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幼心法》~ 上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2)

1. 原坐臥

詳按《內經》與崑山顧翰林之法,為妊婦十忌,保護胎孩。

一勿睡熱炕。北方有此,南方火櫃亦同。

一勿飲燒酒。凡各樣燒酒及黃酒、白酒,有藥者,均不宜飲多。

一勿食煎炒炙煿之物。

一勿食蔥、韭、蒜、薤、胡椒、茱萸。

一勿於星月下仰臥,及當風洗浴、坐臥。

一勿食辛辣鹹酸。

一勿食水果、魚鱉、狐兔、鴿雀。

一勿食江西老雞。

一勿久立,勿久坐,勿久臥,勿久行。

一宜靜而不宜躁,宜涼而不宜熱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內經》和崑山顧翰林的方法,為孕婦列出十條禁忌,以保護胎兒:

**一、勿睡熱炕。**北方有熱炕,南方也有火櫃,都應避免。

**二、勿飲燒酒。**無論是各種燒酒、黃酒、白酒,或是帶有藥性的酒,都不可多飲。

三、勿食煎炒炙煿之物。

四、勿食蔥、韭、蒜、薤、胡椒、茱萸。

五、勿於星月下仰臥,及當風洗浴、坐臥。

六、勿食辛辣鹹酸。

七、勿食水果、魚鱉、狐兔、鴿雀。

八、勿食江西老雞。

九、勿久立,勿久坐,勿久臥,勿久行。

十、宜靜而不宜躁,宜涼而不宜熱。

2. 原生

用光按:《內經》曰:婦人妊娠一月之時,足厥陰脈養之,二月足少陽脈養之,三月手少陰脈養之,四月手少陽脈養之,五月足太陰脈養之,六月足陽明脈養之,七月手太陰脈養之,八月手陽明脈養之,九月足少陰脈養之,十月足太陽脈養之。三百滿足則當生,宜先備黃連、甘草二味各九分,銼,作一貼收。

候待產母欲之生時,即用水一小鐘,濃煎三之一汁,去渣,仍以細絹濾過,待孩兒初生下,急用軟絹或細綿包手指,蘸藥入兒口中,摳出口內惡血片,則終身無痘疳等病。如或不及,即以藥灌之,待吐出來惡沫血痰,方與乳食,年長智睿,聰明而無病,此法當於未發聲前用之,宜仔細。

白話文:

婦女懷孕一個月時,足厥陰脈負責滋養胎兒,二月足少陽脈,三月手少陰脈,四月手少陽脈,五月足太陰脈,六月足陽明脈,七月手太陰脈,八月手陽明脈,九月足少陰脈,十月足太陽脈。懷孕滿三百天便要生產,應事先準備好黃連、甘草各九分,研磨成粉,做成一帖備用。

待產婦快要生產時,用一小鐘水,濃煎三分之一,去渣,再用細布過濾,等孩子出生後,迅速用軟布或細棉花包裹手指,蘸取藥液放入孩子口中,清除口腔裡的惡血,這樣孩子一生便不會得痘瘡、疳疾等病。如果不及時,就用藥液灌入孩子口中,待其吐出惡沫血痰後,再餵奶,這樣長大後孩子就會聰明睿智,健康無病。這個方法應該在孩子還沒發聲之前使用,要格外小心。

一小兒斷臍必須緊扎牢縛,留五七寸長在孩臍上,以軟舊布巾包縛,勿令尿濕其中,並洗兒不可近臍,使無水氣,自無臍風、撮口之病。

一初生三五月間,宜繃縛令臥,勿豎頭抱出,免至驚癇。

一乳與飯食不可一時混吃,兔生疳癖痞積。

一宜用七八十歲老人舊裙、舊褲,改小兒衣衫,令兒有壽,雖富貴之家,切不可新制紵絲、綾羅、氈絨之類與小兒穿,不惟生病,亦且折福。愚意滿月受賀,宴賓宰殺,亦恐不宜。

一兒生四五個月□□□吃間以軟飯,嚼爛略與之,以鎮腸胃,切不可□□宜乳吃。六個月以後,方以稀粥哺之。周歲以前,切不可吃葷腥並生冷之物,令兒多疾。若待二三歲後,臟腑稍壯,才與葷腥最好。但禽犢之愛,守此戒者少,賢父母能之。

