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人不詳,薛己註

《保嬰金鏡錄》~ 十三指形生症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三指形生症 (9)

1. 透關射甲形症

愚按:前方若乳母憂思傷脾,血虛發熱,食少體倦;或脾不能攝血,以致妄行吐下;或健忘怔忡,驚悸少寐;或心脾作痛,自汗盜汗;或肢體腫痛,大便不調;或經候不準,晡熱內熱;或耳唇流注等症,致兒為患者用之,令子母俱服。

八味地黃丸,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。

愚按:前方治稟賦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以致脾土虛寒,或飲食少思,或食而不化,臍腹疼痛,夜多漩溺等症。經云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,此之謂也。或乳母命門火衰,兒飲其乳,致前症者,子母並宜服之。

加減八味丸,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一兩,五味子四兩。

愚按:前方治稟父腎陰不足,或吐瀉久病,津液虧損,口乾作渴;或口舌生瘡,兩足發熱;或痰氣上湧;或手足厥冷等症。

八寶湯,即前四君、四物二湯合方也。

愚按:前方治氣血俱虛,陰火內熱;或因克伐之劑,脾胃虧損,肌肉消瘦等症。

十全大補湯,即八寶湯加黃耆、肉桂。

愚按:前方治氣血弱虛,或稟賦不足,寒熱自汗,食減體瘦,發熱作渴,頭痛眩暈,最宜用之。

加味逍遙散(去牡丹皮、山梔,名逍遙散),治肝脾血虛等症。

當歸,甘草(炙)芍藥(酒炒)茯苓,白朮(炒)柴胡(各一錢)牡丹皮,山梔(炒,各七分)

上水煎服。

愚按:前方若乳母肝脾血虛內熱;或遍身搔癢寒熱;或肢體作痛,頭目昏重;或怔忡頰赤,口燥咽乾;或發熱盜汗,食少不寐;或口舌生瘡,耳內作痛;或胸乳腹脹,小便不利,致兒為患,尤宜用之。

九味龍膽瀉肝湯,治肝經濕熱,或囊癰下疳,便毒,小便澀滯;或陰囊作痛,小便短少。(愚制)

龍膽草(酒炒,五分)車前子(炒)木通,當歸尾,澤瀉(各五分)甘草,黃芩(炒)生地黃,山梔(各三分)

上水煎服。(即龍膽瀉肝湯)

抑肝散,治肝經虛熱,發搐;或發熱咬牙;或驚悸寒熱;或木乘土,而嘔吐痰涎,腹膨少食,睡臥不安。(愚制)

軟柴胡,甘草(各五分)川芎(八分)當歸,白朮(炒)茯苓,釣藤鉤(各二錢)

上水煎,子母同服。

梔子清肝散(一名柴胡梔子散),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,耳內作癢生瘡,或出水疼痛;或胸乳間作痛,寒熱往來。(愚制)

柴胡,梔子(炒)牡丹皮(各二錢)茯苓,川芎,芍藥,當歸,牛蒡子(炒,各七分)甘草(三分)

上水煎服。若太陽頭痛,加羌活。

柴胡清肝散,治鬢疽,及肝膽三焦風熱怒火之症,或項胸作痛,瘡毒發熱。(愚制)

柴胡(一錢半)黃芩(炒)人參,川芎(各一錢)山梔(炒,一錢半)連翹,甘草(各五分)桔梗(八分)

上水煎服。

小柴胡湯(加山梔、牡丹皮,名加味小柴胡),治傷寒溫熱,身熱惡風,頭痛項強,四肢煩疼,往來寒熱,嘔噦痰實,中暑瘧疾,並服之。(閻注)

白話文:

透關射甲形症

文中提及多種方劑,用於治療因母體疾病影響嬰兒的症狀。這些症狀涵蓋脾胃虛弱、血虛、肝經濕熱等方面,並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。

首先,針對母親脾虛血虛,伴隨發熱、食慾不振、倦怠、消化不良、心悸失眠、胸痛、盜汗、肢體腫痛、月經不調等症狀,以及這些症狀影響嬰兒的情況,建議服用八味地黃丸(六味地黃丸加肉桂、附子)。

其次,針對母親命門火衰導致脾土虛寒,表現為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腹痛、夜尿頻多等症狀,或因母親命門火衰影響嬰兒出現類似症狀,則建議服用加減八味丸(六味地黃丸加肉桂、五味子)。

針對父親腎陰不足,或母親因久病吐瀉導致津液虧損,出現口乾舌燥、口舌生瘡、腳心發熱、痰多、手腳冰冷等症狀,建議服用八寶湯(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方)。

針對氣血兩虛、陰虛內熱,或因服用損傷脾胃的藥物導致肌肉消瘦等症狀,建議服用十全大補湯(八寶湯加黃耆、肉桂)。

針對氣血虛弱,或先天不足導致寒熱交替、盜汗、食慾減退、消瘦、發熱口渴、頭痛頭暈等症狀,建議服用加味逍遙散(逍遙散去牡丹皮、山梔)。

若母親肝脾血虛內熱,伴隨全身瘙癢、寒熱、肢體疼痛、頭暈目眩、心悸面紅、口乾咽燥、發熱盜汗、失眠、口舌生瘡、耳痛、胸腹脹痛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且這些症狀影響嬰兒,則建議服用九味龍膽瀉肝湯。

針對肝經虛熱,出現抽搐、發熱咬牙、心悸寒熱、嘔吐、腹脹、食慾不振、睡眠不安等症狀,建議服用抑肝散。

針對三焦和足少陽經風熱,出現耳內瘙癢生瘡、流膿疼痛、胸乳間疼痛、寒熱交替等症狀,建議服用梔子清肝散(柴胡梔子散)。若太陽頭痛,可加羌活。

針對鬢疽(一種皮膚病)以及肝膽三焦風熱、怒火攻心引起的項頸胸痛、瘡毒發熱等症狀,建議服用柴胡清肝散。

最後,針對傷寒溫熱、發熱怕風、頭痛、頸項僵硬、四肢酸痛、寒熱往來、嘔吐、痰多、中暑、瘧疾等症狀,建議服用加味小柴胡湯(小柴胡湯加山梔、牡丹皮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