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幼心法》~ 上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4)

1. 原小兒受胎稟賦厚薄不同論

彭用光按:《千金》論曰:兒在母腹中,受其精氣,一月胚,二月胎,三月血脈,四月形體成,五月能動,六月筋骨成,七月毛髮生,八月臟腑具,九月穀神入胃,十月百神備而生。

生後六十日腫子成,能笑語識人;百日任脈生,能反覆;一百八十日尻骨成,能獨立;二百一十日掌成,能匍匐;三百日髂骨成,能獨倚;三百六十日為一期,膝骨成,乃能移步,此是常足之法。不如此者,身不平爾。又云:才生下有身破裂者,曰夭;陰囊白者,夭;陰不起者,夭;無糞門者,夭;股間無生肉者,夭;忽如鴉聲者,夭。

其周歲之間,顱囟開解,齒髮未生,手足攣縮,膝如鶴節,身體瘦瘠,或三五歲不能行立,此皆受胎氣之不足者也。若筋實則多力,骨實則早行,血實則形瘦多發,肉實則少病,精實則伶俐多語笑,不怕寒暑,氣實則少發而體肥,此皆受胎氣之充足者也。大抵稟賦得中,道為純粹;陰陽得所,剛柔兼濟;氣血相和,百脈相順,精備神全;臟腑充實,形體壯健。

白話文:

彭用光按:《千金》論曰:

嬰兒在母親腹中,受其精氣,發育過程如下:

  • 一個月時為胚胎,
  • 兩個月時為胎兒,
  • 三個月時血脈形成,
  • 四個月時形體成形,
  • 五個月時能活動,
  • 六個月時筋骨長成,
  • 七個月時毛髮生長,
  • 八個月時臟腑俱全,
  • 九個月時谷神入胃,
  • 十個月時百神俱備而誕生。

出生後:

  • 六十天時腫子成形,能笑語識人,
  • 百天時任脈生長,能翻身,
  • 一百八十天時尻骨成形,能獨立站立,
  • 二百一十天時手掌成形,能爬行,
  • 三百天時髂骨成形,能獨自倚靠,
  • 三百六十天為一週歲,膝骨成形,能獨立行走。

以上是正常的發育過程,若不符合此標準,則身體可能不健全。

此外,以下情況可能預示夭折:

  • 剛出生時身體有破裂者,
  • 陰囊發白者,
  • 陰莖不顯著者,
  • 沒有肛門者,
  • 股間沒有生肉者,
  • 出生時啼哭聲似烏鴉叫者。

周歲之內,若出現以下情況,則可能受胎氣不足:

  • 頭顱囟門未閉合,
  • 牙齒頭髮未生長,
  • 手腳攣縮,
  • 膝蓋如鶴節,
  • 身體瘦弱,
  • 三五歲不能行走站立。

若受胎氣充足,則會有以下特徵:

  • 筋骨強健,力量大,
  • 骨骼發育良好,早學會行走,
  • 血氣充足,身形瘦弱,頭髮茂盛,
  • 肉體豐滿,少生病,
  • 精氣充足,聰明伶俐,愛說話愛笑,不怕寒暑,
  • 氣血充足,頭髮稀少,體型肥胖。

總而言之,稟賦得中,道氣純粹,陰陽平衡,剛柔並濟,氣血調和,百脈暢通,精氣充足,神明完備,臟腑充實,形體強健,才是健康的體魄。

其未周之時,顱囟堅合,睛黑神清,口方背厚,骨粗臀滿,臍深肚軟,莖小卵大,齒細發潤,聲洪穩睡,此皆受胎氣,胃中和者也。故以聽其聲,觀其形,則可以知其虛實壽夭矣。父母能修德行仁,則夭者亦壽矣。

白話文:

當這個生命還在母腹中的時候,如果頭部已經結固、眼睛黑色明亮、嘴巴端正背部厚實、骨骼粗壯臀部飽滿、腹部凹陷柔軟、陰囊小而睪丸大、牙齒幼嫩髮色油亮、聲音宏亮安靜睡眠,這些都是因為受到良好的胎內環境影響,脾胃功能正常所造成的。因此只要聆聽他的聲音、觀察他的外貌,就可以知道他是否健康長命了。如果父母能夠修身養性、行善積德,那麼原本短命的人也可以延年益壽。

