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人不詳,薛己註

《保嬰金鏡錄》~ 十三指形生症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三指形生症 (2)

1. 來蛇形症

一小兒,不時於嘔,乳食不進,胸腹膨脹,其形如夾蛇。此脾胃虛而成疳也。用四味肥兒丸治疳,佐以四君子加蕪荑健中而痊。後傷飲食,吐瀉完穀,形氣甚困,四肢微搐,視其紋如去蛇。余曰:且不用藥。次日吐止,但搐而瀉青黃。此脾土虛而肝木勝,用六君子加釣藤鉤而瘥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小孩,經常嘔吐,奶和食物都不肯吃,胸腹脹起來,看起來像被蛇夾住一樣。這是脾胃虛弱導致疳疾。用四味肥兒丸治療疳疾,再輔以四君子湯加蕪荑健脾,孩子就痊癒了。

後來孩子又傷了飲食,嘔吐瀉肚子,把吃進去的東西都吐了出來,身體非常虛弱,四肢微微抽搐,血管看起來像蛇爬過一樣。我說:暫時不用藥。第二天,嘔吐停止了,但還是抽搐,並拉出青黃色的糞便。這是脾土虛弱,肝木過於旺盛,用六君子湯加釣藤鉤治療,孩子就康復了。

2. 去蛇形症

一小兒,未及周歲,氣短喘急,乳食少進,時或吐乳,視其形如去蛇。乃脾傷而食積。先用六君子加山楂、枳實,漸愈。後乳食復傷,吐瀉作渴,候二日不止,與胃苓膏以治吐瀉,七味白朮散生胃氣而愈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還不到一歲的小孩,出現氣短喘急、吃奶量少、偶爾吐奶的症狀,看起來像是被蛇咬過一樣。這是脾胃受傷導致積食。首先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山楂和枳實,症狀逐漸好轉。

後來又因為吃奶過量而再次傷到脾胃,出現吐瀉、口渴,持續兩天沒有改善,就用胃苓膏治療吐瀉,再用七味白朮散來健脾益氣,最終痊癒。

3. 弓反外形症

一小兒,睡臥驚悸,發熱痰盛,脈形如弓之向外。此因驚木旺,傷脾而食不消也。先以天麻防風丸祛風定驚,後用五味異功散壯脾止搐而瘥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小孩,睡眠時容易受驚、出汗多、身體有高燒和大量痰液,脈搏跳動像弓一樣向外突出。這是因為受到驚嚇導致肝氣旺盛,損傷了脾胃功能,食物無法消化所引起的。首先需要用「天麻防風丸」來驅除風邪、安定神經,然後再使用「五味異功散」增強脾胃的功能,停止抽搐症狀,這樣就能康復了。

4. 弓反里形症

一小兒,沉默昏倦,肢冷驚悸,其紋如弓之向里。此脾肺氣虛,而外感寒邪也。先用惺惺散以解外邪,調胃氣,諸症頓愈。但手足逆冷,又用六君子湯調補元氣而安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小孩,沉默不語,昏昏欲睡,四肢冰冷,而且還驚恐不安,手指紋路像弓一樣向內彎曲。這是脾肺氣虛,又受了寒邪的影響。先用「惺惺散」來解除外邪,調節胃氣,各種症狀就會馬上好轉。但如果手腳仍然冰冷,就要用「六君子湯」來調補元氣,使身體安穩。

5. 槍形症

一小兒,患咳嗽,服牛黃清心丸,加喘促腹脹。余視其右臉赤脈,紋形如槍,屬脾氣復傷,用六君子湯,頓安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小孩患有咳嗽,服用「牛黃清心丸」後反而出現呼吸急促和腹部腫脅的情況。我看見他右側面部有紅色血絲,形狀像長矛,判斷是脾胃再次受損所引起的症狀,因此使用了「六君子湯」治療,立刻就平靜下來了。

6. 魚骨形症

一小兒,沉困發熱,驚搐不乳。視其脈紋,如亂魚骨。此風熱急驚之症也。先用抱龍丸少許,祛風化痰。後用六君子湯加柴胡,壯脾平肝而愈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小孩,昏昏沉沉,發燒,驚嚇抽搐,而且不吃奶。觀察他的脈象,像是亂七八糟的魚骨頭。這是風熱引起急驚的病症。先用抱龍丸少許,驅除風邪化解痰涎。之後再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,健脾胃,平肝氣,就能痊癒。

7. 針形症

一小兒,咳嗽發熱,右臉赤色,作渴煩悶。倦怠少食,肚腹作脹,脈紋如針。此風邪傷肺,而飲食傷脾也。先用六君子湯加桔梗、杏仁、柴胡,一劑諸症少愈。後去杏仁、柴胡,再劑而安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小孩,咳嗽發燒,右臉通紅,感到口渴煩躁。他精神疲倦,食慾不振,肚子脹脹的,脈象細小如針。這是因為風寒入侵肺部,飲食不節又傷了脾胃。

先用六君子湯加桔梗、杏仁、柴胡,服用一劑後,諸症狀就減輕了不少。之後去掉杏仁、柴胡,再服用一劑,就痊癒了。

8. 水字形症

一小兒,發熱夜啼,乳食不進,昏迷抽搐,痰盛口噤,脈紋如水字。此脾肺氣虛,風木聽乘,痰食積於胸腹也。先用大安丸,後用六君子加釣藤鉤而痊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小孩,晚上發燒、哭鬧不停,不吃東西且有昏睡和抽搐的情況,嘴巴張開時會有大量唾液流出,脈搏跳動的形狀像「水」這個字。這是因為脾胃功能衰弱,肝臟(在五行相剋關係中與脾對應)侵犯到其他器官所造成的症狀,而且胃部和腹部可能堆積了許多食物和痰液。首先使用【大安丸】治療,然後再服用由六種草藥加上釣藤鉤製成的藥物就能康復。

9. 透關射指形症

一小兒,發熱,右臉赤,咳嗽痰盛,其脈紋透關射指。余以為風邪蘊結於肺而痰作,用二陳湯加桑皮、杏仁、桔梗治之。自用發散降火之劑,風痰不退,發熱益甚。余曰:此脾肺俱虛,治失其宜。遂用五味異功散加桔梗,四劑漸愈。又用六君子湯而痊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小孩,發燒,右臉發紅,咳嗽痰多,脈象浮滑,脈絡透關節直抵指尖。我認為是風寒邪氣鬱積在肺部,導致痰液產生,便用二陳湯加上桑皮、杏仁、桔梗來治療。

然而,患者服用發散降火藥物後,風痰仍未消退,發熱情況反而加重。我便說:「這孩子脾肺都虛,治療方法不當。」於是改用五味異功散加上桔梗,服用四劑後,病情漸漸好轉。之後再用六君子湯調理,便痊癒了。

10. 透關射甲形症

一小兒,停食發熱,服芩、連、三稜、厚朴等劑,飲食日少,胸腹膨脹,其紋透至指甲。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釣藤鉤,溫補脾氣,制肝本,數劑漸效。又用六君子湯加炮姜,治之而安。其泛用金石腦麝,祛逐之劑,變驚而歿者,不能枚舉。惜哉!

愚謂:凡小兒在月內外者,調補之劑,每服亦不過二三匙。若表散攻伐之藥,則每服只可匙許而已,過多則反傷元氣。余當量大小虛實加減。若乳母之疾,致兒為患,當治母為主,子少服之。後仿此。

白話文:

有個小嬰兒,停食發燒,吃了黃芩、連翹、三稜、厚朴等藥,食慾越來越差,肚子和胸部鼓脹,甚至連指甲上都出現了紅紋。醫生用補中益氣湯加入木香和釣藤鉤,溫補脾胃,抑制肝氣,服用了幾劑後病情漸漸好轉。之後又用六君子湯加入炮姜治療,孩子終於痊癒。然而,很多醫生卻泛用金石、腦麝等辛辣藥物驅逐病邪,結果孩子驚嚇過度而死亡,這種案例不勝枚舉,實在令人惋惜!

