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幼心法》~ 上卷 (5)
上卷 (5)
1. 原痘疹
用光按:《內經》曰:諸痛癢瘡毒,皆屬心火。小兒痘疹之證,最為酷疾,不日之間,死生反掌。蓋因瘡毒藏於命門,遇歲火太過,熱毒流行之年,則痘毒因之而發作矣。一發則出於心肝脾肺四臟,而腎無留邪者,為吉。若初發便作腰痛,見點則紫黑者,多死。蓋毒氣留於腎間,而不發越故耳。
錢氏須有百祥丸大下之法,然活者十無一二,大抵痘瘡之法,多歸重於脾肺二經。蓋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,故遍身為之斑爛也。其為證也,宜發越,不宜鬱滯;宜紅活凸綻,不宜紫黑陷伏。瘡出之後,醫者當察色詳證,以辨表裡虛實用藥。其吐瀉不能食,為裡虛;灰白色陷頂,多汗,為表虛;紅活凸綻,無汗,為表實。
又諸痛為實,諸癢為虛,外快內痛為內實外虛,外痛內快為內虛外實。裡實而補,則結癰毒;表實而復用實表之藥,則潰爛不結痂也。如表虛者,瘡易出而難靨;表實者,瘡難出而易收。裡實則出快而輕,裡虛則發遲而重;表實裡虛,則陷伏倒靨;裡實表虛,則發慢收遲。治之之法,三日已前未見紅點,必用升麻湯、參蘇飲之類,以發其表,務令微汗為度。
若未汗,如表猶未解,雖略見紅點,隱約於肌肉間,而升散開發之劑尚未可除。凡見出遲發慢者,根窠欠紅活者,便當憂慮,攝幼,勿袖手待斃。夫古人用藥,寒熱迥別,主意不同,醫再宜臆度寒暄,推詳運氣而治。如陳文中之木香散、異功散,用丁附薑桂等峻熱之藥,而與《內經》病機不合。
丹溪等發揮其誤,亦有得其當者,屢獲捷效。若劉河間、張子和輩,恐用芩連、大黃等寒涼之劑,丹溪亦曰:酒炒芩連,各解痘毒,依法用之而獲安者,亦不少也。今之醫者,往往不同,依陳氏而行者,多用熱藥;宗劉張而治者,多用涼劑,是故不偏於熱,則偏於寒,此刻舟求劍之道也。愚按:《內經》有曰: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。
又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。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陳氏用從治之法,權也;劉張用正治之法,常也。然皆不外乎寒熱緩急,施治固不執一見也。楊氏曰:痘瘡發於肌肉,陽明胃氣主之,脾土一溫,胃氣隨暢,決無陷伏之患。湯氏曰:如庖人籠蒸之法,但欲其松耳。滄州翁呂復折衷眾說,著方立論,適中用藥;寒熱攻補,斟酌時宜,未嘗執一治也。
學者宜遵守其法而行之,庶無一偏之患矣。
白話文: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:各種疼痛、瘙癢和瘡毒都屬於心火的範疇。兒童的痘疹是一種極為嚴峻的疾病,病情發展迅速,生死只在轉瞬之間。這主要是因為瘡毒潛伏在生命之門——命門之中,在每年火氣旺盛,熱毒流傳的季節,痘毒就會被觸發。一旦發作,會從心、肝、脾、肺四臟器冒出,如果腎臟沒有留存邪氣,就是吉祥的預兆。然而,如果一開始就出現腰痛,且疹點呈現紫黑色,多半會死亡。這是因為毒氣滯留在腎臟,無法正常釋放。
錢氏提出使用百祥丸來進行強烈的排毒,但是存活率不到十分之一二。通常,治療痘瘡的重點大多放在脾臟和肺部。脾臟主宰肌肉,肺部主管皮毛,因此全身會出現斑點。在治療上,應該促使其發作,而不是讓其鬱積;疹子應呈現紅色,凸起且活躍,而不應呈現紫黑色,陷入皮膚之下。疹子出現後,醫生應詳細觀察疹子顏色和病症,以便辨識病情的虛實,合理使用藥物。例如,嘔吐、腹瀉、無法進食是內虛的表現;灰白色、凹陷、多汗是表面虛弱的表現;紅色、凸起且活躍,無汗是表面實症的表現。