2. 原妊娠不守禁忌,生兒多疾之戒論

愚嘗按:《心鑑》云:常見富貴之家,懷妊婦人,居於奧室,飢則辛酸無所不食,飽則恣意坐臥,不勞力運動,是以胎氣微弱,生子必軟而多疾。若夫起居有常,飲食有節,使神全氣和,受胎常安,生子必偉而少疾。潛溪云:往往胎孕致病,人多翫忽,醫所不知。兒之在胎,與母同體,得熱則俱熱,得寒則俱寒,病則俱病,安則俱安,母之飲食起居,可不慎哉!姑陳一二,以為規戒。

一子二歲,滿頭有瘡,一日瘡忽自平,遂患痰喘,詢其母孕時所喜何物?曰辛辣是其所喜,知其所胎毒也,慎勿與解利藥,因口授一方,用人參、連翹、川芎、黃連、甘草、陳皮、芍藥、木通,濃煎沸湯,入竹瀝與之,數日而安。

白話文:

潛溪先生說:懷孕期間很容易生病,但很多人都疏忽大意,醫生也不知道。孩子在肚子裡,跟母親是一體的,母親熱孩子就熱,母親冷孩子就冷,母親生病孩子就生病,母親安康孩子就安康,所以母親的飲食和起居作息,怎麼能不小心呢?我姑且列舉一兩個例子,作為提醒。

一子二歲,滿頭有瘡,一日瘡忽自平,遂患痰喘,詢其母孕時所喜何物?曰辛辣是其所喜,知其所胎毒也,慎勿與解利藥,因口授一方,用人參、連翹、川芎、黃連、甘草、陳皮、芍藥、木通,濃煎沸湯,入竹瀝與之,數日而安。

有一個兩歲的孩子,滿頭都是瘡,有一天瘡突然自己好了,卻接著就患上了痰喘。問他母親懷孕時喜歡吃什麼?母親說喜歡吃辛辣的食物。我知道這是胎毒引起的,所以特別小心,不給他吃瀉藥。我直接告訴他母親一個方子,用人參、連翹、川芎、黃連、甘草、陳皮、芍藥、木通,用大火煎煮成濃湯,再加入竹瀝給孩子喝。幾天後孩子就好了。

或曰:何以知之?曰:見其子精神昏倦,病受得深,決無外感,非胎毒如何?又一婦人形瘦性急,體本無熱,懷孕三月適當夏暑,口渴思水,時發小熱,遂教以四物湯加黃芩、白朮、陳皮、生甘草、木通,因懶於煎煮,數貼而止,其後生子二歲,瘡痍遍身,忽一日其瘡頓愈,遂成痎瘧,此亦胎毒也。瘡亦再作,病必自安,已而果然。

若於孕時,確守前潛溪原胎論,何病之有?又一女得癇,遇陰雨則作,遇驚亦作,口吐涎沫,聲如羊鳴,此胎受驚也,其病深痼,調治半年,病亦可安,仍須淡味,以助藥功,與燒丹丸,繼以四物湯入黃連,隨時令加減,果半年而安。三者是皆胎婦調適乖常,飲食嗜欲,忿怒驚撲,母有所感,胎必受之,或外挾風邪,有傷於胎,子乘母氣,生下多疾,病患至此,誠為妊娠之所當戒也。為父詳觀此《原幼》一書,以訓胎婦也。

白話文:

或者問:怎麼知道這些呢?回答說:看到孩子精神渙散疲倦,病情深重,肯定不是外感,如果不是胎毒,怎麼會這樣?再有一個婦女身形瘦弱,性子急躁,身體本來沒有熱病,懷孕三個月正值夏季炎熱,口渴想要喝水,時常發熱,於是教她使用四物湯加上黃芩、白朮、陳皮、生甘草、木通,因為不想煎煮,服用了幾帖就停止了,後來生下的孩子兩歲,全身長滿了疹子,突然有一天疹子全部痊癒,就開始發作痎瘧,這也是胎毒。疹子再次出現,疾病一定會自行恢復,果然如此。