我認為,對於月內外的嬰兒,調補藥每次服用量也不要超過兩三匙。如果使用表散攻伐的藥物,每次服用量更要控制在只有一匙左右,服用過量反而會損傷孩子的元氣。我通常會根據孩子的年齡、體質和病情的輕重來調整藥量。如果孩子生病是因為乳母患病所致,就應該以治療乳母為主,孩子只需少量服藥即可。後來的醫生也要遵循這個原則。

錢氏瀉青丸,治肝經實熱。急驚加搐。

羌活,大黃(煨)川芎,山梔仁(炒)龍膽草(酒炒)當歸,防風(各等分)

上為末,煉蜜丸,芡實大。每服半丸,煎竹葉湯,入砂糖化下。

愚按:前方足厥陰經解散肌邪,疏通內熱之藥也。若大便秘結,煩渴飲冷,飲食如常者,屬形病俱實,宜用此以瀉之。若大便調和,煩渴飲冷,屬病氣實而形氣虛,宜用抑肝散平之。若大便不實,作渴飲湯,飲食少思,肌體倦怠者,屬形病俱虛,宜用地黃丸補之。大抵前症,若肝經血虛風熱,先用四物湯加釣藤鉤,以生肝血;繼用四君子湯,以補脾土。

白話文:

錢氏瀉青丸:

功效: 治療肝經實熱,以及伴隨的急驚加搐(突然驚恐伴抽搐)。

組成:

  • 羌活、大黃(煨)、川芎、山梔仁(炒)、龍膽草(酒炒)、當歸、防風(各等分)

製法: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,再用煉蜜做成丸劑,丸劑大小如芡實。

服用方法: 每次服用半丸,用竹葉湯煎煮,加入砂糖化服。

註解:

此方主要作用於足厥陰肝經,能解散肝經的肌邪,疏通內熱。

  • 若患者大便秘結,煩渴飲冷,飲食如常,屬於形病俱實,宜用此方瀉火。
  • 若患者大便調和,煩渴飲冷,屬於病氣實而形氣虛,宜用抑肝散平肝。
  • 若患者大便不實,口渴但想喝涼水,飲食減少,思慮不足,身體疲倦,屬於形病俱虛,宜用地黃丸補虛。

總之,若患者出現肝經血虛風熱的情況,應先用四物湯加釣藤鉤,以生肝血;之後再用四君子湯,以補脾土。

若因肝經血燥痰盛,用地黃丸,滋腎水生肝木;四君子加芍藥,實脾土生肺金。若因肺金克肝木,用六君子湯加芍藥,實脾土以平肺金。若屢行攻伐,而脾土虛寒者,急服六君子湯加丁香、木香,補脾胃以培陽氣。若因乳母恚怒,肝火致兒為患者,母服加味逍遙散,子亦吮數滴。

錢氏地黃丸,治肝疳白膜,遮睛瀉血,失音身瘦,瘡疥。又治腎祛不言,解顱行遲等症。一名六味地黃丸。

熟地(八錢,酒洗)山茱萸肉,乾山藥(各四錢)澤瀉,牡丹皮,白茯苓(各三錢)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肝經血燥痰盛,可以用地黃丸滋養腎水,以滋生肝木;可以用四君子湯加芍藥,滋補脾土,以生肺金。如果因為肺金克肝木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芍藥,滋補脾土,以平息肺金。如果多次服用攻伐性的藥物,導致脾土虛寒,要趕緊服用六君子湯加丁香、木香,補益脾胃,以培育陽氣。如果因為乳母生氣,肝火導致孩子生病,母親服用加味逍遙散,孩子也可以吸吮幾滴。

錢氏地黃丸可以治療肝疳白膜、遮睛瀉血、失音身瘦、瘡疥等症。也可以治療腎氣不足導致不言、行動遲緩等症狀。它又叫做六味地黃丸。

熟地(八錢,用酒洗淨)、山茱萸肉、乾山藥(各四錢)、澤瀉、牡丹皮、白茯苓(各三錢)。

上為末,用地黃膏,量加米糊,丸桐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空心白湯化下。其地黃用生者,自制杵膏。

愚按:前丸治肝經血虛燥熱,或腎經虛熱作渴,小便淋秘,痰氣上壅;或風客淫氣,患瘰癧結核;或四肢發搐,眼目瞤動;或咳嗽吐血,頭目眩暈;或咽喉燥痛,口舌瘡裂;或自汗盜汗,出血諸血;或稟腎不足,肢體瘦弱,解顱失音;或畏明下竄,五遲五軟,腎疳肝疳;或早近女色,精血虧耗,五臟齊損。凡屬腎肝諸虛不足之症,皆宜用此以滋化源,其功不能盡述。

瀉白散,治咳嗽痰喘,面腫身熱。

白話文:

上方末藥,用地黃膏,依照份量加入米糊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,空腹用白湯送服。地黃要使用生的,自行搗碎製成膏。

我認為:前面這個丸藥可以治療肝經血虛燥熱、或腎經虛熱口渴、小便淋瀝澀痛、痰氣上涌;或者風邪侵入,患上瘰癧結核;或者四肢抽搐、眼珠轉動;或者咳嗽吐血、頭昏眼花;或者咽喉乾燥疼痛、口舌生瘡;或者自汗盜汗、各種出血;或者天生腎氣不足,肢體瘦弱、頭髮稀疏、聲音嘶啞;或者怕光、四肢遲緩軟弱、腎虛疳積、肝虛疳積;或者過早性交,精血虧損,五臟俱損。凡是屬於腎虛肝虛、各種不足的症狀,都適合用這個藥來滋補元氣,它的功效無法一一說盡。

瀉白散,用來治療咳嗽痰喘、面部浮腫、身體發熱。

桑根白皮(炒黃)地骨皮(各一兩)甘草(炒,五錢)

上為末,每服一二錢,入粳米百粒,水煎。

愚按:《活人方》云:喘者,肺氣盛而有餘。然氣盛當認作氣衰,有餘當認作不足,蓋肺氣盛者,肺中之火盛也。有餘者,肺中之邪有餘也。其脈右寸必浮而有力,右頰色赤,前藥所以瀉之。世之多不用人參,蓋泥於肺熱還傷肺之說,以致誤人多矣。前症若乳母感冒風寒,肺經蘊熱,致兒為患者,用十味參蘇飲。若乳母膏粱醇酒積熱,致兒為患,用加味清胃散。

白話文:

桑根、白皮(炒黃)、地骨皮(各一兩),甘草(炒,五錢)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至二錢,加入一百粒粳米,用水煎服。

古人認為喘息是肺氣過盛,但實際上應視為肺氣衰弱,因為肺氣過盛代表肺中火氣旺盛,而過盛代表肺中邪氣過多。患者脈象右寸浮而有力,右頰紅潤,因此用上述藥方來瀉火。很多人不使用人參,是擔心治療肺熱會傷肺,因此錯過了許多救治機會。如果產婦感冒風寒導致肺經積熱,孩子也跟著生病,可以用十味參蘇飲;如果產婦飲食過於油膩,導致積熱,孩子也跟著生病,可以用加味清胃散。

錢氏瀉黃散(一名瀉脾散),治脾熱吐舌。

藿香(七錢)山梔仁(炒,一兩)石膏,甘草(炒,各五錢)防風(二兩)

上蜜酒微炒為末,每服一二錢,水煎。

愚按:前方治脾胃實熱之法也。若作渴飲水,肢體壯熱,元氣無虧者,宜用之。若作渴飲熱,弄舌體溫,元氣虛弱者,宜五味異功散。

錢氏瀉心湯,治心經實熱。

白話文:

錢氏瀉黃散(一名瀉脾散)

功效: 治脾熱吐舌。

藥方:

  • 藿香(七錢)
  • 山梔仁(炒,一兩)
  • 石膏(一兩)
  • 甘草(炒,五錢)
  • 防風(二兩)

用法: 上藥用蜜酒微炒為末,每次服用一至二錢,用水煎服。

作者註解: 此方為治療脾胃實熱的方法。若病人出現口渴、大量飲水、肢體發熱,但元氣無虧者,可使用此方。若病人出現口渴、飲水量少、舌苔發熱,且元氣虛弱者,應使用五味異功散。

錢氏瀉心湯

功效: 治心經實熱。

黃連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臨臥溫湯調下。

愚按:前症若仰面而臥,叫哭,發熱飲水,或發抽搐,屬心經實熱,宜用前方。若合面而睡,驚悸,上竄咬牙,屬心經虛熱,宜用導赤散。若因乳母膏粱醇酒,致兒發熱者,用加味清胃散,令母服,子亦飲數滴。

錢氏益黃散(一名補脾散),治脾胃虛冷吐瀉。

陳皮(一兩)青皮,訶子肉(各五分)甘草(炙,五分)丁香(二錢)

白話文:

黃連

將黃連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睡前用溫水調服。

個人意見:

若孩子仰面躺著,哭鬧、發熱、口渴,或抽搐,屬於心經實熱,宜用此方。若孩子面朝下睡覺,驚悸、上竄、磨牙,屬於心經虛熱,宜用導赤散。若孩子因母親食用膏粱厚味、飲酒而發熱,用加味清胃散,讓母親服用,孩子也喝幾滴。

**錢氏益黃散(又名補脾散)**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、腹瀉。

配方:

陳皮(一兩)、青皮(五分)、訶子肉(五分)、甘草(炙,五分)、丁香(二錢)。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煎。

愚按:前症若脾土虛寒,或寒水侮土,而嘔吐泄瀉,手足並冷;或痰涎上壅,睡而露睛,不思乳食,宜用此方。若因脾土虛弱吐瀉者,用六君子湯加柴胡。如不應,或手足俱冷,屬虛寒也,更加木香、炮姜。若因乳母脾虛肝侮,亦治以前藥。若乳母鬱怒,致兒患前症,母服加味歸脾湯。

