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保嬰金鏡錄》~ 面部見色主症 (2)
面部見色主症 (2)
1. 面部見色主症
印堂色青黑,主腹痛夜啼,此脾經虛寒,脾屬至陰,故夜間腹痛而啼,用釣藤飲。色淡白主泄瀉,飲食不化,屬脾氣虛弱,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主之。
目內色青,主肝經風熱發驚。若直視叫哭,屬肝經實熱,用抑肝散;兼咬牙頓悶,屬虛熱,用六味地黃丸。色赤主心肝二經發熱,抽搐煩躁。若小便赤屬小腸實熱,用導赤散;若驚悸倦怠,屬肝經血虛,用六味地黃丸。色黃主脾積少食,夜間發熱,用四味肥兒丸。飲食停滯,吐瀉並作,用胃苓散去桂,加茵陳、山梔。
目鮮發搐眼眨,屬風熱相搏,先用柴胡梔子散,後用六味地黃丸。眼泡微腫,主久咳噁心,或脾疳食積,用五味異功散,補脾肺,兼肥兒丸,以消積滯。或目視不明,或雀目揩拭眉眼,此欲生風也,急用抑肝散以解之。睛尾紅絲,乃肝木勝脾土,先用四君子加柴胡、山梔,後用地黃丸。
人中色黃,主傷食;青主乳食不化,噯噫酸腐。此脾虛停滯,用平胃散以消積和中。色青赤,主驚,肝氣傷脾,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,以平肝補中。
唇色白,主吐涎嘔逆,或吐血便血。乃脾氣虛弱,不能攝涎,統血歸源,急用六君子湯,調補中氣,則諸病自愈,切忌涼藥。若色赤乾燥而皺者,主脾經有熱,發熱作渴,口中氣臭,大便不通,煩躁不寐,先以清胃散治其熱,更以六君子湯加黃連、山梔,兼補其脾。色黃主脾經食積泄瀉,飲食不化,以六君子湯溫補中氣。
色赤兼白,主衄血,乃脾肺虛熱,不能攝血,用聖濟犀角地黃湯,以清熱補血,兼用六君子以補脾。氣久不愈,用麥門冬散,或人參補肺湯。
口畔色黃,主脾經積熱,用清胃散,以理脾清熱。若唇口抽動,主驚熱不安,用五味異功散加山梔、釣藤鉤,以補脾平肝。若口流涎,唇色紫,乃胃氣虛寒也,用益黃散。若腹中痛,口吐涎水者,乃蟲痛也,先用蕪荑散,後用調中丸。不吐涎者,乃積痛也,但用五味異功散,調補胃氣。
手足並冷,用理中湯加烏梅,溫補中氣,則蟲不動,而痛自止矣。亦有積痛者,或吐後痛止,或去後痛止者,宜用消積丸消導積滯,佐以異功散調補元氣。
耳前微赤,此少陽經風熱也,用柴胡梔子散,生肝血,清肝火。微黃主睡中驚悸咬牙,因肝脾虛熱,宜用四君子加芎歸以安神。
耳輪乾燥,主骨疳蒸熱,為腎經虛熱也,用六味地黃丸補之。若小便後出白津,或陰莖癢痛者,屬肝經濕熱也,先急用龍膽瀉肝湯,後用六味地黃丸。若稟氣不足,或早近女色,致小便澀滯,或作痛如淋者,急用六味地黃九、補中益氣湯,滋其化源。或大小便道牽痛者,尤為虛也,亦用前藥,加牛膝、車前子、肉桂救之。
如手足逆冷,或畏寒飲食,陽氣虛寒也,急加附子,多有生者。
白話文:
面部見色主症
印堂顏色青黑,表示腹部疼痛並在夜間哭鬧,這是脾經虛寒所致。脾經屬陰,所以夜間腹部疼痛哭鬧,可用釣藤飲治療。印堂顏色淡白,表示腹瀉、消化不良,屬於脾氣虛弱,可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治療。