如果在懷孕期間,確實遵守前人的胎兒理論,會有什麼病呢?又有一個女性得了癇病,遇到陰雨天就會發作,遇到驚嚇也會發作,口中吐出涎沫,聲音像羊叫,這是胎兒受到驚嚇所導致的病,病狀深重難愈,調理治療半年,病狀也可以得到緩解,還是需要清淡的食物,以輔助藥效,給了燒丹丸,接著使用四物湯加入黃連,根據季節調整藥方,果然半年後病狀得以緩解。這三種情況都是母親在懷孕期間調理失常,飲食喜好,忿怒驚嚇,母親有感受,胎兒必然也會受到影響,或者外來的風邪傷害到胎兒,子孫乘著母親的氣息,出生後多有疾病,到了這樣的狀態,確實是懷孕期間應該警覺的。

請父親詳細觀察這本書《原幼》,用來教育母親。

3. 原護養論

彭用光曰:小兒生長,必欲人襁褓之。襁褓之道,必須得宜。如春夏之月,乃萬物生長之時,宜教令地臥,使之不逆生長之氣;如秋冬之月,乃萬物收藏之時,宜就溫暖之處,使之不逆收藏之氣,然後血凝氣和,則百病無自而入矣。大抵衣不可太暖,暖則汗出表虛,風邪易入;乳不可太飽,飽則胃弱而易傷,積滯難化。

《格致餘論》云:童子不衣裘帛。下體主陰,得寒涼則陰易長,得溫暖則陰暗消,是以下體不與帛絹夾厚之服,恐防陰氣。又云:兒血氣盛,食物俱易消,腸胃尚脆而窄,若調黏乾硬酸鹹辛辣,一切魚肉、水果、濕面、燒炙、煨炒,但是發熱、難化之物,皆宜禁絕。南北仕宦在外省,切戒此條,免幼孩之苦也。

白話文:

彭用光曰:

小孩子的成長,一定需要大人用襁褓包裹。襁褓的用法,一定要適宜。就像春夏時節,是萬物生長的時期,應該讓孩子平躺在地,這樣就不會逆了生長的氣;秋冬時節,是萬物收藏的時期,應該讓孩子待在溫暖的地方,這樣就不會逆了收藏的氣。這樣做,就能讓血液凝固、氣血調和,百病就自然不會侵入了。

總而言之,孩子的衣服不能太暖,太暖就會出汗,導致體表虛弱,容易招來風邪;乳汁也不能喂太飽,太飽會讓胃部虛弱,容易受傷,積滯難以消化。

《格致餘論》云:

小孩子不應該穿裘皮衣物。下半身主陰,如果受寒涼就會讓陰氣易於滋長,如果受溫暖就會讓陰氣消散。因此,下半身不應該穿戴厚重的絲綢衣服,以免阻礙陰氣。

書中又說:小孩子血氣旺盛,食物都很容易消化,腸胃還很脆弱狹窄,如果餵食黏稠、乾燥、堅硬、酸、鹹、辛、辣,以及各種魚肉、水果、濕面、燒烤、煨炒等發熱難消化之物,都應該禁止。身為官員的父母,無論在南北何地,都要嚴格遵守這一點,免得讓幼小的孩子受苦。

婦人無知,畏其啼哭,無所不與,積成痼疾,雖悔何及?所以富貴驕養,有子多疾,何也?蓋富貴之家,久藏於幃帳之內,重茵疊被,令兒筋骨緩弱,譬如陰地草木,不見風日,少有堅實者也,誠非保育之法;而田舍嬰兒,未嘗愛護,終日暴露,或飢或寒,絕無他病者,此皆見風日、著地氣之力也,豈貴賤之理有異哉!明乎此,則護養之道得矣。

白話文:

婦女因為缺乏經驗,害怕孩子哭鬧,就無所不依,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,久而久之,孩子便會積累成難以治癒的疾病。即使事後後悔,也已經無濟於事。因此,富貴人家嬌生慣養的孩子,往往多病,這是為什麼呢?

因為富貴人家把孩子長期關在帳篷裡,用厚重的被子包裹,導致孩子筋骨軟弱,就如同生長在陰暗處的草木,不見陽光,很少有堅韌的。這實在不是保育孩子的好方法。而農村的孩子,沒有人過度呵護,整天在外面曬太陽,有時挨餓,有時受凍,卻很少有其他疾病,這都是因為他們經常接觸風日,吸收地氣的緣故。難道貴賤之別,在保育方法上會有不同嗎?

