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幼心法》~ 上卷 (5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5)

1. 原驚

彭用光詳考《內經》曰: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大小兒八歲已前,曰純陽。蓋其真水未旺,心火已炎,故肺金受制而無以平木,是肝常有餘,而脾土常不足也。為父母苟有失於保養,其或衣服寒暄不調,以致外邪侵襲,或飲食之飢飽失節,以致中氣傷損,是故急慢二驚之候作矣。

夫惟急驚屬肝木,風邪有餘之症,治宜清涼、苦寒瀉氣之藥;慢驚屬脾土,中氣不足之候,治宜中和、甘溫補中之劑。若夫急驚之候,因聞不常之聲,或遇驢馬禽獸之唬,以致面青口噤,或聲嘶而厥,發過則容色如故,良久復作,其熱面赤引飲,口鼻中氣熱,大小便黃赤色,惺惺不睡,蓋熱甚則生痰,痰盛則生風,偶因驚而發耳,宜用錢氏利驚丸、瀉青丸、抱龍丸、宣風散、五福化毒丹等藥。

慢驚之證,多因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以致吐瀉日久,中氣木虛,而致發搐,發則無休止時,其身冷,面黃,不渴,口鼻中氣寒,大小便青白,昏睡露睛,目上視,手足瘛瘲,筋脈拘攣,蓋脾虛則生風,風盛則筋急,俗名天吊風者,即此候也。治宜東垣黃耆湯、錢氏鉤藤丸、溫白丸、丹溪參朮湯送下硃砂安神丸之類。

錢氏謂:驚急為無陰之證,因心經實熱,而陰不能以配陽,是為陽盛陰虛之候也;謂慢驚為無陽之證,因脾土虛甚,而陽不能以勝陰,是為陰盛陽虛之候也。愚按:小兒急慢驚風之證,其虛實寒熱,如天淵之隔,故急驚者十生一死,慢驚者十死一生,俗醫多不諳此理,混為一途而治誤人多矣。業幼科者,宜推幼幼及人之心為心,庶免斯世無夭枉之赤子矣,幸甚。

為父母者,宜究此原幼之一書也。按:丹溪曰:慢驚屬脾虛,所主多死,宜溫補;一云當養補,用參朮煎湯下安神丸。急驚屬痰熱,宜涼瀉;一云用養血藥作湯下降火清痰丸子、抱龍丸之類。世以一藥通治二證,甚謬。東垣治驚論曰:外物驚宜鎮心,以黃連安神丸;若氣動所驚,宜寒水石安神丸,大忌防風丸治風。辛溫之藥以殺人,何也?辛散浮溫熱者,火也。

因驚而泄青色,先鎮肝,以硃砂之類,勿用寒涼之氣,大禁涼驚丸。風木旺必以克脾胃,當先實其土,後瀉其木。閻孝忠編集錢氏方,以益黃補土,誤矣,其藥有丁香,辛熱助火,火旺土愈虛矣。青橘皮瀉肺,丁香熱,大瀉肺與大腸。脾實當瀉子,今脾胃虛,反更瀉子而助火,重虛其土,殺人無疑矣。

其風木旺證,右關脈洪大,掌中熱,腹皮熱,豈可以助火?如瀉金,寒水來乘脾土,其病嘔吐腹痛,瀉痢青白,益黃散聖藥也。今立一方,先瀉火補金,大補其土,是為神治之法,是黃耆湯。醫宜臨症用之。

白話文:

彭用光深入研究《內經》指出:各種風病導致的搖晃眩暈,都歸屬於肝木的問題。對於八歲以下的孩子,被稱為純陽之體。因為他們的腎水尚未旺盛,但心火已經熾熱,所以肺金受到剋制無法平衡肝木,因此肝氣常旺盛,而脾土常顯得不足。如果父母在保養孩子方面有所疏忽,例如衣著冷暖調節不當,導致外邪入侵,或是飲食餓飽沒有節制,導致中氣受損,這樣急性和慢性驚風的情況就會出現。

急性驚風屬於肝木,是由風邪過剩引起,治療應使用清涼、苦寒的藥物來清瀉氣分;慢性驚風屬於脾土,是中氣不足的表現,治療應使用中和、甘溫的藥物來補充中氣。急性驚風可能由於突然的巨響或動物嚇到,導致面色蒼白,口脣緊閉,聲音嘶啞甚至昏厥,發作過去後面色恢復正常,但不久又會再次發作。臉色紅潤,口鼻氣息熱,大小便顏色黃赤,精神亢奮無法入睡,這是因為熱度過高產生痰液,痰液多產生風象,偶爾因驚嚇而發作,應使用錢氏利驚丸、瀉青丸、抱龍丸、宣風散、五福化毒丹等藥物。

