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保嬰金鏡錄》~ 面部見色主症 (1)
面部見色主症 (1)
1. 面部見色主症
凡小兒半周兩歲為嬰兒,三四歲為孩兒,五六歲為小兒,七八歲為齠齔,九歲為童子,十歲為稚子矣。
《全幼心鑑》云:小兒半歲之間,有病當於額前、眉端、髮際之間,以名、中、食三指橫按之,兒頭在左舉右手,在右舉左手,食指為上,中指為中,名指為下。若三指俱熱,主感受風邪,鼻塞氣粗,發熱咳嗽;若三指俱冷,主外感內傷,發熱吐瀉;若食、中指熱,主上熱下冷,若中指熱,主夾驚;食指熱,主胸膈氣滿,乳食不消。
竅謂額間赤色,主心經風熱,煩躁驚悸。若發熱作渴飲水,或發叫哭,屬本經實熱,用瀉心湯,以清心火。微赤則困臥而悸,發熱作渴飲湯,屬虛熱,用秘旨安神九,以生心血。青黑主驚風腹痛,或瘛瘲啼叫。青黑甚,主心腹疼,此寒水勝心,火為賊邪,用益黃散,以補脾胃。
白話文:
古代認為,嬰兒從半歲到兩歲稱為嬰兒,三四歲稱為孩兒,五六歲稱為小兒,七八歲稱為齠齔,九歲稱為童子,十歲稱為稚子。根據《全幼心鑑》,半歲以內的嬰兒如果生病,可以觀察額頭、眉間、髮際之間的溫度,用食指、中指、名指橫按著。孩子頭在左側,就用右手按,頭在右側就用左手按,食指在上,中指在中,名指在下。如果三指都熱,表示孩子受了風寒,會出現鼻塞、呼吸急促、發燒咳嗽的症狀。如果三指都冷,表示孩子外感內傷,會發燒、嘔吐腹瀉。如果食指、中指熱,表示孩子上熱下冷,如果中指熱,表示孩子受驚嚇,如果食指熱,表示孩子胸膈氣滿,乳食不消化。
額頭顏色也反映了孩子的病情,如果額頭發紅,表示心經有風熱,孩子會烦躁不安、驚慌害怕。如果孩子發燒、口渴、喜歡喝水,或者發出叫聲哭鬧,屬於心經實熱,可以用瀉心湯來清心火。如果額頭只是微紅,孩子昏昏欲睡、心慌,發燒口渴喜歡喝水,屬於虛熱,可以用秘旨安神九來滋養心血。如果額頭發青發黑,表示孩子驚風腹痛,或者抽搐哭鬧。如果青黑色很深,表示孩子心腹疼痛,這是寒水勝心,火氣入侵所致,可以用益黃散來補脾胃。
微黃皮躁,主驚疳,此心經疳症,用秘旨安神丸,以養心血。骨蒸作渴,盜汗,頭髮干黃,此為腎疳,用地黃丸,以滋補肝腎。
左臉青,或兼赤,乃肝經風熱,項強,頓間發搐,目札瘛瘲,用柴胡清肝散主之;虛熱,用地黃丸補之。青黑主肝克脾,虛寒驚搐腹痛,用六君、薑、桂溫之。微赤主潮熱,血虛心躁,用秘旨安神丸,佐以地黃丸。
右臉赤,主肺、大腸實熱,氣粗咳嗽,發熱飲水,用瀉白散。若哽氣出氣,唇白氣短,屬虛熱,用五味異功散;脾熱所傳,用清胃散;心火所刑,用人參平肺散。淡赤主潮熱心躁,或大便堅秘,用宣明柴胡飲子,以疏導其熱。如潮熱未止,更用鉤藤飲,以清肝補脾。色青白,主咳嗽噁心,先用惺惺散,解其表邪,健其脾土;繼以六君子湯,調補中氣。
白話文:
臉色微黃泛躁,容易驚嚇、長疳疾,這是心經的疳症,可以用秘旨安神丸滋養心血。骨頭發熱口渴、盜汗、頭髮乾枯發黃,這是腎疳,可以用地黃丸滋補肝腎。
