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錢氏小兒直訣》~ 卷四 (12)
卷四 (12)
1. 卷四
上各另為末,和勻。每服一錢,薑、棗、水煎。有熱減桂、附。
寶鑑天麻散,治急驚脾胃虛弱,或變慢驚者。
半夏(七錢),天麻(二錢五分),甘草(炙),白茯苓,白朮(各二錢)
上入生薑三錢,磁器內水煮,候乾為末。每服一錢五分,姜煎湯調下。
釣藤鉤飲,治吐利,脾胃虧損,虛風慢驚。
釣藤鉤(三分),蟬殼,防風(炒),人參,麻黃,白殭蠶(炒),天麻,蠍尾(去毒,炒,各五錢),甘草(炙),川芎(各二錢五分),麝香(一錢,另研)
上為末。每服一二錢,水煎。
薛按:慢驚之症,屬脾胃虧損所致。前方乃辛溫散表之藥,而無調補之功,須審用之。
大青膏,治傷風吐瀉,身溫涼熱。
天麻,青黛(各一錢),白附子,乾蠍(去毒),烏稍蛇(肉,酒浸,焙),硃砂(五分),天竺黃(二錢),麝香(二分)
上為末,生蜜和青。每服一豆粒許,月中兒用半粒,薄荷湯化服。
愚按:大青膏乃表散之劑也。必外邪蘊結於肺,而肺氣之未損者,乃可施之。況前症屬脾肺氣虛,而邪之所湊,必以固脾胃為主。否則虛虛之禍,恐不能免矣。
溫白丸,治泄瀉瘦弱,冷疳洞利,及久病而成慢驚。
天麻(五分),白殭蠶(炮),白附子,乾蠍(去毒),天南星(湯炮焙,各二錢五分)
上為末,麵糊丸,綠豆大,每服十丸,米飲下。
愚按:前症屬脾氣虛寒,無陽之症,無風可散,兼痰可逐,當兼用六君子湯、十二味異功散、木香散。
參耆四聖散,治痘瘡已出,至六七日,不起發,不成膿。
人參,黃耆(炒),白朮(炒),茯苓,當歸,芍藥(炒),川芎(各五分),柴草,木通,防風(各三分),糯米(二二百粒)
上作二劑,水煎服。
陳氏木香散
木香,大腹皮,人參,桂心,赤茯苓,青皮,前胡,訶黎勒,半夏(薑製),丁香,甘草(炙,各五分)
上每服二三錢,姜水煎。
薛按:前方若痘瘡已出未愈之間,其瘡不光澤,不起發,不紅活。五七日內,泄瀉作渴,或肚腹作脹,氣促作喘;或身雖熱而腹脹,足指冷;或身熱作渴;或驚悸腹脹;或汗出不止;或寒戰咬牙,瘡不結痂。此皆脾胃虛寒,津液衰少,急用此藥治之。若誤認為實熱,用寒涼之藥,及飲蜜水、生冷瓜果之類,必不治。
十二味異功散
木香(二錢五分),官桂(二錢),當歸(三錢半),茯苓,白朮(各一錢),人參,陳皮,厚朴(薑製),半夏(薑製),丁香,肉豆蔻(各二錢半),附子(炮,一錢五分)
上每服二三錢,薑棗水煎。
薛按:前方若痘瘡不光澤,不紅活,不結靨,謂之表裡俱虛,宜用此藥治之。若悶亂煩渴,吐瀉不食,腹痛腹脹,痰喘氣急,謂之表裡虛寒,急用此藥送豆蔻丸。或十日至十一日,當靨不靨,煩渴咬牙,手足並冷,飲沸湯而不知熱,此陽虛脫陷,急用此湯救之,亦有復生者。
白話文:
[卷四]
各藥材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生薑、大棗、水煎服。如果患者有發熱症狀,則應減少桂枝、附子的用量。
寶鑑天麻散,用於治療急驚,脾胃虛弱,或轉為慢驚的患者。
半夏(七錢),天麻(二錢五分),甘草(炙甘草),白茯苓,白朮(各二錢)