對於疼痛,一般認為是實症,瘙癢則被視為虛症。外強內弱表示內實外虛,外弱內強則是內虛外實。如果內實卻進行補血,可能會形成膿腫;表面實症再使用實表藥物,則可能導致潰爛,不易結痂。例如,表面虛弱的患者,疹子容易出現,但難以恢復;表面實症的患者,疹子難以出現,但容易恢復。內實的患者疹子出現快速且輕微,內虛的患者疹子出現緩慢且嚴重;表面實症和內虛的患者,疹子會陷入皮膚,恢復困難;內實和表面虛弱的患者,疹子出現緩慢,恢復時間長。治療方法是,在三天內未見紅點,必須使用升麻湯或參蘇飲等藥物,以促使其表面發作,達到微微出汗的程度。
如果未出汗,表明表面仍未解開,即使略微看到紅點,隱約在肌肉間,升散發作的藥物仍不可停止。如果疹子出現緩慢,根部不夠紅潤,應立即擔憂,及早治療,切勿袖手旁觀,等待病情惡化。古人使用藥物,冷熱有別,主要觀點不同,醫生應當根據病情,判斷氣候變化,並根據此進行治療。如陳文中所提的木香散、異功散,使用丁香、附子、薑、肉桂等性熱的藥物,但與《內經》中的病機理論不符。
丹溪等人批評這種誤解,也有正確的地方,多次取得良好效果。像劉河間、張子和等人,擔心使用黃芩、黃連、大黃等寒涼藥物,丹溪也說:使用酒炒黃芩、黃連,可以解決痘疹的問題,按照這種方法治療而痊癒的人,也不在少數。現在的醫生,意見往往不同,遵循陳氏的治療方法,多使用熱藥;遵循劉張的治療方法,多使用寒涼藥物。因此,不是偏向熱,就是偏向寒,這就像刻舟求劍一樣,過於刻板。按照《內經》所述: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輕微者逆之,嚴重者從之。又說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。跟隨少數還是多數,要看具體情況。陳氏使用從治法,是靈活的;劉張使用正治法,是常規的。然而,他們都不脫離冷熱緩急的範疇,治療當然不會拘泥於一種觀點。楊氏說:痘疹在肌肉中發作,主要由陽明胃氣控制,只要脾臟溫暖,胃氣自然舒暢,就不會有疹子陷入皮膚的問題。湯氏說:就像廚師蒸菜一樣,只需要使其鬆軟即可。翁呂復綜合眾家之言,制訂配方和理論,適當地使用藥物;冷熱攻補,根據時機斟酌,從不拘泥於一種治療方法。學生應該遵守他的方法,這樣才能避免偏差,得到全面的治療。
2. 原醫
原夫醫乃仁術,以生人為心要,當識理精明,研究《內經》諸書之旨趣,庶可以寄人之生死。況幼孩為啞科,尤為不易,必存心仁恕,量度寬宏而正直,忠厚有德,不以貧富異施,為眾所欽,服有效者如此,名醫。遇幼孩有病,及時禮請調治,切勿吝費過時。醫既至,然醫必擇藥以治病,庶乎有效。病家不宜慳嗇,即買道地真藥,以收萬全之效也。
白話文:
[原本的醫學],內容如下:醫學本是一門仁愛的技藝,核心在於拯救生命,醫生應當對醫理有精深的理解,深入研究如《內經》等醫書的精髓,這樣才能承擔起他人的生死大事。況且兒童疾病難以表達,治療更為困難,醫生必須有一顆仁慈的心,有著寬廣和正直的胸襟,忠誠厚道,有高尚的道德情操,對待病人不因貧富而有所不同,受到大家的尊敬,這樣的醫生,纔是真正的名醫。當兒童生病時,應及時請醫生來診治,切勿因為吝惜費用而錯過治療時機。醫生到來後,必定會選擇適當的藥物來治病,以求得療效。病患家屬不應該吝嗇,應購買真正有效的藥材,以確保完全的療效。
3. 原戒巫
原巫所以交鬼神,非所以治病也。苟信巫而不信醫,此天下之愚婦俗夫也。所以倉公著書曰:信巫不信醫者,為不治之病。故特出此儆戒,毋陷偷薄之俗,且符水反能驚嚇幼孩。生病只憑醫藥治病,以求效驗,使幼孩得以求其天年也。慎之慎之!
白話文:
原本的巫師是用來溝通鬼神的,並不是用來治療疾病的。如果盲目地相信巫術卻不相信醫學,這種人就是天底下最愚昧無知的人。因此,倉公在他的著作裡提到:只相信巫術不相信醫學的人,他們的病基本上就是無法治療的。所以我特別提出這一點來警告大家,不要陷入這種淺薄的風俗中,而且符水反而可能驚嚇到幼小的孩子。生病時應該依靠醫藥來治療,以求得實際的療效,讓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,達到他們應有的壽命。一定要小心啊,千萬要小心!
