒之狀,間作乾嘔,此表氣素虛,瘡毒流滯於腠理之間,欲出不出所致,宜參蘇飲以和之,則痘自出而寒熱俱退,慎勿輕用解表之劑,以成虛虛之誤。若發熱日久,綿綿不已,或外感風寒,腠理閉密,痘瘡為邪毒所遏而不出,當用麻黃解表湯以表之。若大病之後失調理,或吐瀉後脾胃氣虛,痘毒內陷而不得出,須用參耆內托散以補之。

若傷食膩膈,阻塞清道腸胃,與痘毒合併而不出,此內實也,當用枳實導滯湯以利之,自然痘出。若熱不止,痘不出,當以藥發之。升麻湯,羌活、防風、乾葛、川芎、桔梗之類微發,不出再加藥以發之。發後熱退身涼,此邪氣解散,無病症也,不必服藥。若服表藥後所出不多,熱退氣和,此瘡本稀少,不可重發,以增斑爛之患。

痘瘡,發熱之時,亂言狂語,見鬼見神,尋衣摸床,昏睡不醒者,此皆毒氣內攻,心神不清所致,宜導赤散加連翹、黃芩、犀角、木通、牛黃丸、抱龍丸、辰砂益元散,使小便流利,精神清爽,痘亦漸出,方望生意。若昏倦軟弱,人事不省,口語喃喃不休者,則不可治矣。

出痘遍身皆熱,獨手足如冰,此脾胃虛也。蓋脾竅通於四肢,急宜補中益氣湯、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,以生胃氣。若手足熱者,可治;仍冷而厥者,則不可治矣。又有內傷冷食而手足逆冷者,當用香砂平胃枳實麴櫱之劑,不可執以為虛而妄補也。

痘出發熱,口鼻大小便皆有血出,此毒盛薰灼太過,逼血妄行,至為惡候。惟從鼻出者,由肺家大熱,可投玄參解毒湯以解之;大便內去血者,熱毒從利減也,當以黃連、當歸、芍藥、枳殼、山楂、木通、甘草、牛蒡子、連翹酒蒸、炒黑大黃治之。大抵痘瘡見血,十不救一,醫者審之。

治痘全在發熱之時,看其輕重表裡虛實寒熱,分別明白,審真認實,當表則表,當解則解,當汗則汗,當下則下,當補則補,當泄則泄,使毒氣不致於壅遏,慎勿泥於首尾不可汗下之說,以貽後患。其或痘出四五日,身熱猶不除者,尚能加添痘瘡,不可謂已出盡。大抵必待熱退盡,方可謂痘瘡出淨也。

痘瘡,出至六七日,復又身熱,此將行漿而血少也。當用保元湯加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以助之。若血少而有餘毒者,用加味連翹散一二劑,世俗所謂蒸漿熱者是也。若痘已出完,復又發熱,此非餘毒,即系血少,急宜隨症施治。若發熱兼咳嗽者,欲作疹也,俗云痧蓋痘,當用前胡、防風、荊芥、蟬退、桔梗、陳皮、熟半夏、山楂以微透其毒。書云熱不可驟遏,宜輕解之。

若無熱則又不可發升,用藥者不可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