明白了這些道理,就能掌握養育孩子的正確方法了。

4. 原乳哺續論

用光曰:初生芽兒,藉乳為命。乳哺之法,不可不慎。夫乳者,榮血之所化也。至於乳子之母,尤宜謹節,飲食下咽,乳汁便通;情欲動中,乳汁便應;病氣到,乳汁必凝滯,兒得此乳,疾病立至,不吐則瀉,不瘡則熱,或為口糜,或為驚搐,或為夜啼,或為腹痛。病之初來,其母溺必甚少,便須詢問,隨證調治。

母安則子安,可消患於未形也。故哺乳,夏不欲熱,熱則致吐逆;冬不欲寒,寒則致咳痢;母不欲怒,怒則上氣顛狂;母不欲醉,醉則令身熱腹痛。母方吐下而乳,則致虛羸;母有積熱而乳,則變黃不能食。新房而乳,則瘦瘠,交脛不能行;新浴而乳,則發吐哯神困。傷熱,乳則瀉黃;傷冷,乳則瀉青;冷熱不調,停積胸膈,結為痰飲,遂成壯熱,壯熱不已,乃作驚癇。兒啼未定,遽以乳哺,氣逆不消,因成乳癖。

白話文:

用光說:「初生的嬰兒就像剛發芽的小苗,依靠乳汁來維持生命。餵奶的方法絕對不能馬虎。乳汁是血液精華轉化而成的。對於哺乳的母親來說,更要格外注意飲食起居,飲食入口,乳汁就會跟著通暢;情緒激動,乳汁也會有反應;如果母親染上疾病,乳汁就會凝滯,孩子喝了這樣的乳汁,就會馬上生病,要不就是吐,要不就是拉肚子,要不就是長瘡發熱,可能是嘴巴潰瘍,可能是驚厥抽搐,可能是夜裡哭鬧,也可能是肚子痛。疾病剛開始的時候,母親的尿量會明顯減少,這時候就要仔細詢問,根據情況對症下藥。」

母安則子安,可消患於未形也。故哺乳,夏不欲熱,熱則致吐逆;冬不欲寒,寒則致咳痢;母不欲怒,怒則上氣顛狂;母不欲醉,醉則令身熱腹痛。母方吐下而乳,則致虛羸;母有積熱而乳,則變黃不能食。新房而乳,則瘦瘠,交脛不能行;新浴而乳,則發吐哯神困。傷熱,乳則瀉黃;傷冷,乳則瀉青;冷熱不調,停積胸膈,結為痰飲,遂成壯熱,壯熱不已,乃作驚癇。兒啼未定,遽以乳哺,氣逆不消,因成乳癖。

「母親健康,孩子才會健康,這樣就能消滅疾病於無形。所以哺乳期間,夏天不要太熱,熱了會導致孩子嘔吐;冬天不要太冷,冷了會導致孩子咳嗽腹瀉;母親不要生氣,生氣會讓孩子上火發狂;母親不要喝酒,喝酒會讓孩子發熱腹痛。母親剛吐完藥或剛拉完肚子就餵奶,會讓孩子虛弱;母親體內有積熱就餵奶,會導致孩子乳汁變黃,吃不下東西。剛房事完畢就餵奶,會讓孩子瘦弱,腿腳無力;剛洗完澡就餵奶,會讓孩子吐奶、打嗝、精神萎靡。母親如果受了熱,餵奶就會導致孩子拉黃色的稀便;如果受了寒,餵奶就會導致孩子拉青色的稀便;如果冷熱不調,在胸膈積累,形成痰飲,就會導致孩子發燒,高燒不退就會導致驚厥抽搐。孩子哭鬧不止,就馬上餵奶,會導致孩子氣逆不通,最終會導致乳癖。」

懷妊而乳,致令黃瘦,腹大腳弱,名曰魃病。大抵乳哺,不可太過,故諺云:嬰兒常病傷於飽也。又云:忍三分飢,吃七分飽,亦至論也。

白話文:

懷孕時出現乳房分泌乳汁的情況,導致身體變得黃瘦、腹部膨脹且雙腿虛弱,這種情況被稱為“魃病”。大概來說,在哺乳期間不要吃得太多,所以有俗語說:“嬰兒經常生病是因為餓得不夠。”另外還有句話叫做:“要能忍受三分饑餓,只吃到七分飽”,這也是非常正確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