4. 原問病源
原切脈以謂能知病源。若幼孩臟腑血氣未全,難憑診脈,又不能言語,雖大人所傷食物,脈中豈能見其形象乎?醫者宜逐一問其根源,病家當一一直說其所傷何物。若父母不以病源直告,醫者又不詳問,苟或有差,其患不淺。所以醫必詳問,主必直告,使醫者備知其食物,則用藥必效,而幼孩無冤枉之治,病斯安矣。孫真人云:未診先問,最為有準。
東垣云:只圖愈疾,不欲困醫。二公之言,其有功於世,大矣。
白話文:
[原本問病因]
原本藉由把脈來判斷疾病的原因。但對於年幼的孩子,他們的內臟、腑臟和血液氣息尚未完全成熟,單靠脈象來診斷病情較為困難,而且孩子還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狀況,就算大人知道孩子吃了什麼不好的食物,這些資訊也不可能直接從脈象中看出來。醫生應該一個個詳細詢問孩子的病情來源,而病患的家人也應如實告知孩子吃了什麼導致生病。如果父母不誠實告知病因,醫生又沒有詳細追問,一旦診斷錯誤,後果不堪設想。因此,醫生必須詳細詢問,而病患的家人也必須直接告訴醫生,讓醫生充分了解孩子吃過的食物,這樣開出的藥方纔會有效,孩子也不會受到不當的治療,病情就能得到穩定。孫真人曾說:在診斷前先問清病因,是最準確的方法。
東垣先生也說:病人只希望疾病能夠痊癒,並不想讓醫生感到困擾。這兩位先賢的話,對世人有著深遠的影響,功不可沒。
5. 原風土
愚嘗歷兩京及各省,乃知南北風土習俗異宜。北方則風氣剛勁,人稟多厚,所用飲食俱炙煿、煎炕、油炒,烙餅、酥醬、椒姜,出火大熱即吃,又睡熱炕,雖暑月必煿炙乘熱而食,少冷則火上再熱,食之亦不為害,蓋其地寒而稟賦厚,遇渴則飲冷水三五杯,因以解其火熱。若北人仕宦居於南方,則當戒其煎煿、烙餅熱味,與夫生冷瓜果。
若妊娠幼孩,尤當一切禁戒,庶乎無病。設或水土不服,感病亦輕,而或縱性,習俗不改,則感必重,重必危殆,此則南方下濕,風氣不同,濕熱山嵐之氣使然。仕宦居南者,宜禁戒之。若南人居北仕宦,與夫幼孩妊婦隨任者,俱宜禁戒,如此則得平安者,以其不食炙煿、煎炒也。
俾幼孩無胎毒之苦,為父母者宜知水土不服之說,庶乎孕胎無積熱,而嬰孩無胎毒,而百病無自而起,庶乎以永其天年也。醫亦當知之。
白話文:
我曾經走遍兩京以及各省份,由此瞭解到南北的風土與習俗存在著顯著的差異。北方的氣候風勢剛猛強勁,當地人的體質多半較為壯碩,他們的飲食習慣是偏愛燒烤、煎炸、油炒的食物,像是烙餅、帶有濃鬱醬料和辛辣味道的菜餚,而且偏好食物出鍋後立即趁熱食用,甚至在炎熱的夏天也會吃熱騰騰的食物,稍微冷掉的食物他們會再次加熱後繼續享用,這樣的飲食方式對他們來說並不會造成危害,這是因為北方氣候寒冷,他們的身體稟賦較厚實,遇到口渴時他們會喝下三四杯冷水來消暑。然而,對於從北方移居至南方的人來說,應該避免食用煎炸、烙餅等熱食,以及生冷的瓜果。
尤其是對於懷孕婦女和小孩,更應全面禁止這些食物,這樣才能保持健康。即便有些人在南方水土不服,引發的疾病通常也是輕微的,但如果放任自己依舊維持舊有的飲食習慣而不改變,那麼病情必定會加重,加重的情況下將會非常危險,這是由於南方氣候潮濕,風氣與北方不同,潮濕悶熱的環境加上山嵐之氣所致。對於在南方居住的公務人員,應該要有所節制。同樣地,南方人如果到北方工作,或是帶著小孩和懷孕的婦女一同遷徙,都應該避免食用燒烤、煎炸等食物,這樣才能確保安全。因為他們沒有食用那些高溫烹調的食物。
這樣可以讓小孩免受胎毒之苦,作為父母的人應該瞭解「水土不服」的說法,這樣孕婦就不會有過多的熱氣積聚,嬰兒出生後也不會有胎毒的問題,各種疾病也就無從發生,這樣才能延長壽命。醫生也應該瞭解這一點。
6. 原病有六失訣
失於不審。失於不擇醫。失於不信。失於不識病。失於過時。失於不知藥。
此六失之論,特為幼孩父母而出,遇兒病,宜及時擇醫,若有一失,即為難治。
白話文:
[原本疾病的六大疏失]
這段內容特別針對孩童的父母所提出的,當孩子生病時,應即時選擇適當的醫生進行診治。一旦在以下六點上有任何一項疏失,疾病就變得難以治療。
這六項疏失包括:未能仔細觀察病情、選擇醫生不謹慎、對醫生缺乏信任、對疾病認識不足、錯過最佳治療時機、以及對藥物不瞭解。
以上六大疏失,是父母在面對孩子生病時應特別注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