左臉發青或伴隨發紅,是肝經風熱,脖子僵硬,突然抽搐,眼珠上翻,可以用柴胡清肝散治療;如果伴隨虛熱,可以用地黃丸補益。臉色青黑,代表肝氣克脾,出現虛寒驚搐、腹痛,可以用六君子湯、生薑、桂枝溫補。臉色微紅,代表有潮熱、血虛心躁,可以用秘旨安神丸,搭配地黃丸。
右臉發紅,代表肺和大腸實熱,呼吸粗重、咳嗽、發熱口渴,可以用瀉白散治療。如果伴隨哽氣、出氣困難、嘴唇發白、呼吸短促,屬於虛熱,可以用五味異功散;如果是脾熱傳導,可以用清胃散;如果是心火所致,可以用人參平肺散。臉色淡紅,代表有潮熱心躁,或大便乾燥,可以用宣明柴胡飲子疏導熱氣。如果潮熱未止,可以用鉤藤飲清肝補脾。臉色青白,代表咳嗽噁心,先用惺惺散解表邪、健脾胃,再用六君子湯調補中氣。
色青黑,主驚風腹痛,盤腸內吊,此肝木侮脾土,用六君子湯加釣藤鉤,以調補元氣,不宜治肝。
鼻色赤,主脾胃實熱,身熱飲水,飲食如常,用瀉黃散,清熱理脾。微赤主脾經虛熱,飲食難化,而不思食,用五味異功散,以補中健脾。色身黃主小便不通,鼻中乾燥,氣粗衄血,乃脾熱傳於肺腎,先用濟生犀角地黃湯,清熱養血;後用地黃丸,以滋益腎水。色淡白,乃脾氣虛弱,主泄瀉,飲食不化,用六君子以調補中氣。
白話文:
臉色青黑,代表驚風腹痛,腸子像吊著一樣,這是肝木剋制脾土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釣藤鉤來調補元氣,不宜直接治療肝臟。
鼻子顏色發紅,代表脾胃積熱,身體發熱,喝水,飲食正常,可以用瀉黃散來清熱理脾。鼻子微微泛紅,代表脾經虛熱,飲食難以消化,沒有食慾,可以用五味異功散來補中健脾。臉色發黃,代表小便不暢,鼻腔乾燥,呼吸粗重,容易流鼻血,這是脾熱傳到了肺腎,先用濟生犀角地黃湯來清熱養血,之後用地黃丸來滋養腎水。臉色發白,代表脾氣虛弱,容易腹瀉,飲食難以消化,可以用六君子湯來調補中氣。
青色主脾土虛寒,肝木所勝,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、炮姜,溫中平肝。
頦間色赤,主腎與膀胱陰虛有熱,而小便不通,用四物湯加山梔,以養血清熱。赤甚主膀胱氣滯而熱結,用五淋散,以分利其邪。若鼻準微黃,兼右腮微赤,乃脾肺燥熱,不能化生腎水,用黃芩清肺飲;膀胱陰虛,陽無所生,用滋腎丸。若頦間微赤,乃膀胱陽虛,陰無所化,用六味地黃九。
若兼小腹脹滿,或陰囊腫脹,屬陰虛濕熱壅滯,用六味丸,加車前子、牛膝。兼脾肺氣虛,不能通調水道劑,亦用前藥。其小便赤色,久而尿血,亦屬肝腎氣虛有熱,用六味地黃丸主之。不應,則用補中益氣湯,益脾肺,生腎肝。若小便後出白津,或莖作痛劑,屬肝經濕熱,先用龍膽瀉肝湯,後用六味地黃丸。
白話文:
臉色青白,代表脾土虛寒,肝木過於旺盛,可以用五味異功散加入木香、炮姜,溫暖脾胃,平肝降火。
下巴顏色發紅,代表腎臟和膀胱陰虛有熱,導致小便不暢,可以用四物湯加入山梔子,滋陰清熱。如果紅色很明顯,代表膀胱氣滯熱結,可以用五淋散,利尿排邪。如果鼻尖微微發黃,右側臉頰也略帶紅色,代表脾肺燥熱,無法化生腎水,可以用黃芩清肺飲;膀胱陰虛,陽氣不足,可以用滋腎丸。如果下巴微微發紅,代表膀胱陽虛,陰氣無法轉化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。