東垣人參安胃散,治脾虛傷熱,乳食嘔吐瀉痢。

人參(一錢)黃耆(二錢)生甘草,炙甘草(各五錢)白芍藥(七分)白茯苓(四分)陳皮(三分)黃連(炒,二分)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煎服。若孩子出現脾胃虛寒、寒氣侵犯脾胃,導致嘔吐腹瀉、手腳冰冷;或者痰涎阻塞,睡覺時眼珠外露,不願意吃奶,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。如果是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腹瀉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入柴胡。如果效果不好,或者手腳冰冷,屬於虛寒,可以再加入木香、炮姜。如果是因為乳母脾胃虛弱,肝氣犯脾,也可以使用這個方子。如果乳母鬱怒,導致孩子出現這些症狀,母親可以服用加味歸脾湯。這個方子叫做人參安胃散,可以治療脾胃虛弱,傷熱,導致孩子嘔吐、腹瀉、吃奶就拉肚子。方劑包含人參一錢,黃芪二錢,生甘草、炙甘草各五錢,白芍七分,白茯苓四分,陳皮三分,黃連(炒)二分。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煎。

愚按:東垣先生云:益黃散,內有青皮、丁香,辛熱,蓋為寒水侮土而設也。若因熱藥巴豆之類,損其脾胃,或因暑熱,傷乳食而成吐瀉,口鼻氣熱,而致慢驚者,宜服前方。

錢氏異功散,治吐瀉不食。凡虛冷症,先與數服,以正胃氣。

人參,茯苓,白朮,甘草(炒)陳皮(各等分)

上為末,每服二三錢,薑棗水煎。

愚按:前方治脾胃虛弱,吐瀉不食;或驚搐痰盛;或睡而露睛,手足指冷:或脾肺虛弱,咳嗽吐痰;或虛熱上攻,口舌生瘡,弄舌流涎。若母有症,致兒患此者,母亦當服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水煎服。

這個方子是治療因寒水侵犯脾土而引起的疾病,比如因寒涼藥物損傷脾胃,或因暑熱傷及乳食導致的嘔吐腹瀉,以及口鼻氣熱引起的慢驚。

另一個方子叫做異功散,用於治療嘔吐腹瀉不思飲食。對於虛寒體質的人,先服用幾次,以調節胃氣。

這個方子由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(炒)、陳皮(各等分)組成。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三錢,用薑棗水煎服。

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脾胃虛弱、嘔吐腹瀉不思飲食、驚搐痰盛、睡覺時露眼、手足指冷、脾肺虛弱咳嗽吐痰、虛熱上攻口舌生瘡、流口水等症狀。如果母親患有這些症狀,導致孩子也出現同樣問題,母親也應該服用這個方子。

十全丹,治丁奚晡露。

青皮,陳皮,莪朮(煨)川芎,五靈脂,白豆蔻,檳榔,蘆薈(各五錢)木香,使君子,蝦蟆(炙,各一錢)

上為末,豬膽汁浸糕糊丸,麻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米飲下。

愚按:湯氏云:前症因乳哺不調,傷損脾胃,不思飲食,氣血日損,四肢日瘦,肚腹漸多,是名丁奚。呼吸少氣,汲汲苦熱,謂之哺露。屬形病俱虛,治以前藥,宜佐以異功散,壯脾胃以行藥勢,庶可得效也。

白話文:

十全丹,用來治療丁奚哺露症。

藥方:青皮、陳皮、莪朮(煨)、川芎、五靈脂、白豆蔻、檳榔、蘆薈(各五錢)、木香、使君子、蝦蟆(炙,各一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豬膽汁浸泡糕糊丸成麻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
愚按:湯氏說:丁奚哺露症是因哺乳期間飲食不調,傷損脾胃,導致不思飲食、氣血日漸衰損、四肢日漸消瘦、腹部日漸腫大。呼吸短促、氣喘、口渴,稱為哺露。這屬於形虛氣虛的病症,治療時除了服用十全丹外,還應配合異功散,以補益脾胃,增強藥效,才能達到治療效果。

平胃散,治乳食過傷,腹鳴嘔吐,或米穀不化。

厚朴(薑汁製)陳皮(各三兩)甘草(炙,二兩)蒼朮(五兩,米泔浸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薑湯調。

愚按:前方若乳食停滯,噯腐吞酸,嘔噦噁心者,宜服此方。若飲食既消,脾胃虛弱,嘔吐噁心者,宜用四君子湯。

四君子湯,治脾氣虛損,吐瀉少食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(各等分)

上每服二錢,薑棗水煎。

愚按:前方若脾胃虛弱,或因克伐之劑,致飲食少思,或食而難化,或欲作嘔,或大便不實者,尤宜用之。若兼痰嗽氣逆,肢體倦怠,面目浮腫,宜六君子湯。

白話文:

平胃散可以治療吃太多乳食造成腹鳴、嘔吐,或是米飯消化不良。藥方包含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蒼朮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薑湯調服。如果患者是乳食停滯,有噯腐、吞酸、嘔吐、噁心等症狀,就適合服用平胃散。但如果患者飲食已經消化,只是脾胃虛弱,出現嘔吐、噁心,就應該使用四君子湯。四君子湯用來治療脾氣虛損導致的吐瀉、食慾不振。藥方包含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每次服用兩錢,用薑棗水煎服。如果患者脾胃虛弱,或是因為藥物影響導致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、想吐、大便不成形,就應該服用四君子湯。如果患者還伴隨有痰嗽、氣逆、四肢無力、臉部浮腫,則應該服用六君子湯。

六君子湯,即四君子加陳皮、半夏。治脾胃氣虛,吐瀉不食,肌肉消瘦;或肺虛痰嗽,喘促惡寒;或肝虛驚搐、眩暈、自汗諸症,並宜服此,以滋化源。

二陳湯,治脾虛中脘停痰,嘔吐噁心。

半夏(炮)陳皮(各五錢)茯苓(二錢)甘草(炙,一錢)

上每服二錢,姜水煎。

愚按:前方若脾虛痰飲,嘔吐噁心,用之良驗。若因飲食傷胃所致,宜用六君子湯,調補中氣。

胃苓湯(為末,蜜丸,名胃苓膏),治腸胃受濕,嘔吐泄瀉。

白話文:

六君子湯,也就是四君子湯再加上陳皮和半夏,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吐瀉、食慾不振、體重減輕,或是肺虛引起的痰咳、呼吸急促、畏寒,以及肝虛引起的驚厥、頭昏眼花、自汗等症狀,都可以服用它來滋補脾胃。

二陳湯用來治療脾虛導致的胃部痰濕,出現嘔吐、噁心等症狀。

二陳湯的配方是:半夏(炮製)和陳皮各五錢、茯苓二錢、甘草(炙)一錢。每次取兩錢,用生薑水煎服。

我個人認為,如果出現脾虛痰飲導致的嘔吐、噁心,服用二陳湯效果顯著。但如果是飲食不當導致的胃部不適,則應該服用六君子湯來調補脾胃。

胃苓湯可以用來治療腸胃受濕導致的嘔吐、腹瀉,將藥物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藥丸,稱為胃苓膏。

白朮,茯苓,澤瀉,厚朴,豬苓,陳皮,甘草(各等分)桂(少許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姜水、燈心、陳皮煎湯調。

愚按:前方若停食吐瀉,小便短少,腹脹作痛,宜用此以分利之,更用六君子湯以調補脾胃。

釣藤飲子,治一切驚風潮搐,目視昏迷。

釣藤鉤(二錢)蟬殼(五個,去翅足)獨活,防風,天竺黃,羌活,川芎(各三錢)升麻,麻黃,草龍膽,甘草(炙,各二錢)

白話文:

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厚朴、豬苓、陳皮、甘草各等份,桂少許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薑水、燈心、陳皮煎湯調服。

若患者停食吐瀉,小便短少,腹脹作痛,可以用此方分利,再用六君子湯調補脾胃。

釣藤飲子主治一切驚風潮搐,目視昏迷。藥材包括:釣藤鉤二錢,蟬殼五個去翅足,獨活、防風、天竺黃、羌活、川芎各三錢,升麻、麻黃、草龍膽、甘草(炙)各二錢。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煎。

愚按:前方若外感風邪,形病俱實者,宜用之。若形氣虛而病氣實者,宜用惺惺散加釣藤、麻黃。若外邪既去,而形病俱虛者,宜用異功散。

肥兒丸,治肝疳食積,肢體消瘦,二便不調。

黃連,神麯,木香(各一兩五錢)檳榔(二十個)肉豆蔻(煨,二兩)使君子(酒浸,去皮)麥芽(炒,各四兩)

上為末,神麯糊丸,麻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米飲下。

愚按:前方若食積五疳,發熱口渴,大便不調,小便不清;或頸項結核,發稀成穗,寒熱作渴,宜用之。若脾胃稍虛者,用五味異功散兼服;虛甚者,異功散為主,佐以前藥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水煎服。

如果患者是外感風寒,症狀表現為實證,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。如果患者是氣虛體弱,而病氣較重,則應該使用惺惺散加上釣藤、麻黃。如果外邪已經去除,但身體虛弱,則應該使用異功散。

肥兒丸用於治療肝脾積熱導致的疳積、體瘦、大小便失調。

黃連、神麴、木香各一兩五錢,檳榔二十個,肉豆蔻煨熟,二兩,使君子用酒浸泡後去皮,麥芽炒熟,各四兩。
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神麴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麻子。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
如果患者是食積五疳,伴隨發熱口渴、大便失調、小便混濁,或者頸項有結核,頭髮稀疏像穗子,寒熱交替、口渴,則可以使用這個方子。如果患者脾胃稍虛,可以使用五味異功散配合服用;如果虛弱嚴重,則以異功散為主,輔以肥兒丸。

