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乙

《錢氏小兒直訣》~ 卷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5)

1. 卷四

菖蒲丸,治心氣不足,不能言語。

石菖蒲,赤石脂(各三錢),人參(五錢),丹參(二錢),天麥門冬(各去心,一兩,焙)

上為末,蜜丸綠豆大。每服十丸。若病後腎虛不語,服地黃丸。

止汗散,治睡而自汗。

故蒲扇(燒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。

香瓜丸,治遍身出汗。

胡黃連,川大黃(煨),柴胡,鱉甲(黃醋炙),黃柏,黃連,蘆薈,青皮(各等分)

上為末,將黃瓜一個,去穰納藥,煨熟,杵,和麵糊丸,綠豆大。每服三五丸,新水下。

薛按:自汗屬陽虛,盜汗屬陰虛。若心經血虛,用團參湯。腎經虛熱,用地黃丸。血氣虛,用人參養榮湯之類。胃氣虛,用六君子湯之類,或用一味白朮炒為末,以浮麥炒,濃煎湯,調服。

當歸六黃湯,治血氣不足,虛火內動,盜汗不止。

當歸,熟地黃,黃耆(炒),黃柏(已下俱炒黑),黃芩,黃連,生地黃(各等分)

上每服二錢,水煎。

團參湯,治心血虛熱。自汗盜汗。

人參,當歸(各等分)

上用豬心一片,每服三錢,水煎服。

耆附湯,治稟賦氣虛陽弱,自汗不止,肢體倦怠,或大病後陽氣虧損,並急服之,多有生者。

黃耆(蜜炙),附子(炮,等分)

上每服一錢,姜水煎。

參附湯,治稟賦不足,上氣喘急,自汗盜汗,或病久陽氣脫陷,急宜服之。

人參(五錢),附子(泡,一兩)

上每服一錢,,姜水煎。

人參養榮湯,治脾肺俱虛,發熱惡寒,肢體瘦倦,食少作瀉;或久病虛損,口乾食少。咳而下痢,驚熱自汗。

白芍藥(一錢五分),人參,陳皮,黃耆(蜜炙),桂心,當歸,白朮(炒),甘草(炙,各一錢),熟地黃,五葉子(杵,炒,各七分),遠志(五分)

每服二三錢,薑棗水煎。

玉露散,治傷熱吐瀉黃色。

石膏(煅),寒水石(各五錢),甘草(二錢五分)

上為末,每服五分,白湯調下。

薛按:前症若飲食如常,作渴飲冷,屬胃經實熱,宜用此藥。若食少體倦,或善噫瀉黃,此脾虛色陷也,宜用六君子加柴胡、升麻。若瀉而變青,更兼腹脹,或善怒,此脾虛肝所乘也,宜用前湯,更加木香。

塗囟法

麝香,牛黃,青黛,蠍尾(去毒,分半),薄荷(二分),蜈蚣(一半分)

上為末,生棗肉杵膏,塗帛上,貼囟中,以手烘之。

薛按:前法辛涼發散,開竅祛風之劑,當審用之。余每以蔥頭三五莖,細切擂爛,攤紙上,以兩掌護熱,貼囟門良久,其邪即解,諸病自退。乃去其蔥,卻以緞帛寸余塗糊,仍貼囟門護之。春夏常用絹帛,秋冬用紵絲,以護貼之,永無傷風之患。亦因有母病致兒發搐者,治驗見前。

浴體法,治胎肥、胎熱、胎怯。

白話文:

[卷四]

菖蒲丸:治療心氣不足,無法說話。配方:石菖蒲、赤石脂(各三錢)、人參(五錢)、丹參(二錢)、天麥門冬(各去心,一兩,焙乾)。將藥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丸。若因病後腎虛導致不語,則服用地黃丸。

止汗散:治療睡覺時自汗。配方:蒲扇(燒成灰)。將藥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溫酒送服。

香瓜丸:治療全身出汗。配方:胡黃連、川大黃(煨)、柴胡、鱉甲(黃醋炙)、黃柏、黃連、蘆薈、青皮(各等分)。將藥磨成粉末,放入一個去瓤的黃瓜中,煨熟後搗碎,和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到五丸,清水送服。

薛氏註解:自汗屬於陽虛,盜汗屬於陰虛。若心經血虛,則服用團參湯;腎經虛熱,則服用地黃丸;血氣虛,則服用人參養榮湯之類;胃氣虛,則服用六君子湯之類,或用單味白朮炒成粉末,用浮麥炒過,濃煎後調服。

當歸六黃湯:治療血氣不足,虛火內動,盜汗不止。配方:當歸、熟地黃、黃耆(炒)、黃柏(以下皆炒黑)、黃芩、黃連、生地黃(各等分)。每次服用二錢,水煎服。

團參湯:治療心血虛熱,自汗盜汗。配方:人參、當歸(各等分)。用豬心一片同煎,每次服用三錢,水煎服。

耆附湯:治療先天氣虛陽弱,自汗不止,肢體倦怠,或大病後陽氣虧損,急需服用,常有起死回生的效果。配方:黃耆(蜜炙)、附子(炮製,等分)。每次服用一錢,薑水煎服。

參附湯:治療先天不足,上氣喘急,自汗盜汗,或久病陽氣脫陷,急需服用。配方:人參(五錢)、附子(炮製,一兩)。每次服用一錢,薑水煎服。

人參養榮湯:治療脾肺俱虛,發熱惡寒,肢體消瘦倦怠,食慾不振腹瀉;或久病虛損,口乾食慾不振,咳嗽腹瀉,驚悸發熱自汗。配方:白芍藥(一錢五分)、人參、陳皮、黃耆(蜜炙)、桂枝、當歸、白朮(炒)、甘草(炙,各一錢)、熟地黃、五味子(杵碎,炒,各七分)、遠志(五分)。每次服用二到三錢,薑棗水煎服。

玉露散:治療傷熱導致的嘔吐腹瀉,糞便呈黃色。配方:石膏(煅燒)、寒水石(各五錢)、甘草(二錢五分)。將藥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分,白湯送服。

薛氏註解:上述症狀,若飲食正常,口渴喜飲冷水,屬於胃經實熱,宜用此藥。若食慾不振,身體倦怠,或經常呃逆,大便稀溏呈黃色,這是脾虛氣陷,宜用六君子湯加柴胡、升麻。若大便稀溏呈青色,並伴有腹脹,或易怒,這是脾虛肝乘,宜用前湯,再加入木香。

塗囟法:治療小兒疾病。配方:麝香、牛黃、青黛、蠍尾(去毒,取一半)、薄荷(二分)、蜈蚣(取一半)。將藥磨成粉末,用生棗肉搗成膏狀,塗在布上,貼在囟門處,用手捂熱。

薛氏註解:此法辛涼發散,開竅祛風,需謹慎使用。我常用蔥白三到五根,切碎搗爛,攤在紙上,用雙手捂熱,貼在囟門上很久,邪氣就會散去,諸病自然痊癒。然後去掉蔥,用寸許長的綢布沾上糊,再貼在囟門上保護。春夏用絹帛,秋冬用紵絲,以保護敷貼部位,避免受風寒。也可用於治療母親生病導致孩子抽搐的症狀,療效已見於前文。

浴體法:治療胎兒肥胖、胎熱、胎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