慢性驚風多由飲食不節制,傷害脾胃,導致長期的嘔吐和腹瀉,中氣虛弱,進而引發抽搐,發作時不會停止,身體冰冷,面色蒼黃,不口渴,口鼻氣息寒冷,大小便青白色,昏睡眼睛半開,目光向上,手腳抽搐,肌肉緊繃,這是因為脾虛產生風象,風象旺盛使肌肉緊張,俗稱天吊風,就是這種情況。治療應使用東垣黃耆湯、錢氏鉤藤丸、溫白丸、丹溪參朮湯搭配硃砂安神丸等藥物。

錢氏認為:急性驚風是無陰的症狀,因為心經實熱,陰氣不足以配合陽氣,這是陽盛陰虛的情況;慢性驚風是無陽的症狀,因為脾土極度虛弱,陽氣不足以戰勝陰氣,這是陰盛陽虛的情況。按:對於兒童急性慢性驚風的病症,虛實寒熱的差別就像天地一樣懸殊,所以急性驚風的患者十個有一個活下來,慢性驚風的患者十個有一個能活著,一般的醫生大多不明白這個道理,將兩種病症混為一談,誤導了許多人。從事兒科醫生的人,應該秉持著愛護孩子的心理,才能避免這個世界上有無辜夭折的孩童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作為父母,應該深入理解這本書中的道理。丹溪先生說:慢性驚風屬於脾虛,大多數情況下是致命的,應使用溫補的療法;另一種說法是應使用參朮煎湯送服安神丸。急性驚風屬於痰熱,應使用清涼的療法;另一種說法是使用養血的藥物,用湯藥送服降火清痰丸或抱龍丸等。世人使用一種藥物同時治療兩種病症,這是嚴重的錯誤。東垣治療驚風的理論提到:外界事物引起的驚嚇應使用黃連安神丸鎮定心神;如果是氣動引起的驚嚇,應使用寒水石安神丸,嚴禁使用防風丸治療風象。辛溫的藥物會傷害人,這是為什麼呢?辛溫散發的熱氣,就是火。

因為驚嚇而出現青色的泄瀉,應先鎮定肝臟,使用硃砂之類的藥物,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,這是大忌,不可使用涼驚丸。肝木旺盛必定會剋制脾胃,應先強化脾土,再平抑肝木。閻孝忠編輯的錢氏方,使用益黃補土的方法是錯誤的,其中的丁香是辛熱的,會助長火氣,火氣旺盛反而會使脾土更加虛弱。青橘皮可以瀉肺,丁香是熱性的,大瀉肺和大腸。脾實時應瀉子,現在脾胃虛弱,反而瀉子助火,進一步虛弱脾土,這無疑是致命的。

肝木旺盛的情況下,右關脈洪大,手掌和腹部皮膚熱,怎麼可以再助長火氣呢?如果瀉金,寒水會乘機侵襲脾土,會導致嘔吐腹痛,青白色的瀉痢,益黃散是治療這種情況的神藥。現在我們提供一個方子,先清火補金,再大補脾土,這是神奇的治療方法,就是黃耆湯。醫生應根據實際病情使用。

2. 原吐瀉

《內經》曰: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又曰:濕勝則濡泄。夫小兒之嘔瀉,皆由乳食過度,傳化失常。蓋食鬱則成熱,熱鬱則成酸,酸而成吐成瀉,此必然之理也。又曰:食滯於胃口為吐食,滯於大小腸者為瀉。有生下而遂吐不休者,胞胎中穢惡流於腸胃而為吐也。

潛溪曰:小兒初生下,蓋拭口中穢惡不盡,咽入喉中,故吐。此為父母者不預防,致令幼孩受苦也。錢氏五補五瀉之法可選而用之,詳後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:各種嘔吐、反酸,以及突然發生的嚴重腹瀉,都與體內熱氣過盛有關。再者,《內經》亦提及:當濕氣過重,人體便會出現濕性腹瀉。

對於兒童的嘔吐和腹瀉問題,大多是因為飲食過量,導致消化系統運作異常所引起的。食物在體內積壓過久便會產生熱氣,熱氣過剩又會引發酸性反應,進而導致嘔吐或腹瀉,這是必然的生理反應。此外,食物停留在胃部無法正常消化會造成嘔吐,若食物滯留在大腸或小腸,則會引發腹瀉。有些嬰兒出生後便持續嘔吐,這可能是因為母體中的髒污物質進入嬰兒的腸胃所導致的。

潛溪先生表示:新生兒剛出生時,如果口腔中的髒污沒有徹底清潔乾淨,一旦被吞入喉嚨,就會引起嘔吐。這通常是父母未做好預防工作,才讓年幼的孩子承受這種痛苦。錢氏的五種補益法及五種瀉下法可供選擇使用,詳細內容請參閱後續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