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海藥本草》~ 草部卷第二 (1)
草部卷第二 (1)
1. 14.人參
出新羅國,所貢又有手腳,狀如人形,長尺余,以杉木夾定,紅線纏飾之。味甘,微溫。主腹腰,消食,補養藏腑,益氣,安神,止嘔逆,平脈,下痰,止煩躁,變酸水。又有沙洲參,短小,不堪採根。用時去其蘆頭,不去者吐人,慎之。(《大觀》卷六頁15,《政和》頁146,《綱目》頁722)
白話文:
商旅從新羅國貢獻的藥材中,還有一種形狀像人形的藥材,長度超過一尺,中間夾着杉木,外面用紅線纏繞裝飾。這種藥材味甘、微溫。主要用於治療腹部、腰部的疾病,幫助消化,滋補臟腑,增強氣血,安神,止嘔逆,平穩脈搏,化痰,止煩躁,治療酸水。還有一種沙洲參,個頭短小,不適合採摘根部。使用時要去掉蘆頭,不去掉蘆頭會使人嘔吐,使用時要小心。
2. 15.木香
謹按《山海經》云:生東海、崑崙山。(《大觀》卷六頁59,《政和》頁160)
白話文:
根據《山海經》的記載,這是生長在東海和崑崙山的。
3. 16.草犀根
謹按《廣州記》云:生嶺南及海中,獨莖,對葉而生,如燈臺草,根若細辛。平,無毒。主解一切毒氣,虎狼所傷,溪毒野蠱等毒,並宜燒研服,臨死者服之得活。(《大觀》卷六頁89,《政和》頁169,《綱目》頁791)
白話文:
根據《廣州記》記載:木鱉生長在嶺南和海中,只有一根莖,葉子相對生長,形狀像燈臺草,根部像細辛。性味平和,無毒。主治各種中毒,包括虎狼咬傷,溪水毒害和野蠱等中毒,都適合燒研後服用,即使瀕臨死亡的人服用也能救活。(《大觀》卷六頁89,《政和》頁169,《綱目》頁791)
4. 17.薇
謹按《廣州記》云:生海、池、澤中。《爾雅》注云:薇,水菜。主利水道,下浮腫,潤大腸。(《大觀》卷六頁89,《政和》頁169,《綱目》頁1219)
白話文:
據《廣州記》記載:薇生長在海里、池塘和沼澤地。《爾雅注》解釋說:薇,水菜。主要功能是利尿通便、消浮腫、潤大腸。(《大觀》卷六頁89,《政和》頁169,《綱目》頁1219)
5. 18.白兔藿
主風邪熱極,宜煮白兔藿飲之。干則搗末,傅諸毒,妙。(《大觀》卷七頁49,《政和》頁190,《綱目》頁1045)
白話文:
用於治療因風熱極度入侵人體而引發的疾病,可以煮白兔藿湯來服用。如果白兔藿幹了,可以搗成末,外敷在瘡毒上,效果很好。
6. 19.無風獨搖草
謹按《廣志》云:生嶺南,又云生大秦國。性溫,平,無毒。主頭面遊風,遍身癢,煮汁淋蘸。《陶朱術》云:五月五日採,諸山野往往亦有之。(《大觀》卷六頁89,《政和》頁169,《綱目》頁1096)
白話文:
根據《廣志》記載:益母草生長在嶺南,也生長在大秦國。藥性溫和,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治頭面遊風,遍身瘙癢,將益母草煮汁淋蘸患處。《陶朱術》記載:五月五日採摘益母草,山野間常常也有。
7. 20.人肝藤
《廣志》云:生嶺南山石間,引蔓而生。主蟲毒,及手腳不遂等風,生研服。(《大觀》卷七頁56,《政和》頁192)
白話文:
《廣志》說:長在嶺南的山石之間,藤蔓而生。主治蟲毒,以及手腳不遂等風疾,生研後服用。(《大觀》卷七頁56,《政和》頁192)
8. 21.石蓴
主風秘不通,五鬲氣,並小便不利,臍下結氣,宜煮汁飲之。胡人多用治耳疾。(《大觀》卷七頁56,《政和》頁192,《綱目》頁1239)
白話文:
治療風寒閉塞,導致五臟氣機不調,小便不利,臍下有氣結,宜煮汁服用。胡人多用它來治療耳疾。(出自《大觀》卷七頁56,《政和》頁192,《綱目》頁1239)
9. 22.海根
味苦,小溫,無毒。主霍亂,中惡心腹痛,鬼氣注忤,飛屍,喉痹,蠱毒,癰疽惡腫,赤白遊疹,蛇咬犬毒。酒及水磨服,傅之亦佳。生會稽海畔山谷,莖赤,葉似馬蓼,根似菝葜而小也。胡人採得蒸而用之。(《大觀》卷7頁56,《政和》頁192)
白話文:
這種草藥的味道苦澀,性微溫,無毒。主治霍亂、中毒引起的嘔吐腹痛、鬼氣入侵、飛屍為害、喉嚨腫痛、蠱毒、瘡毒惡腫、赤白遊疹、被蛇咬傷或狗咬傷。可用酒或水研磨後服用,也可搗碎敷於患處。這種草藥生長在會稽海邊的山谷中,莖是紅色的,葉子像馬蓼,根像菝葜但更小。胡人採集後蒸熟了使用。
10. 23.越王余筭
謹按《異苑記》云:昔晉安越王,因渡南海,將黑角白骨筭籌,所餘棄水中,故生此,遂名筭。味鹹,溫。主水腫浮氣結聚,宿滯不消,腹中虛鳴,並宜煮服之。(《大觀》卷七頁56,《政和》頁192,《綱目》頁1074)
白話文:
根據《異苑記》記載:從前晉安越王,因為渡過南海,將用完的黑色角質白色骨骼的算籌,剩下的丟棄到水中,所以生出了這種植物,於是取名為筭。味道鹹,性溫。主治水腫浮腫氣體積聚,宿食不消,腹中空鳴,都適合煮來服用。