濟生犀角地黃湯,治脾胃鬱熱,衄血吐血。

生地黃(五分)犀角(鎊)赤芍藥,牡丹皮(各一錢)

上水煎服。如無犀角,暫以升麻代之。

愚按:前方若肝脾虛熱,吐血,衄血,便血,或發熱作渴,大便秘,小便赤,宜用之。若熱既退,而渴血未止,或目晡益甚者,陰血虛也,四物湯加參朮主之。若熱既退,而飲食少思,肢體倦怠者,胃氣虛也,四君子加當歸主之。

徐氏惺惺散,治外感風寒,鼻寒痰嗽,身體發熱。

白話文:

濟生犀角地黃湯

功效: 治療脾胃鬱熱,導致的鼻出血、吐血等症狀。

藥方:

  • 生地黃(五分)
  • 犀角(一錢)
  • 赤芍藥(一錢)
  • 牡丹皮(一錢)

用法: 將上述藥材用水煎服。若無犀角,可暫時用升麻代替。

愚按: 此方適用於肝脾虛熱,伴隨吐血、鼻出血、便血、發熱口渴、大便秘結、小便赤等症狀。

其他情況:

  • 若熱退但仍有出血,或眼部症狀加重,則屬於陰血虛,可用四物湯加參術治療。
  • 若熱退但食慾不振、肢體乏力,則屬於胃氣虛,可用四君子湯加當歸治療。

徐氏惺惺散

功效: 治療外感風寒,伴隨鼻塞痰咳、發熱等症狀。

桔梗,細辛,人參,白朮,甘草(炙)瓜蔞根,白茯苓(各等分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入薄荷五葉,水煎。

愚按:前方若感寒邪,時氣風熱,痰壅咳嗽,或抽搐瘛瘲,痰氣喘促,用之。若外邪解,而病益甚,或更兼他症,但調補元氣。

徐氏加減抱龍丸,治風痰咳嗽。去天麻,即錢氏抱龍丸。

雄黃,辰砂(各二錢)天竺黃(四錢)麝香(五分)天麻(六錢)牛膽南星(九錢)

白話文:

將桔梗、細辛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(炙)、瓜蔞根、白茯苓等分量混合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薄荷五葉,用水煎服。

如果患者因感受寒邪、時氣風熱,導致痰壅咳嗽、抽搐瘛瘲、痰氣喘促,可以用此方治療。但如果外邪已解,病情反而加重,或伴隨其他症狀,則只需調補元氣。

徐氏加減抱龍丸可以治療風痰咳嗽,去除天麻即為錢氏抱龍丸。

另外,雄黃、辰砂各二錢,天竺黃四錢,麝香五分,天麻六錢,牛膽南星九錢。

上為末,煮甘草糊丸,皂角子大。二歲一丸,薄荷湯下。

愚按:前方若風熱痰嗽,或急驚發搐,昏睡咬牙,形病俱實,宜用此方。若初冒風寒咳嗽,痰盛氣喘者,屬客邪內作也,先用十味參蘇飲。若邪既解,而腹脹吐瀉,或發搐咬牙,睡而露睛,屬脾肺氣虛也,用五味異功散,切忌祛痰表散。若過服而致前症者,尤宜溫補脾肺。

十味參蘇飲,治感冒發熱,頭疼傷風,咳嗽傷寒,痰飲凝滯。

人參,紫蘇(各八分)茯苓,陳皮,半夏,前胡,枳殼(麩炒)葛根,桔梗(炒,各六分)木香(五分)甘草(炒,五分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煮成甘草糊,做成皂角子般大小的丸藥,兩歲小孩服用一丸,用薄荷湯送服。此方適用於風熱痰嗽、急驚發搐、昏睡咬牙、形病俱實的病症。若初次感冒咳嗽,痰盛氣喘,屬外邪入侵,應先用十味參蘇飲治療。若邪氣已解,但腹脹吐瀉,或發搐咬牙、睡覺時露眼,則屬脾肺氣虛,需用五味異功散,切忌祛痰散表。若過度服用藥物導致上述症狀,更應溫補脾肺。十味參蘇飲用於治療感冒發熱、頭痛傷風、咳嗽傷寒、痰飲凝滯。藥材包括人參、紫蘇各八分,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前胡、枳殼(麩炒)、葛根、桔梗(炒)各六分,木香五分,甘草(炒)五分。

上每服二三錢,姜水煎。

愚按:前方雖有參苓補氣,而表散之味或多。若病久元氣虛弱者,以六君子加桔梗、乾葛,補而散之。若因感外邪,而喘嗽腹脹,或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者,此脾肺之氣虛也,必用六君子之類,庶無誤矣。

秘旨安神丸,治發熱驚啼,頰赤壯熱。

麥門冬(去心焙)牙硝,白茯苓,乾山藥,寒水石(煅)甘草(各五錢)硃砂(一兩)龍腦(二分半)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芡實大。每服半丸,滾湯化下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二到三錢,用薑水煎煮。

我認為,這個方劑雖然有參苓補氣,但表散之味可能偏多。如果病症久治不愈,導致元氣虛弱,應該用六君子湯加桔梗、乾葛,既補氣又散邪。如果因感受外邪,而出現喘咳、腹脹,或者食慾不振、大便不實等症状,這是脾肺之氣虛弱,就必須使用六君子湯之類的方劑,這樣才不會錯。

秘旨安神丸,用於治療發熱、驚啼、面頰發紅、壯熱。

麥門冬(去心焙)、牙硝、白茯苓、乾山藥、寒水石(煅)、甘草(各五錢)、硃砂(一兩)、龍腦(二分半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做成丸藥,大小如芡實。每次服用半丸,用滾水化開服用。

愚按:前方若口舌生瘡,吐舌飲水,發熱驚搐,啼哭煩躁,面赤,屬心經實熱,宜用此瀉之。若目拽搐搦,面青寒熱,屬肝經風熱,用六味地黃丸。若惡寒飲湯,屬脾氣虛弱,用異功散。若前症益甚,兼手足並冷,睡而露睛,屬脾胃虛寒也,用六君加木香、炮姜補之。

四物湯,治肝脾血虛,發熱驚搐,瘰癧丹毒。

當歸,川芎(各一錢)芍藥,熟地黃(各五分)

上水煎服。

愚按:前方若血虛發熱,或因失血,或因克伐,或因久病,致晡熱內熱,或煩躁不安,皆宜服之。經又云:血生於脾。若脾虛不能生血者,宜用四君子加當歸、酒炒白芍以補脾。

白話文:

我認為,如果患者出現口舌生瘡、吐舌飲水、發熱驚搐、啼哭煩躁、面赤等症狀,屬於心經實熱,應該使用這個方子來瀉火。如果患者出現目拽搐搦、面青寒熱等症狀,屬於肝經風熱,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。如果患者出現惡寒飲湯等症狀,屬於脾氣虛弱,應該使用異功散。如果以上症狀加重,並且出現手足冰冷、睡覺時露眼等症狀,屬於脾胃虛寒,應該使用六君加木香、炮姜來補益。

四物湯可以治療肝脾血虛、發熱驚搐、瘰癧丹毒等症狀。

方劑組成:當歸、川芎各一錢,芍藥、熟地黃各五分。

用法:水煎服。

我認為,如果患者出現血虛發熱,可能是因為失血、克伐、久病等原因導致的午後發熱和內熱,或者伴隨煩躁不安等症狀,都可以服用這個方子。經書中也提到,血生於脾。如果脾虛不能生血,應該使用四君子加當歸、酒炒白芍來補益脾胃。

白朮散,治積痛,和胃氣,生津液。

人參,白朮,藿香葉,木香,甘草,白茯苓(各一兩)乾葛(二兩)

上每服二錢,水煎。

愚按:前方若脾胃氣虛,作渴飲湯;或因吐瀉,津液虧損,煩渴引飲;或脾胃虛弱,腹脹瀉渴,弄舌流涎,手足指冷,宜服之以溫補脾氣,化生津汲。

人參平胃散,治心火刑剋肺金,咳嗽發熱,口渴痰盛。

人參,陳皮,地骨皮,茯苓,甘草(各一錢半)瘛瘲(杵,炒,四分)知母(炒,七分)青皮,天門冬(去心,各四分)桑白皮(炒,一錢)

白話文:

白朮散

功效: 治理積食疼痛,和胃氣,生津液。

藥材: 人參、白朮、藿香葉、木香、甘草、白茯苓(各一兩)、乾葛(二兩)

用法: 上述藥材,每次取二錢,水煎服。

註解:

若脾胃氣虛,伴隨口渴,可用此方作為渴飲湯;或因嘔吐腹瀉,津液虧損,煩躁口渴,引發飲水,也可服用;或脾胃虛弱,腹脹瀉肚口渴,舌苔白膩,手腳冰冷,也可用此方溫補脾氣,化生津液。