如果伴隨小腹脹滿,或陰囊腫脹,代表陰虛濕熱阻塞,可以用六味丸,加入車前子、牛膝。如果同時脾肺氣虛,無法調和水液,也可以用上述藥物。如果小便紅色,時間久了還會出現血尿,代表肝腎氣虛有熱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如果效果不好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補益脾肺,滋養腎肝。如果小便後出現白色分泌物,或陰莖疼痛,代表肝經濕熱,先用龍膽瀉肝湯,之後再用六味地黃丸。
印堂色青黑,主腹痛夜啼,此脾經虛寒,脾屬至陰,故夜間腹痛而啼,用釣藤飲。色淡白主泄瀉,飲食不化,屬脾氣虛弱,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主之。
目內色青,主肝經風熱發驚。若直視叫哭,屬肝經實熱,用抑肝散;兼咬牙頓悶,屬虛熱,用六味地黃丸。色赤主心肝二經發熱,抽搐煩躁。若小便赤屬小腸實熱,用導赤散;若驚悸倦怠,屬肝經血虛,用六味地黃丸。色黃主脾積少食,夜間發熱,用四味肥兒丸。飲食停滯,吐瀉並作,用胃苓散去桂,加茵陳、山梔。
白話文:
印堂呈現青黑色,表示腹痛夜啼,這是脾經虛寒的表現。脾臟屬陰,所以夜間容易出現腹痛而哭啼。可以用釣藤飲來治療。印堂顏色淡白,則表示腹瀉、飲食不消化,屬於脾氣虛弱,可以用五味異功散加上木香來治療。
眼睛內側呈現青色,表示肝經風熱導致發驚。如果直視並哭喊,屬於肝經實熱,可以用抑肝散來治療;如果同時伴隨咬牙、胸悶,則屬於虛熱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。眼睛內側呈現紅色,表示心肝二經發熱,出現抽搐、煩躁等症狀。如果小便發黃,屬於小腸實熱,可以用導赤散來治療;如果出現心悸、倦怠,則屬於肝經血虛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。眼睛內側呈現黃色,表示脾積、食慾不振、夜間發熱,可以用四味肥兒丸來治療。如果飲食停滯、嘔吐腹瀉同時出現,可以用胃苓散去掉桂皮,再加入茵陳、山梔來治療。
目鮮發搐眼眨,屬風熱相搏,先用柴胡梔子散,後用六味地黃丸。眼泡微腫,主久咳噁心,或脾疳食積,用五味異功散,補脾肺,兼肥兒丸,以消積滯。或目視不明,或雀目揩拭眉眼,此欲生風也,急用抑肝散以解之。睛尾紅絲,乃肝木勝脾土,先用四君子加柴胡、山梔,後用地黃丸。
人中色黃,主傷食;青主乳食不化,噯噫酸腐。此脾虛停滯,用平胃散以消積和中。色青赤,主驚,肝氣傷脾,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,以平肝補中。
唇色白,主吐涎嘔逆,或吐血便血。乃脾氣虛弱,不能攝涎,統血歸源,急用六君子湯,調補中氣,則諸病自愈,切忌涼藥。若色赤乾燥而皺者,主脾經有熱,發熱作渴,口中氣臭,大便不通,煩躁不寐,先以清胃散治其熱,更以六君子湯加黃連、山梔,兼補其脾。色黃主脾經食積泄瀉,飲食不化,以六君子湯溫補中氣。
