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幼心法》~ 上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4)

1. 原變蒸

用光按:《內經》曰:小兒之初生,血氣未足,陰陽未和,臟腑未實,骨骼未全,有變蒸之後,每三十二日一發熱,或吐,或汗,或呻吟不食,此為長血脈、全智意之常候,不須治而自愈。按諸家所論,皆謂乃小兒長骨脈臟腑,謂神志也。自生之日始,每三十二日一變。凡人有三百六十五骨,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,正有三百二十日。

自□丁骨而上,一日十骨,三十二日乃為一變,骨氣始生。一變生一臟或一腑,十變則臟腑始足。每變發為虛熱諸症,亦有胎氣壯實,暗變而無發熱證。此骨節臟腑,由變而全,胎毒亦□變而啟也。為兒醫者,可不審乎?但變蒸發熱,則幼孩上唇有白小點,若此則不必服藥,亦不可輕發汗,待其自愈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新生嬰兒初生時,體內的血氣尚未充足,陰陽失調,臟腑功能未完全發展,骨骼也未健全。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所謂的「變蒸」階段,每三十二天就會出現一次發熱的現象,有的會嘔吐,有的會出汗,有的會呻吟且不想吃東西,這些都是在促進血脈成長與心智發展的正常現象,通常無需特別治療,便能自行康復。

根據各家學說,這段時間是嬰兒骨骼、脈絡及臟腑發育的關鍵期,也是神智成長的時期。從出生開始,每三十二天身體就會經歷一次轉變。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頭,扣除四肢的四十五塊細小骨頭,剩餘的三百二十天正好對應其餘骨頭的成長週期。

從最底下的骨頭開始,每天會有十塊骨頭在成長,到第三十二天就完成了一次轉變,這時骨氣開始生長。每次轉變可能隻影響一個臟器或一個腑器,經過十次轉變,所有的臟腑才會完全發育。每次轉變時,可能會伴隨虛熱等各種症狀,但也有些胎兒本來就較為強壯,轉變過程悄無聲息,不會出現發熱的徵兆。通過這種轉變,骨節和臟腑得以完全發育,胎兒在母體中的毒素也會在轉變中被啟動並排出。作為兒科醫生,豈能忽視這一點呢?

然而,在經歷轉變導致發熱時,幼兒的上脣會出現小白點,這種情況下,無需服用藥物,也不能輕易地讓其出汗,只需等待自然康復即可。

2. 原諸疳

用光按:《內經》曰:母有娠,兒食其乳則為疳。母乳孩而父交會,謂交精;妒,乳則成疳。又曰數食肥,令人內熱;數食甘,令人中滿。蓋其病因肥甘所致,故命名曰疳。若夫襁褓中之乳子,與二三歲之孩提,乳哺未息,胃氣未全,而穀氣尚未充也。

父母不能調和,惟務姑息,舐犢之愛,遂令恣食肥甘與夫瓜果生冷,及一切烹飪調和之味,朝餐暮食,漸成積滯膠固,以致身熱體瘦,面色痿黃,或肚青、蟲痛、瀉利,而諸疳之證作矣。錢仲陽曰:小兒病疳,多因大病後,或吐瀉後,以藥下之,致脾胃虛損,亡津液而成。

蓋此證實由愚醫之所害耳,斯言也,特一端耳,未可悉而為然,其所謂大病吐瀉,豈非飲酒之所致與。夫仲陽為兒醫之祖,豈有誤耶?其所論諸疳形證治法,班班可考,學者不可不審。

如疳在肝,則膜遮睛,法當補肝,地黃丸主之;疳在心,則面頰赤,身體壯熱,法當補心,安神丸主之;疳在脾,則體黃腹大,好食泥土,法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;疳在肺,則氣喘,口鼻生瘡,亦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,此虛者補其母也;疳在腎,則極瘦而身生瘡疥,法當補腎,地黃丸主之。

筋疳則瀉血而瘦,當服補腎地黃丸;內疳則目腫腹脹,利色無常,或沫清白,漸而瘦弱,此冷證也,宜服木香丸;外疳鼻下赤爛,自揉鼻頭有瘡,不結痂,繞目而生,當用治瘡蘭香散、白粉散等藥。法曰:諸疳皆依本臟而補其母,則子自安。假令日中潮熱,是心中虛熱也。肝為心之母,宜先補肝,肝實而後瀉心,心得母氣則內平,而潮熱愈。