人參平胃散

功效: 治理心火過旺,灼傷肺金,導致咳嗽發熱、口渴痰多。

藥材: 人參、陳皮、地骨皮、茯苓、甘草(各一錢半)、瘛瘲(研磨,炒,四分)、知母(炒,七分)、青皮、天門冬(去心,各四分)、桑白皮(炒,一錢)

用法: 上述藥材,水煎服。

上水煎服。

愚按:前方若心火克肺,傳為肺痿,咳嗽喘嘔,痰涎壅盛,胸膈痞滿,咽嗌不利,宜用之。若因肝木太過而致,當補肺經。若因腎水不足,當補脾肺。若因心火旺而自病,當利小便。

黃芩清肺飲,治肺火燥熱,口渴便秘。

黃芩(炒,二錢)梔子(三個,杵碎,炒)

上水煎服。

愚按:前方治肺經陰虛火燥,而小便不通。若因脾經有熱,當清其脾。若因心火克肺,當制其心。

滋腎丸,治稟父腎虛火燥,小便秘赤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。這個方子適用於心火克肺,導致肺痿,出現咳嗽喘嘔、痰涎壅盛、胸膈痞滿、咽嗌不利等症狀。若因肝木過盛導致肺痿,則應補肺經;若因腎水不足導致肺痿,則應補脾肺;若因心火旺盛導致肺痿,則應利小便。

黃芩清肺飲用於肺火燥熱,口渴便秘。方劑包括炒黃芩二錢、杵碎炒梔子三個,加水煎煮服用。

這個方子治療肺經陰虛火燥,導致小便不通。若因脾經有熱,則應清脾;若因心火克肺,則應制心。

滋腎丸用於治療稟父腎虛火燥,小便秘赤。

黃柏(酒炒)知母(酒炒,各一兩)肉桂(二錢)

上為末,水丸,桐子大。每服百丸,空心白滾湯下。

愚按:前方若稟父腎虛,發熱便赤,或足熱腿軟,熱在下焦血分,最宜此藥。如不應,或脾肺燥熱所致,並宜六味丸,以滋其化源。

清胃散,治胃火牙痛,或連頭面。

升麻(五分)生地黃,牡丹皮,黃連(炒)當歸(各三分)

上水煎服。

愚按:前方治脾胃實火作渴,口舌生瘡;或唇口腫痛,齒齦潰爛,焮連頭面;或惡寒發熱;或重舌馬牙,吐舌流涎之類,子母並宜服。若因胃氣虛弱,或因寒涼克伐,胃氣虛弱,而口舌生瘡;或弄舌發熱,飲食少思;或嘔吐困睡,大便不實,流涎齦爛者,用五味異功散。

白話文:

黃柏和知母各一兩,用酒炒過,肉桂二錢,研成細末,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。

這方藥適合治療父親腎虛導致發熱、小便赤、足部發熱、腿軟,以及熱在下焦血分的情況。如果藥效不佳,可能是脾肺燥熱導致的,建議改用六味丸滋養化源。

清胃散可以治療胃火引起的牙痛,甚至蔓延到頭面部。

升麻五分,生地黃、牡丹皮、黃連(炒)和當歸各三分,水煎服。

這方藥適合治療脾胃實火引起的口渴、口舌生瘡、唇口腫痛、齒齦潰爛、熱蔓延到頭面部、惡寒發熱、舌頭腫大、吐舌流涎等症狀。如果口舌生瘡是因胃氣虛弱或寒涼損傷胃氣導致,或者伴有口舌發熱、飲食減少、嘔吐困倦、大便不成形、流涎齒齦潰爛等症狀,建議改用五味異功散。

補中益氣湯,治中氣虛弱,體疲食少,或發熱煩渴等症。

人參,黃耆(各八分)白朮,炙甘草,陳皮(各五分)升麻,柴胡(各二分)當歸(一錢)

上薑棗水煎,空心午前服。

愚按:前方若因藥克伐,元氣虛損,惡寒發熱,肢體倦怠,飲食少思;或兼飲食勞倦,頭痛身熱,煩躁作渴,脈洪大弦虛;或微細軟弱,右關寸獨甚,亦宜用之。大凡久病,或過服克伐之劑,虧損元氣,而諸症悉具者,最宜前湯調補。若母有前症,致兒為患者,尤宜用之。

天麻防風丸,治驚風,生熱喘粗,多睡驚悸,手足搐掣。

白話文:

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中氣虛弱,身體疲乏,食慾不振,或發熱煩渴等症狀。

藥方:人參、黃耆(各八分)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(各五分)升麻、柴胡(各二分)當歸(一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用薑棗水煎服,空腹或午飯前服用。

我認為,如果因為藥物克伐,導致元氣虛損,出現惡寒發熱、四肢無力、食慾不振、思維遲鈍等症狀;或伴隨飲食勞倦、頭痛發熱、煩躁口渴,脈象洪大弦虛;或脈象微細軟弱,右關脈和寸脈特別明顯,都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。總之,久病患者,或過度服用克伐藥物,導致元氣虧損,出現各種症狀者,最適合用補中益氣湯調補。如果母親患有以上症狀,導致孩子也出現病症,更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。

天麻防風丸用於治療驚風,發熱喘粗,嗜睡驚悸,手足抽搐等症狀。

天麻,防風,人參(各三兩)蠍尾(去毒,半兩)甘草,硃砂,雄黃(各一錢半)牛黃(一錢)麝香(五分)殭蠶(炒,一錢半)

上為末,煉蜜丸,櫻桃大,硃砂為衣,每服一丸,薄荷湯下。

愚按:前方若因外邪所感,風痰壅盛而患急驚者,宜用此藥驅散之。若因肝脾氣虛,風痰壅盛,而患似前症,用異功散調補之。若因脾氣虛,肝木所乘,而患慢驚者,宜用異功散加薑桂溫補之。不應,急加附子。

五淋散,治膀胱有熱,水道不通,或小腹腫脹者。

白話文:

天麻、防風、人參各三兩,蠍尾去毒半兩,甘草、硃砂、雄黃各一錢半,牛黃一錢,麝香五分,殭蠶炒一錢半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櫻桃大小的藥丸,外裹硃砂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薄荷湯送服。

若因外邪入侵、風痰壅盛導致急驚,可用此方驅散風痰。若因肝脾氣虛、風痰壅盛而患似前症,可用異功散調補。若因脾氣虛弱、肝氣過盛導致慢驚,宜用異功散加薑桂溫補。若療效不佳,應及時加附子。

五淋散則用於治療膀胱有熱、水道不通、小腹腫脹等症狀。

赤茯苓,赤芍藥(各五分)山梔(炒)當歸(各三分)甘草(二分)

上用燈心十莖,水煎服。

愚按:前方果因積熱壅滯,而小便不通者,宜用此藥治之。若過用寒涼,損其陽氣,而不能化生者,用四君子以滋脾肺。若稟賦足,三陰虛損而患前症者,宜用六味地黃丸加車前子,補而通之。未應,更加牛膝。最忌疏導。

消積丸,治食積面黃,大便酸臭。

砂仁(十二個)丁香(九個)烏梅(三個)巴豆(二粒,去油,取霜)

白話文:

赤茯苓、赤芍藥各五分,山梔炒後、當歸各三分,甘草二分,再加入燈心十莖,用水煎服。

這個方子適合因積熱壅滯導致小便不通的人使用。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損傷陽氣,無法化生,就應該用四君子湯滋補脾肺。如果體質良好,但三陰虛損導致小便不通,則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加車前子,既補益又通利。如果效果不佳,還可以再加牛膝。最忌讳的是过度疏导。

消積丸則是用於治療食積導致面黃,大便酸臭的方子。主要成分包括砂仁十二個、丁香九個、烏梅三個、巴豆去油取霜兩粒。

上為末,糊丸,黍米大。每服二三丸,溫水下。

愚按:前方溫胃消導之重劑。若食積既去,而脾氣虧損,發熱作渴,肢體倦怠,飲食少思者,當參前五味異功、七味白朮二方,按法主治。

溫脾散,治脾氣虛寒,口角流涎。

半夏曲,丁香,木香(各一兩)乾薑(炮)白朮,陳皮(各半兩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米湯調。

愚按:前方溫補脾胃之良劑。若口渴飲熱,肢體倦怠而流涎者,宜用異功散加炮姜。若肢體發熱作渴,飲水而流涎者,宜用瀉黃散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製成藥丸,藥丸大小如黍米。每次服用兩到三丸,溫水送服。

若食物積滯已消,但脾胃虛弱,出現發熱口渴、四肢乏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則需參考之前的五味異功散、七味白朮散,依照症狀進行治療。

溫脾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寒,口角流涎。

將半夏曲、丁香、木香各一兩,乾薑(炮製)白朮、陳皮各半兩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米湯調服。

若口渴喜喝熱水,四肢乏力並伴有流涎,宜用異功散加炮薑治療。若肢體發熱口渴,喝水卻流涎,宜用瀉黃散治療。

保和丸,治飲食停滯,胸膈痞滿,噯氣吞酸,或吐瀉腹痛。(加白朮即大安丸)

神麯(炒)山楂,半夏,茯苓(各一兩)陳皮,連翹,蘿蔔子(炒,各五錢)

