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保嬰金鏡錄》~ 十三指形生症 (8)
十三指形生症 (8)
1. 透關射甲形症
愚按:前方溫胃消導之重劑。若食積既去,而脾氣虧損,發熱作渴,肢體倦怠,飲食少思者,當參前五味異功、七味白朮二方,按法主治。
溫脾散,治脾氣虛寒,口角流涎。
半夏曲,丁香,木香(各一兩)乾薑(炮)白朮,陳皮(各半兩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米湯調。
愚按:前方溫補脾胃之良劑。若口渴飲熱,肢體倦怠而流涎者,宜用異功散加炮姜。若肢體發熱作渴,飲水而流涎者,宜用瀉黃散。
保和丸,治飲食停滯,胸膈痞滿,噯氣吞酸,或吐瀉腹痛。(加白朮即大安丸)
神麯(炒)山楂,半夏,茯苓(各一兩)陳皮,連翹,蘿蔔子(炒,各五錢)
上為末,粥丸,桐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白湯送下。
愚按:前方行氣克滯之劑。若元氣無虧,暴停乳食,而致斯症者,宜用此消導之。若元氣虛弱,而乳食所傷者,必調補胃氣為主,而佐以消導。若乳食已消而作嘔者,乃胃氣被傷,當用異功散補之。不宜仍用前藥,重損胃氣。治者審之。
助胃膏,治脾胃虛寒,吐瀉等症。
人參,白朮(炒)白茯苓,甘草(炙)丁香(各五錢)砂仁(四十個)木香(三錢)白豆蔻(十四個)乾山藥(一兩)肉豆蔻(四個,煨)
上為末,蜜丸,芡實大。每服十丸,米飲化下。
愚按:前症若吐瀉酸穢,是乳食內停也,宜用保和丸以消導之。若吐瀉,乳食難化,是脾胃虛弱也,用異功散以調補之。若吐瀉少食,腹痛惡心,脾胃俱虛也,用六君子加木香以培補。若睡而露睛,手足並冷,或寒戰咬牙,脾胃虛寒也,用六君子加木香、炮姜以溫補。如不應,宜急加附子以回陽。
牛黃丸,治風癇昏悶,抽搐潮熱。
牛黃(膽制)全蠍,蟬蛻(各二錢半)防風,白附子,天麻,殭蠶(炒,各錢半)麝香(少許)
上為末,煮棗肉杵丸,綠豆大。煎荊芥、生薑湯下。
愚按:前方兼治風痰咳嗽,喘促發熱,驚悸不寧,實祛風化痰散氣之藥。審有是症,而用之,其功效如影響也。若脾肺氣虛,而痰涎壅盛,肝脾血虛,而驚癇抽搐,必當以固本為主。不可泛用,恐虛其虛,而益其患也。治者慎之。
柴胡飲子,治一切肌熱,蒸熱積熱,或汗後餘熱,即宜用柴胡飲子。
黃芩(炒)甘草,大黃(炒)芍藥(炒)柴胡,人參,當歸(各等分)
上姜水煎服。
愚按:前方若腸胃壅滯,大便秘結,作渴飲水,表裡實熱者用之。若汗後發熱,屬血虛,氣無所附,而浮於外,切不可用。治者審焉。
歸脾湯,治脾血虧損,健忘驚悸等症。
人參,黃耆,茯神(去木,各一錢)甘草(炒,五分)白朮(炒,一錢)木香(五分)遠志(去心)酸棗仁(炒)龍眼肉,當歸(各一錢)
上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透關射甲形症
文中記載數方,皆針對脾胃虛損及相關症狀。
首先,若患者經消導治療後,脾氣仍然虧損,伴隨發熱口渴、倦怠乏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應參考參苓白朮散、異功散等方劑治療。
溫脾散用於治療脾氣虛寒,症狀為口角流涎。藥方包含半夏曲、丁香、木香、乾薑、白朮、陳皮。
若患者口渴喜熱飲,伴隨倦怠和流涎,宜在異功散中加入炮薑;若肢體發熱口渴,飲水後仍流涎,則宜用瀉黃散。
保和丸用於治療飲食停滯,症狀為胸膈痞滿、噯氣吞酸、嘔吐腹瀉腹痛。(加入白朮則稱為大安丸)。藥方包含神麴、山楂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蘿蔔子。
文中提到,若患者元氣未損,因暴飲暴食而致病,可用保和丸消導;若元氣虛弱,則應以調補胃氣為主,再輔以消導。若乳食已消但仍嘔吐,則為胃氣受損,應以異功散補之,不宜再用保和丸,以免加重胃氣損傷。
助胃膏用於治療脾胃虛寒,嘔吐腹瀉等症。藥方包含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甘草、丁香、砂仁、木香、白豆蔻、乾山藥、肉豆蔻。
若患者出現吐瀉酸臭,則為乳食停滯,宜用保和丸消導;若吐瀉,乳食難以消化,則為脾胃虛弱,宜用異功散調補;若吐瀉少食,腹痛噁心,則為脾胃俱虛,宜用六君子湯加木香;若患者睡覺時眼睛外露,手腳冰冷,或寒戰咬牙,則為脾胃虛寒,宜用六君子湯加木香、炮薑溫補;若以上方法無效,則應緊急加用附子回陽。
牛黃丸用於治療風癇昏悶,抽搐潮熱。藥方包含牛黃、全蠍、蟬蛻、防風、白附子、天麻、殭蠶、麝香。
文中說明牛黃丸也可治療風痰咳嗽、喘促發熱、驚悸不安等症,但若患者脾肺氣虛、痰涎壅盛,或肝脾血虛,驚癇抽搐,則應以固本為主,不可濫用,以免加重病情。
柴胡飲子用於治療一切肌熱,蒸熱積熱,或汗後餘熱。藥方包含黃芩、甘草、大黃、芍藥、柴胡、人參、當歸。
但文中也提醒,若患者腸胃壅滯,大便秘結,口渴飲水,表裡實熱,則可以使用;但若汗後發熱屬血虛,氣虛外浮,則不可使用。
歸脾湯用於治療脾血虧損,健忘驚悸等症。藥方包含人參、黃耆、茯神、甘草、白朮、木香、遠志、酸棗仁、龍眼肉、當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