以上藥材與三錢生薑一起,用磁器盛裝,加水煮沸,待藥汁熬乾後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五分,用薑湯送服。
釣藤鉤飲,用於治療嘔吐腹瀉,脾胃虧損,虛風慢驚。
釣藤鉤(三分),蟬蛻,防風(炒),人參,麻黃,白僵蠶(炒),天麻,蠍尾(去毒,炒,各五錢),甘草(炙甘草),川芎(各二錢五分),麝香(一錢,另研磨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至二錢,水煎服。
薛氏按語:慢驚之症,多因脾胃虧損引起。上方藥方辛溫散表,卻缺乏補益之效,需謹慎使用。
大青膏,用於治療傷風感冒引起的嘔吐腹瀉,以及身涼熱交替的症狀。
天麻,青黛(各一錢),白附子,乾蠍(去毒),烏梢蛇(肉,酒浸後烘乾),硃砂(五分),天竺黃(二錢),麝香(二分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生蜜調和。每次服用量如黃豆粒大小,嬰幼兒用量減半,用薄荷湯送服。
愚者按語:大青膏為發散表邪之劑。只有外邪鬱結於肺,而肺氣未受損者,方可使用。況且前述症狀多屬脾肺氣虛,邪氣侵犯,應以健脾益胃為先。否則,虛上加虛,後果不堪設想。
溫白丸,用於治療泄瀉消瘦,腹部冷痛,以及久病導致的慢驚。
天麻(五分),白僵蠶(炮製),白附子,乾蠍(去毒),天南星(湯煮後烘乾,各二錢五分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十丸,米湯送服。
愚者按語:前述症狀多屬脾氣虛寒,陽氣不足,無風可散,兼有痰濁,應同時服用六君子湯、十二味異功散、木香散等藥物。
參耆四聖散,用於治療痘瘡已出,六七天後,痘疹不起,不成膿的患者。
人參,黃耆(炒),白朮(炒),茯苓,當歸,芍藥(炒),川芎(各五分),柴胡,木通,防風(各三分),糯米(二百粒)
以上藥材共製成兩劑,水煎服。
陳氏木香散
木香,大腹皮,人參,桂枝,赤茯苓,青皮,前胡,訶黎勒,半夏(薑製),丁香,甘草(炙甘草,各五分)
每次服用二至三錢,用薑湯水煎服。
薛氏按語:此方適用於痘瘡已出未愈,痘疹顏色暗淡,不起,不紅潤。五七天內,出現泄瀉口渴,或腹部脹滿,氣促喘息;或身熱而腹脹,足趾冰冷;或身熱口渴;或驚悸腹脹;或汗出不止;或寒戰咬牙,痘疹不結痂等症狀。此皆因脾胃虛寒,津液不足所致,急需此藥治療。若誤認為實熱,服用寒涼藥物,或飲用蜂蜜水、生冷瓜果等,則病情必難痊癒。
十二味異功散
木香(二錢五分),官桂(二錢),當歸(三錢半),茯苓,白朮(各一錢),人參,陳皮,厚朴(薑製),半夏(薑製),丁香,肉豆蔻(各二錢半),附子(炮製,一錢五分)
每次服用二至三錢,用薑棗水煎服。
薛氏按語:此方適用於痘瘡顏色暗淡,不紅潤,不結痂,屬於表裡俱虛者。若出現煩躁口渴,嘔吐腹瀉,食慾不振,腹痛腹脹,痰喘氣急等症狀,屬於表裡虛寒,需急用此藥,並配合豆蔻丸服用。若十日至十一日,痘疹仍未結痂,煩渴咬牙,手足冰冷,飲用沸水卻感覺不到熱,此為陽氣虛脫,需急用此方搶救,亦有起死回生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