上為末,粥丸,桐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白湯送下。

愚按:前方行氣克滯之劑。若元氣無虧,暴停乳食,而致斯症者,宜用此消導之。若元氣虛弱,而乳食所傷者,必調補胃氣為主,而佐以消導。若乳食已消而作嘔者,乃胃氣被傷,當用異功散補之。不宜仍用前藥,重損胃氣。治者審之。

白話文:

保和丸用於治療飲食積滯、胸膈滿悶、噯氣吞酸、或吐瀉腹痛。加入白朮後則稱為大安丸。藥方包括炒神曲、山楂、半夏、茯苓各一兩,陳皮、連翹、炒蘿蔔子各五錢,研末製成粥丸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白湯送服。此方以行氣解滯為主,適用於元氣未虛,因暴食停滯而導致以上症狀者。若元氣虛弱,則應以補益胃氣為主,並佐以消導藥物。若乳食已消化但仍有嘔吐,則應以補益胃氣的藥物治療,不可再使用保和丸,以免加重胃氣損傷。醫生應根據病人實際情況,謹慎用藥。

助胃膏,治脾胃虛寒,吐瀉等症。

人參,白朮(炒)白茯苓,甘草(炙)丁香(各五錢)砂仁(四十個)木香(三錢)白豆蔻(十四個)乾山藥(一兩)肉豆蔻(四個,煨)

上為末,蜜丸,芡實大。每服十丸,米飲化下。

愚按:前症若吐瀉酸穢,是乳食內停也,宜用保和丸以消導之。若吐瀉,乳食難化,是脾胃虛弱也,用異功散以調補之。若吐瀉少食,腹痛惡心,脾胃俱虛也,用六君子加木香以培補。若睡而露睛,手足並冷,或寒戰咬牙,脾胃虛寒也,用六君子加木香、炮姜以溫補。如不應,宜急加附子以回陽。

白話文:

助胃膏

方劑功效:

治療脾胃虛寒,導致的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
方劑組成:

  • 人參、白朮(炒)、白茯苓、甘草(炙)、丁香(各五錢)
  • 砂仁(四十個)
  • 木香(三錢)
  • 白豆蔻(十四個)
  • 乾山藥(一兩)
  • 肉豆蔻(四個,煨)

製法: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劑,丸劑大小如芡實。

服用方法:

每次服用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
經驗總結:

  • 如果嘔吐腹瀉伴隨酸腐穢氣,這是乳食積滯在胃腸所致,應服用保和丸來消導積食。
  • 如果嘔吐腹瀉,乳食難以消化,這是脾胃虛弱所致,應服用異功散來調補脾胃。
  • 如果嘔吐腹瀉,食慾不振,腹痛惡心,這是脾胃虛弱所致,應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來滋補脾胃。
  • 如果睡眠時眼珠外露,手足冰冷,或寒戰打顫,這是脾胃虛寒所致,應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、炮薑來溫補脾胃。
  • 如果上述方法效果不佳,應及時加入附子來回陽救逆。

牛黃丸,治風癇昏悶,抽搐潮熱。

牛黃(膽制)全蠍,蟬蛻(各二錢半)防風,白附子,天麻,殭蠶(炒,各錢半)麝香(少許)

上為末,煮棗肉杵丸,綠豆大。煎荊芥、生薑湯下。

愚按:前方兼治風痰咳嗽,喘促發熱,驚悸不寧,實祛風化痰散氣之藥。審有是症,而用之,其功效如影響也。若脾肺氣虛,而痰涎壅盛,肝脾血虛,而驚癇抽搐,必當以固本為主。不可泛用,恐虛其虛,而益其患也。治者慎之。

白話文:

牛黃丸

功效: 治風癇(癲癇)昏悶,抽搐,潮熱。

組成:

  • 牛黃(用膽汁制過)二錢半
  • 全蠍二錢半
  • 蟬蛻二錢半
  • 防風一錢半
  • 白附子一錢半
  • 天麻一錢半
  • 殭蠶(炒)一錢半
  • 麝香少許

製法: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煮熟的棗肉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

服用方法: 用荊芥和生薑煮水,服用丸藥。

註解:

  • 本方兼治風痰咳嗽、喘促發熱、驚悸不寧,是祛風化痰散氣的良藥。
  • 若患者有風痰咳嗽、喘促發熱、驚悸不寧等症狀,服用此藥可見效。
  • 但若患者脾肺氣虛,痰涎壅盛,或肝脾血虛,驚癇抽搐,則不適合服用此藥,應以固本為主。
  • 醫師應審慎辨證論治,不可泛用,以免加重病情。

柴胡飲子,治一切肌熱,蒸熱積熱,或汗後餘熱,即宜用柴胡飲子。

黃芩(炒)甘草,大黃(炒)芍藥(炒)柴胡,人參,當歸(各等分)

上姜水煎服。

愚按:前方若腸胃壅滯,大便秘結,作渴飲水,表裡實熱者用之。若汗後發熱,屬血虛,氣無所附,而浮於外,切不可用。治者審焉。

歸脾湯,治脾血虧損,健忘驚悸等症。

人參,黃耆,茯神(去木,各一錢)甘草(炒,五分)白朮(炒,一錢)木香(五分)遠志(去心)酸棗仁(炒)龍眼肉,當歸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柴胡飲子,可以治療各種肌膚發熱、體內積熱,或是汗後餘熱,就應該使用柴胡飲子。

藥方如下:黃芩(炒)、甘草、大黃(炒)、芍藥(炒)、柴胡、人參、當歸(各等分)

以上藥材用薑水煎服。

我認為:如果患者腸胃阻塞、大便秘結,感到口渴想喝水,而且表裡都實熱,就可以用這個藥方。但如果患者是汗後發熱,屬於血虛,氣沒有依附的地方,而浮於體表,就不能使用這個藥方。治療者要仔細審慎。

歸脾湯,可以治療脾血虧損、健忘驚悸等症狀。

藥方如下:人參、黃耆、茯神(去木,各一錢)、甘草(炒,五分)、白朮(炒,一錢)、木香(五分)、遠志(去心)、酸棗仁(炒)、龍眼肉、當歸(各一錢)。

上水煎服。

愚按:前方若乳母憂思傷脾,血虛發熱,食少體倦;或脾不能攝血,以致妄行吐下;或健忘怔忡,驚悸少寐;或心脾作痛,自汗盜汗;或肢體腫痛,大便不調;或經候不準,晡熱內熱;或耳唇流注等症,致兒為患者用之,令子母俱服。

八味地黃丸,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。

愚按:前方治稟賦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以致脾土虛寒,或飲食少思,或食而不化,臍腹疼痛,夜多漩溺等症。經云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,此之謂也。或乳母命門火衰,兒飲其乳,致前症者,子母並宜服之。

加減八味丸,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一兩,五味子四兩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用上水煎煮後服用。

這方藥適合乳母憂思傷脾,導致血虛發熱、食慾不振、身體疲倦;或脾氣虛弱,無法約束血液,導致吐血或腹瀉;或健忘、心悸、失眠;或心脾疼痛、自汗盜汗;或四肢腫痛、大便不順;或月經不調、午後發熱、體內燥熱;或耳唇流注等症狀,導致孩子生病時使用,讓母子一起服用。

八味地黃丸,是以六味地黃丸再加上肉桂、附子各一兩而成。

這方藥適合治療先天不足、命門火衰,導致脾土虛寒,出現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臍腹疼痛、夜尿頻多等症狀。古籍記載: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,也就是說,補益命門之火,才能消除陰寒之氣,這正是此方藥的功效。若乳母命門火衰,孩子喝了乳汁後出現上述症狀,母子都應該服用此藥。

加減八味丸,是以六味地黃丸再加上肉桂一兩、五味子四兩而成。

愚按:前方治稟父腎陰不足,或吐瀉久病,津液虧損,口乾作渴;或口舌生瘡,兩足發熱;或痰氣上湧;或手足厥冷等症。

八寶湯,即前四君、四物二湯合方也。

愚按:前方治氣血俱虛,陰火內熱;或因克伐之劑,脾胃虧損,肌肉消瘦等症。

十全大補湯,即八寶湯加黃耆、肉桂。

愚按:前方治氣血弱虛,或稟賦不足,寒熱自汗,食減體瘦,發熱作渴,頭痛眩暈,最宜用之。

加味逍遙散(去牡丹皮、山梔,名逍遙散),治肝脾血虛等症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幾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及其功效。首先,八寶湯可以用於治療腎陰不足、津液虧損、口乾舌燥、口舌生瘡、兩足發熱、痰氣上湧或手足厥冷等症狀。十全大補湯是在八寶湯的基礎上加入黃耆和肉桂,主要針對氣血俱虛、陰火內熱、脾胃虧損或肌肉消瘦等症狀。加味逍遙散則是去除了牡丹皮和山梔,專門用於治療肝脾血虛等症狀。

當歸,甘草(炙)芍藥(酒炒)茯苓,白朮(炒)柴胡(各一錢)牡丹皮,山梔(炒,各七分)

