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幼心法》~ 上卷 (6)
上卷 (6)
1. 原腹脹
愚按:腹脹由脾胃虛,氣攻作也。亦有實者,必悶亂喘滿,可下之,宜用紫霜丸、白餅子。不喘滿者,虛也,不可下。若誤下,致脾虛,氣上附肺,而行肺與脾,子母皆虛。肺主目胞腮,脾主四肢,母氣虛甚,則目胞腮腫也。色黃者,屬脾也,治用塌氣丸漸消之,未愈,漸加丸數,不可以丁香、木香、桂皮、豆蔻大溫散藥治之。蓋脾虛氣未出,腹脹而不喘者,可以溫散藥治,使上下分消,其氣則愈也。
若虛氣已出,附肺而行,則脾胃內弱,每生虛氣,入於四肢面目矣。小兒易為虛實,脾虛不受寒溫,服寒則生冷證,服溫則生熱症,醫當知此,不可忽也。胃久虛熱,多生疸病,或引飲不止,脾土不能勝濕,隨肺之氣上行於四肢,若水伏濕口浸,浮於肺則大喘也,此宜服塌氣丸而愈。詳□再詳:小兒疳病者,小兒臟腑嬌嫩,飽則易傷,乳哺飲食一或失常,不為疳病鮮矣。
疳皆因飲食不調,甘肥無節而作也。或嬰幼缺乳,粥飯太早,耗傷形氣,則疳之根生,延及歲,五疳病病成。甚者,胸陷喘噦,下食直瀉,腫滿下利,腹脅脹疼,皮發紫瘡、口瘡,肌肉光紫。與夫疳勞渴瀉而槁色,突骨露齒,腹脹,吐硬不多者,皆危篤矣。凡此等類,盧扁復生,難施其巧,為父母先能遵守禁戒,何疳之有!
白話文:
我來解釋這段古文的意思:
[對於腹脹的情況],我認為腹脹主要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。但也有些情況是因為實證,這種情況下,患者會感到悶亂、呼吸困難且腹部膨脹,這時可用藥物如紫霜丸、白餅子來治療。但如果是沒有呼吸困難和腹部膨脹的情況,那就是虛證,不應該使用下法治療。如果誤用下法,可能會導致脾虛,氣血上衝肺部,影響到肺和脾的功能,造成母子兩虛。肺部影響眼睛周圍和臉頰,脾影響四肢,如果母親的氣血嚴重虛弱,就可能導致眼睛周圍和臉頰腫脹。如果皮膚呈現黃色,表示脾臟有問題,應使用塌氣丸逐漸治療,若未見效,可逐漸增加藥量,但不可以用丁香、木香、桂皮、豆蔻等大溫散藥治療。因為脾虛時,如果腹脹但沒有呼吸困難,可以使用溫散藥物治療,讓氣血上下流通,病情就會好轉。
但如果虛氣已經出現,並且影響肺部,那麼脾胃內部就會更加虛弱,產生更多的虛氣,這些虛氣會進入四肢和麪部。兒童特別容易出現虛實交錯的情況,脾虛時對冷熱的承受能力較差,服用寒涼藥物會導致寒症,服用溫熱藥物又會產生熱症,醫生必須瞭解這一點,不能掉以輕心。長期的胃虛熱,容易產生黃疸疾病,或者不斷地口渴想喝水,脾臟無法控制濕氣,隨著肺部的氣血上行到四肢,如果水氣積聚在肺部,就會產生嚴重的呼吸困難,這種情況下,服用塌氣丸就可以治好。
詳細來說,兒童的疳疾,是因為他們的臟腑非常嬌嫩,一旦吃得過飽,就很容易受傷,哺乳和飲食稍有不慎,就很可能引發疳疾。
疳疾大多是由於飲食失調,過度食用甜食和脂肪食品而引起的。或者是在嬰幼兒時期,由於母乳不足,過早地喂養粥飯,損耗了孩子的體質和元氣,這樣就會埋下疳疾的根源,等到孩子長大一些,就會形成五種疳疾。病情嚴重的,胸部凹陷,呼吸困難,食物吃下去馬上就會拉肚子,腹部和肋骨處會腫脹疼痛,皮膚上會出現紫色的瘡,口腔也會長潰瘍,肌肉呈現紫色。如果孩子患有疳疾、勞倦、口渴、腹瀉,面色枯槁,骨骼突出,牙齒外露,腹部腫脹,嘔吐物質不多,那都是病情極為嚴重的徵兆。對於這些情況,即便是名醫華佗、扁鵲再世,也很難施展妙手回春之術。作為父母,如果能夠事先遵守相關的禁忌,孩子怎麼會得疳疾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