白話文:
眼睛發癢抽搐、眼皮眨不停,這是風熱互相搏鬥導致的,先用柴胡梔子散治療,之後再服用六味地黃丸。眼皮稍微腫起來,主要原因是長期咳嗽、噁心,或脾胃虛弱、積食不消,可以用五味異功散來補脾肺,並配合肥兒丸來消解積滯。如果視力模糊,或眼睛像雀鳥一樣不停地眨,這表示要生風了,要趕快服用抑肝散來化解。眼角有紅絲,是肝木過勝脾土,先用四君子湯加柴胡、山梔,之後再服用地黃丸。
人中顏色發黃,代表傷食;人中發青,代表乳食積滯、噯氣、胃酸、食物腐敗。這些都是脾虛停滯所致,可以用平胃散來消積和中。人中顏色青赤,代表驚嚇,肝氣傷脾,可以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,來平肝補中。
嘴唇顏色發白,代表吐口水、嘔吐、反胃,或吐血、便血。這是脾氣虛弱,無法收納津液、止血回源,要趕快服用六君子湯,調補中氣,就能使這些病症自然痊癒,切忌使用寒涼的藥物。如果嘴唇顏色發紅、乾燥、起皺,代表脾經有熱,會發熱口渴、口臭、便秘、煩躁失眠,先用清胃散治療熱症,再用六君子湯加黃連、山梔,同時補脾。嘴唇顏色發黃,代表脾經積食、腹瀉、消化不良,可以用六君子湯溫補中氣。
色赤兼白,主衄血,乃脾肺虛熱,不能攝血,用聖濟犀角地黃湯,以清熱補血,兼用六君子以補脾。氣久不愈,用麥門冬散,或人參補肺湯。
口畔色黃,主脾經積熱,用清胃散,以理脾清熱。若唇口抽動,主驚熱不安,用五味異功散加山梔、釣藤鉤,以補脾平肝。若口流涎,唇色紫,乃胃氣虛寒也,用益黃散。若腹中痛,口吐涎水者,乃蟲痛也,先用蕪荑散,後用調中丸。不吐涎者,乃積痛也,但用五味異功散,調補胃氣。
白話文:
嘴唇顏色發紅帶白,容易流鼻血,這是脾肺虛熱,無法收斂血液造成的。可以使用聖濟犀角地黃湯來清熱補血,再搭配六君子湯來補脾。如果氣血虛弱,久治不愈,可以使用麥門冬散或人參補肺湯。
嘴巴周圍顏色發黃,這是脾經積熱引起的,可以使用清胃散來調理脾胃、清熱降火。如果嘴唇和嘴巴抽動,這是驚嚇引起的熱症,可以使用五味異功散加上山梔子和釣藤鉤來補脾平肝。如果嘴巴流口水,嘴唇顏色發紫,這是胃氣虛寒造成的,可以使用益黃散。如果肚子痛,還伴隨吐口水,這是蟲痛引起的,先用蕪荑散,再用調中丸。如果肚子痛但不吐口水,這是積痛造成的,只需要使用五味異功散來調理胃氣。
手足並冷,用理中湯加烏梅,溫補中氣,則蟲不動,而痛自止矣。亦有積痛者,或吐後痛止,或去後痛止者,宜用消積丸消導積滯,佐以異功散調補元氣。
耳前微赤,此少陽經風熱也,用柴胡梔子散,生肝血,清肝火。微黃主睡中驚悸咬牙,因肝脾虛熱,宜用四君子加芎歸以安神。
耳輪乾燥,主骨疳蒸熱,為腎經虛熱也,用六味地黃丸補之。若小便後出白津,或陰莖癢痛者,屬肝經濕熱也,先急用龍膽瀉肝湯,後用六味地黃丸。若稟氣不足,或早近女色,致小便澀滯,或作痛如淋者,急用六味地黃九、補中益氣湯,滋其化源。或大小便道牽痛者,尤為虛也,亦用前藥,加牛膝、車前子、肉桂救之。
白話文:
四肢冰冷,可以用【理中湯】加上烏梅來溫補脾胃氣虛,這樣蛔蟲就不會動了,疼痛自然就會停止。也有積食導致腹痛的情況,或者嘔吐後疼痛消失,或者是排泄物排出後疼痛消失,可以使用【消積丸】消除食物滯留,並且配合異功散調養身體元氣。 耳朵前面微微發紅是由於膽經風熱引起的,需要用柴胡梔子散來滋養肝臟血液和清除肝臟熱量。稍微有些黃色的症狀會導致睡眠時驚恐害怕並且磨牙,這是由於肝臟和脾臟虛弱發熱所造成的,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再加上川芎歸身等藥物來進行鎮靜安撫的作用。 如果耳朵皮膚乾燥,則可能是骨骼疾病引起的身體內部發燒,這是因爲腎臟功能衰弱而導致的腎陰虛熱症狀,建議服用六味地黃丸進行補充治療。如果是尿液之後出現白色分泌物,或是生殖器瘙癢疼痛的話,這可能是因爲肝臟溼熱的原因,首先應緊急使用龍膽瀉肝湯,然後繼續使用六味地黃丸。如果體質較弱,或者過早就接近女性性行爲,造成小便澀滯,甚至像膀胱炎一樣痛苦的人羣,要立即使用六味地黃丸以及補中益氣溫陽藥方(例如:人參、甘草、茯苓),滋潤體內的營養來源。如果有大便或小便通道牽扯到疼痛的感覺,那就更有可能是虛症的表現,也可以採用上述藥物,再加入牛膝、車前子、肉桂等藥材來幫助緩解病情。
如手足逆冷,或畏寒飲食,陽氣虛寒也,急加附子,多有生者。
大抵小兒之症,多因稟賦臟氣不平,或乳食寒暑失宜,或妊娠飲食起居,六淫七情所致。若初病元氣無虧,乳食如常,發熱壯熱,二便秘結,作渴飲水,臥不露睛者,悉屬形病俱實,當治邪氣。若病久元氣已虧,食少發熱,口乾飲湯,嘔吐泄瀉,肢體畏寒,臥而露睛者,悉屬形病俱虛,當補正氣。
況今之小兒元氣,與昔不同,用藥失宜,脾胃先傷,豈可泥古方而施治哉?余故考諸名家,宗諸東垣,於凡諸症,各補以方藥,治者能即色以驗其病,察病以固其本,斯無失矣。是以古之治病,望色為先也。且驚則氣散脈亂,不可專診,故必兼察色。《心鑑》云:若面色未盡,當參之以指脈;指脈未盡,當參之以面色。
色脈兼盡,無餘蘊矣。
白話文:
如果手腳冰冷,或者怕冷食慾不佳,都是陽氣虛寒,應該趕快服用附子,很多人都因此而活了過來。
總的來說,小孩子的疾病,大多是因為先天禀赋臟腑氣血不平衡,或是乳食寒暑失調,或是孕婦飲食起居不當,或是六淫七情所導致。如果剛生病的時候元氣沒有損耗,乳食正常,發燒而且熱度很高,大便秘結,口渴想喝水,睡覺時眼睛不露出來,這都是實證,應該治療邪氣。如果病了很久元氣已經損耗,食慾不佳,發燒,口渴想喝湯,嘔吐腹瀉,四肢怕冷,睡覺時眼睛露出來,這都是虛證,應該補益正氣。
況且現在的小孩子元氣,跟以前不同,用藥不當,容易傷脾胃,怎麼能一味地照搬古方來治療呢?所以我參考了許多名醫的經驗,遵循東垣派的理論,針對各種疾病,分別用不同的藥方來治療,治療的人能根據病人的面色來判斷疾病,觀察病情來固本培元,這樣就不會出錯了。因此古代醫家治療疾病,首先要觀察面色。而且驚恐會導致氣血散亂,脈象不可單憑觀察,所以一定要同時觀察面色。《心鑑》裡說:如果面色還不能確定,就要參考指脈;如果指脈還不能確定,就要參考面色。
面色和脈象都觀察清楚了,就沒有其他疑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