上水煎服。

愚按:前方若乳母肝脾血虛內熱;或遍身搔癢寒熱;或肢體作痛,頭目昏重;或怔忡頰赤,口燥咽乾;或發熱盜汗,食少不寐;或口舌生瘡,耳內作痛;或胸乳腹脹,小便不利,致兒為患,尤宜用之。

九味龍膽瀉肝湯,治肝經濕熱,或囊癰下疳,便毒,小便澀滯;或陰囊作痛,小便短少。(愚制)

龍膽草(酒炒,五分)車前子(炒)木通,當歸尾,澤瀉(各五分)甘草,黃芩(炒)生地黃,山梔(各三分)

白話文:

當歸、甘草(炙)、芍藥(酒炒)、茯苓、白朮(炒)、柴胡(各一錢)、牡丹皮、山梔(炒,各七分)

用這些藥材煎水服用。

我認為:這個方子適合乳母肝脾血虛內熱;或全身發癢、發熱;或四肢疼痛、頭昏眼花;或心神不寧、臉頰發紅、口乾舌燥;或發熱盜汗、食慾不振、失眠;或口舌生瘡、耳痛;或胸部、乳房、腹部脹痛、小便不順暢,導致孩子生病的情況,尤其適合使用。

九味龍膽瀉肝湯,可以治療肝經濕熱,或囊腫、下疳、便毒、小便不暢;或陰囊疼痛、小便量少。(我所制定)

龍膽草(酒炒,五分)、車前子(炒)、木通、當歸尾、澤瀉(各五分)、甘草、黃芩(炒)、生地黃、山梔(各三分)

上水煎服。(即龍膽瀉肝湯)

抑肝散,治肝經虛熱,發搐;或發熱咬牙;或驚悸寒熱;或木乘土,而嘔吐痰涎,腹膨少食,睡臥不安。(愚制)

軟柴胡,甘草(各五分)川芎(八分)當歸,白朮(炒)茯苓,釣藤鉤(各二錢)

上水煎,子母同服。

梔子清肝散(一名柴胡梔子散),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,耳內作癢生瘡,或出水疼痛;或胸乳間作痛,寒熱往來。(愚制)

柴胡,梔子(炒)牡丹皮(各二錢)茯苓,川芎,芍藥,當歸,牛蒡子(炒,各七分)甘草(三分)

白話文:

龍膽瀉肝湯,用開水煎服。抑肝散,用於治療肝經虛熱導致的抽搐、發熱咬牙、驚悸寒熱,以及肝氣過盛導致的嘔吐痰涎、腹脹少食、睡眠不安等症狀。藥方為:軟柴胡、甘草各五分,川芎八分,當歸、白朮(炒)、茯苓各二錢,釣藤鉤二錢。將藥方用開水煎服,母子同服。梔子清肝散(又名柴胡梔子散),用於治療三焦和足少陽經風熱導致的耳內癢痛生瘡,或耳內流出水液,以及胸乳間疼痛、寒熱交替等症狀。藥方為:柴胡、梔子(炒)、牡丹皮各二錢,茯苓、川芎、芍藥、當歸、牛蒡子(炒)各七分,甘草三分。

上水煎服。若太陽頭痛,加羌活。

柴胡清肝散,治鬢疽,及肝膽三焦風熱怒火之症,或項胸作痛,瘡毒發熱。(愚制)

柴胡(一錢半)黃芩(炒)人參,川芎(各一錢)山梔(炒,一錢半)連翹,甘草(各五分)桔梗(八分)

上水煎服。

小柴胡湯(加山梔、牡丹皮,名加味小柴胡),治傷寒溫熱,身熱惡風,頭痛項強,四肢煩疼,往來寒熱,嘔噦痰實,中暑瘧疾,並服之。(閻注)

柴胡(二錢)黃芩(炒,一錢半)人參,半夏(各七分)甘草(炙,五分)

白話文:

用清水煎煮服用。如果太陽穴疼痛,可以加入羌活。柴胡清肝散可以用來治療鬢疽,以及肝膽三焦風熱怒火引起的症狀,例如項部和胸部疼痛、瘡毒發熱。柴胡一錢半、黃芩(炒)人參、川芎各一錢、山梔(炒)一錢半、連翹、甘草各五分、桔梗八分,用清水煎煮服用。

小柴胡湯可以加山梔、牡丹皮,叫做加味小柴胡湯,用來治療傷寒溫熱引起的症狀,例如發熱怕風、頭痛項強、四肢酸痛、寒熱往來、嘔吐痰多、中暑瘧疾,都可以服用。柴胡二錢、黃芩(炒)一錢半、人參、半夏各七分、甘草(炙)五分。

上姜水煎服。

愚按:前方若肝膽經風熱,肝火瘰癧,寒熱日晡,往來發熱,潮熱身熱,不欲飲食;或怒火,口苦耳聾,咳嗽;或脅痛胠滿,小便不利;或瀉泄,吐酸苦水;或肢體搐動,唇目抽札,並宜用之。

砭法,治丹毒疔瘡,紅絲走散;或時毒,瘀血壅盛;或色赤走胤。用細磁器擊碎,取有鋒芒者,以箸劈開頭,夾之,麻線纏定,兩指輕撮箸,稍令磁芒正對患處,懸寸許,再用箸頻擊之,令毒血遇刺即出。凡毒血凝滯於外,真氣不能勝散者,急用此法以去之,否則為害甚矣。

蕪荑散,治蟲動腹痛。

白話文:

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前述情況如肝膽經風熱、肝火瘰癧、寒熱交替、時常發熱、潮熱、不想吃飯;或是怒火攻心,口苦耳聾,咳嗽;或是肋骨疼痛脹滿,小便不暢;或是腹瀉、吐出酸苦水;或是肢體抽搐、嘴唇和眼睛抽動,都適合使用此方。

砭法可用於治療丹毒、疔瘡、紅線蔓延;或是毒氣入侵,瘀血阻塞;或是皮膚發紅,毒氣蔓延。方法是將細瓷器敲碎,取其鋒利部分,用筷子夾住,用麻線纏緊,用兩根手指輕輕捏住筷子,使瓷器碎片的尖端對準患處,懸於患處上方一寸左右,然後用筷子不斷敲擊瓷器碎片,使毒血遇到針刺後排出。凡是毒血凝滯於體外,真氣無法驅散者,應立即使用此法,否則危害很大。

蕪荑散可用於治療蟲積腹痛。

白蕪荑(炒)乾漆(炒煙盡,各等分)

上為末,每服三五分,發時米飲調下。

愚按:前症乃臟腑虛弱,或胃冷胃熱,而動往來,攻心作痛,叫哭仰身揮手,心神悶亂,吐涎沫,或清水肌瘦,沉默,皆其症也。《保生方》云:蛔蟲乃凡蟲之一,人腹中皆有之。其外症,腹上青筋,噁心吐水,面無正色,唇緩而白,目無睛光。若蟲食上部,則上唇內有白點。

蟲食下部,則下唇內有白點。腹中諸蟲,朔日後其頭向上,望日後其頭向下。如急於用藥,先以肉物近兒烹炙,使聞香味,蟲頭亦向上。則藥易效。

白話文:

白蕪荑(炒)乾漆(炒煙盡,各等分)

將白蕪荑炒過,乾漆也炒至煙盡,取等量研磨成粉末。

服用方法

每次服用三到五分,用米湯送服,於發病時服用。

醫者所言

上述症狀是因臟腑虛弱,或是胃寒或胃熱,導致心神不寧,胸痛難忍,患者會不停地翻來覆去,痛苦地喊叫,仰頭揮手,心神恍惚,口吐唾沫或清水,身形消瘦,沉默寡言,這些都是其病症。

《保生方》記載:蛔蟲是常見的寄生蟲,人腹中都可能有。蛔蟲會造成一些外在症狀,例如腹部青筋暴露,噁心嘔吐清水,面色蒼白,嘴唇淡白柔軟,雙眼無神。如果蟲子侵犯上部,則上嘴唇內側會有白色斑點。

如果蟲子侵犯下部,則下嘴唇內側會有白色斑點。腹中所有蟲子,在朔日(初一)後會頭朝上,在望日(十五)後會頭朝下。若要急於用藥,可以先用肉類靠近孩子烹調,使其聞到香味,蟲子也會頭朝上,這樣藥物更容易奏效。

調中丸,治泄瀉青白,腹痛腸鳴,嘔吐酸水,不思乳食。

人參,甘草(炒)白朮(炒,各五錢)乾薑(四錢,炒)

上為末,薑汁麵糊丸,綠豆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米飲下。

愚按:前方一名溫中丸,即人參理中丸也。若腎水侮土而虛寒旨,加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。或嘔吐,更加藿香。泄瀉加木香。

香連丸,治諸痢並水瀉。

黃連(二十兩,淨)吳茱萸(十兩,淨)木香

上將前二味用熱水拌和,入磁器內,置熱湯,日同炒,黃連至紫色,去茱萸。用黃連為末,每末四兩,入木香末一兩,和勻,淡醋糊丸,黍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白湯下。

白話文:

調中丸,可以治療腹瀉,大便呈青白色,伴隨腹痛、腸鳴、嘔吐酸水,以及不想吃奶或食物的症狀。

藥方:人參、甘草(炒)、白朮(炒,各五錢)、乾薑(四錢,炒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和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粒,用米湯送服。

