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人不詳,薛己註
《保嬰金鏡錄》~ 面部見色主症 (3)
面部見色主症 (3)
1. 面部見色主症
大抵小兒之症,多因稟賦臟氣不平,或乳食寒暑失宜,或妊娠飲食起居,六淫七情所致。若初病元氣無虧,乳食如常,發熱壯熱,二便秘結,作渴飲水,臥不露睛者,悉屬形病俱實,當治邪氣。若病久元氣已虧,食少發熱,口乾飲湯,嘔吐泄瀉,肢體畏寒,臥而露睛者,悉屬形病俱虛,當補正氣。
況今之小兒元氣,與昔不同,用藥失宜,脾胃先傷,豈可泥古方而施治哉?余故考諸名家,宗諸東垣,於凡諸症,各補以方藥,治者能即色以驗其病,察病以固其本,斯無失矣。是以古之治病,望色為先也。且驚則氣散脈亂,不可專診,故必兼察色。《心鑑》云:若面色未盡,當參之以指脈;指脈未盡,當參之以面色。
色脈兼盡,無餘蘊矣。
白話文:
面部見色主症
總體來說,小孩子的疾病大多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、臟腑氣血不調,或是餵養不當、寒暑失宜,或者孕期飲食起居不當,以及外邪侵襲和情志刺激造成的。如果孩子剛開始生病,元氣沒有虧損,吃喝正常,發熱明顯,大便乾燥,口渴想喝水,睡覺時眼睛閉著,這些都屬於實證,應該治療邪氣。如果孩子生病很久了,元氣已經虧損,吃得少還發熱,口乾想喝水,嘔吐腹瀉,四肢畏寒,睡覺時眼睛睜著,這些都屬於虛證,應該補益正氣。
現在的孩子元氣和以前的孩子不一樣,用藥不當很容易傷到脾胃,不能完全照搬古方治療。所以我參考各位名醫的經驗,特別是李東垣的學說,針對各種疾病,都配備了相應的藥方。治療時,醫生要根據孩子的臉色判斷病情,觀察病情以鞏固根本,這樣就不會出錯了。所以古代治療疾病,首先要觀察臉色。而且,孩子受驚嚇時,氣機散亂、脈象紊亂,不能單憑脈象診斷,必須同時觀察臉色。《傷寒心鑑》說:如果從臉色觀察還不能完全確定病情,就要參考脈象;如果從脈象觀察還不能完全確定病情,就要參考臉色。
臉色和脈象都觀察清楚了,就沒有遺漏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