以余皆仿此。大抵疳病,當辨冷熱肥瘦而治。其初病者為肥熱疳,久病者為瘦冷疳。冷則用木香丸,熱則當用胡黃連丸。冷熱疳並,宜用如神丸之類。惟小兒之腑臟柔弱,不可痛擊,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證。為兒醫者,常當以幼幼之心為心,而善調之。無縱巨膽,亡為施治,以絕人之嗣續,幸甚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如果母親懷孕期間哺乳,孩子食用了這乳汁就會得疳疾。如果母親在哺乳期,父親與她發生性關係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交精」;如果母親在此時哺乳,也會導致孩子得疳疾。另外,《內經》還提到,過量食用肥厚食物,會讓人產生內熱;過度攝取甜食,會導致腹部脹滿。由此可知,疳疾的成因大多來自於過度食用肥厚與甜食,所以這種病被命名為疳疾。

對於襁褓中的嬰兒,或是兩三歲的小孩,他們仍在哺乳期,胃氣尚未完全成熟,穀氣也尚未充足。但父母往往溺愛孩子,任由他們食用肥厚美食、瓜果生冷食物,以及各種烹飪調味的食物,從早到晚不停歇。久而久之,這些食物在孩子體內堆積,形成凝滯,導致孩子體溫升高、體型消瘦、臉色蒼黃,甚至出現肚子青色、腸蟲疼痛、腹瀉等症狀,這些都是疳疾的典型表現。

錢仲陽認為,小孩得疳疾多是在經歷大病或嘔吐、腹瀉後,用藥物進行治療,結果導致脾胃虛弱,流失津液而引發的。他認為這種病是因為無知的醫生造成的。然而,他的這種說法只是一種看法,不一定完全正確。他所說的大病、嘔吐和腹瀉,難道不是過量飲酒所導致的嗎?

錢仲陽作為兒童醫學的始祖,怎麼可能出錯呢?他對於疳疾的形態、徵兆和治療方法的描述,都十分詳細,值得學習者深入研究。

例如,如果疳疾在肝臟,眼睛會被薄膜遮蓋,治療應補肝,使用地黃丸;如果疳疾在心臟,臉頰會泛紅,身體會持續高熱,治療應補心,使用安神丸;如果疳疾在脾臟,皮膚會變黃,腹部會腫大,喜歡吃泥土,治療應補脾,使用益黃散;如果疳疾在肺臟,會出現呼吸急促,口鼻長瘡,同樣要補脾,使用益黃散,這是因為肺臟虛弱,需要補強其母臟脾臟;如果疳疾在腎臟,身體會極度消瘦,皮膚長瘡癬,治療應補腎,使用地黃丸。

筋疳會導致排血便且身體消瘦,應服用補腎地黃丸;內疳會導致眼睛腫脹,腹部膨脹,排泄物顏色不穩定,或呈泡沫狀白色,逐漸變得瘦弱,這是寒冷症狀,適合服用木香丸;外疳會導致鼻子下方紅腫潰爛,自己揉搓鼻頭會長瘡,不會結痂,並圍繞眼睛周圍長出,應使用治瘡蘭香散、白粉散等藥物。原則上,所有疳疾都應根據臟器狀況補強其母臟,子臟自然能獲得安寧。例如,如果中午時刻發燒,這是心臟虛弱引起的熱度。肝臟是心臟的母臟,應先補肝,待肝臟實力恢復後再調節心臟,心臟得到母臟的支持,內部功能就能平穩,潮熱的症狀也能消失。

其他情況也可依此類推。總的來說,對待疳疾,應辨別冷熱、肥瘦的不同症狀來進行治療。初期病狀為肥胖熱性疳疾,長期患病則轉為消瘦寒性疳疾。如果是寒性,應使用木香丸;如果是熱性,應使用胡黃連丸。若是冷熱混合的疳疾,可以使用如神丸等藥物。但要注意,兒童的臟器較為柔弱,不能過度使用強烈的藥物,過度治療可能會導致津液流失,進而形成疳疾。作為兒童醫生,應以愛護孩子的心態去調理他們,不能隨意使用劇烈藥物,以免斷送孩子的未來,這是非常不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