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人不詳,薛己註

《保嬰金鏡錄》~ 十三指形生症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三指形生症 (10)

1. 透關射甲形症

柴胡(二錢)黃芩(炒,一錢半)人參,半夏(各七分)甘草(炙,五分)

上姜水煎服。

愚按:前方若肝膽經風熱,肝火瘰癧,寒熱日晡,往來發熱,潮熱身熱,不欲飲食;或怒火,口苦耳聾,咳嗽;或脅痛胠滿,小便不利;或瀉泄,吐酸苦水;或肢體搐動,唇目抽札,並宜用之。

砭法,治丹毒疔瘡,紅絲走散;或時毒,瘀血壅盛;或色赤走胤。用細磁器擊碎,取有鋒芒者,以箸劈開頭,夾之,麻線纏定,兩指輕撮箸,稍令磁芒正對患處,懸寸許,再用箸頻擊之,令毒血遇刺即出。凡毒血凝滯於外,真氣不能勝散者,急用此法以去之,否則為害甚矣。

蕪荑散,治蟲動腹痛。

白蕪荑(炒)乾漆(炒煙盡,各等分)

上為末,每服三五分,發時米飲調下。

愚按:前症乃臟腑虛弱,或胃冷胃熱,而動往來,攻心作痛,叫哭仰身揮手,心神悶亂,吐涎沫,或清水肌瘦,沉默,皆其症也。《保生方》云:蛔蟲乃凡蟲之一,人腹中皆有之。其外症,腹上青筋,噁心吐水,面無正色,唇緩而白,目無睛光。若蟲食上部,則上唇內有白點。

蟲食下部,則下唇內有白點。腹中諸蟲,朔日後其頭向上,望日後其頭向下。如急於用藥,先以肉物近兒烹炙,使聞香味,蟲頭亦向上。則藥易效。

調中丸,治泄瀉青白,腹痛腸鳴,嘔吐酸水,不思乳食。

人參,甘草(炒)白朮(炒,各五錢)乾薑(四錢,炒)

上為末,薑汁麵糊丸,綠豆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米飲下。

愚按:前方一名溫中丸,即人參理中丸也。若腎水侮土而虛寒旨,加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。或嘔吐,更加藿香。泄瀉加木香。

香連丸,治諸痢並水瀉。

黃連(二十兩,淨)吳茱萸(十兩,淨)木香

上將前二味用熱水拌和,入磁器內,置熱湯,日同炒,黃連至紫色,去茱萸。用黃連為末,每末四兩,入木香末一兩,和勻,淡醋糊丸,黍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白湯下。

硃砂安神丸,治心疳及怔忡,心下煩躁。

硃砂(四錢)黃連,生地黃(各五錢,杵膏)生甘草(二錢五分)

上為末,用米糊丸,黍米大。每服十丸,白湯下。

人參補肺湯,治肺症,因腎水不足,虛火上炎,咳吐膿血,發熱作渴,小便不利。

人參,黃耆,白朮,茯苓,陳皮,當歸,山茱英肉,山藥,五味子(杵,炒)麥門冬,甘草(炒,各五分)熟地黃,牡丹皮(各一錢)

上作二三服,水煎。

補肝散,治肝經氣虛,吐血失血;或兩脅脹滿,筋急面青,小腹脹痛;或兩目不明,不時叫喊。

山茱萸肉,當歸,五味子(炒,杵)山藥,黃耆(炒)川芎,木瓜(各五錢)熟地黃,白朮(各二錢)獨活,酸棗仁(炒,各一錢)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水煎。

白話文:

透關射甲形症

此方適用於肝膽經風熱、肝火引起的瘰癧,以及伴隨寒熱往來、午後發熱、潮熱、食慾不振等症狀者。也適用於因肝火旺盛導致的怒火中燒、口苦耳聾、咳嗽、脅肋疼痛脹滿、小便不利、腹瀉、嘔吐酸苦水、肢體抽搐、口唇眼部抽動等情況。

砭法:治療丹毒、疔瘡、紅線蔓延、毒邪瘀血阻塞、皮膚紅腫等症。將細小的磁器敲碎,選取尖銳的碎片,用筷子劈開前端,用麻線綁好,用兩指輕輕捏住筷子,使磁器尖端對準患處,懸空約一寸,然後用筷子不斷敲擊,使毒血隨針尖排出。凡是毒血凝滯於體表,真氣無法驅散者,應及時使用此法,否則危害甚大。

蕪荑散:治療蟲積腹痛。

此方適用於臟腑虛弱或胃寒胃熱引起的腹痛,症狀包括腹痛往來、心痛、哭鬧、仰臥揮手、心神煩亂、吐涎沫或清水、消瘦、沉默寡言等。根據《保生方》,人體腹部都有蛔蟲,症狀包括腹部青筋暴露、噁心嘔吐、面色蒼白、嘴唇發白、眼神呆滯等。蟲子在胃的上部,上唇內側會有白點;蟲子在胃的下部,下唇內側會有白點。蟲子在朔日(農曆初一)後頭向上,望日(農曆十五)後頭向下。如果急於用藥,可以先用肉類食物烹飪,讓病人聞到香味,蟲子就會將頭向上,藥物更容易奏效。

調中丸:治療泄瀉(大便稀薄,顏色青白),腹痛腸鳴,嘔吐酸水,不思飲食(尤其是乳食)。

此方又名溫中丸,與人參理中丸類似。若因腎水虧損導致脾胃虛寒,可加半夏、茯苓、陳皮;若嘔吐,可加藿香;若泄瀉,可加木香。

香連丸:治療各種痢疾和水瀉。

硃砂安神丸:治療心疳(兒童心臟疾病)及心悸、怔忡(心神不安)、心下煩躁。

人參補肺湯:治療肺病,因腎精不足,虛火上炎,導致咳嗽吐膿血、發熱口渴、小便不利。

補肝散:治療肝經氣虛導致的吐血、失血,或兩脅脹滿、筋攣、面色青白、小腹脹痛、視物不清、時常哭喊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