個人看法:這個方子又叫做溫中丸,也就是人參理中丸。如果患者是腎水寒濕導致脾胃虛寒,可以加入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。如果伴隨嘔吐,可以再加入藿香。如果腹瀉嚴重,可以加木香。

香連丸,可以治療各種痢疾以及水瀉。

藥方:黃連(二十兩,淨)、吳茱萸(十兩,淨)、木香

將黃連和吳茱萸用熱水拌勻,放入瓷器中,用熱湯隔水加熱,不斷翻炒,直到黃連變成紫色,去除吳茱萸。將黃連研磨成粉末,每四兩黃連粉末加入一兩木香粉末,混合均勻,用淡醋糊做成黍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二十粒,用白湯送服。

硃砂安神丸,治心疳及怔忡,心下煩躁。

硃砂(四錢)黃連,生地黃(各五錢,杵膏)生甘草(二錢五分)

上為末,用米糊丸,黍米大。每服十丸,白湯下。

人參補肺湯,治肺症,因腎水不足,虛火上炎,咳吐膿血,發熱作渴,小便不利。

人參,黃耆,白朮,茯苓,陳皮,當歸,山茱英肉,山藥,五味子(杵,炒)麥門冬,甘草(炒,各五分)熟地黃,牡丹皮(各一錢)

上作二三服,水煎。

補肝散,治肝經氣虛,吐血失血;或兩脅脹滿,筋急面青,小腹脹痛;或兩目不明,不時叫喊。

白話文:

硃砂安神丸用於治療心疳、心悸不安以及心煩意亂。將硃砂四錢、黃連、生地黃各五錢研磨成膏狀,再加入生甘草二錢五分,混合研磨成粉末,用米糊製成黍米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丸,用白湯送服。

人參補肺湯用於治療肺病,因腎水不足,虛火上炎,出現咳嗽吐膿血、發熱口渴、小便不暢等症狀。將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當歸、山茱英肉、山藥、五味子搗碎炒熟,麥門冬、甘草炒熟,各取五分,再加入熟地黃、牡丹皮各一錢,一同煎煮服用,分兩到三劑服用。

補肝散用於治療肝經氣虛導致的吐血、失血;或兩脅脹滿、筋急面青、小腹脹痛;或兩目不明、不時叫喊等症狀。

山茱萸肉,當歸,五味子(炒,杵)山藥,黃耆(炒)川芎,木瓜(各五錢)熟地黃,白朮(各二錢)獨活,酸棗仁(炒,各一錢)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水煎。

越鞠丸,治乳母六郁,傳兒為患,或胸滿吐酸,齒痛瘡疥等症。

蒼朮,神麯(炒)香附子,山楂,山梔(炒)撫芎,麥芽(炒,各等分)

上為末,水調神麯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白滾湯下。子母並服。

麥門冬散,治脾胃氣虛有熱,吐血衄血,久不愈者。

白話文:

山茱萸肉、當歸、五味子(炒過,搗碎)、山藥、黃耆(炒過)、川芎、木瓜(各五錢)、熟地黃、白朮(各二錢)、獨活、酸棗仁(炒過,各一錢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清水煎服。此方名為越鞠丸,用於治療哺乳期的婦女因情緒鬱結而傳染給孩子,造成孩子出現胸悶、吐酸、牙痛、瘡疥等症狀。

蒼朮、神麴(炒過)、香附子、山楂、山梔(炒過)、川芎、麥芽(炒過,各等份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神麴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用滾水送服。母親和孩子都可服用。

此方名為麥門冬散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伴隨有熱症,出現吐血、鼻出血,且症狀久治不癒的患者。

五味子(杵,炒,十粒),麥門冬,黃耆(炒,各一兩)當歸,人參,生地黃(各五錢)

上分五服,水煎。

楊氏十全丹,治丁奚哺露。(說見前十全丹下)

檳榔,枳殼(麩炒)青皮,陳皮,三稜(煨)蓬朮,砂仁(各一兩半)丁香(二錢半)木香(二錢)香附(一兩)

上為末,神麯糊丸,黍米大。每服二十丸,米飲下。

四味肥兒丸(一名小肥兒丸),治食積脾疳,目生雲翳;或兩耳出膿;或口舌生瘡,牙根腐爛,身瘦生瘡;或小便澄白,腹大筋青,一切疳症。

黃連(炒)蕪荑(炒)神麯,麥芽(炒,各等分)

上為末,水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一二十丸,空心白滾湯下。

白話文:

五味子(用杵搗碎,炒香,十粒)、麥門冬、黃耆(炒香,各一兩)、當歸、人參、生地黃(各五錢),以上藥材分成五份,用水煎服。

此為楊氏十全丹,用於治療丁奚哺露。(詳細說明請見前文十全丹條目)

檳榔、枳殼(麩炒)、青皮、陳皮、三稜(煨)、蓬朮、砂仁(各一兩半)、丁香(二錢半)、木香(二錢)、香附(一兩),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神麴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黍米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
此為四味肥兒丸(又稱小肥兒丸),用於治療食積脾疳,目生雲翳;或兩耳出膿;或口舌生瘡,牙根腐爛,身瘦生瘡;或小便澄白,腹大筋青,一切疳症。

黃連(炒)、蕪荑(炒)、神麴、麥芽(炒,各等分),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一二十丸,空腹用白滾湯送服。

蟾蜍丸,治無辜疳症。一服虛熱退,二服煩渴止,三服瀉痢愈。

蟾蜍(一枚,夏月溝渠中,取腹大、不跳不鳴、身多㿔者)

上取糞蛆一杓置桶中,以尿浸之,卻將蟾蜍跌死,投與蛆食,一晝夜。用布袋盛蛆,置急流中,一宿取出。瓦上焙乾為末,入麝香一分,粳米飯丸,麻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米飲下。其效如神。

柳葉散,治熱毒口瘡。

黃柏(炒)蒲黃,青黛(真正者)人中白(煅,各等分)

白話文:

【蟾蜍丸】,治療無辜疳症。一劑藥後虛熱消失,二劑後煩渴停止,三劑後腹瀉痊癒。

蟾蜍(選擇夏天溝渠中,腹部膨大、不跳動不鳴叫、身上多白色斑點的)

首先收集一匙糞蛆放入桶中,再用尿浸泡它們,接著將蟾蜍擊斃,讓它們吃掉蛆。讓這過程持續一整天一夜。然後用布袋裝著蛆,放在湍急的水流中,過一夜後取出。在瓦片上烤乾,研磨成粉末,加入一分的麝香,與米飯一起做成丸狀,大小如麻籽。每次服用二三十顆,用米湯送下。這種療法效果神妙。

【柳葉散】,治療熱毒口瘡。

黃柏(炒),蒲黃,青黛(真正的),人中白(煅造,每種材料份量相等)

上為末,敷之。

抱龍丸,治傷風溫疫,身熱昏睡,風熱痰實壅嗽。又治驚風潮搐,及蠱毒中暑。

雄黃(二錢五分)辰砂(另研,五錢)天竺黃(一兩)牛膽南星(四兩)麝香(五分,另研)

上為末,煎甘草膏丸,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白湯化下。

愚按:前丸化痰祛邪清熱之功居多,屬肝心實熱而致者,用之殊效。若脾肺虛熱,而見昏睡痰嗽,當用寶鑑天麻散,以調補元氣。

製附子法

附子重一兩三四錢,有蓮花瓣頭,圓底平者。先備童便五六碗,將附子放在灶上,炙良久,乘熱投童便中,浸五七日。候潤透,揭去皮,切四塊,仍浸二三日。用粗紙數層包之,浸濕,埋灰火,半日取出,切片。檢有白星者,瓦上炙至無白星為度。如急用,即切大片,用童便炙二三沸,熱瓦熟,用之。

白話文:
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敷在患處。

抱龍丸,可以治療傷風溫疫、身體發熱昏睡、風熱痰實導致的咳嗽。還可以治療驚風、抽搐,以及中毒、中暑。

雄黃(二錢五分)、辰砂(另行研磨,五錢)、天竺黃(一兩)、牛膽汁、南星(四兩)、麝香(五分,另行研磨)。
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甘草膏做成丸藥,丸藥要像芡實一樣大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
我認為:這個丸藥主要是化痰祛邪、清熱,適用於肝心實熱導致的疾病,效果很好。如果脾肺虛熱,出現昏睡、咳嗽,應該服用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的天麻散,以補益元氣。

製附子方法:

選擇重量在1兩3至4錢之間的附子,附子要有蓮花瓣頭,圓底平整。首先準備五六碗童尿,將附子放在灶上,烤很久,趁熱放入童尿中,浸泡五至七天。等到附子浸透後,剝去外皮,切成四塊,再浸泡二至三天。用幾層粗紙包裹附子,浸濕後埋在灰燼中,烤半天才取出,切成薄片。檢查附子是否有白色斑點,如果有,就用瓦片烤到沒有白色斑點為止。如果急用,可以切成大片,用童尿煮沸兩三次,用熱瓦片烤熟,即可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