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保嬰金鏡錄》~ 十三指形生症 (7)
十三指形生症 (7)
1. 透關射甲形症
黃芩清肺飲,治肺火燥熱,口渴便秘。
黃芩(炒,二錢)梔子(三個,杵碎,炒)
上水煎服。
愚按:前方治肺經陰虛火燥,而小便不通。若因脾經有熱,當清其脾。若因心火克肺,當制其心。
滋腎丸,治稟父腎虛火燥,小便秘赤。
黃柏(酒炒)知母(酒炒,各一兩)肉桂(二錢)
上為末,水丸,桐子大。每服百丸,空心白滾湯下。
愚按:前方若稟父腎虛,發熱便赤,或足熱腿軟,熱在下焦血分,最宜此藥。如不應,或脾肺燥熱所致,並宜六味丸,以滋其化源。
清胃散,治胃火牙痛,或連頭面。
升麻(五分)生地黃,牡丹皮,黃連(炒)當歸(各三分)
上水煎服。
愚按:前方治脾胃實火作渴,口舌生瘡;或唇口腫痛,齒齦潰爛,焮連頭面;或惡寒發熱;或重舌馬牙,吐舌流涎之類,子母並宜服。若因胃氣虛弱,或因寒涼克伐,胃氣虛弱,而口舌生瘡;或弄舌發熱,飲食少思;或嘔吐困睡,大便不實,流涎齦爛者,用五味異功散。
補中益氣湯,治中氣虛弱,體疲食少,或發熱煩渴等症。
人參,黃耆(各八分)白朮,炙甘草,陳皮(各五分)升麻,柴胡(各二分)當歸(一錢)
上薑棗水煎,空心午前服。
愚按:前方若因藥克伐,元氣虛損,惡寒發熱,肢體倦怠,飲食少思;或兼飲食勞倦,頭痛身熱,煩躁作渴,脈洪大弦虛;或微細軟弱,右關寸獨甚,亦宜用之。大凡久病,或過服克伐之劑,虧損元氣,而諸症悉具者,最宜前湯調補。若母有前症,致兒為患者,尤宜用之。
天麻防風丸,治驚風,生熱喘粗,多睡驚悸,手足搐掣。
天麻,防風,人參(各三兩)蠍尾(去毒,半兩)甘草,硃砂,雄黃(各一錢半)牛黃(一錢)麝香(五分)殭蠶(炒,一錢半)
上為末,煉蜜丸,櫻桃大,硃砂為衣,每服一丸,薄荷湯下。
愚按:前方若因外邪所感,風痰壅盛而患急驚者,宜用此藥驅散之。若因肝脾氣虛,風痰壅盛,而患似前症,用異功散調補之。若因脾氣虛,肝木所乘,而患慢驚者,宜用異功散加薑桂溫補之。不應,急加附子。
五淋散,治膀胱有熱,水道不通,或小腹腫脹者。
赤茯苓,赤芍藥(各五分)山梔(炒)當歸(各三分)甘草(二分)
上用燈心十莖,水煎服。
愚按:前方果因積熱壅滯,而小便不通者,宜用此藥治之。若過用寒涼,損其陽氣,而不能化生者,用四君子以滋脾肺。若稟賦足,三陰虛損而患前症者,宜用六味地黃丸加車前子,補而通之。未應,更加牛膝。最忌疏導。
消積丸,治食積面黃,大便酸臭。
砂仁(十二個)丁香(九個)烏梅(三個)巴豆(二粒,去油,取霜)
上為末,糊丸,黍米大。每服二三丸,溫水下。
白話文:
透關射甲形症
黃芩清肺飲: 治療肺部火熱燥盛,口渴便秘。藥方:黃芩(炒)、梔子(杵碎,炒)。水煎服。 註解:此方治肺經陰虛火燥導致小便不通。若因脾胃積熱,需清熱解暑;若因心火犯肺,需瀉心火。
滋腎丸: 治療先天腎虛火燥,小便赤澀。藥方:黃柏(酒炒)、知母(酒炒)、肉桂。製成水丸,每服百丸,空腹溫水送服。 註解:此方針對先天腎虛導致發熱、小便赤澀、足熱腿軟等下焦血分熱證。若無效,或因脾肺燥熱引起,則宜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。
清胃散: 治療胃火引起的牙痛,或痛連頭面。藥方: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黃連(炒)、當歸。水煎服。 註解:此方治療脾胃實火引起的口渴、口舌生瘡、唇口腫痛、齒齦潰爛、寒熱交作、舌苔厚膩等症。若因胃氣虛弱或寒涼侵犯導致類似症狀,則應用五味異功散。
補中益氣湯: 治療中氣虛弱,身體疲乏,食慾不振,發熱煩渴等症。藥方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當歸。用生薑、大棗煎服,空腹服用。 註解:此方用於藥物攻伐過度導致元氣受損,出現惡寒發熱、肢體倦怠、食慾不振等症。也適用於因母體疾病影響子女的情況。
天麻防風丸: 治療驚風,發熱喘粗,嗜睡驚悸,手足抽搐。藥方:天麻、防風、人參、蠍尾(去毒)、甘草、硃砂、雄黃、牛黃、麝香、殭蠶(炒)。製成蜜丸,硃砂為衣,每服一丸,薄荷湯送服。 註解:此方針對外邪入侵或肝脾氣虛導致風痰壅盛的急驚。若為肝脾氣虛、風痰壅盛引起的慢性驚風,宜用異功散加薑桂溫補;若無效,可加附子。
五淋散: 治療膀胱積熱,水道不通,小腹腫脹。藥方:赤茯苓、赤芍藥、山梔(炒)、當歸、甘草,燈芯草。水煎服。 註解:此方治療積熱導致小便不通。若因寒涼藥物損傷陽氣,則用四君子湯益氣健脾;若為三陰虛損,則用六味地黃丸加車前子;若仍無效,可加牛膝。忌諱過度瀉下。
消積丸: 治療食積導致的面黃肌瘦,大便酸臭。藥方:砂仁、丁香、烏梅、巴豆(去油,取霜)。製成糊丸,每服二三丸,溫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