白話文:

剛出生的嬰兒,臍帶斷掉後要綁緊,留五七寸長在肚臍上,用柔軟舊布巾包裹,不要讓尿液沾濕,洗澡時也要避開臍帶,避免水氣,這樣就能防止臍風和口歪嘴斜。

出生後頭三個月,要讓孩子平躺,不要豎著抱出去,以免驚嚇導致抽搐。

母乳和米飯不要同時吃,容易造成積食和消化不良。

最好用七八十歲老人穿過的舊衣服改成嬰兒的衣服,這樣可以讓孩子長壽。即使是富貴人家,也不要給孩子穿新做的絲綢、綾羅、毛料等衣服,不僅容易生病,還會折損福氣。我認為滿月宴請賓客宰殺牲畜,也不適合。

四五個月大的嬰兒,可以吃軟飯,嚼碎一點喂給孩子,可以穩定腸胃。不要一直只吃母乳。六個月以後,就可以用稀粥喂食。一歲以前,絕對不能吃葷腥和生冷的食物,會讓孩子生病。等孩子兩三歲之後,五臟六腑比較強壯了,再吃葷腥最好。但父母都很疼愛孩子,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,賢明的父母才能做到。

3. 原乳

彭用光曰:養嬰孩第一真訣,全在乳母得人,乳母年壯,氣血充盛,德性溫良,乳汁濃厚,如熟雞蛋白樣者為佳。以此等婦為乳母,則所乳嬰孩血氣循序充旺,百病不生,自然長大成人。蓋以其乳母之善良——能守一切禁戒,忍卻一切厚味,又無情欲之動中,所以乳母自己無病而易養也。

如或偶有吐乳、潮熱等證,急宜先詢問乳母經次及身上有何病動,曾吃何飲食,或曾被風寒外感,急宜先調治乳母,服以對症之藥,禁其一切當戒之物,使乳母早安,所謂母安則子安也。幼孩暫吃無病別婦之乳,俟本乳母身安則復乳也。間有一等婦女含羞,有病諱而不言,或有妊娠亦隱而難察,所以乳子為病極深,尤當一一堤防,以真情令老嫗以術察之,如或有此,必當改察乳母。

白話文:

彭用光說:養育嬰兒最重要的訣竅,就在於選擇合適的乳母。乳母要年紀輕壯,氣血充沛,品行溫良,乳汁濃厚,像煮熟雞蛋的蛋白一樣才是最佳。用這種婦女做乳母,嬰兒的血氣就能順利充盈旺盛,百病不生,自然就能健康長大成人。因為乳母的善良——能遵守一切禁忌,克制一切美味,而且沒有情慾的牽動,所以乳母自己也無病易養。

如果乳母偶爾出現吐奶、潮熱等症狀,要馬上詢問乳母的月經週期、身體是否有病痛、最近吃了什麼食物,以及是否受到風寒外感,要優先治療乳母,服用對症的藥物,禁止她吃所有應該忌口的食物,讓乳母早日康復。所謂「母安則子安」,嬰兒暫時喝其他婦女的乳汁,等到本乳母身體恢復健康後再繼續喝她的奶。

有些婦女害羞,有病也不肯說,或者懷孕了也隱瞞不說,這就會導致嬰兒患病很嚴重,尤其要小心提防。應該真心誠意地讓有經驗的老婦以醫術觀察,如果發現這種情況,就必須更換乳母。

庶乎,幼孩之無病而不為醫師之所誤!幼孩為啞科,若此,則代其告冤苦,以免其灌藥灸艾之枉屈,庶得以永其天年,為父母當留心於此。此育嬰之第一關,實真切而淺近也,舉世多忽略而不悟性,惟醫小孩,而鮮究其乳母。愚不揣慵陋而原之,曰:況乳母飲食下咽,乳汁便通;情欲動中,乳脈便應。

若不節謹,兒病立至。又乳母初病,其溺必數,即須調理其母,母安則子安。防患於未形,善之善者也。

白話文:

孩子生病,很容易被醫生誤診。孩子不會說話,只能由大人代為申訴,避免孩子被錯誤地灌藥、灸艾,才能保住性命,父母應該要特別注意。這是育兒的第一步,道理簡單卻重要,很多人都忽略了,只專注於照顧孩子,卻很少研究孩子的乳母。我雖然能力不足,還是想說:乳母飲食和情緒都會影響乳汁,如果乳母不注意節制,孩子就會生病。而且,乳母如果剛開始生病,排尿次數就會變多,這時就要趕緊調養乳母的身體,乳母健康,孩子才能健康。預防勝於治療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

4. 原變蒸

用光按:《內經》曰:小兒之初生,血氣未足,陰陽未和,臟腑未實,骨骼未全,有變蒸之後,每三十二日一發熱,或吐,或汗,或呻吟不食,此為長血脈、全智意之常候,不須治而自愈。按諸家所論,皆謂乃小兒長骨脈臟腑,謂神志也。自生之日始,每三十二日一變。凡人有三百六十五骨,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,正有三百二十日。

自□丁骨而上,一日十骨,三十二日乃為一變,骨氣始生。一變生一臟或一腑,十變則臟腑始足。每變發為虛熱諸症,亦有胎氣壯實,暗變而無發熱證。此骨節臟腑,由變而全,胎毒亦□變而啟也。為兒醫者,可不審乎?但變蒸發熱,則幼孩上唇有白小點,若此則不必服藥,亦不可輕發汗,待其自愈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剛出生的嬰兒,血氣不足,陰陽不協調,內臟器官尚未發育完全,骨骼也尚未長成,他們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變化,每隔32天就會出現一次發熱現象,可能伴隨嘔吐、出汗、呻吟或拒食,這是他們長骨骼、發育智力的一種正常表現,不需要治療,會自然痊癒。

許多醫家都認為,這是嬰兒長骨骼、內臟器官,以及神志發育的正常過程。從出生那天起,每隔32天就會發生一次變化。人體共有365塊骨頭,除去手腳的45塊小骨頭,正好剩下320塊骨頭。

從腳趾骨往上,每天長十塊骨頭,32天就完成一次變化,骨骼氣血開始生長。一次變化會生出一種內臟器官,十次變化後內臟器官就基本發育完善了。每次變化都會導致虛熱等症狀,也有一些嬰兒天生體質強健,變化過程很隱蔽,不會出現發熱症狀。

嬰兒的骨骼、內臟器官都是通過不斷變化才逐漸完善的,胎毒也隨著這些變化逐漸消退。作為兒科醫生,怎能不了解這些變化呢?如果嬰兒在變化過程中出現發熱,嘴唇上會出現白色的小點,這時候就不用吃藥,也不能輕易讓孩子出汗,只要耐心等待,自然就會痊癒。

5. 原諸疳

用光按:《內經》曰:母有娠,兒食其乳則為疳。母乳孩而父交會,謂交精;妒,乳則成疳。又曰數食肥,令人內熱;數食甘,令人中滿。蓋其病因肥甘所致,故命名曰疳。若夫襁褓中之乳子,與二三歲之孩提,乳哺未息,胃氣未全,而穀氣尚未充也。

父母不能調和,惟務姑息,舐犢之愛,遂令恣食肥甘與夫瓜果生冷,及一切烹飪調和之味,朝餐暮食,漸成積滯膠固,以致身熱體瘦,面色痿黃,或肚青、蟲痛、瀉利,而諸疳之證作矣。錢仲陽曰:小兒病疳,多因大病後,或吐瀉後,以藥下之,致脾胃虛損,亡津液而成。

蓋此證實由愚醫之所害耳,斯言也,特一端耳,未可悉而為然,其所謂大病吐瀉,豈非飲酒之所致與。夫仲陽為兒醫之祖,豈有誤耶?其所論諸疳形證治法,班班可考,學者不可不審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母親懷孕時,孩子吸吮母親的乳汁,會導致孩子發育不良,形成疳疾。如果母親在哺乳期間與父親發生性行為,這被稱為交精,若母親對孩子心生嫉妒,也會導致孩子形成疳疾。另外,《內經》還提到過頻食用肥膩食物會使人內心燥熱,過量食用甜食則會讓人感到飽滿。這些疾病的根源在於過度食用肥膩和甜食等物質,因此我們稱它們為疳疾。