眼白顏色青色,表示肝經風熱導致驚癇。如果直視前方並哭鬧,屬於肝經實熱,可用抑肝散治療;如果伴隨咬牙、胸悶,屬於虛熱,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眼白顏色赤紅,表示心肝二經發熱,出現抽搐、煩躁等症狀。如果小便顏色赤紅,屬於小腸實熱,可用導赤散治療;如果出現心悸、倦怠,屬於肝經血虛,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眼白顏色黃色,表示脾胃積滯、食慾不振,夜間發熱,可用四味肥兒丸治療。如果飲食停滯,出現嘔吐腹瀉,可用胃苓散去桂枝,加茵陳、山梔子治療。
眼睛發紅、抽搐、眼皮跳動,屬於風熱互搏,先用柴胡梔子散,後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眼皮輕微腫脹,表示久咳、噁心,或脾胃積滯,可用五味異功散補脾肺,再加肥兒丸消積滯。如果視力模糊,或眼睛發癢需經常揉搓眉毛和眼睛,這是將要發病的徵兆,需緊急使用抑肝散治療。眼角有紅絲,這是肝木克脾土,先用四君子湯加柴胡、山梔子,後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
人中顏色黃色,表示食物積滯;青色表示乳食消化不良,出現呃逆、胃酸等症狀。這是脾虛停滯,可用平胃散消積和中。人中顏色青赤,表示驚癇,肝氣犯脾,可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,以平肝補脾。
嘴唇顏色蒼白,表示流涎、嘔吐,或吐血、便血。這是脾氣虛弱,不能攝納津液,統攝血液,需緊急使用六君子湯調補中氣,則諸病自癒,忌用寒涼藥物。如果嘴唇顏色赤紅乾燥且起皺,表示脾經有熱,出現發熱、口渴、口臭、便秘、煩躁失眠等症狀,先用清胃散治療熱證,再用六君子湯加黃連、山梔子補脾。嘴唇顏色黃色,表示脾經積滯、腹瀉、消化不良,可用六君子湯溫補中氣。
嘴唇顏色赤紅兼白,表示鼻出血,這是脾肺虛熱,不能攝血,可用聖濟犀角地黃湯清熱補血,再用六君子湯補脾。如果病情久治不癒,可用麥門冬湯或人參補肺湯。
嘴角顏色黃色,表示脾經積熱,可用清胃散理脾清熱。如果唇口抽動,表示驚熱不安,可用五味異功散加山梔子、釣藤鉤,以補脾平肝。如果流口水,嘴唇顏色紫暗,這是胃氣虛寒,可用益黃散治療。如果腹部疼痛,並流口水,這是蟲積疼痛,先用蕪荑散,後用調中丸治療。如果不流口水,只是腹部積滯疼痛,可用五味異功散調補胃氣。
手腳冰冷,可用理中湯加烏梅溫補中氣,則蟲積不再活動,疼痛自然止息。如果是積滯疼痛,或嘔吐後疼痛停止,或服藥後疼痛停止,宜用消積丸消導積滯,並用異功散調補元氣。
耳前輕微發紅,這是少陽經風熱,可用柴胡梔子散,以養肝血,清肝火。耳前輕微發黃,表示睡眠中驚悸咬牙,這是肝脾虛熱,宜用四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以安神。
耳廓乾燥,表示骨蒸潮熱,這是腎經虛熱,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如果小便後排出白色黏液,或陰莖瘙癢疼痛,這是肝經濕熱,先用龍膽瀉肝湯,後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如果先天稟賦不足,或房事過度,導致小便澀滯或疼痛如淋漓,需緊急使用六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滋補腎氣。如果大小便道牽引疼痛,尤其屬於虛證,也可用上述藥物,再加牛膝、車前子、肉桂治療。
如果手腳冰冷,或畏寒怕冷,飲食不佳,這是陽氣虛寒,需緊急加附子,多能治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