對於嬰兒期和幾歲的孩子來說,他們正在哺乳期,胃部功能尚未完全發展,而糧食的吸收能力也還未達到飽滿的程度。

父母在照顧孩子時往往會溺愛,讓他們過度食用肥膩和甜食以及各種生冷瓜果和調味品,一日三餐不斷,久而久之會導致積食,造成身體發熱、體型消瘦、面色蒼白、腹部發青、蟲癥疼痛、腹瀉等諸多疳疾症狀。

錢仲陽指出,兒童患疳疾大多是由於大病後或嘔吐、腹瀉後,使用藥物治療導致脾胃虛弱,流失津液而形成的。

這實際上是因為庸醫的誤診誤治導致的,這只是一個側面,並不能一概而論,他所說的大病和嘔吐、腹瀉,難道不是由於飲酒引起的嗎?錢仲陽作為兒科醫學的開創者,怎會犯這樣的錯誤呢?他關於諸種疳疾的外觀、症狀和治療方法的描述,都是有據可查的,學習者應該仔細審視。

如疳在肝,則膜遮睛,法當補肝,地黃丸主之;疳在心,則面頰赤,身體壯熱,法當補心,安神丸主之;疳在脾,則體黃腹大,好食泥土,法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;疳在肺,則氣喘,口鼻生瘡,亦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,此虛者補其母也;疳在腎,則極瘦而身生瘡疥,法當補腎,地黃丸主之。

筋疳則瀉血而瘦,當服補腎地黃丸;內疳則目腫腹脹,利色無常,或沫清白,漸而瘦弱,此冷證也,宜服木香丸;外疳鼻下赤爛,自揉鼻頭有瘡,不結痂,繞目而生,當用治瘡蘭香散、白粉散等藥。法曰:諸疳皆依本臟而補其母,則子自安。假令日中潮熱,是心中虛熱也。肝為心之母,宜先補肝,肝實而後瀉心,心得母氣則內平,而潮熱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疳病在肝臟,就會出現眼膜遮蔽眼睛的情況,應該補肝,地黃丸可以治療;如果疳病在心臟,就會出現臉頰發紅、身體發熱的情況,應該補心,安神丸可以治療;如果疳病在脾臟,就會出現身體發黃、肚子變大、喜歡吃泥土的情況,應該補脾,益黃散可以治療;如果疳病在肺臟,就會出現氣喘、口鼻生瘡的情況,也應該補脾,益黃散可以治療,這是因為虛弱就要補其母臟;如果疳病在腎臟,就會出現非常瘦弱、身上長瘡疥的情況,應該補腎,地黃丸可以治療。

筋疳則會流血導致瘦弱,應該服用補腎地黃丸;內疳則會出現眼睛腫脹、肚子脹大、面色不正常、或者吐出清白的泡沫,逐漸變得瘦弱,這是寒症,應該服用木香丸;外疳則會出現鼻下發紅潰爛,自己揉鼻子就會長瘡,不結痂,而且圍繞著眼睛生長,應該使用治瘡蘭香散、白粉散等藥物治療。治療原則是:各種疳病都要根據病變的臟腑,補其母臟,那麼子臟自然就會康復。比如,如果出現中午潮熱的症狀,這是心臟虛熱,肝臟是心臟的母臟,應該先補肝,肝臟強壯之後再瀉心火,心臟得到母氣就會內平,潮熱就會痊癒。

以余皆仿此。大抵疳病,當辨冷熱肥瘦而治。其初病者為肥熱疳,久病者為瘦冷疳。冷則用木香丸,熱則當用胡黃連丸。冷熱疳並,宜用如神丸之類。惟小兒之腑臟柔弱,不可痛擊,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證。為兒醫者,常當以幼幼之心為心,而善調之。無縱巨膽,亡為施治,以絕人之嗣續,幸甚。

白話文:

以我所知,所有類似情況皆可仿此。總之,疳病需辨別寒熱肥瘦,再進行治療。初期病患為肥熱疳,病程長者則為瘦冷疳。寒症宜用木香丸,熱症則當用胡黃連丸。若寒熱疳兼具,宜用如神丸之類。但小兒臟腑柔弱,不可猛烈攻擊,過度瀉下必然損耗津液,加重疳症。為兒科醫師者,應常懷憐憫之心,善於調養孩童。不可魯莽行事,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,斷絕他人後代,實在令人痛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